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2月7日下午14时20分,上海黄浦江瑞科船务公司码头前沿,随着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一声令下,“银锄”轮开始整体起浮,原来半卧于江中、灌满水的浮筒被压气排水后,一个个如潜水艇般,从浑浊的江水中冒了出来,2 500吨浮吊船“大力号”和1 000吨浮吊船“勇士号”上巨型浮吊铁臂徐徐扬起……终于,在水下沉寂了60多天的“银锄”轮在巨大的抬浮力作用下缓缓起浮……至此,经交通部上海打捞局100多名施工人员46个昼夜奋战,万吨巨轮“银锄”号终于重见天日。
意外“失足”
2006年12月2日,在黄浦江瑞科船务公司码头修船的万吨轮“银锄”号意外“失足”自沉,沉船位置处于南浦大桥下黄浦江董家渡水域内和上海世博园区水域,该区域航道较窄,水流湍急,流速每秒达到1.8米,来往船只频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交通部上海打捞局接到瑞科船务公司紧急传真后,当即派遣打捞专家徐志成、金根福奔赴现场勘察。专家很快了解到“银锄”轮的基本情况,该轮属滚装船改装而成的挖泥船,总长为146.5米、宽22.6米,型深14.2米,实际吃水8.5米,自重6 820吨。该船自沉位置离瑞科船厂码头近30米,而且该处水深约有19米,左倾11.5度,船体全部淹入水中,只剩下部分驾驶楼露出水面。当时,船的自重近7 000吨,已完全失去自浮能力,而且船的上甲板有10处开了7至10平方米的大洞,溢流孔、双层底的“人孔”盖也全部打开,船里全部灌满了水,外加吸附力,估计该船水中重量约在7 500吨。打捞专家还断定,船舶已经沉没,当场急救已不可能。
12月10日,上海打捞局派出国内最优秀的潜水员到现场探摸。潜水员发现,沉船水域下有大量的废钢块、乱钢丝等杂物,而且,该船底已经陷入黄浦江底淤泥下2米多深,抢捞难度相当大。
诚然,“银锄”号抢捞是一块“硬骨头”,要在短时间内“啃”下来,实属不易。在黄浦江浑浊的江底,潜水员首先需要潜入水下20多米,将水中的废钢块、乱钢丝等杂物完全清理干净。然后,使用高压水枪穿透船底下厚厚的淤泥,便于107毫米直径、碗口粗的钢缆穿过船底,套住打捞浮筒。
紧急打捞
12月10日,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视察现场后当即表示,打捞工作一定要抓紧进行。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立足大局,从紧急打捞的排兵布阵上提出明确要求。翌日,“银锄”号打捞合同签订,全部费用为1 650万元。至此,打捞沉船相关准备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因该轮归属5个船东,关于打捞费用,除彼此内部协商外还需与瑞科船厂协商,一度导致打捞合同难以签定。上海打捞局以大局为重,把应急打捞放在首位,最终以低于市场40%的价格毅然接手抢捞。25日,上海打捞局主力船舶——3 000吨自航打捞船“沪救捞3号”和打捞工程船“沪救捞62号”进点,负责前期潜水工作的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迅速到位。为保证抢捞作业的顺利完成,上海打捞局几乎将所有的精兵强将调派到抢捞现场,40多名潜水精英全部下水作业。
当日18时55分,第一班2名潜水员开始对沉船外侧探摸,发现该船陷入泥中深度为3米多。当晚20时25分,潜水结束。27日早晨7时许,几名潜水员携带“高压水枪”潜入20米深的江底,拉开“银锄”号抢捞关键一幕。
“银锄”轮打捞伊始,由于沉船江底留有大量石块、乱钢板,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攻打千斤洞的速度,在上海打捞局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各种困难被逐一克服。紧接着,打捞工程中又遇到另一个棘手难题,原来,“银锄”轮有12个泥门,而在打捞过程中,潜水员惊讶地发现其中1个泥门已经移位进水,导致舱壁开孔的船舱全部被泥水贯通。因黄浦江水浑浊,含泥沙量高,长52米、宽18米的船舱内已“吃进”了厚达3米的黑泥,加大了抢捞难度。特别是潜水员在穿洞过程中困难重重。原来,沉船江底淤泥较深,有许多乱钢丝、钢管和小铁板,潜水员们在打“千斤洞”时,又发现大量的石块,大的如面盆,小的也有碗口大,这给水下打洞及穿引钢丝带来重重障碍。而且,沉船从起先左倾11.5度倾斜到14度,又使抢捞难上加难。
而潜水员下水后,必须在近20米的泥石中,挖出一条条横穿船底20多米的“隧道”,作业时还要携带一根6寸软性打泥管,然后将淤泥或小石块耙到吸泥口,由吸泥管吸走。如果碰到大石块,必须一块块搬出洞外,行动异常艰难。“原本采取攻泥器一节节从泥中穿过去,但现在遇到石头,攻泥器穿不过去,只能在黑暗中孤独地掘进。”事实上,打通一个“隧道”,潜水员每天至少潜水4人次,作业约4小时,耗上七八天时间,抢捞工程只好采取潜水员们对几个作业点同时进行穿洞的办法推进。
为提高工程质量和速度,工程还采用浮筒与大型浮吊联合作业的方式。6对起浮浮筒,其中两对800吨、三对500吨、一对250吨。另外,加两艘浮吊船起浮沉船。整个打捞过程为:潜水员下水探摸确定穿钢缆位置,包括水下清理;船底淤泥打洞,穿钢缆;将穿好的钢缆绑在浮筒上;给浮筒充气;将沉船相关地方封堵,抽水,然后整体起浮。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水下穿引钢缆。在黄浦江浑浊的江底,潜水员潜入20米水下,用高压水枪将船底厚厚的淤泥穿透,便于107毫米直径、碗口粗的钢缆穿过船底,套住打捞浮筒。据了解,整个船舶起浮需要穿过船底30根钢缆,而且,每个穿底纲缆的位置一定要正确,不能有丝毫误差。
就这样,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机智勇敢的潜水员们在黄浦江底开始了艰巨的“精耕细作”。
水下“减肥”
确保抢捞一举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优化应急打捞方案。
“银锄”号是迄今为止上海打捞局首次完全依靠抬浮力,进行水下整体打捞的最重的一艘船舶。因此,沉船整体起浮作业难度极高。根据抢捞难度,打捞方案进一步调整为:浮筒与浮吊联合作业的方式,总共为10个浮筒,其中,800吨的浮筒4个,500吨的浮筒6个,外加2艘浮吊起吊,总起浮能力约为7 500吨。而且局部细节还可随时调整。从“银锄”轮整体起浮前10多天开始,工程人员就开始了冲刺:使用数台水下吸泥沙泵和高压空气提升管同时为船舱抽泥,以每分钟吸走8立方米的速度,24小时不间断吸泥,为“银锄”轮“减肥”近3 000吨,最大限度地减轻沉船水下起浮重量。
施工期间,上海阴雨不断,而且不间断伴有寒潮袭来,处于黄浦江拐弯处的“银锄”轮沉船水域水流湍急,能见度为零。为了尽快完成打捞任务,潜水员们忍受着寒冷,衣服经常被雨水湿透,双手被冰冷的江水冻得像胡萝卜似的,以不怕苦、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冻、不怕险的超常毅力,放弃元旦假日,昼夜奋战在抢捞一线,群策群力,科学施工,大大缩短了打捞工期。一个“千斤”洞可能会由几根钢缆共同穿过,在“千斤”洞打穿后,30道钢缆就顺着11道“千斤”洞穿过了船底。从现场了解到,30道钢缆均匀分布于全船各点,起浮时,这些钢缆兜住船底,像网罩一样将“银锄”轮网住捞起,使沉船在整体起浮过程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关键时刻
“银锄”轮整体抢捞起浮前,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和工程总指挥张洪林率领工程技术骨干,加紧了现场的组织指挥,严格按照抢捞方案进行科学施工。1月12日上午,工程进展到关键时刻,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副局长丁平生在上海打捞局党委书记赵长松、副局长陆军的陪同下,冒雨视察“银锄”轮打捞工地,亲切慰问现场打捞人员,并详细听取了打捞“银锄”轮的工程进度。宋局长强调,“银锄”轮应急打捞是对部救捞系统综合实力的一个展示,也是救捞系统今年的第一个亮点,上海打捞局打捞将士要不计个人得失,苦战严寒,保质保量地完成抢捞任务,真正践行部党组提出的“三个服务”。他还明确要求,上海打捞局要力争在春节前将“银锄”轮整体抢捞起浮,尽最大可能圆满完成打捞工程。1月15日,上海打捞局的5对巨型浮筒先后沉放于“银锄”轮周围,千吨级浮吊船“勇士”号、2 500吨级大型浮吊船“大力”号开赴现场。翌日,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副主任沈晓苏召集上海打捞局、上海海事局开会,也对尽快打捞“银锄”号提出要求。
2月7日上午,黄浦江沉船应急抢险打捞进入了关键时刻,黄浦江瑞科船务公司码头前沿摆起了阵势:在海事部门的协助下,整体起浮过程,禁止长度100米以上船舶进入黄浦江作业水域外,继续实行作业水域单程交通,江上监管后的航船秩序井然。
当天15时38分,“银锄”轮成功起浮。又经过88小时紧张的除泥、封舱和排水,至2月11日上午11时,交通部上海打捞局在现场正式与船东交接,圆满完成了抢捞工程的使命,黄浦江沉船水域的航道畅通无阻。而“银锄”轮已安全、稳定靠泊码头,倾斜度由原来左倾14度恢复到左倾2度。
“沪救捞62”号继续留守,协助船东处理“银锄”轮的一些后期工作。
中国救捞人在黄浦江上又一次以如椽大笔书写了应急打捞的新篇章。
意外“失足”
2006年12月2日,在黄浦江瑞科船务公司码头修船的万吨轮“银锄”号意外“失足”自沉,沉船位置处于南浦大桥下黄浦江董家渡水域内和上海世博园区水域,该区域航道较窄,水流湍急,流速每秒达到1.8米,来往船只频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交通部上海打捞局接到瑞科船务公司紧急传真后,当即派遣打捞专家徐志成、金根福奔赴现场勘察。专家很快了解到“银锄”轮的基本情况,该轮属滚装船改装而成的挖泥船,总长为146.5米、宽22.6米,型深14.2米,实际吃水8.5米,自重6 820吨。该船自沉位置离瑞科船厂码头近30米,而且该处水深约有19米,左倾11.5度,船体全部淹入水中,只剩下部分驾驶楼露出水面。当时,船的自重近7 000吨,已完全失去自浮能力,而且船的上甲板有10处开了7至10平方米的大洞,溢流孔、双层底的“人孔”盖也全部打开,船里全部灌满了水,外加吸附力,估计该船水中重量约在7 500吨。打捞专家还断定,船舶已经沉没,当场急救已不可能。
12月10日,上海打捞局派出国内最优秀的潜水员到现场探摸。潜水员发现,沉船水域下有大量的废钢块、乱钢丝等杂物,而且,该船底已经陷入黄浦江底淤泥下2米多深,抢捞难度相当大。
诚然,“银锄”号抢捞是一块“硬骨头”,要在短时间内“啃”下来,实属不易。在黄浦江浑浊的江底,潜水员首先需要潜入水下20多米,将水中的废钢块、乱钢丝等杂物完全清理干净。然后,使用高压水枪穿透船底下厚厚的淤泥,便于107毫米直径、碗口粗的钢缆穿过船底,套住打捞浮筒。
紧急打捞
12月10日,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视察现场后当即表示,打捞工作一定要抓紧进行。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立足大局,从紧急打捞的排兵布阵上提出明确要求。翌日,“银锄”号打捞合同签订,全部费用为1 650万元。至此,打捞沉船相关准备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因该轮归属5个船东,关于打捞费用,除彼此内部协商外还需与瑞科船厂协商,一度导致打捞合同难以签定。上海打捞局以大局为重,把应急打捞放在首位,最终以低于市场40%的价格毅然接手抢捞。25日,上海打捞局主力船舶——3 000吨自航打捞船“沪救捞3号”和打捞工程船“沪救捞62号”进点,负责前期潜水工作的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迅速到位。为保证抢捞作业的顺利完成,上海打捞局几乎将所有的精兵强将调派到抢捞现场,40多名潜水精英全部下水作业。
当日18时55分,第一班2名潜水员开始对沉船外侧探摸,发现该船陷入泥中深度为3米多。当晚20时25分,潜水结束。27日早晨7时许,几名潜水员携带“高压水枪”潜入20米深的江底,拉开“银锄”号抢捞关键一幕。
“银锄”轮打捞伊始,由于沉船江底留有大量石块、乱钢板,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攻打千斤洞的速度,在上海打捞局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各种困难被逐一克服。紧接着,打捞工程中又遇到另一个棘手难题,原来,“银锄”轮有12个泥门,而在打捞过程中,潜水员惊讶地发现其中1个泥门已经移位进水,导致舱壁开孔的船舱全部被泥水贯通。因黄浦江水浑浊,含泥沙量高,长52米、宽18米的船舱内已“吃进”了厚达3米的黑泥,加大了抢捞难度。特别是潜水员在穿洞过程中困难重重。原来,沉船江底淤泥较深,有许多乱钢丝、钢管和小铁板,潜水员们在打“千斤洞”时,又发现大量的石块,大的如面盆,小的也有碗口大,这给水下打洞及穿引钢丝带来重重障碍。而且,沉船从起先左倾11.5度倾斜到14度,又使抢捞难上加难。
而潜水员下水后,必须在近20米的泥石中,挖出一条条横穿船底20多米的“隧道”,作业时还要携带一根6寸软性打泥管,然后将淤泥或小石块耙到吸泥口,由吸泥管吸走。如果碰到大石块,必须一块块搬出洞外,行动异常艰难。“原本采取攻泥器一节节从泥中穿过去,但现在遇到石头,攻泥器穿不过去,只能在黑暗中孤独地掘进。”事实上,打通一个“隧道”,潜水员每天至少潜水4人次,作业约4小时,耗上七八天时间,抢捞工程只好采取潜水员们对几个作业点同时进行穿洞的办法推进。
为提高工程质量和速度,工程还采用浮筒与大型浮吊联合作业的方式。6对起浮浮筒,其中两对800吨、三对500吨、一对250吨。另外,加两艘浮吊船起浮沉船。整个打捞过程为:潜水员下水探摸确定穿钢缆位置,包括水下清理;船底淤泥打洞,穿钢缆;将穿好的钢缆绑在浮筒上;给浮筒充气;将沉船相关地方封堵,抽水,然后整体起浮。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水下穿引钢缆。在黄浦江浑浊的江底,潜水员潜入20米水下,用高压水枪将船底厚厚的淤泥穿透,便于107毫米直径、碗口粗的钢缆穿过船底,套住打捞浮筒。据了解,整个船舶起浮需要穿过船底30根钢缆,而且,每个穿底纲缆的位置一定要正确,不能有丝毫误差。
就这样,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机智勇敢的潜水员们在黄浦江底开始了艰巨的“精耕细作”。
水下“减肥”
确保抢捞一举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优化应急打捞方案。
“银锄”号是迄今为止上海打捞局首次完全依靠抬浮力,进行水下整体打捞的最重的一艘船舶。因此,沉船整体起浮作业难度极高。根据抢捞难度,打捞方案进一步调整为:浮筒与浮吊联合作业的方式,总共为10个浮筒,其中,800吨的浮筒4个,500吨的浮筒6个,外加2艘浮吊起吊,总起浮能力约为7 500吨。而且局部细节还可随时调整。从“银锄”轮整体起浮前10多天开始,工程人员就开始了冲刺:使用数台水下吸泥沙泵和高压空气提升管同时为船舱抽泥,以每分钟吸走8立方米的速度,24小时不间断吸泥,为“银锄”轮“减肥”近3 000吨,最大限度地减轻沉船水下起浮重量。
施工期间,上海阴雨不断,而且不间断伴有寒潮袭来,处于黄浦江拐弯处的“银锄”轮沉船水域水流湍急,能见度为零。为了尽快完成打捞任务,潜水员们忍受着寒冷,衣服经常被雨水湿透,双手被冰冷的江水冻得像胡萝卜似的,以不怕苦、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冻、不怕险的超常毅力,放弃元旦假日,昼夜奋战在抢捞一线,群策群力,科学施工,大大缩短了打捞工期。一个“千斤”洞可能会由几根钢缆共同穿过,在“千斤”洞打穿后,30道钢缆就顺着11道“千斤”洞穿过了船底。从现场了解到,30道钢缆均匀分布于全船各点,起浮时,这些钢缆兜住船底,像网罩一样将“银锄”轮网住捞起,使沉船在整体起浮过程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关键时刻
“银锄”轮整体抢捞起浮前,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和工程总指挥张洪林率领工程技术骨干,加紧了现场的组织指挥,严格按照抢捞方案进行科学施工。1月12日上午,工程进展到关键时刻,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副局长丁平生在上海打捞局党委书记赵长松、副局长陆军的陪同下,冒雨视察“银锄”轮打捞工地,亲切慰问现场打捞人员,并详细听取了打捞“银锄”轮的工程进度。宋局长强调,“银锄”轮应急打捞是对部救捞系统综合实力的一个展示,也是救捞系统今年的第一个亮点,上海打捞局打捞将士要不计个人得失,苦战严寒,保质保量地完成抢捞任务,真正践行部党组提出的“三个服务”。他还明确要求,上海打捞局要力争在春节前将“银锄”轮整体抢捞起浮,尽最大可能圆满完成打捞工程。1月15日,上海打捞局的5对巨型浮筒先后沉放于“银锄”轮周围,千吨级浮吊船“勇士”号、2 500吨级大型浮吊船“大力”号开赴现场。翌日,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副主任沈晓苏召集上海打捞局、上海海事局开会,也对尽快打捞“银锄”号提出要求。
2月7日上午,黄浦江沉船应急抢险打捞进入了关键时刻,黄浦江瑞科船务公司码头前沿摆起了阵势:在海事部门的协助下,整体起浮过程,禁止长度100米以上船舶进入黄浦江作业水域外,继续实行作业水域单程交通,江上监管后的航船秩序井然。
当天15时38分,“银锄”轮成功起浮。又经过88小时紧张的除泥、封舱和排水,至2月11日上午11时,交通部上海打捞局在现场正式与船东交接,圆满完成了抢捞工程的使命,黄浦江沉船水域的航道畅通无阻。而“银锄”轮已安全、稳定靠泊码头,倾斜度由原来左倾14度恢复到左倾2度。
“沪救捞62”号继续留守,协助船东处理“银锄”轮的一些后期工作。
中国救捞人在黄浦江上又一次以如椽大笔书写了应急打捞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