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应用优势,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已经证明问题引导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问题引导式教学,基于生物课堂中的基础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生物基础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吸收。本文主要是分析了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并且就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不断提升生物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问题引导;初中生物;应用策略
生物课堂作为一门与人类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要求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解决。在这种系统性的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加强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以及掌握效率。因此,生物教师在课堂中需要与学生共同寻求一种更加高效的學习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问题引导有赖于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认知,根据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设置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解答,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都受到了较大的局限性,而单向传输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依赖,心理无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这种惯性思维也会一直伴随着学生走向未来的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已经接受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习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面对难题,更加倾向于等待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对问题进行探究,这种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对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在长期的思考过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维模式,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科学的生物问题设置可以让学生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不再依赖于课堂和教室,同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在生物教学课堂中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二、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情景案例中引入问题
教师想要在生物课堂中采用问题教学的模式,就需要在课前准备工作中花费心思,尤其是在准备工作中,要基于对生物教材中的内容充分的挖掘素材,积极寻找生活中与本堂课程授课内容相关的情景案例,让学生在教师预先设好的情景案例中,引发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积极性。生物课程中的许多原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因此,生活中有关于生物课堂的教学情景十分广泛,教师在设置生物课堂情景时,必须要注重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学生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在实践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并且采用同样的问题探究方式发现生活中蕴含的生物知识原理。
例如在学习《尿的形成》这一单元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尿液的形成原理,教师可以在本堂课程的导入环节中设置相关的生活情景。例如,教师可以在PPT中播放两张图片,这两张图片一张是正常人的尿液化验单,一张是病人的尿液化验单,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尿液化验单中的相关参数,提出问题:这两张化验单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而引入本堂课程的学习重点内容:尿的形成过程。然后教师可以在PPT中展示尿液的主要形成器官——肾,并且划分出肾脏的不同单元结构。在学生对肾脏的单元结构已经有基础认知的条件下,通过动态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人体的尿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方式,学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PPT中显示,当人体的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时,肾就会将体内的一些代谢废物以及多余的物质从血液中剥离出来,这些物质就会组成尿液被人体排放,同时,肾也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帮助人体净化血液的功能。然后肾静脉再将净化后的血液输送到人体的各个器官中。这种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人体中尿液的形成过程,并且还能加深对肾脏作用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科学的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
在生物教学问题情景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问题设置的难度。只有适当的问题,难度才能促进学生思考的活跃性,如果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可能会觉得问题的解答缺乏成就感,但是如果课堂中的问题设置难度过高,学生有可能会由于无法解答问题而出现打退堂鼓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要掌握好问题的难度,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本堂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问题对学生带来的启发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1]。
我们还是根据上述生物课《尿的形成》这一课程为例,首先,教师在设置这堂课程的问题时,应该设置一些关于基础概念性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概念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对尿的形成概念进行初步理解。首先在尿地形成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血液以及尿液的构成成分,然后让学生进行解答尿液的基础构成成分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方式,让学生初步理解尿液的主要构成元素。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设置难度提升的问题: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形成了尿液呢?通过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明确本堂课程学习的重难点内容,同时,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印象。
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通过科学合理的问题设置方法,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孙锦传.问题式大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教学为例[J].林区教学,2017,09:94-96.
【关键词】问题引导;初中生物;应用策略
生物课堂作为一门与人类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要求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解决。在这种系统性的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加强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以及掌握效率。因此,生物教师在课堂中需要与学生共同寻求一种更加高效的學习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问题引导有赖于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认知,根据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设置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解答,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都受到了较大的局限性,而单向传输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依赖,心理无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这种惯性思维也会一直伴随着学生走向未来的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已经接受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习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面对难题,更加倾向于等待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对问题进行探究,这种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对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在长期的思考过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维模式,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科学的生物问题设置可以让学生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不再依赖于课堂和教室,同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在生物教学课堂中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二、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情景案例中引入问题
教师想要在生物课堂中采用问题教学的模式,就需要在课前准备工作中花费心思,尤其是在准备工作中,要基于对生物教材中的内容充分的挖掘素材,积极寻找生活中与本堂课程授课内容相关的情景案例,让学生在教师预先设好的情景案例中,引发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积极性。生物课程中的许多原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因此,生活中有关于生物课堂的教学情景十分广泛,教师在设置生物课堂情景时,必须要注重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学生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在实践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并且采用同样的问题探究方式发现生活中蕴含的生物知识原理。
例如在学习《尿的形成》这一单元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尿液的形成原理,教师可以在本堂课程的导入环节中设置相关的生活情景。例如,教师可以在PPT中播放两张图片,这两张图片一张是正常人的尿液化验单,一张是病人的尿液化验单,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尿液化验单中的相关参数,提出问题:这两张化验单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而引入本堂课程的学习重点内容:尿的形成过程。然后教师可以在PPT中展示尿液的主要形成器官——肾,并且划分出肾脏的不同单元结构。在学生对肾脏的单元结构已经有基础认知的条件下,通过动态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人体的尿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方式,学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PPT中显示,当人体的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时,肾就会将体内的一些代谢废物以及多余的物质从血液中剥离出来,这些物质就会组成尿液被人体排放,同时,肾也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帮助人体净化血液的功能。然后肾静脉再将净化后的血液输送到人体的各个器官中。这种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人体中尿液的形成过程,并且还能加深对肾脏作用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科学的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
在生物教学问题情景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问题设置的难度。只有适当的问题,难度才能促进学生思考的活跃性,如果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可能会觉得问题的解答缺乏成就感,但是如果课堂中的问题设置难度过高,学生有可能会由于无法解答问题而出现打退堂鼓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要掌握好问题的难度,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本堂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问题对学生带来的启发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1]。
我们还是根据上述生物课《尿的形成》这一课程为例,首先,教师在设置这堂课程的问题时,应该设置一些关于基础概念性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概念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对尿的形成概念进行初步理解。首先在尿地形成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血液以及尿液的构成成分,然后让学生进行解答尿液的基础构成成分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方式,让学生初步理解尿液的主要构成元素。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设置难度提升的问题: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形成了尿液呢?通过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明确本堂课程学习的重难点内容,同时,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印象。
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通过科学合理的问题设置方法,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孙锦传.问题式大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教学为例[J].林区教学,2017,09: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