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着你,你却没有来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元稹的《古艳诗》“春来频到宋家东”表达的是作者寻春不遇、寻她不遇的惆怅和失落,同时,也把诗人对“她”的殷切期待隐含其中。而对莺莺所谓的“挑”和“撩”,也正寄寓在作品的意涵之中了。
  关键词:元稹 《古艳诗》 莺莺 《西厢记》
  中唐诗人元稹大名鼎鼎,与另外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并称“元白”,是古代文学史上必须提到的诗人。关于他的人品和作品,历来也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如著名学者陈寅恪就在《元白诗笺证稿》指出其“巧婚”“巧宦”,对其人格颇有微词。{1}鲁迅在评价《莺莺传》的结局时,也直斥他抛弃莺莺而自以为是“善補过者”的虚伪。{2}
  元稹的一生在仕途和婚恋两个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话题,他的诗歌当中最有魅力的部分也几乎都与女性有关。莺莺和韦丛又是其诗歌涉及最多的两个女性。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到今天仍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下面这首诗,也是有关男女情爱的,但就诗歌的理解而言,窃以为尚有一些可以拓展和商榷的余地。因此,笔者拟结合诗歌创作的具体背景,谈谈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以补充前人对于这首诗歌理解的缺失。
  这首诗题名《古艳诗》,被收入《元氏古艳诗》。与其他艳诗不同的是,这首诗的创作有着具体的故事背景。在元稹所作的自传体传奇《莺莺传》中,书生张生在普救寺邂逅莺莺,被莺莺美貌吸引,从此眠食俱废,惹下相思。情急之下,张生求计于莺莺的婢女红娘。红娘感其诚恳,为其谋得一策,针对莺莺喜欢诗歌的特点,让张生自己写诗赠送,用诗歌来打动莺莺。张生闻听甚喜,因为他自负诗才,正是可以大显身手的时机,于是立刻写了两首《春词》,托红娘带给莺莺。但在传奇小说中,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却不得而知。后来,宋代文人王在《〈传奇〉辨正》中,考证出来这两首诗的具体内容,认为即被元稹诡称为《古艳诗》的其中两首:
  其一
  春来频到宋家东,垂袖开怀待好风。莺藏柳暗无人语,惟有墙花满树红。
  其二
  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等闲弄水浮花片,流出门前赚阮郎。{3}
  这两首诗,周啸天主编的《唐诗鉴赏辞典》正补编均未收录,苏仲翔选注的《元白诗选》题注:“此亦为莺莺作,曰‘古艳者’,有所讳也。”笔者以为,该诗其实与元稹的感情经历密切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艺术角度,诗歌也颇得表现元氏“淫靡”特色,因而不宜轻忽。具体看,这两首诗前者是写诗人自己的,后者则写那位深藏的女性。从诗人写诗的用意来看,显然是“挑”和“撩”,是引逗,与《玉簪记》中的“琴挑”相似。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诗挑,《玉簪记》用的是琴挑。从具体诗意看,第二首诗歌其实带一点揣测和冒昧,有一点儿“自作多情”的味道。如果从“挑”和“撩”的角度看,倒是第一首诗更有韵味。而从笔者初步涉猎的结果看,一些作品涉及这首诗歌时,对此诗的解读也往往草草放过。如《元稹与崔莺莺》一书在提到这两首诗时,仅仅针对第二首予以解说,对第一首基本是“绕行”。因而,本文的解读也就仅针对第一首诗展开。
  首先,确定这首诗歌的背景是正确理解的前提。宋代王钰根据这两首诗中均隐藏着“莺”字,来证明他们都是元稹用意之笔,这一点是确证无疑的。问题在于,有些读者据此而将诗句之中的“柳暗莺藏人不语”,直接理解为莺莺的隐伏,恐怕就有些不妥当了。
  其实,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是自己寻春不遇、寻她不遇的惆怅和失落,同时,也把自己对“她”的殷切期待隐含其中。怀着艳遇的心,却没有遇到想见的人,这才是这首诗的真实意涵。而所谓的“挑”和“撩”,也正是寄寓在了作品如此的意涵之中了。
  诗歌采取的是“我”的视角,其意旨借用宋玉“东墙之子”的典故来予以体现,并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改易和变化,从而曲折寄托着作者对于“她”的热切向往和殷情期盼。
  “宋家东”的典故也称“宋玉东墙”,出自战国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在赋中,作者提到了一个绝色女子: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典故当中,此女是宋玉的倾慕者,因而登墙偷窥宋玉。这篇赋是宋玉证明自己坐怀不乱的,所以,赋中的宋玉却并未答应东家之子的追求。元稹的诗歌虽然借用了这一典故,但诗歌当中的诗人却不像宋玉那样冷若冰霜,而是怀着一颗期待艳遇的心,不止一次(频来)来到姑娘可能出现的地方。“春来频到宋家东”首句,即一反原典用意,将原本的“妾有意,郎无情”的情境改而用之。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心怀叵测、徘徊不去的少年。“春来”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心情”。自然之春唤醒了少年心底之春,也造就了一个不宁的少年。如果说,首句的含义尚不够明晰,那么次句“垂袖开怀待好风”则仿佛是一个“寻春少年”的自供状了。垂袖开怀,少年所来何事?其意只在好风,期待春风入我怀抱。至此,一个热切期盼美好邂逅的少年之心已经全然捧出。而这一幅情境,竟然像极了后世诗人那个“雨巷”。那个撑着油纸伞的诗人,没有选择作匆匆的过客,反而是彷徨着,其实也是期待着,期待着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幅情境与元稹的诗歌比较,二者境虽不同,情却无二。古今同慨,令人称绝。
  诗歌的后面两句却构成了一个转折,前面写期待,后面写所见和所遇。前面写的是热切,后面写的则是冷清。在情感和情绪上,诗歌的前后两句其实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和失落:寻而不遇,盼而未得,由此也构成了诗歌独具魅力的审美空间。“东墙”正像“雨巷”,“东墙”有树,“雨巷”有雨,独独没有心中期盼的那个人儿。或者,她仅仅出现在诗人的梦境和期盼当中。为了表达这种反差和失落,作者选用了“静”态来写,“莺藏柳暗人不语”,就在那个女子应该出现的“墙头”,柳是暗的,莺是藏的,却没有人声,自然也不会有身影。而此刻,映入诗人眼帘的“红花”也就显得格外刺眼,格外寂寞。在此意义上,“墙花满树红”的意象更增添了诗人的落寞,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巨大失落和无限惆怅。至此,作者也将原来典故中的“女热男冷”的“女待男”,演化为了“男热女冷”的“男盼女”,从而也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无限期盼和美好向往。
  必须看到的是,正是借着这个“东墙之子”的典故,诗人还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热情赞美。原来赋文中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其美貌堪比曹植笔下的“洛神”,所谓“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俨然有着“一笑倾城”的魅力,诗人正是借用这个典故,隐含着对那个女子的赞美;同时,也达成了自己“挑”和“撩”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见,这首《古艳诗》虽托言于古,却情真意切,放置到传奇小说张生“投诗问路”的情境当中,正好起到了表明心迹、表达倾慕、引逗情思的效果。只是诗人并没有像《雨巷》的作者那样直白,“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而是借用“东墙之子”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借景写情,以物写心,表达出“我等着你,你却没有来”的落寞和惆怅。全诗既曲折委婉,又酣畅淋漓,确实不同凡作。联系元稹一生的情感经历,将他认定为一个“用情”的诗人,将这首诗歌认定为“用情”的诗作,也应该是恰切、允当之论了。
  {1}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艳诗及悼亡诗”:“……微之绝世之才士也。人品虽不足取,而文采有足多者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3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唐之传奇文(下)”评《莺莺传》:“……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61页。
  ③ 王的论述,见宋赵令:《侯鲭录》(卷五)“辩传奇莺莺事”条,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7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吕太后本纪》记载了吕后从“高祖微时妃”到掌握政权、培植家族势力,直至死后势力被铲除的过程,司马迁对不同阶段吕后情绪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吕后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却是失败的妻子和母亲,对她情绪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吕后形象。本文以吕后的情绪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具体表现,并从自身经历、爱情需求和权力需求三个方面探析吕后情绪的心理促成因素。  关键词:《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后 情绪
期刊
摘 要:《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代两部经典的爱情戏剧,都有反对礼教的进步思想和杰出的艺术表现成就,同时二者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本文以二剧的经典唱段《长亭送别》和《惊梦》为例,比较二剧在爱情观、戏剧观等思想主题,以及在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季候设置和文化观念等艺术表达方面的差异,以期鲜明而深刻地揭示剧作家对时代、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以及以艺术方式表现其认知与思想的匠心独运。  关鍵词:《长亭送别》
期刊
摘 要:《不一样的太阳》是跨文化小说的典范之作。小说塑造了多种多样的跨文化交际参与者形象,用生动丰富的故事揭示刻板印象和偏见、文化背景知识理解差异、文化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和人际关系理解可能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并对跨文化交际参与和汉语国际教育推广做出了文学上的启示。  关键词:《不一样的太阳》 跨文化交际 中德文化比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种多样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也逐
期刊
摘 要:大正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中约有九篇取材于中国的古代故事。其中取材于《庄子·盗拓篇》《史记·苏秦列传》等的《尾生的信》精深洗练,充满哲思,耐人寻味。该篇文末最后两段的超现实梦幻描写更是奇崛惊人,充满神秘色彩。在这两段中芥川龙之介就像“日本的尾生”,充满焦躁与彷徨地等待着。那么他等待着的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与考察该篇的写作背景,来探讨文中等待的深层含义,以期对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
期刊
摘 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态写作成为干校叙述园地里一道醒目的文学图景。它以异于常规的文学手段或高度私密的写作策略记录着写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或精神风暴。日记、家书、检讨等非常态文本为个人话语保留了极其难得的存活空间,而带有反抗色彩的秘密写作则以文学独有的方式对私语式写作进行了艺术探索。在这一时期的干校叙述中,这类带有反抗色彩的秘密写作最为突出的一个艺术特征是以写作为书写对象,即对作为个人性话语
期刊
摘 要:杜甫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画学修养颇高。其诗歌写作与唐代山水画、鞍马画、花鸟画均有着密切联系。杜甫所观山水画,多为唐代主流风格的青绿山水画,其山水诗的随物赋形、色彩运用、经营位置,为以画入诗之表现;杜甫对唐代鞍马画作的评价,体现了其写真特色,对于马的描摹亦受到莼菜条笔法和疏体画风影响;杜甫写人之作,与唐代人物群像长卷画、分段体连环人物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
期刊
摘 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苏轼晚年遇赦北归途中所写的作品,该诗用典贴切,对仗工巧,在凝练的字句中,传达出耐人寻味的理性思致。该诗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包含了对纷乱时局的隐忧和期待;对于儒家情怀的认同和归趋;对于“恨”的治愈和超越;以及对于朝中政敌的蔑视。  关键词: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理性思致 自我超越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他的《定风波》词来概括,那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二十一
期刊
摘 要:泰戈尔的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以发生在20世纪初的“司瓦德西”运动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传统家庭中几位男女的情感纠葛,以及人们面对民族运动时的信念冲突、情感困惑与不同抉择。从空间的视角切入解读文本,探询“家庭”与“世界”的同构关系和隐喻意义,能够发掘出小说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其艺术特质与思想内涵。  关键词:家庭 世界 内心空间 自我寻求  《家庭与世界》是印度作家泰戈尔出版于191
期刊
摘 要:《诗经》是用“古文”写的,我们在读《诗经》的时候要按照“古文”去理解。《诗经》中的“斯”不是代词、语助词、语气词,是动名词兼具的实词,在“今文”中已经用“撕”来代替。《诗经》中有95个“斯”,其中94个是后世的“撕”,这些“斯”的语境义和句法功能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撕开,撕裂,撕开撕裂的东西”的本义或引申义。  关键词:古文 《诗经》 斯 动词 代词  对《诗经》的解读自汉至今,自是
期刊
摘 要: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朝词坛上的领袖人物,同以豪放著称,对词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故文学史上历来以“苏辛”并称。然此二人,虽然是文学上的集大成者,却是官场上的失败者。起起落落的仕途经历,坎坷飘零的生活境遇,使得他们空有满腔抱负学识,却不能见容于当世,其人生理念反映在词作上自然有相通之处。但是毕竟苏轼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生经历有着诸多不同,他们又有着不同的品性境界和人生追求,当他们把自己的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