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1年3月我校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小学生的德育方法整合研究》被确定为省级立项课题后,我校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三贴近”的原则和要求,结合当地的教育资源和师生状况,成功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研究与实践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德育效果。
一、贴近生活,活化育德
记得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创立的教育学说“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并主张: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环节,其核心就是强调生活对教育的意义。的确,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离开生活去谈做人,是空洞的。理想的东西,很难为学生所接受,真正有效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必须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美国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杜威,也提出 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就是生活,就是生长,就是对经验的改造,而生长和经验的改造,一定是在具体的生活中进行的。”——这也充分说明了“生活”对“育德”的重要性。在这一方面,我校也进行了有效地尝试。
(一)研学新知,联系生活,勿忘育德
在学校,学生研学新知的“战场”主要是在课堂,为了不使课堂成为与生活割裂的空间,我们的要求是:研学新知要联系生活,更不要忘了育德。具体做法是:
1、备好课。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学生感受生活而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
2、上好课。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
(1)开展课前3分钟生活事例评析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从中悟德。
(2)链接时政热点素材,激励学生关注生活,以此塑德。
(3)挖掘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生活,寓之化德。
(二)人性管理,结合生活,求实育德
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人性化管理。管理也不能脱离了生活。在学校的人性化管理中,我们采取多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开展养成教育活动。要求一定要克服德育工作“虚”“空”的弊端,不高理想化的,极端的德育,而是让学校的管理更贴近学生的特点、爱好、学习、和生活。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为基础,从德育的最基本要求做起,让学生体会到道德是从通过稍加努力就可以做到,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如要求学生在家里要孝敬长辈,不是非买昂贵的物品给长辈才算孝敬,而是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当中。我们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一二年级学生能帮父母递递鞋子、送送衣服、端端碗、盛盛饭等;三四年级学生能帮父母洗洗碗、喂喂鸡、卖卖东西等;五六年级学生能帮父母洗洗衣、点点种、施施肥、锄锄草等。总之,就是要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生活中的小事,唤起学生实实在在对长辈的孝与敬。
二、贴近实际,顺势教育
要想做好教育,必须有好的理念。因为做教育不是做产品,它是塑造一个人的灵魂,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终身与全面发展。
我国著名“启元教育”的践行者王巍珈先生曾提出“聆听其心声,顺势面教育”的教育理念,并强调:顺势而教,焕发与培养孩童的野性和张力——这一理念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和震撼,对我们做好教育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所谓顺势教育,包括三层意思:即“教育要顺应每个孩子的客观个体施教,顺应天人合一施教,顺应社会需求与发展施教。”(王巍珈)总之,教育不能脱离实际!
如果让孩子事事处处都非常听自己的话,而不去鼓励他发展自己的主张和作为,不去培养他的勇气和胆量,将来他们如何自信、自主地发展自己?如何增长应对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学校的德育教学与管理中,也大胆地提出了:“顺势而教,焕发与培养孩童的野性和张力!”这一理念——因为张力是孩子人性当中野性的体现,而野性则是一种无拘束的来自于孩童自身内心、思想、性格、行为上的自然释放,是孩童天性表现的一种形式。张力和野性,是培养孩童具有坚强意志和出色能力的基础。
当然,违反原则的野性和张力是我们所不允许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跟安全有严重冲突;再一个就是与品质相矛盾的张力表现。比如说他没有安全意识,有不安全行为。或者说他经常动手伤害别的孩子等。除去这两个方面,我们都要积极地鼓励孩子最大限度地尝试发挥自己的野性和张力。——因为这种顺势的教育,才是真正贴近实际的教育。
所以,我们在大力倡导与践行“顺势教育”的前提下,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可接受的前提下促其改变,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不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为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尤为关键。而教师以怎样的身份去教育引导学生就更是关键了。我们的主张是:教师要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出现,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避免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因而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贴近小学生,育德更轻松
增强德育实效的最佳思路就是使德育主动接近,积极融入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生活。利用孩子们熟悉的且感受深刻的事件、情境和情感体验帮助小学生逐渐地主动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育德氛围营造好
多年来,我们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依据“生动活泼、素雅洁净、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的标准,秉承着“级级散发着书香气息,班班流淌着高雅情趣,舍舍充盈着关爱的友谊”的构想,加强了对班级、宿舍、办公室、专业教室、文化橱窗、特色班报、板报等的设计与布置,并搞好绿化与美化,形成了广发永小学的特色环境文化,并逐步内化为校本文化、人本文化。已初步达到了“文化化人”的目的。现在我校所有学生,都已经把“养习惯,明荣辱;承责任,知感恩”的校训铭记心中;都把“这里没有娇惯,只有责任和习惯”作为束已的高标;把“你我多一份自觉,校园多一份清洁;你我多一份理解,校园多一份和谐”作为律已的准则;把“毕业20年,让母校欣赏你的成功;毕业40年;让母校欣赏你的贡献,毕业60年,让母校欣赏你的健康”作为自己追求的标向。这些让孩子易记、易懂且鼓励孩子奋进的文化,必将对孩子健康成长成功与成材起到积极的精神推动作用。 (二)育德形式定准调
这个“调”当然就是指贴近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大体从四个方面把“调”定准。
1、 道德认知的引领:
小学阶段,如何把社会道德标准的抽象要求和学生能理解的真实情境与事件结合起来,把道德理念与活动结合起来——贴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化抽象为具象,尤为重要了。
近几年来,我校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尝试。尤其是将一些抽象的道德标准具化为简炼、易懂又富有启发性的德育要求,收效颇好。
如:乐于助人——遇到困难我帮你!
注重健康——天天锻炼身体好!
责任感强——认真做好第件事!
善于合作——手拉手做朋友,大家一起向前走!
热爱科学——当小问号,做实验家!
敢于竞争——你行我也行,你棒我更棒!
……
这些具体德育要求使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一些道德标准,很容易完成道德认知的任务。
2、道德情感的培养:情感是个人的体验,让小学生体验道德情感更需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真实生活。如在班级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关心他人的情感,就要调动学生真实体验他人(主要是父母、家人)关心自己时的感受,或者自己关心帮助别人后,别人对自己表示感激的体验,回味这些体验会让学生强化自己道德情感。这样要比只是简单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装腔作势地表演的效果强得多。
3、道德意志的培养;不妨“故意”为学生设计一些“麻烦”,让他们在解决“麻烦”中锻炼道德意志。学校可以布置一些家庭“德育作业”,例如每周给学生拟订一个德育作业主题,包括“勤俭节约”、“帮做家务”、“保护环境”等,让学生坚持每周放假回家完成具体任务。这样的作业会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中自然地锻炼了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我们在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中,主要注意贴近他们实际学习、生活的认知及行为特点,明确要求,严格规范。一以贯之,“盯”出习惯。比如,我们按照我校制定的“八个习惯”要求,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加强了训练,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下附“八个习惯”要求)
就餐习惯:排队出班,依序打饭,文明用餐(不挑不厌,不语不言,文明节俭)。
就寝习惯:按时睡,按时起,好休息。
活动习惯:固地点,创花样,乐翻天,保安全。
出操习惯:出操排队,跑(做)操依律(整齐划一),退场有序。
上下楼习惯:上下楼,靠右行;遇客人,要让行。轻声缓步创文明。
卫生习惯:清扫全面,不留角点,扫拖擦一式完。
学具摆放习惯:下课即备下一科,整整齐齐桌右搁,书包都让椅背着。
打水习惯:一人一杯,打饭相随,洗完饭缸,灌满水杯,拿回班里,整齐归位。
(三)益德游戏融童谣
童谣和游戏,陪伴人们走过童年,铭记一生。我校几年来大力鼓励孩子自编童谣,挖掘有益游戏。现在已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孩子特点、贴近童心的育德途径——益德游戏融童谣!
如:“你拍一,我拍一,地球妈妈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人和动物好伙伴儿……”——《绝色家园拍手歌》;“追跑打闹少一点儿,文明礼貌多一点。上课专心听讲点儿,爱护花草主动点儿……”——《一点儿歌》。还有《写字歌》、《值日歌》、《活动歌》、《劳动歌》、《安全歌》、《纪律歌》、《我能行歌》等。这些童谣,配上有益的游戏,对孩子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甚至综合素质都大有裨益。
总之,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必须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去了解自己,体验生活,感悟现实,才能使生活中一些良好的规范在学生的意识中真正地内化,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去生活,引领学生成长起来。
一、贴近生活,活化育德
记得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创立的教育学说“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并主张: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环节,其核心就是强调生活对教育的意义。的确,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离开生活去谈做人,是空洞的。理想的东西,很难为学生所接受,真正有效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必须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美国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杜威,也提出 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就是生活,就是生长,就是对经验的改造,而生长和经验的改造,一定是在具体的生活中进行的。”——这也充分说明了“生活”对“育德”的重要性。在这一方面,我校也进行了有效地尝试。
(一)研学新知,联系生活,勿忘育德
在学校,学生研学新知的“战场”主要是在课堂,为了不使课堂成为与生活割裂的空间,我们的要求是:研学新知要联系生活,更不要忘了育德。具体做法是:
1、备好课。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学生感受生活而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
2、上好课。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
(1)开展课前3分钟生活事例评析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从中悟德。
(2)链接时政热点素材,激励学生关注生活,以此塑德。
(3)挖掘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生活,寓之化德。
(二)人性管理,结合生活,求实育德
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人性化管理。管理也不能脱离了生活。在学校的人性化管理中,我们采取多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开展养成教育活动。要求一定要克服德育工作“虚”“空”的弊端,不高理想化的,极端的德育,而是让学校的管理更贴近学生的特点、爱好、学习、和生活。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为基础,从德育的最基本要求做起,让学生体会到道德是从通过稍加努力就可以做到,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如要求学生在家里要孝敬长辈,不是非买昂贵的物品给长辈才算孝敬,而是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当中。我们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一二年级学生能帮父母递递鞋子、送送衣服、端端碗、盛盛饭等;三四年级学生能帮父母洗洗碗、喂喂鸡、卖卖东西等;五六年级学生能帮父母洗洗衣、点点种、施施肥、锄锄草等。总之,就是要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生活中的小事,唤起学生实实在在对长辈的孝与敬。
二、贴近实际,顺势教育
要想做好教育,必须有好的理念。因为做教育不是做产品,它是塑造一个人的灵魂,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终身与全面发展。
我国著名“启元教育”的践行者王巍珈先生曾提出“聆听其心声,顺势面教育”的教育理念,并强调:顺势而教,焕发与培养孩童的野性和张力——这一理念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和震撼,对我们做好教育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所谓顺势教育,包括三层意思:即“教育要顺应每个孩子的客观个体施教,顺应天人合一施教,顺应社会需求与发展施教。”(王巍珈)总之,教育不能脱离实际!
如果让孩子事事处处都非常听自己的话,而不去鼓励他发展自己的主张和作为,不去培养他的勇气和胆量,将来他们如何自信、自主地发展自己?如何增长应对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学校的德育教学与管理中,也大胆地提出了:“顺势而教,焕发与培养孩童的野性和张力!”这一理念——因为张力是孩子人性当中野性的体现,而野性则是一种无拘束的来自于孩童自身内心、思想、性格、行为上的自然释放,是孩童天性表现的一种形式。张力和野性,是培养孩童具有坚强意志和出色能力的基础。
当然,违反原则的野性和张力是我们所不允许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跟安全有严重冲突;再一个就是与品质相矛盾的张力表现。比如说他没有安全意识,有不安全行为。或者说他经常动手伤害别的孩子等。除去这两个方面,我们都要积极地鼓励孩子最大限度地尝试发挥自己的野性和张力。——因为这种顺势的教育,才是真正贴近实际的教育。
所以,我们在大力倡导与践行“顺势教育”的前提下,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可接受的前提下促其改变,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不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为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尤为关键。而教师以怎样的身份去教育引导学生就更是关键了。我们的主张是:教师要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出现,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避免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因而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贴近小学生,育德更轻松
增强德育实效的最佳思路就是使德育主动接近,积极融入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生活。利用孩子们熟悉的且感受深刻的事件、情境和情感体验帮助小学生逐渐地主动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育德氛围营造好
多年来,我们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依据“生动活泼、素雅洁净、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的标准,秉承着“级级散发着书香气息,班班流淌着高雅情趣,舍舍充盈着关爱的友谊”的构想,加强了对班级、宿舍、办公室、专业教室、文化橱窗、特色班报、板报等的设计与布置,并搞好绿化与美化,形成了广发永小学的特色环境文化,并逐步内化为校本文化、人本文化。已初步达到了“文化化人”的目的。现在我校所有学生,都已经把“养习惯,明荣辱;承责任,知感恩”的校训铭记心中;都把“这里没有娇惯,只有责任和习惯”作为束已的高标;把“你我多一份自觉,校园多一份清洁;你我多一份理解,校园多一份和谐”作为律已的准则;把“毕业20年,让母校欣赏你的成功;毕业40年;让母校欣赏你的贡献,毕业60年,让母校欣赏你的健康”作为自己追求的标向。这些让孩子易记、易懂且鼓励孩子奋进的文化,必将对孩子健康成长成功与成材起到积极的精神推动作用。 (二)育德形式定准调
这个“调”当然就是指贴近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大体从四个方面把“调”定准。
1、 道德认知的引领:
小学阶段,如何把社会道德标准的抽象要求和学生能理解的真实情境与事件结合起来,把道德理念与活动结合起来——贴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化抽象为具象,尤为重要了。
近几年来,我校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尝试。尤其是将一些抽象的道德标准具化为简炼、易懂又富有启发性的德育要求,收效颇好。
如:乐于助人——遇到困难我帮你!
注重健康——天天锻炼身体好!
责任感强——认真做好第件事!
善于合作——手拉手做朋友,大家一起向前走!
热爱科学——当小问号,做实验家!
敢于竞争——你行我也行,你棒我更棒!
……
这些具体德育要求使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一些道德标准,很容易完成道德认知的任务。
2、道德情感的培养:情感是个人的体验,让小学生体验道德情感更需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真实生活。如在班级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关心他人的情感,就要调动学生真实体验他人(主要是父母、家人)关心自己时的感受,或者自己关心帮助别人后,别人对自己表示感激的体验,回味这些体验会让学生强化自己道德情感。这样要比只是简单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装腔作势地表演的效果强得多。
3、道德意志的培养;不妨“故意”为学生设计一些“麻烦”,让他们在解决“麻烦”中锻炼道德意志。学校可以布置一些家庭“德育作业”,例如每周给学生拟订一个德育作业主题,包括“勤俭节约”、“帮做家务”、“保护环境”等,让学生坚持每周放假回家完成具体任务。这样的作业会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中自然地锻炼了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我们在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中,主要注意贴近他们实际学习、生活的认知及行为特点,明确要求,严格规范。一以贯之,“盯”出习惯。比如,我们按照我校制定的“八个习惯”要求,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加强了训练,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下附“八个习惯”要求)
就餐习惯:排队出班,依序打饭,文明用餐(不挑不厌,不语不言,文明节俭)。
就寝习惯:按时睡,按时起,好休息。
活动习惯:固地点,创花样,乐翻天,保安全。
出操习惯:出操排队,跑(做)操依律(整齐划一),退场有序。
上下楼习惯:上下楼,靠右行;遇客人,要让行。轻声缓步创文明。
卫生习惯:清扫全面,不留角点,扫拖擦一式完。
学具摆放习惯:下课即备下一科,整整齐齐桌右搁,书包都让椅背着。
打水习惯:一人一杯,打饭相随,洗完饭缸,灌满水杯,拿回班里,整齐归位。
(三)益德游戏融童谣
童谣和游戏,陪伴人们走过童年,铭记一生。我校几年来大力鼓励孩子自编童谣,挖掘有益游戏。现在已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孩子特点、贴近童心的育德途径——益德游戏融童谣!
如:“你拍一,我拍一,地球妈妈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人和动物好伙伴儿……”——《绝色家园拍手歌》;“追跑打闹少一点儿,文明礼貌多一点。上课专心听讲点儿,爱护花草主动点儿……”——《一点儿歌》。还有《写字歌》、《值日歌》、《活动歌》、《劳动歌》、《安全歌》、《纪律歌》、《我能行歌》等。这些童谣,配上有益的游戏,对孩子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甚至综合素质都大有裨益。
总之,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必须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去了解自己,体验生活,感悟现实,才能使生活中一些良好的规范在学生的意识中真正地内化,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去生活,引领学生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