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是“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充分发展”的特点,必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携着新的学习方式上路,而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实践”等策略是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在生物教学中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一、变被动为主动,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即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论述:“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生物课上,我常常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由、平等、尊重、友善、理解与关爱,受到激励、鼓舞、鞭策,在自主的时空里学习,在自主的时空中成长。
例如在教《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时,我鼓励学生围绕这一教学内容自拟若干题目,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实际考察及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资料后,有的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形式的读来表达;有的学生以连环画的方式来展示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有的学生摘抄网上或书中的资料……所有的这些方式,都是他们的兴趣点,只要顺着学情,加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一定能在其中受益匪浅。学生表达完自己搜集的资料后立即组织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到《拟订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自主学习状态,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通过亲身经历,更加深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二、变个体为群体,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21世纪为人的四大支柱之一的“学会共处”不谋而合。《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对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适时、适当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掌握新知、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各种能力大有裨益。教师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教《输血与血型》一课前,我分小组让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并收集当地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中有关通过无偿献血挽救生命的事例,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要求上网查阅有关血型和输血的资料,了解当地有无非法卖血的情况等。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必答、抢答等形式交流收集到的信息,突出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交流时,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我仔细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引导讨论,耐心启发,直至成功。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必要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了解了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让学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
三、化机械为灵活,重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机械记忆,照搬照抄”,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何彻底根除这一“顽疾”,把机械地传授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根本改变。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生(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例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中,学生对生活常识探究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他们不知道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从口腔开始消化的,不会理解淀粉在口腔中起了化学变化。教师要设计几组对比实验:(1)馒头碎屑 唾液 搅拌;(2)馒头碎屑 清水 搅拌;(3)馒头碎屑 唾液 不搅拌。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滴碘液后各组实验的现象,由学生从实验结果的差异中找到疑问,从而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解决了探究问题——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思维开阔的学生还另外设计了以下具有发散性特点的问题:(1)为什么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对温度的要求大约是37℃?(2)为什么3只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滴多了会出现什么现象?(3)除了教材中提供收集唾液的方法外,谁还能想出别的方法?(4)除了将3只试管一起放入37℃的温水中,谁还能设计出更简便的方法?这样做可使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享受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策略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新课程已向我们走来,全新的课堂教学景观正待我们进一步开拓,让我们不断地追求卓越,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价值取向,与新课程同行,跟学生一道成长。
(宜兴市官林第二中学)
一、变被动为主动,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即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论述:“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生物课上,我常常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由、平等、尊重、友善、理解与关爱,受到激励、鼓舞、鞭策,在自主的时空里学习,在自主的时空中成长。
例如在教《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时,我鼓励学生围绕这一教学内容自拟若干题目,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实际考察及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资料后,有的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形式的读来表达;有的学生以连环画的方式来展示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有的学生摘抄网上或书中的资料……所有的这些方式,都是他们的兴趣点,只要顺着学情,加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一定能在其中受益匪浅。学生表达完自己搜集的资料后立即组织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到《拟订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自主学习状态,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通过亲身经历,更加深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二、变个体为群体,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21世纪为人的四大支柱之一的“学会共处”不谋而合。《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对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适时、适当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掌握新知、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各种能力大有裨益。教师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教《输血与血型》一课前,我分小组让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并收集当地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中有关通过无偿献血挽救生命的事例,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要求上网查阅有关血型和输血的资料,了解当地有无非法卖血的情况等。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必答、抢答等形式交流收集到的信息,突出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交流时,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我仔细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引导讨论,耐心启发,直至成功。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必要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了解了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让学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
三、化机械为灵活,重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机械记忆,照搬照抄”,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何彻底根除这一“顽疾”,把机械地传授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根本改变。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生(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例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中,学生对生活常识探究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他们不知道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从口腔开始消化的,不会理解淀粉在口腔中起了化学变化。教师要设计几组对比实验:(1)馒头碎屑 唾液 搅拌;(2)馒头碎屑 清水 搅拌;(3)馒头碎屑 唾液 不搅拌。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滴碘液后各组实验的现象,由学生从实验结果的差异中找到疑问,从而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解决了探究问题——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思维开阔的学生还另外设计了以下具有发散性特点的问题:(1)为什么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对温度的要求大约是37℃?(2)为什么3只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滴多了会出现什么现象?(3)除了教材中提供收集唾液的方法外,谁还能想出别的方法?(4)除了将3只试管一起放入37℃的温水中,谁还能设计出更简便的方法?这样做可使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享受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策略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新课程已向我们走来,全新的课堂教学景观正待我们进一步开拓,让我们不断地追求卓越,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价值取向,与新课程同行,跟学生一道成长。
(宜兴市官林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