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语文“四”味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f1s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就应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即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语文美。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悟语言文字,领悟作者情感,走进文章意境。如何让语文课堂呈现浓浓语文味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其本真的味道——真实的“说味”“读味”“嚼味”和“写味”。那就是本文阐述的语文“四味”,即“说味”“读味”“嚼味”和“写味”。
  关键词:语文“四味”  本然追求  说味  读味  嚼味  写味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让语文教学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而课堂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的同时,过分强调教学的步骤与方法,有时却忽略了语文的根本。只有让课堂贴近学生的心灵,走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才是语文课堂的本然追求。让真实的情感流淌,让朴实的想法碰撞,才可能成就精彩的语文课堂。因此,教师应当让语文回归本真,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到课程的原点上来,追求“真实语文”,追求有语文味的课堂。
  一、真实的对话——“说味”
  当前,语文课堂上的学生一般都会按照教师预设的要求来说话,揣度课文的价值取向来表达。他们的这些话虽然符合教学的需要,听起来很完整,但这不是孩子的真话,更不是日常交谈时的真实语言。语文教师应该为孩子创造交流说话的语境,激活孩子的心灵,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让我语文课堂充满新鲜空气。
  如华东师大附小的陈易安老师执教《“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在设计“动物们听了三位新首领的话后的反应各不相同”这一环节,让学生想象,把自己当作森林中的一员。学生角色扮演运用规范的句式说话,同时教师适时做点评,帮助学生进行畅所欲言的表达。陈老师让学生走进了文本,从多方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他们能在语文课上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爱说。营造了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深入对话空间,引领学生全心体会文本,使语文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驿站。
  又如下面的教学案例:
  师:孩子们,包妈妈的孩子长得这么像,怎么才能记住它们、区别它们呢?老师有个小秘诀:你们一边读词语,一边注意观察字的偏旁,想想用一句话说说看,如“包字亲友真不少,戴上草帽变花苞”,试试吧。
  这一下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经过一阵子的小组合作,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尝试:
  包字亲友真不少,跳进水里吐泡泡。
  包字亲友真不少,拿着食物吃个饱。
  包字亲友真不少,打着火机放鞭炮……
  一课的生字就这样变成了孩子们精彩纷呈的创作。教师的预设与生成相互碰撞时,学生的多元解读,独特感悟与生命深处的生活积累、生活体验、生命原生态就在课堂中得到释放。真实的对话,赋予学生感知文本的契机,给予学生触摸文本的空间。这就是语文的语言,这就是“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便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娓娓道出了“说味”。
  二、真实的诵读——“读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要想让语文课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读。通过读,文本中优美的语言就会滋润学生的心田;通过读,作品中醇厚的意境就会熏陶学生的情操。
  海南省黄婷婷老师在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在纵情吟诵这一环节非常舍得花时间。从初读时的尝试读到聚焦第一至第四句的多角度、多层次指导朗读:1.展示读——按句子朗读;2.模仿读——按人物朗读;3.思考读——按总分结构读并理解字词;4.想象读——语言表达训练;5.拓展读——拓展课文朗读;6.诵读——由扶到放,指导背诵。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朗读着课文,在初读课文目标得以落实的同时,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水到渠成地把握住了。课堂回归到以读去理解、感悟文意的教学本位上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腾出相当的时间让学生从容不迫地去主动读书,让学生在读中直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
  “读中自有好语感,读中自有语文味,读中自有好成绩。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这是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的一番话,让我们明白只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期待与思考主动走进文本,潜心读书,接受熏陶,享受乐趣,才能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三、真实的推敲——“嚼味”
  语文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品味词句,即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语文的味道又是“嚼”出来的。只有通过对文本进行品词析句、咬文嚼字以后,才能真正领悟到文字背后深藏着的大智慧,“嚼”出情味、意味、韵味,使文本、形象、情感和价值和谐共振。这无疑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
  如黑龙江省的赵昭老师在执教《匆匆》一文中指导学生品读句段、悟情明理时,在学生轻声读文后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键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感受三个“再”与“一去不复返”的强烈对比,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惋惜之情与自然法理,并反复朗读。在此基础上,回顾、总结品读的方法,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这样的推敲,才能真正落实词句教学的目标,“嚼”出语文味。
  四、真实的练笔——“写味”
  读是吸收,写是倾吐。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感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在读中丰富了语言,有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获得了写的技巧,培养了思维能力、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写提供了必要条件,这时教师就要把学生练笔落实在课堂上。
  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在“自悟,书写‘美丽’”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今天,当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都被这份美丽深深地感动了,我想现在你们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面对这样一份美丽,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就把你想说的写下来。”这样设计书写“美丽”,目的是为学生抒发情感创设语境,学生情动辞发,写出了如“居里夫人的美是一种永恒的美,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在创造着美”这样深刻的体悟,从而巧妙地将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语言的表达结合在一起,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语言认识到的美好品德、执着追求,给予了他们人生的启迪。
  “语文味”,简单地说,就是要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的根本,要真实,即 “真实的对话”“真实的诵读”“真实的推敲”“真实的练笔”,将语文的“说味”“读味”“嚼味”“写味”结合起来。“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课堂的本然追求。◆(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胡文虎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写文章时“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作者的情思、情感、情谊,都深藏在字里行间。要想真正走进课文,走近作者的情感,就要学会在情感丰富的词句上逗留。而语文学科的本位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品析与体味。语言品味做到位了,才能让学生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情感温度。  一、关注课题——初品“回忆香”  师:(板书课题:雨)你想到了哪些雨?  生:绵绵春雨、倾盆大雨、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子》中也有类似论述:“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应简单地把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加强小学英语的学法指导,把英语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学英语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小学英语新课标“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要求。为此,
期刊
前段时间我有幸观摩了两节“圆的周长”教学展示课,课中的一幕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记忆犹新,下面就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案例A教学主要环节:  (1)创设教学情境。课件出示一面玻璃圆镜、一个长方形相框、一张正方形方桌。教师问:“孩子们,给它们都镶上漂亮的边框,各需要多长的铝条?”(学生独立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叙述,既复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又引出了圆的周长测量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
期刊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中为了教授数学知识,经常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然而实际上,教学情境的创设常常与数学知识的呈现是割裂的,这种为情境而情境的做法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教学效率与效果。同时,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也滞后于
期刊
柏拉图说过:“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并使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音乐对发展人的个性,陶冶人的心灵,健全人格起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渗透于音乐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诸多环节。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主导者和引路人。对于音乐知识面不是很广的学生来说,让他们从多方面去接触
期刊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感人的叙事歌曲,读来朗朗上口,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崇拜英雄,但由于当时的年代已经久远,加上他们对抗日战争时期的背景一片茫然,并不能真正理解英雄的含义。所以如何让学生亲近文本,贴近英雄,就成为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成为我教学中的突破口。  一、兴趣推动求知欲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求知欲最好的推动力。课前预习时我就特别注重学生对课
期刊
在教学“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做一做——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做完后你有什么发现?”目的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同时能快速地找出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一组练习:分别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28和32、60和45、15和16、1和49、8和32、13和26。  笔者邀请6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写在课堂本上。在
期刊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因为学困生存在于每一个学校、班级、教学者的教学中。要真正落实新课标,渗透新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从某个角度上说关注学困生是重点,转化学困生是关键。笔者就学困生的转化谈几点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寻找病因,有的放矢地做好转化工作  当我们面对学困生时,很自然地就将他们的问题归罪于个人的智商低、不勤奋。其实并不都是这样简单,原因有很多,学习
期刊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与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人文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基础学科。”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以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为主,以“感知体验—启发讲授—合作探究—理解运用”为主线,旨在以教师的引导及情境的创设为引,循循善诱,将历史知识自觉地融入到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过程中。基于此,笔者以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一课为例,分享自己
期刊
一、营造气氛,引导阅读  首先,要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宣传发动工作。如每期黑板报有固定的读书角,设置“名人读书”“好书推荐”“奇文共赏”“读书一得”等栏目;带领学生布置教室四周悬挂学生自己书写的读书名言,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书香环境当中。其次,要设立班级图书架,发动学生买书、捐书,组建班级小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500多本印刷精美、可读性非常强的图书摆上图书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将图书分类,登记造册,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