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创新能力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lu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并公布,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已成为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建设语文高效课堂。这种高效课堂的语文学习活动,应该努力呈现一种开放式的课堂学习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主动去阅读获取语文知识;在语文阅读实践中,学生自觉地去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创造性地解决语文阅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高效课堂中,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文本素材,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编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想象创新能力、拓展延伸能力等三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质疑能力,奠定探究创新的基石
  自古以來,做学问的人都很重视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在语文课堂改革中,有些教师误以为把灌输式课堂变成满堂问的课堂,一“问”解百“问”,就能培养出学生的质疑能力。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自设的,是为问而问的问题,并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疑惑,是带着“质疑”帽子的“假疑问”。只有当教师通过阅读教学,教给学生掌握理解性质疑、比较性质疑、换位性质疑等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这些方法,对课文标题、内容、主题、结构等方面质疑、探究、析疑、释疑,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为学生发展探究创新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石。
  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鲁迅的《社戏》一课时,有学生在预习后询问:“我从课文中描写小伙伴观看社戏表演的过程里看到,大家看社戏时都是哈欠连天的,而且没等到社戏看完就提前走了,这样的社戏值得我如此念念不忘吗?”学生的疑问,是基于他自己的初读体验,是他自己的理解性质疑,但是,他对于小说的主题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先肯定他的质疑精神,保护他的主动质疑的热情,再引导学生从小说所描写的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物的特点和小说中所反映的故乡的风俗人情等方面来思考探究,同时适当的链接引入小说原文删除的部分和《社戏》课文进行比较性阅读和质疑,从而让学生读懂小说所反映的深刻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质疑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在语文高效课堂的阅读学习中,当学生带着质疑的眼光和兴趣,运用多种质疑的方法,对语文课文的标题、内容、主题、结构等方面生疑、质疑,真正使学生自己主动阅读、探究、析疑、释疑,学生的质疑探究才具有实在的意义,才能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培养想象力,为探究创新插上翅膀
  创新离不开想象,根据语言文字进行合理的想象是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培养初中生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上的很多童话、寓言故事、诗歌等为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思维创设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在部编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改变思维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独辟蹊径地去阅读这些文本,能够经常让学生获得全新的体验,感受想象创新的快乐,培养出他们想象创新的能力,为探究创新的核心素养插上翅膀。
  如,在学习欣赏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余光中《乡愁》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李白的《静夜思》等经典的乡愁诗作,通过反复诵读乡愁诗词名句体会古人的思乡恋亲情怀,归纳出古人常用来表达乡思的意象。如:远方乡书、千古明月、西风断雁、啼血杜鹃、夜啼子规、飘飘沙鸥、哀鸣高猿等;再引入余光中的《乡愁》,比较他所选择的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意象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从而理解余光中《乡愁》诗歌意象的独特性和典型性。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作为外出求学的儿子、出外谋生的新郎、漂泊宝岛台湾的游子、渴望祖国统一的海外华人等不同的角色,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余光中处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心路历程,从多角度、多侧面的想象,体验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从而领略余光中作为现代乡愁诗歌第一人的诗歌创作的艺术魅力。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想象为学生的探究创新插上翅膀,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反复涵泳品味,在语文的想象天空中翱翔,感受着想象创造的快乐,有效提升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创造的能力,从而有力发展了学生探究创新的核心素养。
  三、培养拓展能力,延伸探究创新的时空
  “(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的提示。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有大语文学习观,开阔语文学习的视野,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借助各种媒体和网络渠道去搜集和整理语文学习的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学习了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余光中《乡愁》之后,学生对现代诗歌中的乡愁意象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学生们结合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进行课外拓展阅读,他们抓住“ 酒一样的长江水、信一样的雪花白、血一样的海棠红、母亲一样的腊梅香”,解读出余光中的乡愁是醇烈、洁白、赤热、清香的,是可饮、可闻、可品、可赏的,是有浓度、有色度、有温度、有鲜度的。并且模仿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句式和语言,寻找生活中的常见的意象,如青涩的橄榄、牧童的短笛、飞舞的风筝、慈母的针线、父亲的烟袋等,精心地创作出自己的《乡愁》诗作,发布在班级的“语文佳作园地”微信群中,大家相互评点、不断修改,甚至发动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创作,直到推选出最佳作品。学生们对《乡愁》诗歌的课外拓展阅读,将诗歌的学习由课本向网络、由课内向课外、由校内向校外延伸,打破了诗歌学习光学不写的壁垒,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诗歌创作的快乐。
  通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诗歌、童话、寓言故事的再创作,有力延伸了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拓展了部编版初中语文阅读学习的范围,有效构建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互通,学科间交融的语文教育体系”,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探究创新能力,延伸探究创新的时空,将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到实处 。
  在立足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高效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好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充分挖掘书本上、电视里、网络上、生活中的各种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探究的天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想象创新能力、拓展延伸能力,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依赖上语文,把语文探究学习当作一种生存的方式,带着不断探究创新的意识,走在终生创新发展的成长道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226006)
其他文献
谈到高品质,我们首先会想到生活的高品质。我觉得生活的高品质是需要物质作为保障,同时精神上获得愉悦,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高品质的语文课堂亦是如此,需要学生和教师相辅相成,二者都能获得成长的课堂,是充满生长气息的课堂。  一、“高品质的语文课堂”下学生的生长  1.学生学习欲望的生长  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成功的教学是必须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可见,学生学习
期刊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先后撰写的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回忆性散文,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理解,但正如教材编者在《名著导读》中所言,这些文章虽写了不少儿童之事,但并非专为少年儿童而写。因而要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真正读懂还需要深入理解文本。  鲁迅先生一直给人以严肃的印象,其实在他冷峻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火热的心。正如其所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牛子儒。”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鲁迅《朝
期刊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文言文学习承载着习得文言语法知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陶冶个人情操等功能。2011版语文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以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笔者认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能少讲就不多讲,要有放权意识,
期刊
一、教学设想  《天上的街市》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的一首现代诗歌,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主题为“借着想象的翅膀,体验更广大的世界”。选择不同体裁、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引导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诗歌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对现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未能
期刊
“一课一得”,就是指一堂课的教学,一般情况下学生能有一个收获,比如习得一个知识点,获得一种语文能力,或者在美育德育上懂得一个做人的道理。本文将针对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进行“一课一得”课程设计的缘由和课程实践过程。  一、深究文本,探寻课程设计亮点  《紫藤萝瀑布》是著名作家宗璞的写景状物散文,然而这篇文章却意蕴丰富,主旨深刻,不是一篇浅易的、简单的状物散文。单就文章的背景而言,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文言文在许多同学看来更像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天书”。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还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以《桃花源记》为例,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具体措施。  一、利用成语导入新课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令许多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心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
期刊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文学习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古文博大精深,遣词造句、析事于理、情景交融,都是语文学习的典范,也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同时,通过古文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正所谓“不拘一格练思维,万紫千红皆是春”。  初中语文的古文教学,除了诵读,教师也需要将古文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相连接,还古文以鲜活的生命,与学生走进文言百花齐
期刊
设计导学:  《勇气》编排在北师大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文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勇气”包括的含义有很多。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是勇气。本文中的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战区,他向附近法国农妇求救,被德国军发现后,枪杀了法国妇女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逃跑,在德国兵的围追下,再次重返农舍向法国妇女求救,法国妇女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作者称赞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有效地将微课与课文导入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为语文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本文从案例入手,浅谈微课如何激情课堂,训练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近期,笔者开设了一节公开课《河中石兽》。这篇文章收录在了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主要选取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编者在“单元提示语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试题中对诗歌的考查越来越多,从诗句默写到内容赏析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歌学习最重要的方式还是“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诵读,学生才能体味诗歌的节奏美,感悟诗歌的内涵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诵读和积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利于自身素质的完善。当然,如果不是出于兴趣,仅是机械背诵,则不会有什么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