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追求师生之间的对话;强调生生之间要交往互动,在交往和互动中,获得知识和智慧的碰撞,不断生成新的教学。基于此,教师要以小学语文课堂作为平台,开展教学交往,采用多样化教学,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参与的条件下,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互助、合作,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关键词】教学交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以交往的理念组织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变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的平台,让学生们在平等互动、充满生机的教学交往中获得全面发展。孔子也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而孤陋而寡闻。”无疑,教学交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交往中,教师该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笔者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实现平等交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教师都受到“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以致造成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的隔离。教师们善于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不善于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同欢乐,共呼吸。这种情况不利于课堂的师生的交往。教师要在课堂上真正地实现师生互动,就必须放下架子,以平等中的首席者身份来到学生群体中,俯身微笑,以平视目光与学生交流;以欣赏目光对待学生,不吝啬褒奖。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交往的机会,不能让少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为交往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为交往的观众。教师只有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才能倾听学生的声音,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创设师生交往的情景,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
有一学年,我担任一年级语文科的教学工作。开学第一天,我就利用语文教材第一册《我爱上学》中的课堂交往情境图向学生传授课堂交往的有关礼仪。如,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向老师质疑应注意些什么。小组讨论时,应该怎样跟同学交流。以及认识新同学、结交新朋友应该怎样做自我介绍。在此基础上,我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游戏中,我与学生手握手,互相问好,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游戏中,学生们互相认识,学会了怎样与人交往,锻炼了交际能力。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以后进行教学交往,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学生们接纳了我,乐于与我交往,更乐于在我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创设交往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合作能力
语文的教学交往首先是师生的交往。为了使师生中的交往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主题,设计相关的交往情境,让学生们在这个场景中与教师进行交往。我们知道,只有在一个恰当的情境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打破原定教学方案,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那怕这时课堂有些“乱”也无妨,因为往往是“乱”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最容易冒出创新的火花。
如,教学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我是弱小的吗》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读中探究,在读中理解。我还要求学生找到答案后,用线画出来,不懂的地方要打上问号。通过这样动口、动脑、动笔的训练,促使学生最大的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此基础上,我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會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答案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比较准确了。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知道课文中的“我”并不弱小,因为“我”能保护比“我”更弱小蔷薇花不被大雨摧残,并从中懂得了保护弱小是一种美德,满怀和“我”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走向社会,并独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在教学交往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创新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改进阅读教学的首位,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也是对前人经验的科学运用。因为善于提出问题和善于分析问题是一种独立思维的表现,而独立性和主动性则是创造性的基础,几乎所有创新的起点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交往中,教师要民主平等地进行教学,打破传统教师中心主义的传统,善于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而不是诱导他向所谓的标准答案靠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为自己的见解找到恰当的理由,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尤为重要。
如,小学一年级教材下册《小熊和小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熊和小鹿都很守信用的故事,故事中小熊和小鹿约定第二天一起去种树。由于小鹿生病,不能及时告诉小熊,小熊为了信守诺言,在家里足足等了小鹿一天。第二天,小鹿特地让他爸爸前来小熊家道歉并说明失约的原因。这是一篇很好的人文教育题材。讲完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们是小熊和小鹿会怎么做呢?”学生们都争着发言,纷纷表示要像小熊和小鹿一样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若不能做到,要及时通知对方。同学们都学有所获,我欣喜自己教学有效果,但我更有所期待: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他问:“老师,小鹿没有来,小熊为什么不打电话去小鹿家问明原因呢?如果他早一点知道小鹿生病不能去种树,他就可以跟妈妈一起去外婆家,那该多好啊!”这位学生的质疑很有创造性,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心中暗喜,真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于是我首先对于这位学生敢于质疑及独立思考的精神表示赞赏,然后针对他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热烈地讨论,我则从中引导点拨。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得马上打电话或发短信通知对方”;有的说:“得立刻上QQ通知对方”;有的说:“得立即上微信通知对方”。课堂上充盈着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热烈气氛。通过交往和互动,学生们懂得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该如何讲信用,如何与别人交往:若失约,应及时利用电话、短信,或QQ、微信通知对方,若在约定的时间等不到对方,应该及时利用电话、短信,或QQ、发微信询问对方,因为时间是宝贵的,最好不要做无谓的等待。这一点正好填补了教材的缺陷。
由此我感悟: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材应该注入一些科技的元素,让文本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师也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更新或增添教学内容,做课程的建设者,这才有利于师生交往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在教学交往中引导学生质疑,激活学生思维,引发他们思考,从而超越自我,因为这时教学内容早以超出书本知识的限定,创造出许多新异、鲜活知识枝叶来,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交往中,个体的自主意识增强、创造意识灵动。知识的掌握不是被动式消化,而是主动式吸收。
总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引导、点拨。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要给他们以热情;当学生缺乏信心时,要给他们以力量;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要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质疑时,要给他们以鼓励,让他们在争论中擦出火花,在交往中感受到和谐的欢愉和发现的惊喜。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为他们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教学交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以交往的理念组织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变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的平台,让学生们在平等互动、充满生机的教学交往中获得全面发展。孔子也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而孤陋而寡闻。”无疑,教学交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交往中,教师该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笔者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实现平等交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教师都受到“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以致造成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的隔离。教师们善于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不善于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同欢乐,共呼吸。这种情况不利于课堂的师生的交往。教师要在课堂上真正地实现师生互动,就必须放下架子,以平等中的首席者身份来到学生群体中,俯身微笑,以平视目光与学生交流;以欣赏目光对待学生,不吝啬褒奖。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交往的机会,不能让少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为交往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为交往的观众。教师只有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才能倾听学生的声音,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创设师生交往的情景,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
有一学年,我担任一年级语文科的教学工作。开学第一天,我就利用语文教材第一册《我爱上学》中的课堂交往情境图向学生传授课堂交往的有关礼仪。如,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向老师质疑应注意些什么。小组讨论时,应该怎样跟同学交流。以及认识新同学、结交新朋友应该怎样做自我介绍。在此基础上,我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游戏中,我与学生手握手,互相问好,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游戏中,学生们互相认识,学会了怎样与人交往,锻炼了交际能力。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以后进行教学交往,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学生们接纳了我,乐于与我交往,更乐于在我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创设交往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合作能力
语文的教学交往首先是师生的交往。为了使师生中的交往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主题,设计相关的交往情境,让学生们在这个场景中与教师进行交往。我们知道,只有在一个恰当的情境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打破原定教学方案,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那怕这时课堂有些“乱”也无妨,因为往往是“乱”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最容易冒出创新的火花。
如,教学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我是弱小的吗》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读中探究,在读中理解。我还要求学生找到答案后,用线画出来,不懂的地方要打上问号。通过这样动口、动脑、动笔的训练,促使学生最大的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此基础上,我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會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答案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比较准确了。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知道课文中的“我”并不弱小,因为“我”能保护比“我”更弱小蔷薇花不被大雨摧残,并从中懂得了保护弱小是一种美德,满怀和“我”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走向社会,并独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在教学交往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创新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改进阅读教学的首位,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也是对前人经验的科学运用。因为善于提出问题和善于分析问题是一种独立思维的表现,而独立性和主动性则是创造性的基础,几乎所有创新的起点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交往中,教师要民主平等地进行教学,打破传统教师中心主义的传统,善于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而不是诱导他向所谓的标准答案靠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为自己的见解找到恰当的理由,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尤为重要。
如,小学一年级教材下册《小熊和小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熊和小鹿都很守信用的故事,故事中小熊和小鹿约定第二天一起去种树。由于小鹿生病,不能及时告诉小熊,小熊为了信守诺言,在家里足足等了小鹿一天。第二天,小鹿特地让他爸爸前来小熊家道歉并说明失约的原因。这是一篇很好的人文教育题材。讲完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们是小熊和小鹿会怎么做呢?”学生们都争着发言,纷纷表示要像小熊和小鹿一样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若不能做到,要及时通知对方。同学们都学有所获,我欣喜自己教学有效果,但我更有所期待: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他问:“老师,小鹿没有来,小熊为什么不打电话去小鹿家问明原因呢?如果他早一点知道小鹿生病不能去种树,他就可以跟妈妈一起去外婆家,那该多好啊!”这位学生的质疑很有创造性,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心中暗喜,真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于是我首先对于这位学生敢于质疑及独立思考的精神表示赞赏,然后针对他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热烈地讨论,我则从中引导点拨。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得马上打电话或发短信通知对方”;有的说:“得立刻上QQ通知对方”;有的说:“得立即上微信通知对方”。课堂上充盈着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热烈气氛。通过交往和互动,学生们懂得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该如何讲信用,如何与别人交往:若失约,应及时利用电话、短信,或QQ、微信通知对方,若在约定的时间等不到对方,应该及时利用电话、短信,或QQ、发微信询问对方,因为时间是宝贵的,最好不要做无谓的等待。这一点正好填补了教材的缺陷。
由此我感悟: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材应该注入一些科技的元素,让文本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师也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更新或增添教学内容,做课程的建设者,这才有利于师生交往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在教学交往中引导学生质疑,激活学生思维,引发他们思考,从而超越自我,因为这时教学内容早以超出书本知识的限定,创造出许多新异、鲜活知识枝叶来,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交往中,个体的自主意识增强、创造意识灵动。知识的掌握不是被动式消化,而是主动式吸收。
总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引导、点拨。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要给他们以热情;当学生缺乏信心时,要给他们以力量;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要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质疑时,要给他们以鼓励,让他们在争论中擦出火花,在交往中感受到和谐的欢愉和发现的惊喜。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为他们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