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必须高度重视“双基”教学。本文就加强“双基”教学提出了“弄懂、会算、会用”三个阶段的要求和操作方法。
关键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5-052-1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否有效可以通过考试来检测,近年来无论是中考还是各年级的期末考试命题的难度均不算大。其中难度为“容易”和“中等”的试题已超过80%,但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依然不佳,这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并未能在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取得突破。随着课改的持续深入,关于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理念,新模式。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应该使用新的教育模式来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新理念,新模式的基本概况
理念方面有:问题情境设置、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等理念。模式方面有: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336”模式等等。这些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模式”并非萬能,无论哪种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他们的差异仅仅是知识获取的方式不同,好的知识获取方式会极大的促进知识的获取,但比知识获取方式更重要的是对获取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的组织结构的要求。笔者以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核心进行教学定位。
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定位
在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中,知识与技能排在首位,其次才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从被探究到被牢固掌握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正如会认字到会写字有一个手眼脑协调的过程一样。而被牢固掌握的标志就在于知识内化形成技能,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就难以保证知识被掌握。对此笔者有体会,在圆周角教学中,作者不知不觉中把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设为教学重点,着重考虑怎样使学生能够“探究”并证明两者关系,而对怎样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并形成技能基本没有过多的思考,对“运用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及两个推论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这一目标几乎没有考虑,以为几个例题一讲就可以解决问题。结果在学生的作业中就暴露问题,有许多学生除最简单的由圆心角与圆周角互相推算题能够解决外,对除此以外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更可气的是过了一个月后,又有部分学生几乎将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遗忘。笔者想了很久才想明白其中原因,学生对“同弧所对圆周角圆心角”“直径所对圆周角”的几何特征认识不够,更没有形成在图形中主动寻求“同弧所对的圆心角与圆周角,直径所对圆周角”的技能。自然不能解题,长久不能用圆周角有关知识,遗忘就发生了。
三、关于双基的教学
关于双基的教学,比如对于具体的知识点教学,笔者以为做到“能懂,能算,能用”就是有效的教学。
1.“能懂”就是学生能够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知识,能够建立新旧知识的连接。如果知识点易于解释,学生不难理解,那么没有必要去反复“探究”。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能懂”的环节必然会影响后续环节的教学。比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花费大量时间去创设“电影院找坐位”“某某学校在某某大街与某某大街交界处”之类的情境其实意义不大。坐标对于学生并不难理解而坐标原点的选择,坐标系中各象限内点的横纵坐标符号,坐标与长度的互换才是需要下力搞清楚的。
2.“会算”就是将知识点转化为技能,使知识内化。技能的形成需“程序化”和“自动化”,“程序化”是指在运用知识点时有一套步骤来确保运用成功。而“自动化”是指熟练运用。在课堂上进行程序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技能形成的关键。例如在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及推论教学中可设计以下步骤来强化学生的认识:1.由角顶点在圆的位置识别关注对象是否为圆心角或圆周角;2.找到圆心角或圆周角所对的弧;3.找到该弧所对的另一个圆周角或圆心角;4.得到两角间关系。并反复训练几次让学生掌握操作步骤,形成技能的雏形。培养学生主动运用圆周角知识的意识,为学生课后作业顺利完成打下基础。
3.所谓“会用”是指在具体问题中,学生能够根据语义或图形的局部特征再结合问题的其余情境激活相关技能,这是困难的一步。需要相当的训练和直觉,例如学生看到问题中出现“方程的根”就想到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或根与系数的关系,看到“中点”就想到三角形的中位线或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等。这需要教师在进行定理、概念的教学时提炼定理定义的关键词或局部图形的关键特征,作为学生激活相关技能的“开关”。
[参考文献]
[1]李晓磊,李全海,常晓玮.基于有效课堂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优化策略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8,18(05).
[2]谢余波,张志华.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05).
[3]曾松.新课程下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认识与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S1).
关键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5-052-1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否有效可以通过考试来检测,近年来无论是中考还是各年级的期末考试命题的难度均不算大。其中难度为“容易”和“中等”的试题已超过80%,但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依然不佳,这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并未能在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取得突破。随着课改的持续深入,关于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理念,新模式。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应该使用新的教育模式来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新理念,新模式的基本概况
理念方面有:问题情境设置、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等理念。模式方面有: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336”模式等等。这些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模式”并非萬能,无论哪种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他们的差异仅仅是知识获取的方式不同,好的知识获取方式会极大的促进知识的获取,但比知识获取方式更重要的是对获取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的组织结构的要求。笔者以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核心进行教学定位。
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定位
在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中,知识与技能排在首位,其次才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从被探究到被牢固掌握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正如会认字到会写字有一个手眼脑协调的过程一样。而被牢固掌握的标志就在于知识内化形成技能,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就难以保证知识被掌握。对此笔者有体会,在圆周角教学中,作者不知不觉中把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设为教学重点,着重考虑怎样使学生能够“探究”并证明两者关系,而对怎样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并形成技能基本没有过多的思考,对“运用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及两个推论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这一目标几乎没有考虑,以为几个例题一讲就可以解决问题。结果在学生的作业中就暴露问题,有许多学生除最简单的由圆心角与圆周角互相推算题能够解决外,对除此以外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更可气的是过了一个月后,又有部分学生几乎将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遗忘。笔者想了很久才想明白其中原因,学生对“同弧所对圆周角圆心角”“直径所对圆周角”的几何特征认识不够,更没有形成在图形中主动寻求“同弧所对的圆心角与圆周角,直径所对圆周角”的技能。自然不能解题,长久不能用圆周角有关知识,遗忘就发生了。
三、关于双基的教学
关于双基的教学,比如对于具体的知识点教学,笔者以为做到“能懂,能算,能用”就是有效的教学。
1.“能懂”就是学生能够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知识,能够建立新旧知识的连接。如果知识点易于解释,学生不难理解,那么没有必要去反复“探究”。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能懂”的环节必然会影响后续环节的教学。比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花费大量时间去创设“电影院找坐位”“某某学校在某某大街与某某大街交界处”之类的情境其实意义不大。坐标对于学生并不难理解而坐标原点的选择,坐标系中各象限内点的横纵坐标符号,坐标与长度的互换才是需要下力搞清楚的。
2.“会算”就是将知识点转化为技能,使知识内化。技能的形成需“程序化”和“自动化”,“程序化”是指在运用知识点时有一套步骤来确保运用成功。而“自动化”是指熟练运用。在课堂上进行程序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技能形成的关键。例如在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及推论教学中可设计以下步骤来强化学生的认识:1.由角顶点在圆的位置识别关注对象是否为圆心角或圆周角;2.找到圆心角或圆周角所对的弧;3.找到该弧所对的另一个圆周角或圆心角;4.得到两角间关系。并反复训练几次让学生掌握操作步骤,形成技能的雏形。培养学生主动运用圆周角知识的意识,为学生课后作业顺利完成打下基础。
3.所谓“会用”是指在具体问题中,学生能够根据语义或图形的局部特征再结合问题的其余情境激活相关技能,这是困难的一步。需要相当的训练和直觉,例如学生看到问题中出现“方程的根”就想到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或根与系数的关系,看到“中点”就想到三角形的中位线或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等。这需要教师在进行定理、概念的教学时提炼定理定义的关键词或局部图形的关键特征,作为学生激活相关技能的“开关”。
[参考文献]
[1]李晓磊,李全海,常晓玮.基于有效课堂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优化策略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8,18(05).
[2]谢余波,张志华.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05).
[3]曾松.新课程下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认识与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