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生在我们周围的许多事情足以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人类正面临着各种灾难的严峻考验,海啸、地震、传染性疾病、恐怖袭击、群体中毒、交通事故、空难、矿难等接二连三地袭来,让我们防不胜防,生命和安全正遭受着空前的威胁与危害。在一次次的危机与灾害过后,人们痛定思痛,开始研究如何去应对了。
一、调节心理适应能力
面对灾害事件,人们应该具有对自己心理进行调适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平时的锻炼,促使个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灾难的威胁。有关专家称,现实生活中突发事件实际随时都会发生,每个人都需要掌握诸如疫病扩散自保、避险能力如何训练、灾难心理如何调适、停水如何生活、如何避震自救、被困电梯如何自救等等避灾知识,“没有预防的偶然才是最危险的”。
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时可能产生的害怕、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体验,尽可能考虑一下个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心理健康协会认为,“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二、认识心理救助的重要性
不要失去对自己、对家人朋友和对社会、政府的信心,要用自己的信心去鼓励和激发亲人、朋友和其他社会人士,在全社会汇聚形成一股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开导受灾者,把倾听放在第一位,多多问候亲人、朋友和同事,情感支持对缓解紧张、焦虑和抑郁非常有效,主动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获得巨大的情感满足。
家园毁于一旦,亲人生离死别,突发性灾难在带来身体创伤的同时,对于受灾民众来说,心理救助和营救生命同等重要。
三、家庭平时做好准备
启动科学的心理调节措施,进行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良好习惯或活动,比如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收拾家务等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小事情。转移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的睡眠。家里有老人或者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表现:易怒、兴奋、不安、絮叨,甚至联想到以前的一些负性事件等。这时,家人要尽量理解,最好能够在一起,以增强相互的依赖和安全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情绪反应,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信任,从而充满自豪与信心,以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几率,用自己的信心去鼓励和激发亲人。在停工和停学期间最好避免让自己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也要避免所有的行为活动和话题都围绕灾害。灾难是一场代价惨重的生命教育,人们在灾难中心理受到冲击,了解到生命的脆弱,从自身生命出发,认识自身生命的价值以及与周围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关系,逐渐懂得生命的价值意义。生命那么近,丧失那么近,生命的存在对每一个人都那样可贵。每一次灾难都会使人们对生活、生命产生怀疑。但人的心理对于压力的反应,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压力过后,希望也会产生。生活热爱是一种信仰,对生活本身的热爱是对抗灾难最有力量的能力。我们要意识到灾难、生活中的不满、局限都是生活的常态,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面对这一切的过程中,在自己可以做的范围内如何去找到对于自己生活来说更快乐、更美好的安排。
四、学习国内外对灾害恐惧心理的消除方法
在日本,心理救援人员一般将地震后3周左右看作心理医护的重要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符合我们常说的“痛定思痛”,即人们从震惊、呆滞和身体伤痛中平复过来,心理危机开始出现。尤其是孤儿、重伤者以及失去孩子的高龄父母,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救助者不会强迫受灾者说话。他们会亲切地呼唤受灾者的名字,因为叫他们的名字能给受灾者安全感、让他意识到自己被关心;然后可以说一些与灾难无关的话,例如“你看上去气色还行”“今天天气不错”“这雨下得真大”等;如果患者沉默不语,救助者就陪着他们坐一会儿。第二天,同样时间,同样的人再去,同样坐一会儿。这样,随着受灾者的状态,慢慢增加交流时间,但要禁止发展成医生的说教。而在美国,最近规模较大的一次心理援助发生在2005年的飓风后。那次,美国卫生与民政服务部组织了110名专业人员为民众提供全天候的咨询。他们将心理救助分为成人和儿童两部分:对于成人,最重要的方法是与他们交谈,听他们痛哭;对于儿童,许多人出现了无助、焦虑、对周围的事情淡漠、不愿意上学、失去某些记忆的问题。对此,纽约心理学专家伽弗尼带领的救助人员采用读书、画画、儿歌这些孩子们喜爱和熟悉的活动进行治疗。如一位救助人员让孩子们根据图片,画出直升机援救的场面,这种方法能帮助他们消除灾难场面所留下的“无助”的精神创伤。
责任编辑 罗峰
一、调节心理适应能力
面对灾害事件,人们应该具有对自己心理进行调适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平时的锻炼,促使个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灾难的威胁。有关专家称,现实生活中突发事件实际随时都会发生,每个人都需要掌握诸如疫病扩散自保、避险能力如何训练、灾难心理如何调适、停水如何生活、如何避震自救、被困电梯如何自救等等避灾知识,“没有预防的偶然才是最危险的”。
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时可能产生的害怕、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体验,尽可能考虑一下个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心理健康协会认为,“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二、认识心理救助的重要性
不要失去对自己、对家人朋友和对社会、政府的信心,要用自己的信心去鼓励和激发亲人、朋友和其他社会人士,在全社会汇聚形成一股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开导受灾者,把倾听放在第一位,多多问候亲人、朋友和同事,情感支持对缓解紧张、焦虑和抑郁非常有效,主动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获得巨大的情感满足。
家园毁于一旦,亲人生离死别,突发性灾难在带来身体创伤的同时,对于受灾民众来说,心理救助和营救生命同等重要。
三、家庭平时做好准备
启动科学的心理调节措施,进行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良好习惯或活动,比如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收拾家务等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小事情。转移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的睡眠。家里有老人或者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表现:易怒、兴奋、不安、絮叨,甚至联想到以前的一些负性事件等。这时,家人要尽量理解,最好能够在一起,以增强相互的依赖和安全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情绪反应,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信任,从而充满自豪与信心,以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几率,用自己的信心去鼓励和激发亲人。在停工和停学期间最好避免让自己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也要避免所有的行为活动和话题都围绕灾害。灾难是一场代价惨重的生命教育,人们在灾难中心理受到冲击,了解到生命的脆弱,从自身生命出发,认识自身生命的价值以及与周围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关系,逐渐懂得生命的价值意义。生命那么近,丧失那么近,生命的存在对每一个人都那样可贵。每一次灾难都会使人们对生活、生命产生怀疑。但人的心理对于压力的反应,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压力过后,希望也会产生。生活热爱是一种信仰,对生活本身的热爱是对抗灾难最有力量的能力。我们要意识到灾难、生活中的不满、局限都是生活的常态,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面对这一切的过程中,在自己可以做的范围内如何去找到对于自己生活来说更快乐、更美好的安排。
四、学习国内外对灾害恐惧心理的消除方法
在日本,心理救援人员一般将地震后3周左右看作心理医护的重要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符合我们常说的“痛定思痛”,即人们从震惊、呆滞和身体伤痛中平复过来,心理危机开始出现。尤其是孤儿、重伤者以及失去孩子的高龄父母,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救助者不会强迫受灾者说话。他们会亲切地呼唤受灾者的名字,因为叫他们的名字能给受灾者安全感、让他意识到自己被关心;然后可以说一些与灾难无关的话,例如“你看上去气色还行”“今天天气不错”“这雨下得真大”等;如果患者沉默不语,救助者就陪着他们坐一会儿。第二天,同样时间,同样的人再去,同样坐一会儿。这样,随着受灾者的状态,慢慢增加交流时间,但要禁止发展成医生的说教。而在美国,最近规模较大的一次心理援助发生在2005年的飓风后。那次,美国卫生与民政服务部组织了110名专业人员为民众提供全天候的咨询。他们将心理救助分为成人和儿童两部分:对于成人,最重要的方法是与他们交谈,听他们痛哭;对于儿童,许多人出现了无助、焦虑、对周围的事情淡漠、不愿意上学、失去某些记忆的问题。对此,纽约心理学专家伽弗尼带领的救助人员采用读书、画画、儿歌这些孩子们喜爱和熟悉的活动进行治疗。如一位救助人员让孩子们根据图片,画出直升机援救的场面,这种方法能帮助他们消除灾难场面所留下的“无助”的精神创伤。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