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范围内,伴随着新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广,传统教育体系开展了科学化的优化创新进程。特别是实施“1+X”制度以来,在“三教改革”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优异成效,对中职教育长远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新证书制度对教学改革的影响为论点,通过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方式,从教师管理、丰富教材、优化教学三方面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实施“1+X”制度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进一步扩大适用规模和种类,才能为中职教学的前进提供不竭的动力。
[关 键 词] “1+X”制度;影响范围;教学改革;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5-0130-02
高新科学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应用,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改革步伐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依靠人力、物资等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当下以网络化、智能化为主导的新型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对从业者的专业技术掌握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国家于2019年4月部署实施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加速了对中职生素质教育的改革步伐。如何能够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技术、人员、设施等因素下,扩大“1+X”制度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和实践影响力则成为保障中职教育工作持久性与创新性的重要标志。
一、现阶段“1+X”制度的时代环境及构成要素
(一)“1+X”制度诞生的时代环境
当今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被广泛应用到各类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其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在扩大生产产能的过程中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强度。然而蕴含高新科技的生产设备,对操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何能够更快、更精准地使用相关设备完成既定的岗位目标。在此期间,有限的社会资源及生存空间使行业就业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增加。这也进一步促使系统的教育培养与职业资格认定成为从业者打开就业大门所需要的必备“钥匙”。
(二)“1+X”制度执行中主要构成要素
1.学历资质
该部分为执行制度当中的基本构成要件,是对学生文化素养、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真实反映。目前受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以及教育阶段划定等因素的限制,学生进入学校接受的教育主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
2.职业资格
此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职业等级资格认定。根据对工艺流程、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进行考核,从而判定学生是否获得该类专业的资格。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在未来进入就业岗位提供可靠的资质证明,并帮助学生顺利地投入到生产作业中。例如:电焊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等级证书。
(三)执行新制度包含的操作特性
1.紧密性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资格的评定是紧密连接的。其中,基础教育知识的学习是相关资格评定的理论保障,而所获得的职业等级资格则反映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以及思维应对能力的真实程度,二者相辅相成有机地結合在一起,最终引导学生获得证书,以获得更多的岗位就业机遇。例如:工程造价资格认定,在中职阶段内需要学生熟悉基本的造价流程,并掌握造价的具体涉及内容和计算方式,按照操作的熟练程度来获得从业等级资格。
2.实践性
制度中包含的学历与资格两部分是学生参与到中职教育实践活动中而实现的。在此期间教师将各类教学因素进行规范整合,按照基础文化科目与专业技术科目进行划分,采用不同种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再者,资格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参照课程教学内容以及生产工艺技术来制定的。
二、“1+X”制度对推进“三教改革”产生的影响作用
(一)教师管理方面
实现了对中职教师职业化与专业化的管理改革。从《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实施方案》中可以得知,未来包括中职教师在内,职业教育从业人员的建设发展方向将会朝着技术与理论并轨的模式进行。
1.新制度强化了对中职教师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两方面的
考核
重点是增强理论教学与现场实习二者的考核,严格对教学技巧、教学语言、课堂氛围等的评定。以此来评判教师的职业资格是否达到中职教学的要求。
2.提高了教师掌握专业知识分析与应用能力的标准
由于专业技术在运用中体现出较强的紧密逻辑性,其对技术知识的熟悉与工艺流程的了解,对于中职阶段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向学生进行深入讲解。这也使教师在拥有良好教学技能的同时,还需具备了解、分析、解决专业技术应用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教材改革方面
职业评定与教材内容实施对接,将理论学习与动手操作相互融合,从而完成书证互通、课证合一教材的规划与编辑,进而增强中职教材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中职教育存在的初衷在于培养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专业技术操作人才。固定的工作内容以及专业化的工艺,使学习内容体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而学历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职业评价注重实践操作,两者运行模式存在互异性,造成了教材内容在形式上相对独立,致使学生未能在学习中获得正确的操作程序的规范指导,导致无法通过专业资格级别的审核。新制度下将评定内容及标准有选择性地纳入课堂教材内,并将更多企业内岗位操作实例放入课本教材内,丰富专业课程结构,同时也为评审内容与课堂内容的互通打开了渠道,统一了证书与专业的连接口径,扩大了职业岗位学习的覆盖范围,提高了证书审核的效率和质量。 (三)创新教学方面
课堂上仍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任务,但限制了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新制度的推行,立足将课堂教学与现场实习相结合的目的,逐步将教师的主导位置向学生转移,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建立的联动机制,在企业生产岗位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授课,并结合自主学习模式,将更多的操作实践留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对技术的整体认知感。
例如:对于机床加工专业来讲,为提升教学成果,把教学活动场所转移至定点企业的生产线内,根据课本对机械加工操作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种类的机床进行实践操作,并在保障学生安全以及不妨碍正常生产秩序的前提下,分组分批次独立对相关零部件进行加工操作。
三、扩大新制度影响范围,推动中职“三教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以新教学观念正确认识“1+X”制度
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新教学观念,帮助并引导学生独立使用技术完成工作任务,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实施调整教学方向,从而达到提升中职教育质量的目的。
以汽车行业为例。首先,在推行该制度方案的倡导下,对中职教育能接触到的汽车维修、保养、运行等行业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以此作为设计汽车专业教学规划的参考依据。其次,以该制度为行动指南,逐步将职业评级、学习考评、操作应用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充分调动院校对汽车学习的可支配优势资源,逐步开展对汽车专业教学、教材、教师三者的改革方案。
(二)建立并持续优化中职教学管理体系
1.以现有教学体系为蓝本,结合院校学科专业现状,优化管理体系
重点是加强对“1+X”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部门政策,制定适用于本院校的管理细则,包括教学目标、课程进度、专业设置、资源使用等。
2.完成职业评级与教学活动的对接
重点确保现阶段行业内对职业资格评价体系优化升级,是否与中职教学发展保持步调一致。例如:以学校为基础,建立职业评级机构,充分利用中职院校在教育考核方面的优势,参与到职业资格评价考核标准的制定与开发中。以教学现状和行业动态为行动指南,及时调整职业等级划分。同时,以职业评定机构为窗口,进一步优化教学运行体系。
(三)引入社会元素构建综合型教学平台
1.加强产业联合机制,构建以院校为主、企业为辅的产教综合平台
以市场经济发展为主线,以行业执行标准规范为准则,在企业内设立教学示范点,为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提供教学资源,同时明确职业资格证书在生产企业内部的效益。特别是定岗、定薪方面的指标,应逐步弱化“以证定岗”的分配方式,增强对综合能力的考评力度。
2.强化对执行制度的监控
一方面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目的,逐步完善国家有关职业鉴定与职教发展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在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逐步将社会第三方机构引入监督群体中,以专业审查机构为主体,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审核,对等级资格的考察过程进行监控,充分体现对平台建设、标准制定的公正性与可行性。
(四)开展培养并建设专业化教职员团队
加强对教职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包含对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对新制度的运行体系、教学改革方向以及各阶段行业领域走向进行宣讲。
同时利用校企之间搭建的产教平台,推进教师与专业从业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重点是针对工作中技能要领的掌握以及职业评定指标的探讨。在参观与研讨中由教师完成对实践技能指标的收集,并用于日后的教学活动中。由企业人员就技术问题及难点进行现场指导,并反馈对职业证书的考核看法。
综上所述,“1+X”证书制度本身所展现出来的优势效益,以嚴谨的组织结构、明确的改革目标以及新颖的操作方式实现了对中职教育的“三教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应当在依照现有教学与评价体系的前提下,以新观念、新思路为行动方向,以创新管理体系、建立联动机制、培养教师团队等措施,扩大制度在教学改革中的影响范围,规范资格评价,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中职教育改革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陈少莎.浅议高职高考的英语备考策略[J].广东教育·职教,2018(3):91-92.
[2]李虔,卢威,尹兴敬,等.1+X证书制度:进展、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2):18-25.
[3]杨堆元.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中“X证书”考核标准探讨[J].职教论坛,2019(7):54-58.
[4]金劲松.探索中职教育改革把握理论课教学重要环节[J].语文课内外,2019(20):315.
[5]杨敏红.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实施创业实战教学的策略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16):300-301,303.
[6]罗天.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材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7).
编辑 常超波
[关 键 词] “1+X”制度;影响范围;教学改革;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5-0130-02
高新科学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应用,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改革步伐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依靠人力、物资等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当下以网络化、智能化为主导的新型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对从业者的专业技术掌握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国家于2019年4月部署实施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加速了对中职生素质教育的改革步伐。如何能够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技术、人员、设施等因素下,扩大“1+X”制度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和实践影响力则成为保障中职教育工作持久性与创新性的重要标志。
一、现阶段“1+X”制度的时代环境及构成要素
(一)“1+X”制度诞生的时代环境
当今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被广泛应用到各类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其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在扩大生产产能的过程中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强度。然而蕴含高新科技的生产设备,对操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何能够更快、更精准地使用相关设备完成既定的岗位目标。在此期间,有限的社会资源及生存空间使行业就业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增加。这也进一步促使系统的教育培养与职业资格认定成为从业者打开就业大门所需要的必备“钥匙”。
(二)“1+X”制度执行中主要构成要素
1.学历资质
该部分为执行制度当中的基本构成要件,是对学生文化素养、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真实反映。目前受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以及教育阶段划定等因素的限制,学生进入学校接受的教育主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
2.职业资格
此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职业等级资格认定。根据对工艺流程、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进行考核,从而判定学生是否获得该类专业的资格。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在未来进入就业岗位提供可靠的资质证明,并帮助学生顺利地投入到生产作业中。例如:电焊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等级证书。
(三)执行新制度包含的操作特性
1.紧密性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资格的评定是紧密连接的。其中,基础教育知识的学习是相关资格评定的理论保障,而所获得的职业等级资格则反映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以及思维应对能力的真实程度,二者相辅相成有机地結合在一起,最终引导学生获得证书,以获得更多的岗位就业机遇。例如:工程造价资格认定,在中职阶段内需要学生熟悉基本的造价流程,并掌握造价的具体涉及内容和计算方式,按照操作的熟练程度来获得从业等级资格。
2.实践性
制度中包含的学历与资格两部分是学生参与到中职教育实践活动中而实现的。在此期间教师将各类教学因素进行规范整合,按照基础文化科目与专业技术科目进行划分,采用不同种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再者,资格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参照课程教学内容以及生产工艺技术来制定的。
二、“1+X”制度对推进“三教改革”产生的影响作用
(一)教师管理方面
实现了对中职教师职业化与专业化的管理改革。从《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实施方案》中可以得知,未来包括中职教师在内,职业教育从业人员的建设发展方向将会朝着技术与理论并轨的模式进行。
1.新制度强化了对中职教师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两方面的
考核
重点是增强理论教学与现场实习二者的考核,严格对教学技巧、教学语言、课堂氛围等的评定。以此来评判教师的职业资格是否达到中职教学的要求。
2.提高了教师掌握专业知识分析与应用能力的标准
由于专业技术在运用中体现出较强的紧密逻辑性,其对技术知识的熟悉与工艺流程的了解,对于中职阶段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向学生进行深入讲解。这也使教师在拥有良好教学技能的同时,还需具备了解、分析、解决专业技术应用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教材改革方面
职业评定与教材内容实施对接,将理论学习与动手操作相互融合,从而完成书证互通、课证合一教材的规划与编辑,进而增强中职教材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中职教育存在的初衷在于培养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专业技术操作人才。固定的工作内容以及专业化的工艺,使学习内容体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而学历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职业评价注重实践操作,两者运行模式存在互异性,造成了教材内容在形式上相对独立,致使学生未能在学习中获得正确的操作程序的规范指导,导致无法通过专业资格级别的审核。新制度下将评定内容及标准有选择性地纳入课堂教材内,并将更多企业内岗位操作实例放入课本教材内,丰富专业课程结构,同时也为评审内容与课堂内容的互通打开了渠道,统一了证书与专业的连接口径,扩大了职业岗位学习的覆盖范围,提高了证书审核的效率和质量。 (三)创新教学方面
课堂上仍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任务,但限制了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新制度的推行,立足将课堂教学与现场实习相结合的目的,逐步将教师的主导位置向学生转移,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建立的联动机制,在企业生产岗位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授课,并结合自主学习模式,将更多的操作实践留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对技术的整体认知感。
例如:对于机床加工专业来讲,为提升教学成果,把教学活动场所转移至定点企业的生产线内,根据课本对机械加工操作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种类的机床进行实践操作,并在保障学生安全以及不妨碍正常生产秩序的前提下,分组分批次独立对相关零部件进行加工操作。
三、扩大新制度影响范围,推动中职“三教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以新教学观念正确认识“1+X”制度
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新教学观念,帮助并引导学生独立使用技术完成工作任务,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实施调整教学方向,从而达到提升中职教育质量的目的。
以汽车行业为例。首先,在推行该制度方案的倡导下,对中职教育能接触到的汽车维修、保养、运行等行业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以此作为设计汽车专业教学规划的参考依据。其次,以该制度为行动指南,逐步将职业评级、学习考评、操作应用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充分调动院校对汽车学习的可支配优势资源,逐步开展对汽车专业教学、教材、教师三者的改革方案。
(二)建立并持续优化中职教学管理体系
1.以现有教学体系为蓝本,结合院校学科专业现状,优化管理体系
重点是加强对“1+X”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部门政策,制定适用于本院校的管理细则,包括教学目标、课程进度、专业设置、资源使用等。
2.完成职业评级与教学活动的对接
重点确保现阶段行业内对职业资格评价体系优化升级,是否与中职教学发展保持步调一致。例如:以学校为基础,建立职业评级机构,充分利用中职院校在教育考核方面的优势,参与到职业资格评价考核标准的制定与开发中。以教学现状和行业动态为行动指南,及时调整职业等级划分。同时,以职业评定机构为窗口,进一步优化教学运行体系。
(三)引入社会元素构建综合型教学平台
1.加强产业联合机制,构建以院校为主、企业为辅的产教综合平台
以市场经济发展为主线,以行业执行标准规范为准则,在企业内设立教学示范点,为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提供教学资源,同时明确职业资格证书在生产企业内部的效益。特别是定岗、定薪方面的指标,应逐步弱化“以证定岗”的分配方式,增强对综合能力的考评力度。
2.强化对执行制度的监控
一方面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目的,逐步完善国家有关职业鉴定与职教发展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在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逐步将社会第三方机构引入监督群体中,以专业审查机构为主体,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审核,对等级资格的考察过程进行监控,充分体现对平台建设、标准制定的公正性与可行性。
(四)开展培养并建设专业化教职员团队
加强对教职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包含对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对新制度的运行体系、教学改革方向以及各阶段行业领域走向进行宣讲。
同时利用校企之间搭建的产教平台,推进教师与专业从业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重点是针对工作中技能要领的掌握以及职业评定指标的探讨。在参观与研讨中由教师完成对实践技能指标的收集,并用于日后的教学活动中。由企业人员就技术问题及难点进行现场指导,并反馈对职业证书的考核看法。
综上所述,“1+X”证书制度本身所展现出来的优势效益,以嚴谨的组织结构、明确的改革目标以及新颖的操作方式实现了对中职教育的“三教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应当在依照现有教学与评价体系的前提下,以新观念、新思路为行动方向,以创新管理体系、建立联动机制、培养教师团队等措施,扩大制度在教学改革中的影响范围,规范资格评价,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中职教育改革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陈少莎.浅议高职高考的英语备考策略[J].广东教育·职教,2018(3):91-92.
[2]李虔,卢威,尹兴敬,等.1+X证书制度:进展、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2):18-25.
[3]杨堆元.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中“X证书”考核标准探讨[J].职教论坛,2019(7):54-58.
[4]金劲松.探索中职教育改革把握理论课教学重要环节[J].语文课内外,2019(20):315.
[5]杨敏红.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实施创业实战教学的策略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16):300-301,303.
[6]罗天.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材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7).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