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它对于小学生打好数学学科的基础有着深远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好玩好动的年纪,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表现为自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听讲等。这使得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容易处于被动地位,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把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在设计教学时,应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内,寻找校园中的数。同学们有的数教室,有的数小树,有的数捡来的树叶,等等,在学习了知识的同时,也感受了生活,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习者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要有一定的事情让他们去做。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然后让学生做一定的练习,尝试解决有关的问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意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设计教学,鼓励学生先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借助自己的生活平台,综合运用所有的生活经验,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比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分一分”“指一指”“看一看”“描一描”“摆一摆”“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教师先不将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拼摆相应的图形。事实上,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拼,学生会拼得比教师预想的要好得多。正是通过这样的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新知的认知活动。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解法不唯一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开始,当我提出还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时,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受到表扬后,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这样使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解决问题,充分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四、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大胆发言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学生听课专心与否是决定接受其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就给予表扬;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就用眼神加以暗示。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受表扬,因此从正面引导效果更好。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思维更具形象性。在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发言时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但一节课上学生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有时按捺不住,提意见:“该到我了。”我向学生解释:“不可能全班同学都回答问题,只有敢于举手的老师才叫。这节课叫不到你,下次一定有机会叫到。”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正确,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学生掌握知识。
五、学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矛盾的重要手段。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而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因此,要解决学科性质与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教学中应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强化感知效果,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上课时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数学被称为“百科之父”,当小孩会说话的时候,大人们便教孩子数数,从这个现象就足以看出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把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在设计教学时,应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内,寻找校园中的数。同学们有的数教室,有的数小树,有的数捡来的树叶,等等,在学习了知识的同时,也感受了生活,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习者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要有一定的事情让他们去做。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然后让学生做一定的练习,尝试解决有关的问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意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设计教学,鼓励学生先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借助自己的生活平台,综合运用所有的生活经验,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比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分一分”“指一指”“看一看”“描一描”“摆一摆”“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教师先不将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拼摆相应的图形。事实上,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拼,学生会拼得比教师预想的要好得多。正是通过这样的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新知的认知活动。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解法不唯一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开始,当我提出还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时,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受到表扬后,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这样使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解决问题,充分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四、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大胆发言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学生听课专心与否是决定接受其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就给予表扬;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就用眼神加以暗示。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受表扬,因此从正面引导效果更好。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思维更具形象性。在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发言时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但一节课上学生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有时按捺不住,提意见:“该到我了。”我向学生解释:“不可能全班同学都回答问题,只有敢于举手的老师才叫。这节课叫不到你,下次一定有机会叫到。”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正确,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学生掌握知识。
五、学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矛盾的重要手段。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而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因此,要解决学科性质与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教学中应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强化感知效果,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上课时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数学被称为“百科之父”,当小孩会说话的时候,大人们便教孩子数数,从这个现象就足以看出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