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鱼纹镜是金代铜镜的典型镜形,铜镜以双鱼相向相游于水中为主要纹饰图案,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两面金代双鱼纹铜镜,纹饰清晰,刻画生动,并且保存完整,是金代双鱼纹铜镜的精品。本文就此两面铜镜,展开对金代双鱼纹镜的解读与赏析。
【关键词】金代;双鱼纹铜镜;纹饰图案;解读
【中图分类号】K8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84-03
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馆藏铜镜中有数面金代双鱼纹铜镜,其中有两面双鱼纹镜保存完好,纹饰图案清晰精美,铜镜制作精良,均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编号Z0916(图片1),双鱼镜,金代,圆形圆钮,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浮雕两鲤鱼同向回游,逐浪嬉戏。双鱼背长鳍,展鳍折尾,口吐气泡,形象生动逼真。衬底漂浮着片片水草,宛如两条活鱼在随波逐流。外区一圈水草纹,舒卷有致,回环流动。素缘,直径15.6cm,此镜为社会征集所得。
编号Z0936(图片2),带柄双鱼镜,金代,圆形圆钮,有柄,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浮雕两鲤鱼同向回游,逐浪嬉戏。双鱼硕大,口吐气泡,鱼身刻画精细,形象生动逼真。衬以线状水波纹,细密有序。外区一圈水草纹,舒卷有致,回环流动。窄素缘,柄中内凹无纹,直径17.5cm,此镜为社会征集所得。
上述两面天水市博物馆馆藏双鱼纹镜均为金代铜镜,其纹饰线条流畅,铸作也较为精良,是金代双鱼纹镜中的典型代表。本文现就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对金代双鱼纹镜的文化内涵及金代双鱼纹镜的基本特点作一浅要解读。
一、传统鱼纹在金代铜镜中的运用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鱼纹始终受到人们的偏爱,作为纹饰,从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彩陶器到晚清民国青花釉里红瓷盘,屡见不鲜,源远流长。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耕经济,因此风调雨顺至关重要,鱼是水中最常见的动物,成为被人们所崇拜的最为普遍、悠久的水神,甚至被尊为“鱼伯”、“水君”。《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五引《风俗通》曰:“伯鱼之生,适用缋孔子鱼者,嘉以为瑞,故名鲤,字伯鱼。”这说明自古以来,人类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鱼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祥瑞的崇拜。
鱼作为一种纹饰出现在艺术品中,生动反映了古代人类从很早之前就与鱼这个物种结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既是长久以来人类渔猎生产实践活动的一个印证,也反映出了古代人类善于从自然界和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攫取和提炼一种超乎自然、形成丰富多元的文化审美符号和精神内核因素的能力。鱼纹也常见于汉代的铜洗和宋、元的铜镜上。如故宫博物院藏一件汉代龟鱼蟠螭纹方盘,盘内鱼纹显示出鱼在水波中游动的状态。对于鱼纹出现在铜镜中的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始于唐代,也有人认为更早,始于东汉。在学术界中达成一致的,普遍认为以鱼纹入镜,自唐代开始,沿用于宋辽金,历代不绝。鱼纹镜在宋代时大量出现,如湖州嘉兴出土“湖州徐家”铜镜,而以两条鱼做主要图案的双鱼纹铜镜最早出现在宋金时期,如河南安阳博物馆馆藏的宋双鱼镜,钮两侧各一鱼,两鱼首尾方向相反排列。双鱼纹镜一直延续到清代,而尤其以金代双鱼纹铜镜最为研究者所称道。金代铜镜,在过去的著录里曾不为人所重视,被认为是粗俗之作,近年,由于考古发现的增多,金代铜镜的种类、花纹技巧和纹样题材以及工艺水平都通过铜镜数量的增多反映出来,堪称是中国北方的一支艺术奇葩。
双鱼纹饰是金代铜镜中最主要的纹饰图案,双鱼纹镜虽然不是金代所独有,但在金代却最为流行。金代的双鱼纹铜镜不论在设计、表现形式还是数量上在历代双鱼铜镜中都达到了最高峰,双鱼纹铜镜数量之多、造型之大、纹饰之美、铸作之精都是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因此上,目前专家学者都把双鱼纹镜称之为“金·双鱼镜”。
二、金代女真族对鱼的崇拜及金代双鱼纹镜的文化根源
金代双鱼纹镜的大量出现,凝聚了金代女真人对鲤鱼的喜爱,沉淀着女真人生活的感知和超现实的想象,反映了女真人的生活状态及审美情趣。在当时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女真人除从事农业外,捕鱼乃维持生计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史书记载,公元1115年,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族,在我国东北建立金朝。金立国不久,便灭契丹辽和北宋,兴盛一时,与南宋政权武力对峙分庭抗礼。金的版图包括长江以北的辽阔地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女直(真)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也”,此黑龙江也含松花江,大概相当于现今东北地区东南部和俄罗斯的滨海省一带。在女真人境内的松花江流域,不乏江河湖泊,渔产非常丰富,尤其江河中多鲤鱼,鲤鱼与女真人的生活关系由此甚密,可谓结下了难解之缘。因此鱼类则成为当时女真族社会中工匠、艺人们刻画和塑造的主要的艺术形象。
同时鱼也是我们远古祖先的图腾之一。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象形纹饰中,数量最多、最典型的便是鱼纹。随着历史的发展,鱼形纹饰逐渐由氏族崇拜演化为民族、民间追求富裕、吉庆、爱情、幸福的象征,广泛受到人们的珍视。历史上,唐五品以上官员有用鱼袋盛放鱼符作为重要场合出入的等级标志制度,该制度始于唐初,盛至唐宋,宋后渐衰。《朝野佥载》:“汉发兵用铜虎符。及唐初,为银兔符,以兔子为符瑞故也。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以佩之。至伪周,武姓也,玄武,龟也…”。汉人鱼的崇拜对女真人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金代不仅对唐宋鱼符、鱼袋制度衣钵相传,而且对鱼的推崇与前人比较只有过之而无不及。《金史》卷三十记载,金代皇上举行大礼要选用鲤鱼作祭品,金宫廷盛行众舞者执鱼纹镜起舞的保留舞蹈“镜舞”。女真人视鲤鱼为祥瑞,以鲤鱼献祭,王公大臣均配挂鲤鱼标志,他们已具备了创制和展示“鱼”形象的文化基础;女真族虽在建国前已出现建立在男子统治之上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但还较多地存在许多原始群婚遗风陋习,诸如:指定婚、“放偷”、“抢婚”,乃至“收继婚”,即“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也如之”(《金史·后妃传下》)。女真人的这种婚姻状况和家庭组合已明显滞后,制约和影响了种族的繁衍、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发展。金建国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太宗完颜晟等先后下诏改进婚俗,“同姓为婚者,杖而离之”(《金史·太祖纪》、《金史·太宗纪》),这些均体现了女真族婚制和社会的进化,这就形成了创制双鱼镜的社会思想意识基础,雌雄相随,和谐相处的双鱼艺术形象,则应是这种婚俗改变和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 因此,金代女真人就使用鱼作为纹饰图案对工艺品进行装饰,从而铸作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双鱼纹镜。在出土和传世的金代铜镜中也多为双鱼纹镜,双鱼纹镜也成为金代铜镜中数量最多、最富特色的代表铜镜类型,其艺术成就代表了金代铜镜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境界。由此可以说,金代双鱼纹镜的出现和流行刻录着金人对鱼的崇拜和喜爱程度,表达了金人对鱼的精神之寄托。同时,双鱼纹镜在金代的辉煌,也是历史上我国北方民族间文化,尤其是女真文化、契丹文化和汉文化交流融合和相互影响升华的一个重要体现标志。
三、金代双鱼纹镜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
双鱼纹镜能够在金代大量出现,前面提到,决定于金代官方、民间对鱼纹的认同和喜爱意识。而这种认同与喜爱意识,取决于金人继承和赋予了双鱼纹镜深刻而丰富美好的文化寓意。
1 双鱼纹铜镜是金人表达祥瑞之意的体现。正如前文所提到,鱼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传统的祥瑞纹样。史书关于鱼多有记载和著述。《史记·周本纪》上说周有鸟、鱼之瑞。又《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五引《风俗通》曰:“伯鱼之生,适用缋孔子鱼者,嘉以为瑞,故名鲤,字伯鱼。”说明鱼在古人的心目中,也是—种瑞。历代民间视鲤鱼非等闲之辈,宋陶谷《清异录》曰:“鲤鱼多是龙化,额上有真书王字者,名王字鲤,此尤通神。”据《金史》记载,金代皇上举行大礼选用鲤鱼作祭品,其实无非就是想和仙境天界沟通。《金史·五行志》就有女真人把鲤鱼看作祥瑞的记载。在铜镜中以鱼为纹饰图案,就是表明了古人追求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祈求平安祥瑞的表达。金代双鱼纹镜的鱼纹显然是以瑞物神物的角色在铜镜上定位的。因此金代双鱼纹镜,就包含着金代各族先民欢乐祥和、吉祥如意、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2 双鱼纹铜镜是金人祈求多子多孙的意愿表达。因为“鱼是蕃(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鱼善繁殖,鱼子万千,颇有生生不息之势,是生殖力、种族繁衍的象征。因此鱼就被人们用来表达繁衍生育和对人丁兴旺的祈求。也因为鱼有较强生殖繁盛的这一特点,以鱼纹为铜镜纹饰图案,也正是有古人祈求多子多孙,生命不断延续的含意。古人渴望通过这种崇拜,将鱼旺盛的生殖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这点来说,对要与南宋抗争和巩固国土的金朝,急速迫切的增加人口的意愿也相吻合。所以在铜镜中以鱼为纹饰图案,是金人表达和祈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代代相传的意愿,这种意愿应是金代双鱼纹镜的基本内涵之一。
3 双鱼纹镜体现了金人对丰衣足食、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鱼因为是水中最常见的动物,由此而被赋于司水降雨的职能,甚至被尊为“鱼伯”、“水君”,成为被人们所崇拜的最为普遍、悠久的水神。“鱼”、“余”谐音,象征着人们生活富裕丰足,衣食吃用不愁。并且“鲤”、“利”,“鱼”、“余”谐音,人们以之寓以“年年得利”、“餐餐有余”,寄予了人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祝福。可见,双鱼纹铜镜的另一涵义,即是寄托了金代人们对于丰衣足食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双鱼纹镜的刻画,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
4 双鱼纹镜反映了金代人们追求改变人生命运的祈求。古代有跳龙门、脱俗成龙的说法,象征着高官厚禄、前程辉煌的人生。传说古代以鱼为图腾的部落融入了龙的部落,故以后鱼龙变化,在阶级社会的心理和习俗中,鱼的通灵变化则更多地赋予表现为文化手段,什么“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代代相传,后以攀附高官者或科举考试得中者,就称之为“登龙门”,反映人们通过对鱼有着祈求高官厚禄的祝愿。金代双鱼纹镜也就有了表达普通老百姓想通过科举或攀附高官,改变人生命运的意愿和渴望,即所谓的“鲤鱼跳龙门”的特殊含义。
5 双鱼纹镜体现了金代人们对于生殖和幸福美满爱情的基本追求。双鲤象征着爱情。双鲤古又称书信,“鱼雁传书”,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佳句为证。在古代,男女之间互赠双鲤纹镜,其实就是传递爱情之物,双鱼纹镜就相当于爱情的信物。汉乐府中已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诗句。史书中记载,双鲤鱼纹镜作为男女相爱的信物,生前相互赠送,死后随人埋葬之说法。金代双鱼镜中的双鱼,两两相对这样的,嬉戏于水中,其实很含蓄的表达了男女之间恩爱缠绵、形影相随的生活情景和美好情意。陶思炎在《中国鱼文化》一书中有这样的语言,“至于铜镜、铜洗等婚礼用品,其鱼纹构图的生殖意义,亦十分明鲜,特别是铜镜其铸造纹饰,传说与习俗都涉及到男女之事”。双鱼纹饰寓意“相濡以沫”这一成语,雌雄两条鱼在水中游弋,卿卿我我,互吐泡沫来滋润对方,表示关爱。因此金代双鱼纹铜镜,上饰有双鱼纹,来表达男女相爱的意境,其心相吸、情相悦、进而体相合,以表现男女之间和谐美满的爱情,这一美好浪漫的寓意也是金代双鱼纹镜深受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6 金代双鱼纹镜中的双鱼纹象征着八卦阴阳,极具驱邪避灾之功能。先人用铜镜驱邪避灾的习俗遍及我国大江南北。《辽史》载,皇帝迎亲礼仪里,皇后队伍中必须有一妇人捧镜驱邪避灾和祈福。铜镜还是契丹人的护身符,契丹萨满做法事,身上各部位挂的铜镜多达30个,胯裆前的铜镜指生育神。酒宴上女萨满要替人祈福,她们着艳丽服装,每萨满拿两个铜镜,一上一下翩翩起舞,闪闪镜光照到谁的脸,谁就消灾得福。辽墓室中往往置有多面铜镜,使亡魂“借光”不被妖邪所侵。金代承袭了各朝习俗,双鱼纹镜中的双鱼纹即是八卦纹阴阳鱼的变形,是先人驱邪避灾时的首选镜纹。所以金代双鱼纹镜就具有了驱邪避灾、祈福保佑、征服自然、战胜敌人、驱邪避灾、甚至死而复活的多重愿望和意义。
7 双鱼纹镜是阴阳反转“喜相逢”纹样,充满了生命力。“喜相逢”是中国吉祥纹样中典型的爱情符号之一,将精神层面的爱情通过视觉物化表现便有了“喜相逢”纹样的产生;该艺术形式的运用长盛不衰,它因爱生“形”,托“形”造境,以“形”传情;其纹样产生的源头“双鱼纹”最早反映了传统爱情的浪漫,“太极图”与“旋涡纹”造就了它完美的样式;象征圆满与和谐的“团”的圆形情结和比喻男女的阴阳对称结构,更使得“喜相逢”纹样成为追求生命精神、象征爱情信仰的有力符号。“喜相逢”纹样以反转对称来表现男欢女爱,通过相逢相晤来表现喜庆快事。双鱼纹饰中被“s”形底切割的两条鱼形快乐地相互嬉戏,有学者认为这象征着男女交媾的场面。这种形式应该是在表达一种情爱的缠绵,或说是对爱情的渴望。这种反转对称的“双鱼”架构,就是一个充满运动张力而又和谐美满的“喜相逢”纹样。它象征着两个生命在旋转中追逐与融合,永无止境地交流和碰撞着真挚的情感,充满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总而言之,古代任何一种纹饰,都是有其寓意的。如果说龙凤纹多是涵有皇家贵族的气概,那么鱼纹则具有广泛的民间性、人民性,可谓难能可贵。因此,金代以双鱼纹入镜,其纹饰图案含义丰富,充满了金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所以说,金代双鱼纹镜无疑是金代人们对艺术追求和精神寄托的典型的艺术代表。
同时,相比较汉代的规矩镜、神兽镜、博弈镜和隋唐时期的瑞兽镜等铜镜形式,金代双鱼纹镜则更加体现和表达了人们对于爱情甜美,琴瑟和谐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人们渴望繁衍生息、丰衣足食的愿望,也更进一步反映了人们忠于内心情感的最为真实的表达和意愿。这应该是金代双鱼纹镜有别于其他纹饰类形铜镜的最为根本的文化寓意和文化内涵。
四、金代双鱼纹镜的主要特点及类型
结合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谈谈金代双鱼纹镜的主要特点及类型。
1 双鱼纹镜的制作工艺。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镜面保存都较为完整,铜镜的制作也较为精良,属于金代铜镜中的典型制作。金代的双鱼纹镜多是用水银和锡的混合物打磨镜面,不仅使镜面光滑,锡与铜镜表面富含的锡会产生咬合,形成很好保护膜保护着镜面,历经近千年,镜面光亮如新,仍可照人。由此可见金代双鱼纹镜体现着金代民族手工业高超的工艺水平。
2 双鱼纹镜官铸的特点。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铸造精良,工艺精湛,应属官铸。金宋战争,采铜业深度破坏,短时间难以恢复,一时期铜料极其匮乏,甚至到金代皇宫供奉祖先的祭器都以陶替代。《金史》载,大定11年规定,除神佛像、钟、磬、钹等外,禁止私铸铜镜,旧有铜器悉数缴官。从大部分鱼纹铜镜的镜体铜质合成材料及铸造技术判断,那些鱼纹镜工艺不是私人铸镜作坊所及,只有官铸的产品才有此质量。金代大量的双鱼纹镜恰恰是在实行严肃的禁铜政策背景下铸造的,这种禁而不止的现象更能说明官方、民间对双鱼纹镜需求之迫切。
3 双鱼纹镜的尺寸规格和双鱼纹镜的镜钮。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尺寸和规格分别为直径15.6cm,直径17.5cm,均为金代铜镜的典型尺寸。金代双鱼纹镜一般直径在15厘米左右,也有一些直径高达43厘米,1974年哈尔滨阿城县出土的金双鱼纹铜镜,直径竟达43厘米,重12公斤,为“巨鲤成对,堪称铜镜之王”。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镜钮均为圆形钮。金代的鱼纹铜镜以圆形圆钮为主。铜镜的镜钮是固定铜镜用的,镜钮尽管是很小的装置,也极具变化。金代双鱼纹镜的镜钮形制也十分丰富,除常见的圆形钮外,还有弓形钮、橄榄形钮、拱桥形钮、连峰形钮、伏兽形钮、银锭形钮、圆柱形钮等。
4 双鱼纹铜镜中双鱼的艺术风格。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双鱼纹的刻画都较为硕大,双鱼也应为鲤鱼的形象,鱼纹刻画精细,双鱼相向而游,口吐泡沫,摇头摆尾,生动活泼,雕刻艺术非常高超。出土和传世的金代双鱼纹镜中的鱼纹也应多为鲤鱼纹,一般特征都是双鲤鱼纹占据整个镜背面空间,鱼纹写实明丽、泽漆光亮、匀净无疵,口唇眼睛细部刻画清晰,大鳞片,长背鳍,尾长。双鱼张嘴鼓鳃,展鳍摆尾,首尾相接,追逐嬉戏,呼之欲出。双鱼纹饰在构思和布局诸多方面继承、吸收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原地区的铜镜纹饰。金代鱼纹镜纹饰除双鱼外,还有三鱼、四鱼、鱼化龙等的造型。而双鱼纹镜应为金代铜镜中的上佳之作,双鱼刻画逼真,鱼体结构面面俱到,处理手法巧夺天工。从金代双鱼纹镜的双鱼刻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艺术风格简约,线条也极为流畅,属于历代铜镜中的上乘之作。
5 双鱼纹镜水波纹的变化。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水波纹细密有序,配有水草纹路,衬托着双鱼的嬉戏,构图完整简洁。金代双鱼纹镜中,高浮雕的双鱼纹四周一般有动感强烈的水波纹,水波纹或浪花团团,层叠有序;或旋涡个个,水流湍急;或花草郁郁,水面宁静;或素面平平,以虚代水。双鱼纹镜在鱼的前后左右装饰浪花、水草,使得两条头尾相接的鱼儿充满活力,更显亲热,生动再现了双鱼在水中畅游的场景。由于水波纹较强的画面装饰作用使得金代双鱼纹镜图案更加的生动鲜活。
6 金代双鱼纹镜的镜体形制。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分别为圆形和圆形带柄形制。这两种铜镜形制都是金代最为典型的铜镜形制。隋唐以来铜镜逐渐打破了单一圆形的镜体,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葵花形、盾形、瓶形、钟形、桃子形、带柄形等等形状。金代双鱼纹镜也同样,铜镜形制主要是圆形镜形,除了圆形,还有各种形状。在出土和收藏的金代铜镜中,也有带柄的圆形铜镜。
综上所述,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其形制、规格、尺寸、镜钮、水波纹、官铸等都属于金代双鱼纹镜的典型镜型,很有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我们也看到,金代双鱼纹镜的刻画大多为浮雕的手法,双鱼也刻画的较为硕大,改变了以往传统铜镜较为细腻精致的刻画风格,如同金代少数民族本身,金代双鱼纹镜表现出的就是这种粗犷大气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独树一帜,风格非常清新独特。
结语:铜镜在我国古代不只是单纯照面的生活用品,铜镜所能容纳的艺术空间相当有限,要在直径不过数寸的平面上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反映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一旦人们将某种强烈的精神寄托融入于这小小的铜镜中,这些精神寄托便随着这些精美绝伦的纹饰图案得到了无限制的张扬。于是,原本在当时极为普通的物件,待后人拂去了历史积沉的厚厚尘埃,只能为其所赋予的丰富文化信息和智慧光芒发出一声由衷的惊叹。金代工匠以其无穷的创造力,将双鱼纹铜镜技艺推向古代铜镜自唐朝以来的又一个艺术高峰,所选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工艺技术等无不反映出我国青铜工艺的高超水平。特别是以其灵动的生活气息,高超的艺术审美情趣,精湛细腻的铸塑工艺,为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世人为之赞叹不已。
【关键词】金代;双鱼纹铜镜;纹饰图案;解读
【中图分类号】K8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84-03
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馆藏铜镜中有数面金代双鱼纹铜镜,其中有两面双鱼纹镜保存完好,纹饰图案清晰精美,铜镜制作精良,均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编号Z0916(图片1),双鱼镜,金代,圆形圆钮,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浮雕两鲤鱼同向回游,逐浪嬉戏。双鱼背长鳍,展鳍折尾,口吐气泡,形象生动逼真。衬底漂浮着片片水草,宛如两条活鱼在随波逐流。外区一圈水草纹,舒卷有致,回环流动。素缘,直径15.6cm,此镜为社会征集所得。
编号Z0936(图片2),带柄双鱼镜,金代,圆形圆钮,有柄,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浮雕两鲤鱼同向回游,逐浪嬉戏。双鱼硕大,口吐气泡,鱼身刻画精细,形象生动逼真。衬以线状水波纹,细密有序。外区一圈水草纹,舒卷有致,回环流动。窄素缘,柄中内凹无纹,直径17.5cm,此镜为社会征集所得。
上述两面天水市博物馆馆藏双鱼纹镜均为金代铜镜,其纹饰线条流畅,铸作也较为精良,是金代双鱼纹镜中的典型代表。本文现就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对金代双鱼纹镜的文化内涵及金代双鱼纹镜的基本特点作一浅要解读。
一、传统鱼纹在金代铜镜中的运用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鱼纹始终受到人们的偏爱,作为纹饰,从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彩陶器到晚清民国青花釉里红瓷盘,屡见不鲜,源远流长。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耕经济,因此风调雨顺至关重要,鱼是水中最常见的动物,成为被人们所崇拜的最为普遍、悠久的水神,甚至被尊为“鱼伯”、“水君”。《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五引《风俗通》曰:“伯鱼之生,适用缋孔子鱼者,嘉以为瑞,故名鲤,字伯鱼。”这说明自古以来,人类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鱼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祥瑞的崇拜。
鱼作为一种纹饰出现在艺术品中,生动反映了古代人类从很早之前就与鱼这个物种结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既是长久以来人类渔猎生产实践活动的一个印证,也反映出了古代人类善于从自然界和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攫取和提炼一种超乎自然、形成丰富多元的文化审美符号和精神内核因素的能力。鱼纹也常见于汉代的铜洗和宋、元的铜镜上。如故宫博物院藏一件汉代龟鱼蟠螭纹方盘,盘内鱼纹显示出鱼在水波中游动的状态。对于鱼纹出现在铜镜中的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始于唐代,也有人认为更早,始于东汉。在学术界中达成一致的,普遍认为以鱼纹入镜,自唐代开始,沿用于宋辽金,历代不绝。鱼纹镜在宋代时大量出现,如湖州嘉兴出土“湖州徐家”铜镜,而以两条鱼做主要图案的双鱼纹铜镜最早出现在宋金时期,如河南安阳博物馆馆藏的宋双鱼镜,钮两侧各一鱼,两鱼首尾方向相反排列。双鱼纹镜一直延续到清代,而尤其以金代双鱼纹铜镜最为研究者所称道。金代铜镜,在过去的著录里曾不为人所重视,被认为是粗俗之作,近年,由于考古发现的增多,金代铜镜的种类、花纹技巧和纹样题材以及工艺水平都通过铜镜数量的增多反映出来,堪称是中国北方的一支艺术奇葩。
双鱼纹饰是金代铜镜中最主要的纹饰图案,双鱼纹镜虽然不是金代所独有,但在金代却最为流行。金代的双鱼纹铜镜不论在设计、表现形式还是数量上在历代双鱼铜镜中都达到了最高峰,双鱼纹铜镜数量之多、造型之大、纹饰之美、铸作之精都是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因此上,目前专家学者都把双鱼纹镜称之为“金·双鱼镜”。
二、金代女真族对鱼的崇拜及金代双鱼纹镜的文化根源
金代双鱼纹镜的大量出现,凝聚了金代女真人对鲤鱼的喜爱,沉淀着女真人生活的感知和超现实的想象,反映了女真人的生活状态及审美情趣。在当时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女真人除从事农业外,捕鱼乃维持生计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史书记载,公元1115年,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族,在我国东北建立金朝。金立国不久,便灭契丹辽和北宋,兴盛一时,与南宋政权武力对峙分庭抗礼。金的版图包括长江以北的辽阔地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女直(真)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也”,此黑龙江也含松花江,大概相当于现今东北地区东南部和俄罗斯的滨海省一带。在女真人境内的松花江流域,不乏江河湖泊,渔产非常丰富,尤其江河中多鲤鱼,鲤鱼与女真人的生活关系由此甚密,可谓结下了难解之缘。因此鱼类则成为当时女真族社会中工匠、艺人们刻画和塑造的主要的艺术形象。
同时鱼也是我们远古祖先的图腾之一。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象形纹饰中,数量最多、最典型的便是鱼纹。随着历史的发展,鱼形纹饰逐渐由氏族崇拜演化为民族、民间追求富裕、吉庆、爱情、幸福的象征,广泛受到人们的珍视。历史上,唐五品以上官员有用鱼袋盛放鱼符作为重要场合出入的等级标志制度,该制度始于唐初,盛至唐宋,宋后渐衰。《朝野佥载》:“汉发兵用铜虎符。及唐初,为银兔符,以兔子为符瑞故也。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以佩之。至伪周,武姓也,玄武,龟也…”。汉人鱼的崇拜对女真人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金代不仅对唐宋鱼符、鱼袋制度衣钵相传,而且对鱼的推崇与前人比较只有过之而无不及。《金史》卷三十记载,金代皇上举行大礼要选用鲤鱼作祭品,金宫廷盛行众舞者执鱼纹镜起舞的保留舞蹈“镜舞”。女真人视鲤鱼为祥瑞,以鲤鱼献祭,王公大臣均配挂鲤鱼标志,他们已具备了创制和展示“鱼”形象的文化基础;女真族虽在建国前已出现建立在男子统治之上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但还较多地存在许多原始群婚遗风陋习,诸如:指定婚、“放偷”、“抢婚”,乃至“收继婚”,即“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也如之”(《金史·后妃传下》)。女真人的这种婚姻状况和家庭组合已明显滞后,制约和影响了种族的繁衍、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发展。金建国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太宗完颜晟等先后下诏改进婚俗,“同姓为婚者,杖而离之”(《金史·太祖纪》、《金史·太宗纪》),这些均体现了女真族婚制和社会的进化,这就形成了创制双鱼镜的社会思想意识基础,雌雄相随,和谐相处的双鱼艺术形象,则应是这种婚俗改变和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 因此,金代女真人就使用鱼作为纹饰图案对工艺品进行装饰,从而铸作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双鱼纹镜。在出土和传世的金代铜镜中也多为双鱼纹镜,双鱼纹镜也成为金代铜镜中数量最多、最富特色的代表铜镜类型,其艺术成就代表了金代铜镜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境界。由此可以说,金代双鱼纹镜的出现和流行刻录着金人对鱼的崇拜和喜爱程度,表达了金人对鱼的精神之寄托。同时,双鱼纹镜在金代的辉煌,也是历史上我国北方民族间文化,尤其是女真文化、契丹文化和汉文化交流融合和相互影响升华的一个重要体现标志。
三、金代双鱼纹镜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
双鱼纹镜能够在金代大量出现,前面提到,决定于金代官方、民间对鱼纹的认同和喜爱意识。而这种认同与喜爱意识,取决于金人继承和赋予了双鱼纹镜深刻而丰富美好的文化寓意。
1 双鱼纹铜镜是金人表达祥瑞之意的体现。正如前文所提到,鱼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传统的祥瑞纹样。史书关于鱼多有记载和著述。《史记·周本纪》上说周有鸟、鱼之瑞。又《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五引《风俗通》曰:“伯鱼之生,适用缋孔子鱼者,嘉以为瑞,故名鲤,字伯鱼。”说明鱼在古人的心目中,也是—种瑞。历代民间视鲤鱼非等闲之辈,宋陶谷《清异录》曰:“鲤鱼多是龙化,额上有真书王字者,名王字鲤,此尤通神。”据《金史》记载,金代皇上举行大礼选用鲤鱼作祭品,其实无非就是想和仙境天界沟通。《金史·五行志》就有女真人把鲤鱼看作祥瑞的记载。在铜镜中以鱼为纹饰图案,就是表明了古人追求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祈求平安祥瑞的表达。金代双鱼纹镜的鱼纹显然是以瑞物神物的角色在铜镜上定位的。因此金代双鱼纹镜,就包含着金代各族先民欢乐祥和、吉祥如意、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2 双鱼纹铜镜是金人祈求多子多孙的意愿表达。因为“鱼是蕃(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鱼善繁殖,鱼子万千,颇有生生不息之势,是生殖力、种族繁衍的象征。因此鱼就被人们用来表达繁衍生育和对人丁兴旺的祈求。也因为鱼有较强生殖繁盛的这一特点,以鱼纹为铜镜纹饰图案,也正是有古人祈求多子多孙,生命不断延续的含意。古人渴望通过这种崇拜,将鱼旺盛的生殖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这点来说,对要与南宋抗争和巩固国土的金朝,急速迫切的增加人口的意愿也相吻合。所以在铜镜中以鱼为纹饰图案,是金人表达和祈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代代相传的意愿,这种意愿应是金代双鱼纹镜的基本内涵之一。
3 双鱼纹镜体现了金人对丰衣足食、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鱼因为是水中最常见的动物,由此而被赋于司水降雨的职能,甚至被尊为“鱼伯”、“水君”,成为被人们所崇拜的最为普遍、悠久的水神。“鱼”、“余”谐音,象征着人们生活富裕丰足,衣食吃用不愁。并且“鲤”、“利”,“鱼”、“余”谐音,人们以之寓以“年年得利”、“餐餐有余”,寄予了人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祝福。可见,双鱼纹铜镜的另一涵义,即是寄托了金代人们对于丰衣足食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双鱼纹镜的刻画,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
4 双鱼纹镜反映了金代人们追求改变人生命运的祈求。古代有跳龙门、脱俗成龙的说法,象征着高官厚禄、前程辉煌的人生。传说古代以鱼为图腾的部落融入了龙的部落,故以后鱼龙变化,在阶级社会的心理和习俗中,鱼的通灵变化则更多地赋予表现为文化手段,什么“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代代相传,后以攀附高官者或科举考试得中者,就称之为“登龙门”,反映人们通过对鱼有着祈求高官厚禄的祝愿。金代双鱼纹镜也就有了表达普通老百姓想通过科举或攀附高官,改变人生命运的意愿和渴望,即所谓的“鲤鱼跳龙门”的特殊含义。
5 双鱼纹镜体现了金代人们对于生殖和幸福美满爱情的基本追求。双鲤象征着爱情。双鲤古又称书信,“鱼雁传书”,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佳句为证。在古代,男女之间互赠双鲤纹镜,其实就是传递爱情之物,双鱼纹镜就相当于爱情的信物。汉乐府中已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诗句。史书中记载,双鲤鱼纹镜作为男女相爱的信物,生前相互赠送,死后随人埋葬之说法。金代双鱼镜中的双鱼,两两相对这样的,嬉戏于水中,其实很含蓄的表达了男女之间恩爱缠绵、形影相随的生活情景和美好情意。陶思炎在《中国鱼文化》一书中有这样的语言,“至于铜镜、铜洗等婚礼用品,其鱼纹构图的生殖意义,亦十分明鲜,特别是铜镜其铸造纹饰,传说与习俗都涉及到男女之事”。双鱼纹饰寓意“相濡以沫”这一成语,雌雄两条鱼在水中游弋,卿卿我我,互吐泡沫来滋润对方,表示关爱。因此金代双鱼纹铜镜,上饰有双鱼纹,来表达男女相爱的意境,其心相吸、情相悦、进而体相合,以表现男女之间和谐美满的爱情,这一美好浪漫的寓意也是金代双鱼纹镜深受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6 金代双鱼纹镜中的双鱼纹象征着八卦阴阳,极具驱邪避灾之功能。先人用铜镜驱邪避灾的习俗遍及我国大江南北。《辽史》载,皇帝迎亲礼仪里,皇后队伍中必须有一妇人捧镜驱邪避灾和祈福。铜镜还是契丹人的护身符,契丹萨满做法事,身上各部位挂的铜镜多达30个,胯裆前的铜镜指生育神。酒宴上女萨满要替人祈福,她们着艳丽服装,每萨满拿两个铜镜,一上一下翩翩起舞,闪闪镜光照到谁的脸,谁就消灾得福。辽墓室中往往置有多面铜镜,使亡魂“借光”不被妖邪所侵。金代承袭了各朝习俗,双鱼纹镜中的双鱼纹即是八卦纹阴阳鱼的变形,是先人驱邪避灾时的首选镜纹。所以金代双鱼纹镜就具有了驱邪避灾、祈福保佑、征服自然、战胜敌人、驱邪避灾、甚至死而复活的多重愿望和意义。
7 双鱼纹镜是阴阳反转“喜相逢”纹样,充满了生命力。“喜相逢”是中国吉祥纹样中典型的爱情符号之一,将精神层面的爱情通过视觉物化表现便有了“喜相逢”纹样的产生;该艺术形式的运用长盛不衰,它因爱生“形”,托“形”造境,以“形”传情;其纹样产生的源头“双鱼纹”最早反映了传统爱情的浪漫,“太极图”与“旋涡纹”造就了它完美的样式;象征圆满与和谐的“团”的圆形情结和比喻男女的阴阳对称结构,更使得“喜相逢”纹样成为追求生命精神、象征爱情信仰的有力符号。“喜相逢”纹样以反转对称来表现男欢女爱,通过相逢相晤来表现喜庆快事。双鱼纹饰中被“s”形底切割的两条鱼形快乐地相互嬉戏,有学者认为这象征着男女交媾的场面。这种形式应该是在表达一种情爱的缠绵,或说是对爱情的渴望。这种反转对称的“双鱼”架构,就是一个充满运动张力而又和谐美满的“喜相逢”纹样。它象征着两个生命在旋转中追逐与融合,永无止境地交流和碰撞着真挚的情感,充满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总而言之,古代任何一种纹饰,都是有其寓意的。如果说龙凤纹多是涵有皇家贵族的气概,那么鱼纹则具有广泛的民间性、人民性,可谓难能可贵。因此,金代以双鱼纹入镜,其纹饰图案含义丰富,充满了金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所以说,金代双鱼纹镜无疑是金代人们对艺术追求和精神寄托的典型的艺术代表。
同时,相比较汉代的规矩镜、神兽镜、博弈镜和隋唐时期的瑞兽镜等铜镜形式,金代双鱼纹镜则更加体现和表达了人们对于爱情甜美,琴瑟和谐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人们渴望繁衍生息、丰衣足食的愿望,也更进一步反映了人们忠于内心情感的最为真实的表达和意愿。这应该是金代双鱼纹镜有别于其他纹饰类形铜镜的最为根本的文化寓意和文化内涵。
四、金代双鱼纹镜的主要特点及类型
结合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谈谈金代双鱼纹镜的主要特点及类型。
1 双鱼纹镜的制作工艺。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镜面保存都较为完整,铜镜的制作也较为精良,属于金代铜镜中的典型制作。金代的双鱼纹镜多是用水银和锡的混合物打磨镜面,不仅使镜面光滑,锡与铜镜表面富含的锡会产生咬合,形成很好保护膜保护着镜面,历经近千年,镜面光亮如新,仍可照人。由此可见金代双鱼纹镜体现着金代民族手工业高超的工艺水平。
2 双鱼纹镜官铸的特点。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铸造精良,工艺精湛,应属官铸。金宋战争,采铜业深度破坏,短时间难以恢复,一时期铜料极其匮乏,甚至到金代皇宫供奉祖先的祭器都以陶替代。《金史》载,大定11年规定,除神佛像、钟、磬、钹等外,禁止私铸铜镜,旧有铜器悉数缴官。从大部分鱼纹铜镜的镜体铜质合成材料及铸造技术判断,那些鱼纹镜工艺不是私人铸镜作坊所及,只有官铸的产品才有此质量。金代大量的双鱼纹镜恰恰是在实行严肃的禁铜政策背景下铸造的,这种禁而不止的现象更能说明官方、民间对双鱼纹镜需求之迫切。
3 双鱼纹镜的尺寸规格和双鱼纹镜的镜钮。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尺寸和规格分别为直径15.6cm,直径17.5cm,均为金代铜镜的典型尺寸。金代双鱼纹镜一般直径在15厘米左右,也有一些直径高达43厘米,1974年哈尔滨阿城县出土的金双鱼纹铜镜,直径竟达43厘米,重12公斤,为“巨鲤成对,堪称铜镜之王”。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镜钮均为圆形钮。金代的鱼纹铜镜以圆形圆钮为主。铜镜的镜钮是固定铜镜用的,镜钮尽管是很小的装置,也极具变化。金代双鱼纹镜的镜钮形制也十分丰富,除常见的圆形钮外,还有弓形钮、橄榄形钮、拱桥形钮、连峰形钮、伏兽形钮、银锭形钮、圆柱形钮等。
4 双鱼纹铜镜中双鱼的艺术风格。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双鱼纹的刻画都较为硕大,双鱼也应为鲤鱼的形象,鱼纹刻画精细,双鱼相向而游,口吐泡沫,摇头摆尾,生动活泼,雕刻艺术非常高超。出土和传世的金代双鱼纹镜中的鱼纹也应多为鲤鱼纹,一般特征都是双鲤鱼纹占据整个镜背面空间,鱼纹写实明丽、泽漆光亮、匀净无疵,口唇眼睛细部刻画清晰,大鳞片,长背鳍,尾长。双鱼张嘴鼓鳃,展鳍摆尾,首尾相接,追逐嬉戏,呼之欲出。双鱼纹饰在构思和布局诸多方面继承、吸收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原地区的铜镜纹饰。金代鱼纹镜纹饰除双鱼外,还有三鱼、四鱼、鱼化龙等的造型。而双鱼纹镜应为金代铜镜中的上佳之作,双鱼刻画逼真,鱼体结构面面俱到,处理手法巧夺天工。从金代双鱼纹镜的双鱼刻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艺术风格简约,线条也极为流畅,属于历代铜镜中的上乘之作。
5 双鱼纹镜水波纹的变化。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水波纹细密有序,配有水草纹路,衬托着双鱼的嬉戏,构图完整简洁。金代双鱼纹镜中,高浮雕的双鱼纹四周一般有动感强烈的水波纹,水波纹或浪花团团,层叠有序;或旋涡个个,水流湍急;或花草郁郁,水面宁静;或素面平平,以虚代水。双鱼纹镜在鱼的前后左右装饰浪花、水草,使得两条头尾相接的鱼儿充满活力,更显亲热,生动再现了双鱼在水中畅游的场景。由于水波纹较强的画面装饰作用使得金代双鱼纹镜图案更加的生动鲜活。
6 金代双鱼纹镜的镜体形制。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分别为圆形和圆形带柄形制。这两种铜镜形制都是金代最为典型的铜镜形制。隋唐以来铜镜逐渐打破了单一圆形的镜体,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葵花形、盾形、瓶形、钟形、桃子形、带柄形等等形状。金代双鱼纹镜也同样,铜镜形制主要是圆形镜形,除了圆形,还有各种形状。在出土和收藏的金代铜镜中,也有带柄的圆形铜镜。
综上所述,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面双鱼纹镜,其形制、规格、尺寸、镜钮、水波纹、官铸等都属于金代双鱼纹镜的典型镜型,很有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我们也看到,金代双鱼纹镜的刻画大多为浮雕的手法,双鱼也刻画的较为硕大,改变了以往传统铜镜较为细腻精致的刻画风格,如同金代少数民族本身,金代双鱼纹镜表现出的就是这种粗犷大气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独树一帜,风格非常清新独特。
结语:铜镜在我国古代不只是单纯照面的生活用品,铜镜所能容纳的艺术空间相当有限,要在直径不过数寸的平面上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反映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一旦人们将某种强烈的精神寄托融入于这小小的铜镜中,这些精神寄托便随着这些精美绝伦的纹饰图案得到了无限制的张扬。于是,原本在当时极为普通的物件,待后人拂去了历史积沉的厚厚尘埃,只能为其所赋予的丰富文化信息和智慧光芒发出一声由衷的惊叹。金代工匠以其无穷的创造力,将双鱼纹铜镜技艺推向古代铜镜自唐朝以来的又一个艺术高峰,所选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工艺技术等无不反映出我国青铜工艺的高超水平。特别是以其灵动的生活气息,高超的艺术审美情趣,精湛细腻的铸塑工艺,为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世人为之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