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因此,传统表观上的文化建筑风格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当今追求多元化的审美需求,环境艺术设计被进一步提升到一个新的重视程度。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只有在满足人们审美观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具有时代气息与生命活力,依赖科学技术手段创造出更加优秀,更加符合人意的文化建筑。所以,本文从审美心理出发,从审美心理角度来进一步探讨我国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关键词】:文化建筑;审美心里;艺术设计
引言
我国的城市建设可以说在近几年发展极其迅速,但是这种建设也应该迎合着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很多个性鲜明的建筑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借助图书馆、写字楼、博物馆、音乐大厅等等载体将最前沿的审美理念展现给大众。所以,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且与时俱进的审美标准,我们必须广泛吸收最新的设计理念,掌握更多的环境艺术设计技巧,建设更多更美的文化建筑。
1.崇尚自由与阳光
文化建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文化建筑之中,其艺术设计相对于除建筑艺术之外的其他艺术有更深的感染力。正是因为文化建筑与人们的关系如此的特殊性,文化建筑的艺术设计则更多的反映人们对于文化和艺术审美的取向。
我国文化底蕴十分浓厚,文化建筑可以说是当时世界史上的伟大工程。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建筑思想的传承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标准,文化环境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其实承载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建筑艺术的历史使命。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毕竟人们思想观念在不断革新,一些传统的建筑思想也在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历史潮流与新的审美理念的崭新的审美取向,也就是刚才所说的自由与阳光。
2.审美需求多元化
多元艺术的审美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受众需要的是多感官、立体性的审美体验而非单一性的审美体验;第二,用户需要的是多元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的审美体验,而非单一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的体验。如今的审美体验与感知已经不是仅仅依靠视觉来进行简单的评判,而是依赖于我们每个人多种感官共同协调形成多方面、综合型的审美体验。人是具有很多感知的生物群体,在建筑方面,感知还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共同作用。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立体化的工程,其中的方方面面都是文化的反映。文化建筑中环境设计,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甚至不同的方位朝向都是对观赏者的视觉刺激,风声、水声、鸟叫声则是对于观赏者听觉的刺激,各式各样的草木、飘香满园的花朵则是通过嗅觉为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加分,这些不同的审美体验通过综合性的方式给人们全方位的新体验,我们可以从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发现,其影响人们审美体验的手段已经越来越近似于自然环境,简单来说,环境艺术设计越来越趋向于自然、淳朴,与大自然融于一体。
3.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的特征
当今社会,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和建筑群体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样的,文化建筑为人们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当今我国社会处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化建设是我国当今的工作重点。从作用上来说,文化建筑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方面的交流起着积极作用,另外,在特定的文化特色传承的地区,相应的文化建筑更加承载着展现文化传统与调动文化产业的作用。总体来讲,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有以下几个特征。
(1)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根本特性。说到根本特性,我们就要从其建筑目的与作用方面进行考虑,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表现在影响人们的审美体验,并逐步深入日常文化当中去,影响人们平时的行为举止以及潜意识的审美观。
(2)文化传递性。在很多建筑身上,都可以代表着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这种影响可以蔓延至全世界为之动容。可以说,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扮演地区或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桥梁的角色,利用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建筑形式来达到开拓民众眼界,丰富世界文化的作用,推动当前文化的大融合。
(3)与时俱进。简单的说就是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伴随着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是建筑艺术形式变化最为直接的原因。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会受到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多种元素的影响。比方说,在古代皇家宫殿就强调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展现当时的统治者的地位以及统治野心。当然,放到现在,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艺术成果,其艺术上的造诣依旧是建筑,包括环境艺术的巅峰之作。从审美学角度,中国传统建筑师世界建筑史上最为伟大的财富。
总之,无论是怎样的建筑设计师,其都是要以迎合群众需要为目的来进行建筑艺术环境的构思。每一个文化建筑中的艺术设计都是人们情感体验的平台,所以贴近生活的设计会更加的真实。本文从受众对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需求和当代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两个方面从审美角度探讨了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定会为人们开启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王恒.探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J].现代装饰(理论),2013(03):84.
[2]李裴.略论道教环境艺术与审美[J].宗教学研究,2012(02):39-42.
[3]陈牧川.审美教育与大学建筑环境艺术的关系[J].高等建筑教育,2011(01):9-11.
【关键词】:文化建筑;审美心里;艺术设计
引言
我国的城市建设可以说在近几年发展极其迅速,但是这种建设也应该迎合着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很多个性鲜明的建筑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借助图书馆、写字楼、博物馆、音乐大厅等等载体将最前沿的审美理念展现给大众。所以,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且与时俱进的审美标准,我们必须广泛吸收最新的设计理念,掌握更多的环境艺术设计技巧,建设更多更美的文化建筑。
1.崇尚自由与阳光
文化建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文化建筑之中,其艺术设计相对于除建筑艺术之外的其他艺术有更深的感染力。正是因为文化建筑与人们的关系如此的特殊性,文化建筑的艺术设计则更多的反映人们对于文化和艺术审美的取向。
我国文化底蕴十分浓厚,文化建筑可以说是当时世界史上的伟大工程。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建筑思想的传承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标准,文化环境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其实承载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建筑艺术的历史使命。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毕竟人们思想观念在不断革新,一些传统的建筑思想也在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历史潮流与新的审美理念的崭新的审美取向,也就是刚才所说的自由与阳光。
2.审美需求多元化
多元艺术的审美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受众需要的是多感官、立体性的审美体验而非单一性的审美体验;第二,用户需要的是多元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的审美体验,而非单一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的体验。如今的审美体验与感知已经不是仅仅依靠视觉来进行简单的评判,而是依赖于我们每个人多种感官共同协调形成多方面、综合型的审美体验。人是具有很多感知的生物群体,在建筑方面,感知还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共同作用。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立体化的工程,其中的方方面面都是文化的反映。文化建筑中环境设计,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甚至不同的方位朝向都是对观赏者的视觉刺激,风声、水声、鸟叫声则是对于观赏者听觉的刺激,各式各样的草木、飘香满园的花朵则是通过嗅觉为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加分,这些不同的审美体验通过综合性的方式给人们全方位的新体验,我们可以从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发现,其影响人们审美体验的手段已经越来越近似于自然环境,简单来说,环境艺术设计越来越趋向于自然、淳朴,与大自然融于一体。
3.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的特征
当今社会,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和建筑群体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样的,文化建筑为人们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当今我国社会处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化建设是我国当今的工作重点。从作用上来说,文化建筑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方面的交流起着积极作用,另外,在特定的文化特色传承的地区,相应的文化建筑更加承载着展现文化传统与调动文化产业的作用。总体来讲,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有以下几个特征。
(1)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根本特性。说到根本特性,我们就要从其建筑目的与作用方面进行考虑,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表现在影响人们的审美体验,并逐步深入日常文化当中去,影响人们平时的行为举止以及潜意识的审美观。
(2)文化传递性。在很多建筑身上,都可以代表着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这种影响可以蔓延至全世界为之动容。可以说,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扮演地区或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桥梁的角色,利用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建筑形式来达到开拓民众眼界,丰富世界文化的作用,推动当前文化的大融合。
(3)与时俱进。简单的说就是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伴随着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是建筑艺术形式变化最为直接的原因。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会受到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多种元素的影响。比方说,在古代皇家宫殿就强调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展现当时的统治者的地位以及统治野心。当然,放到现在,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艺术成果,其艺术上的造诣依旧是建筑,包括环境艺术的巅峰之作。从审美学角度,中国传统建筑师世界建筑史上最为伟大的财富。
总之,无论是怎样的建筑设计师,其都是要以迎合群众需要为目的来进行建筑艺术环境的构思。每一个文化建筑中的艺术设计都是人们情感体验的平台,所以贴近生活的设计会更加的真实。本文从受众对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需求和当代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两个方面从审美角度探讨了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定会为人们开启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王恒.探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J].现代装饰(理论),2013(03):84.
[2]李裴.略论道教环境艺术与审美[J].宗教学研究,2012(02):39-42.
[3]陈牧川.审美教育与大学建筑环境艺术的关系[J].高等建筑教育,2011(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