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分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个单元重点进行教学。按照新课改高考语文的要求。我个人结合教学实际,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三个单元的教学中,从文中所阐述的三个方面去进行。
关键词: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几点心得
众所周知,辽宁的高中课改精神早已深入我们每一名教学工作者的心田。在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过程中,我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感到身上的担子不轻。现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教学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出来,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交流。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分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个单元重点进行教学。按照新课改高考语文的要求。我个人结合教学实际,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三个单元操作如下:
(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教学部分的第一单元的教学灵魂。“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知人论世”就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枯燥的进行目标教学,一定不会收到高效的效果,更何况我所教学的班级是文科班,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更高。
例如在教学《湘夫人》一课时,“比兴”这一传统手法作为重点出现。我先设计以“现代歌词开头的比兴手法”为题的一课。一提到现代歌词,学生的兴致就上来了。我先带领学生吟唱使用以比来起兴的现代歌曲:“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羊群走路靠头羊,老百姓靠的是共产党”“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歌像月亮天上走,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幽幽”“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岛,台湾是我家乡。”“半个月亮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接下来我就开始进行关于“现代歌词开头的比兴手法”的理论教学。我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教学的。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诗经》《楚辞》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古典诗歌的源头,它叙事抒情的一些手法对后代的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接下来介绍“起兴”“比兴”在《诗经》的篇章中经常采用,现代歌词(多为民歌和歌曲)沿袭了这一技法。而后,我又讲解了“现代歌词开头的比兴手法”开头的不同写法。它大略可以分这样几种情况:①由眼前所见的景或物唱起,引出想要抒发的感情、歌咏的事物。这里的景物描写往往起着营造氛围,烘托主人公心情等作用。②刻意选择富有特征的事物,通过意象叠加来营造氛围,帮助表情达意。
在这节课的铺垫地基础上,学生兴趣上来后,我适时在下一节课,将古代诗词开头的基本方式比兴式、点题式、写景式、背景式、神话传说式、精彩事例式、名言俗式教授给学生。学生们掌握得非常好,顺利地完成了课后练习题。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教学部分的第二单元的教学灵魂。它强调的重点是“把握诗歌意境”。通过自己的反复琢磨,我感觉到用“古代诗歌比较法”与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境”结合效果会更好。
于是在教学每一篇诗歌时,我都适时以诗篇为例,链接课后题作为比较法的事例。比如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链接课后题四:将此诗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在教学《登岳阳楼》时,链接课后题二:将此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意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教学《夜归鹿门歌》时,链接课后题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意境上的差异。奠定了一定基础后,我将“古代诗歌比较法”的配套练习题从以下六个角度介绍给学生:“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人同一描写景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相同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相同用词和描写对象仿例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同一描写对象优劣的比较”。做题的过程中,我先用幻灯片交代给学生“解题思路”,再“领做”,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反复地讲练,从学生的卷面反馈来看成效明显。
(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教学部分的第三单元的教学灵魂。它强调的重点是“体会诗歌的声韵”。
在准备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索如何将“声韵”这个难点突破。难,实在是太难。这是在讲《将进酒》时,我内心的感叹。当我翻看到李煜《虞美人》这首词时,那跳动的音符、匀细的谱线,我豁然开朗……那就让我们从方文山开始吧。大多数人都是在知道周杰伦后,才知道方文山的。方文山是一个对历史感有着自己独特表达的人,在历史和时空的转换中去诠释着自己的音乐理念,这在时下是很难得的。我爱你、你爱我的俗套模式已经是流行音乐的主流,而方文山的作品在具有上述结构模式的同时,却独辟蹊径的追寻古典的情愫,让这一部分历史人文素质已经相对较为薄弱的年轻人去感受古典的质感,而且是通过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去体验现代社会早已消失殆尽的人性中古朴的东西。方文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我把他引入到了本单元。“流行元素”与“诗词古韵”结合在一起,学生欣然接受,“声韵”的问题解决了。
关键词: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几点心得
众所周知,辽宁的高中课改精神早已深入我们每一名教学工作者的心田。在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过程中,我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感到身上的担子不轻。现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教学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出来,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交流。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分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个单元重点进行教学。按照新课改高考语文的要求。我个人结合教学实际,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三个单元操作如下:
(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教学部分的第一单元的教学灵魂。“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知人论世”就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枯燥的进行目标教学,一定不会收到高效的效果,更何况我所教学的班级是文科班,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更高。
例如在教学《湘夫人》一课时,“比兴”这一传统手法作为重点出现。我先设计以“现代歌词开头的比兴手法”为题的一课。一提到现代歌词,学生的兴致就上来了。我先带领学生吟唱使用以比来起兴的现代歌曲:“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羊群走路靠头羊,老百姓靠的是共产党”“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歌像月亮天上走,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幽幽”“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岛,台湾是我家乡。”“半个月亮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接下来我就开始进行关于“现代歌词开头的比兴手法”的理论教学。我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教学的。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诗经》《楚辞》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古典诗歌的源头,它叙事抒情的一些手法对后代的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接下来介绍“起兴”“比兴”在《诗经》的篇章中经常采用,现代歌词(多为民歌和歌曲)沿袭了这一技法。而后,我又讲解了“现代歌词开头的比兴手法”开头的不同写法。它大略可以分这样几种情况:①由眼前所见的景或物唱起,引出想要抒发的感情、歌咏的事物。这里的景物描写往往起着营造氛围,烘托主人公心情等作用。②刻意选择富有特征的事物,通过意象叠加来营造氛围,帮助表情达意。
在这节课的铺垫地基础上,学生兴趣上来后,我适时在下一节课,将古代诗词开头的基本方式比兴式、点题式、写景式、背景式、神话传说式、精彩事例式、名言俗式教授给学生。学生们掌握得非常好,顺利地完成了课后练习题。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教学部分的第二单元的教学灵魂。它强调的重点是“把握诗歌意境”。通过自己的反复琢磨,我感觉到用“古代诗歌比较法”与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境”结合效果会更好。
于是在教学每一篇诗歌时,我都适时以诗篇为例,链接课后题作为比较法的事例。比如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链接课后题四:将此诗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在教学《登岳阳楼》时,链接课后题二:将此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意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教学《夜归鹿门歌》时,链接课后题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意境上的差异。奠定了一定基础后,我将“古代诗歌比较法”的配套练习题从以下六个角度介绍给学生:“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人同一描写景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相同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相同用词和描写对象仿例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同一描写对象优劣的比较”。做题的过程中,我先用幻灯片交代给学生“解题思路”,再“领做”,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反复地讲练,从学生的卷面反馈来看成效明显。
(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教学部分的第三单元的教学灵魂。它强调的重点是“体会诗歌的声韵”。
在准备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索如何将“声韵”这个难点突破。难,实在是太难。这是在讲《将进酒》时,我内心的感叹。当我翻看到李煜《虞美人》这首词时,那跳动的音符、匀细的谱线,我豁然开朗……那就让我们从方文山开始吧。大多数人都是在知道周杰伦后,才知道方文山的。方文山是一个对历史感有着自己独特表达的人,在历史和时空的转换中去诠释着自己的音乐理念,这在时下是很难得的。我爱你、你爱我的俗套模式已经是流行音乐的主流,而方文山的作品在具有上述结构模式的同时,却独辟蹊径的追寻古典的情愫,让这一部分历史人文素质已经相对较为薄弱的年轻人去感受古典的质感,而且是通过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去体验现代社会早已消失殆尽的人性中古朴的东西。方文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我把他引入到了本单元。“流行元素”与“诗词古韵”结合在一起,学生欣然接受,“声韵”的问题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