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广西93个家庭共158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由家长对其子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评估反馈,得出当前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突出表现在不良行为习惯、学习困扰、性格缺陷和解决问题能力差等方面,论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以亲子教育为心理健康首要目标、加强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多方联合加强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
【关键词】儿童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15-03
近年来,我国离异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明显增多,不恰当的亲子教育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出现波动变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2008年,张琴等人的调查发现,上海嘉定区4—5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7.06%;2009年的一项调查发现,浙江省3—6岁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3.22%;中科院心理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2020年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抑郁檢出率分别约10%、30%和40%。此外,约90%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儿童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那么不仅影响孩子自身的身心发展,而且导致亲子关系恶化,甚至出现攻击、厌学、辍学等严重的行为问题。由此,儿童心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也被社会各界认为是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应对途径。本研究主要从家长的角度调查了解儿童心理问题状况,并提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幼儿、小学生、初中生的家长。被调查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35个(占37.6%),非独生子女家庭58个(占62.4%);城市家庭44个(47.3%),农村家庭49个(52.7%);父母共同抚养孩子的家庭76个(占81.6%),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孩子的家庭10个(占10.8%),父亲或母亲单独一方抚养孩子的家庭7个(占7.6%)。被评估的儿童共158个,其中独生子女35人(22.2%),非独生子女123人(77.8%);男孩84个(53.2%),女孩74人(46.8%);幼儿22人(13.9%),小学生62人(39.3%),初中生74人(46.8%)。
(二)调查工具
自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子女日常心理和行为问题,包括行为习惯、学习、情绪、社交、亲子沟通、语言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三)调查程序
采用方便取样法进行调查,即先在网络平台发布电子调查问卷,然后由课题组成员邀请所在班级的大学生向自己的亲友发送问卷网址或二维码,让其填写网络问卷。
二、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学习困扰、社交与情绪困扰和性格缺陷较为普遍,问题发生率都超过或接近80%;而亲子沟通障碍、语言问题和问题解决能力差这三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但发生率也都超过了50%。详细情况如表1(见下页)。
(一)不良行为习惯
如表1显示,只有10.1%的儿童被家长评定为没有不良行为习惯。31.7%的儿童存在懒惰、拖延、没有礼貌等不良行为习惯,25.9%的儿童贪玩,沉迷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17.1%的儿童东西乱摆放、不爱卫生。家长过分溺爱,对儿童早期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没有给予及时制止和纠正,这也是导致儿童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另外,父母不注意自身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沉迷手机、电脑游戏、不礼貌等),给儿童带来了不良的心理影响。
(二)学习困扰
由表1显示,只有17.1%的儿童没有遇到学习困扰,这表明了儿童存在学习困扰问题较为突出。其中,有29.1%的儿童出现粗心、不认真、三心二意、敷衍了事等情况,而学习不积极主动或不喜欢学习,以及自觉性和专注度差的儿童都分别占了21.5%,另有10.8%的儿童存在偏科、学习压力大的情况。给孩子设计的学习安排缺乏计划性,家长对孩子缺乏耐心,学习任务过重也是造成儿童学习困扰的主要原因。
(三)社交和情绪困扰
根据表1,只有10.7%的儿童不存在社交和情绪困扰,但冲动易怒、情绪不稳定、存在动手打架的儿童较多,占到41.1%,其次是不喜欢社交(24.1%),再者爱哭和撒娇(13.3%),还有一些儿童存在不耐烦和父母交流沟通(7.0%)等情况。儿童的社交情绪最初来自与父母的互动,热情、温暖、耐心的亲子互动容易帮助儿童形成稳定和积极的情绪;而父母的负面情绪以及情绪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则容易传染儿童,使其出现冲动、攻击等性格特点。
(四)亲子沟通障碍
如表1显示,有41.8%的儿童与父母沟通良好,不存在沟通障碍。其他存在亲子沟通障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儿童容易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抗情绪(如吵架顶嘴),占27.2%;儿童不爱与父母沟通(15.8%);儿童与父母中的一方亲近而与另一方疏远(11.4%)。过于严格、专制的管教方式或是情绪化的亲子沟通方式,都容易使孩子惧怕父母、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五)语言问题
如表1显示,在语言方面,43.0%的儿童不存在语言困扰,34.2%的儿童存在语言偏激、说脏话以及学习网络不良语言的现象,10.8%的儿童存在不善或不喜沟通、爱吹牛或说谎等问题,还有一部分儿童存在表达能力差、说话声音小的问题(8.2%)。隔代抚养、家长不良语言习惯以及模仿电视、网络语言,是造成儿童语言问题的主要原因。
(六)性格缺陷
在性格问题上,被家长认为无性格缺陷的儿童占22.1%,而有34.2%的儿童任性、自私、脾气暴躁;腼腆、内向、害羞的儿童占15.8%;过于活泼好动、大大咧咧的儿童占11.4%;另有9.5%的儿童性格固执、倔强。儿童的性格缺陷主要源于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例如过分专制或过于溺爱,父母关系不和或家庭变故,也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自卑、退缩、情绪化等性格。 (七)问题解决能力差
如表1所示,约30%的儿童不存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困扰,但38.6%的儿童遇到问题时容易冲动、急躁、逃避;做事敷衍、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的儿童占20.9%;5.1%的儿童遇事没主见、缺乏主动性、对家长依赖性强。父母过度溺爱孩子,经常包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对孩子缺乏耐心,经常打断孩子做事的过程,会导致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升。
三、儿童心理问题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一)亲子教育要以心理健康为首要目标
家长要把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作为儿童成长首要的和最重要的目标,不能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和学习成绩。具体来说,家长平时要多与教师、学校沟通,了解儿童在校的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选择安排与儿童学习能力相匹配的学习任务,避免给他们施加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其次,家长本身要有积极的教育观念,避免给孩子灌输唯分数论、唯学习论的观念,同时注意亲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树立以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的亲子教育理念。
(二)加强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
当前,我国社会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表现在不少家长把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叛逆,或者认为是短期出现会自行消失的问题。很多社区、幼儿园和中小学也未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社区平时应加强对家庭的走访、调查工作,在有条件的前提上设立心理咨询室和配备心理咨询师,不定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座谈会,协助家长做好儿童的治疗。幼儿园要重视幼儿心理问题,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开展一些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游戏。中小学校除了配置心理咨询室和咨询师,还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活动,观察和注意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动态,及時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予以专业处理。
(三)多方联合加强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儿童的心理健康主要受到家长的影响,如果家长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就容易诱发子女的心理问题。然而,据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心理问题的家长比例高达30%,甚至40%左右。因此,重视家长心理问题的咨询辅导势在必行。政府可以和学校、社区联合开展针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并为家长提供心理援助途径,例如在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室、家长学校等,或联合高校、社会心理机构以及社区社工服务人员,成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互助小组、家庭心理援助小组,或是开发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App等,为家庭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专业心理教育教师进行授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加强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技能,通过一些促进沟通合作的亲子活动或心理辅导小游戏,提高家庭亲子沟通技巧。此外,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家长亲子教育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养方式。
(四)配备家庭心理医生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心理医生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帮助家庭成员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医生。家庭心理医生能根据每个家庭的独特性,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跟踪了解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做出调整。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聘请家庭心理医生,具体来说,家庭医生可以帮助家长评估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给予必要的咨询辅导,同时指导家长更好地开展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家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应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全社会也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索淑艳,索变利.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述评[J].校园心理,2017(2).
[2]谢静静,刘晓晨.家庭在少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3]徐方忠.浙江省3—6岁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现状调查[C].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2009.
[4]张琴,朱琰泓,彭谦,等.嘉定区4~5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2020(9).
[5]于遵素,杨雪姣.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出炉:逾九成小学生初中生睡眠不足[N].成都商报,2021-03-10(7).
[6]张宴萍,曾庆枝,何燕玲,等.上海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心理卫生知识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0(3).
注:本文系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解忧工作室——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编号:2019136380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思敏(2000— ),女,广西合浦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本科生;欧贤才(1981— ),男,壮族,广西武鸣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心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心理测量与统计;张珂晴、廖斯琦均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本科生、课题组成员。
(责编 杨 春)
【关键词】儿童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15-03
近年来,我国离异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明显增多,不恰当的亲子教育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出现波动变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2008年,张琴等人的调查发现,上海嘉定区4—5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7.06%;2009年的一项调查发现,浙江省3—6岁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3.22%;中科院心理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2020年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抑郁檢出率分别约10%、30%和40%。此外,约90%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儿童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那么不仅影响孩子自身的身心发展,而且导致亲子关系恶化,甚至出现攻击、厌学、辍学等严重的行为问题。由此,儿童心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也被社会各界认为是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应对途径。本研究主要从家长的角度调查了解儿童心理问题状况,并提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幼儿、小学生、初中生的家长。被调查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35个(占37.6%),非独生子女家庭58个(占62.4%);城市家庭44个(47.3%),农村家庭49个(52.7%);父母共同抚养孩子的家庭76个(占81.6%),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孩子的家庭10个(占10.8%),父亲或母亲单独一方抚养孩子的家庭7个(占7.6%)。被评估的儿童共158个,其中独生子女35人(22.2%),非独生子女123人(77.8%);男孩84个(53.2%),女孩74人(46.8%);幼儿22人(13.9%),小学生62人(39.3%),初中生74人(46.8%)。
(二)调查工具
自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子女日常心理和行为问题,包括行为习惯、学习、情绪、社交、亲子沟通、语言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三)调查程序
采用方便取样法进行调查,即先在网络平台发布电子调查问卷,然后由课题组成员邀请所在班级的大学生向自己的亲友发送问卷网址或二维码,让其填写网络问卷。
二、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学习困扰、社交与情绪困扰和性格缺陷较为普遍,问题发生率都超过或接近80%;而亲子沟通障碍、语言问题和问题解决能力差这三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但发生率也都超过了50%。详细情况如表1(见下页)。
(一)不良行为习惯
如表1显示,只有10.1%的儿童被家长评定为没有不良行为习惯。31.7%的儿童存在懒惰、拖延、没有礼貌等不良行为习惯,25.9%的儿童贪玩,沉迷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17.1%的儿童东西乱摆放、不爱卫生。家长过分溺爱,对儿童早期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没有给予及时制止和纠正,这也是导致儿童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另外,父母不注意自身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沉迷手机、电脑游戏、不礼貌等),给儿童带来了不良的心理影响。
(二)学习困扰
由表1显示,只有17.1%的儿童没有遇到学习困扰,这表明了儿童存在学习困扰问题较为突出。其中,有29.1%的儿童出现粗心、不认真、三心二意、敷衍了事等情况,而学习不积极主动或不喜欢学习,以及自觉性和专注度差的儿童都分别占了21.5%,另有10.8%的儿童存在偏科、学习压力大的情况。给孩子设计的学习安排缺乏计划性,家长对孩子缺乏耐心,学习任务过重也是造成儿童学习困扰的主要原因。
(三)社交和情绪困扰
根据表1,只有10.7%的儿童不存在社交和情绪困扰,但冲动易怒、情绪不稳定、存在动手打架的儿童较多,占到41.1%,其次是不喜欢社交(24.1%),再者爱哭和撒娇(13.3%),还有一些儿童存在不耐烦和父母交流沟通(7.0%)等情况。儿童的社交情绪最初来自与父母的互动,热情、温暖、耐心的亲子互动容易帮助儿童形成稳定和积极的情绪;而父母的负面情绪以及情绪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则容易传染儿童,使其出现冲动、攻击等性格特点。
(四)亲子沟通障碍
如表1显示,有41.8%的儿童与父母沟通良好,不存在沟通障碍。其他存在亲子沟通障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儿童容易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抗情绪(如吵架顶嘴),占27.2%;儿童不爱与父母沟通(15.8%);儿童与父母中的一方亲近而与另一方疏远(11.4%)。过于严格、专制的管教方式或是情绪化的亲子沟通方式,都容易使孩子惧怕父母、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五)语言问题
如表1显示,在语言方面,43.0%的儿童不存在语言困扰,34.2%的儿童存在语言偏激、说脏话以及学习网络不良语言的现象,10.8%的儿童存在不善或不喜沟通、爱吹牛或说谎等问题,还有一部分儿童存在表达能力差、说话声音小的问题(8.2%)。隔代抚养、家长不良语言习惯以及模仿电视、网络语言,是造成儿童语言问题的主要原因。
(六)性格缺陷
在性格问题上,被家长认为无性格缺陷的儿童占22.1%,而有34.2%的儿童任性、自私、脾气暴躁;腼腆、内向、害羞的儿童占15.8%;过于活泼好动、大大咧咧的儿童占11.4%;另有9.5%的儿童性格固执、倔强。儿童的性格缺陷主要源于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例如过分专制或过于溺爱,父母关系不和或家庭变故,也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自卑、退缩、情绪化等性格。 (七)问题解决能力差
如表1所示,约30%的儿童不存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困扰,但38.6%的儿童遇到问题时容易冲动、急躁、逃避;做事敷衍、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的儿童占20.9%;5.1%的儿童遇事没主见、缺乏主动性、对家长依赖性强。父母过度溺爱孩子,经常包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对孩子缺乏耐心,经常打断孩子做事的过程,会导致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升。
三、儿童心理问题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一)亲子教育要以心理健康为首要目标
家长要把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作为儿童成长首要的和最重要的目标,不能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和学习成绩。具体来说,家长平时要多与教师、学校沟通,了解儿童在校的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选择安排与儿童学习能力相匹配的学习任务,避免给他们施加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其次,家长本身要有积极的教育观念,避免给孩子灌输唯分数论、唯学习论的观念,同时注意亲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树立以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的亲子教育理念。
(二)加强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
当前,我国社会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表现在不少家长把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叛逆,或者认为是短期出现会自行消失的问题。很多社区、幼儿园和中小学也未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社区平时应加强对家庭的走访、调查工作,在有条件的前提上设立心理咨询室和配备心理咨询师,不定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座谈会,协助家长做好儿童的治疗。幼儿园要重视幼儿心理问题,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开展一些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游戏。中小学校除了配置心理咨询室和咨询师,还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活动,观察和注意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动态,及時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予以专业处理。
(三)多方联合加强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儿童的心理健康主要受到家长的影响,如果家长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就容易诱发子女的心理问题。然而,据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心理问题的家长比例高达30%,甚至40%左右。因此,重视家长心理问题的咨询辅导势在必行。政府可以和学校、社区联合开展针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并为家长提供心理援助途径,例如在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室、家长学校等,或联合高校、社会心理机构以及社区社工服务人员,成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互助小组、家庭心理援助小组,或是开发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App等,为家庭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专业心理教育教师进行授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加强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技能,通过一些促进沟通合作的亲子活动或心理辅导小游戏,提高家庭亲子沟通技巧。此外,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家长亲子教育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养方式。
(四)配备家庭心理医生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心理医生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帮助家庭成员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医生。家庭心理医生能根据每个家庭的独特性,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跟踪了解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做出调整。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聘请家庭心理医生,具体来说,家庭医生可以帮助家长评估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给予必要的咨询辅导,同时指导家长更好地开展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家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应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全社会也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索淑艳,索变利.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述评[J].校园心理,2017(2).
[2]谢静静,刘晓晨.家庭在少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3]徐方忠.浙江省3—6岁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现状调查[C].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2009.
[4]张琴,朱琰泓,彭谦,等.嘉定区4~5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2020(9).
[5]于遵素,杨雪姣.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出炉:逾九成小学生初中生睡眠不足[N].成都商报,2021-03-10(7).
[6]张宴萍,曾庆枝,何燕玲,等.上海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心理卫生知识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0(3).
注:本文系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解忧工作室——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编号:2019136380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思敏(2000— ),女,广西合浦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本科生;欧贤才(1981— ),男,壮族,广西武鸣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心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心理测量与统计;张珂晴、廖斯琦均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本科生、课题组成员。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