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正处在“多记性,少悟性”的阶段,让他们大量接触语言文字规范的作品,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我在语文教学中体会到,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就不会有学生深厚的语文功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措施。根据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要求,语文素质应包括四大方面:
1)要求学生既能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评议文字接受信息,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进行思想交流。
2)要学会做人,要有良好的性格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要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3)要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文明的素质。
4)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可见,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都是要通过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反过来说,能否听懂别人的,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课文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形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本里的课文,虽不全是名家名篇,但也经过精心筛选,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范例。在语文教学中,我每教学一篇课文,都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进行熟读和背诵,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山中访友》,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使学生对作品表情达意的技巧达到“语悟其神”的程度,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引起内心的情感体验。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仿佛来到树林中,小溪旁……通过诵读为学生的迁移运用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些段落背熟。有时哪怕是课文中的一句话,学生背熟了,就会对整篇课文留下很深的印象,这往往比在教学中进行琐碎的分析、讨论得到的印象深刻。同时,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词汇。现在,我班的学生已经自觉养成了积累课文语言的习惯,即使不要求背诵的课文,同学们也自觉地找出一些优美的词句积累背诵,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背诵,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之后,要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把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段摘抄下来背熟,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中,这样有利于促进语言的积累,增加语言的储备。
为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适合阅读、背诵和积累的文章,并让学生建立“摘录本”,有重点地进行积累和背诵。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尽量减少一些机械性的练习与作业,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阅读和背诵。每周我还组织一次课外阅读与积累经验交流活动,让学生谈体会与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渐渐地,学生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也体会到了积累语言的益处。唐婷婷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读书时,我觉得自己就像小蜜蜂在百花园中采集花粉一样,到处是知识的花朵。写作文时,好词好句如同泉水一般涌出来,再不像以前苦思冥想,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来。”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古典诗、词、文更是我们祖国语言的精华。为了让学生广泛进行语言积累,我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上课前、自习课、阅读课等时间背古诗词、格言警句、简短的文言文等,广泛积累语言,学生兴趣很高,长期坚持,既没有加重学生负担,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鼓励学生背诵,我开展了评选“背诗大王”、“我喜欢的名言警句”征文等活动,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三、增加习作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习作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为此,我要求学生常练笔。不过,千万不能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应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来做这件事。这就要求我在设计习作练习和讲评习作上花力气,经过探索,我做到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日记结合、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并且一旦发现好的习作,立即投稿,当见自己的习作换成了铅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让习作成为他们内在的愿望。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
善闻、诵读、博览、多说、常写,多管齐下,又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加之教师适当指点,何愁学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为什么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总之,学习语文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如此也就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
1)要求学生既能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评议文字接受信息,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进行思想交流。
2)要学会做人,要有良好的性格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要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3)要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文明的素质。
4)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可见,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都是要通过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反过来说,能否听懂别人的,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课文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形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本里的课文,虽不全是名家名篇,但也经过精心筛选,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范例。在语文教学中,我每教学一篇课文,都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进行熟读和背诵,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山中访友》,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使学生对作品表情达意的技巧达到“语悟其神”的程度,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引起内心的情感体验。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仿佛来到树林中,小溪旁……通过诵读为学生的迁移运用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些段落背熟。有时哪怕是课文中的一句话,学生背熟了,就会对整篇课文留下很深的印象,这往往比在教学中进行琐碎的分析、讨论得到的印象深刻。同时,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词汇。现在,我班的学生已经自觉养成了积累课文语言的习惯,即使不要求背诵的课文,同学们也自觉地找出一些优美的词句积累背诵,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背诵,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之后,要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把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段摘抄下来背熟,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中,这样有利于促进语言的积累,增加语言的储备。
为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适合阅读、背诵和积累的文章,并让学生建立“摘录本”,有重点地进行积累和背诵。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尽量减少一些机械性的练习与作业,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阅读和背诵。每周我还组织一次课外阅读与积累经验交流活动,让学生谈体会与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渐渐地,学生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也体会到了积累语言的益处。唐婷婷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读书时,我觉得自己就像小蜜蜂在百花园中采集花粉一样,到处是知识的花朵。写作文时,好词好句如同泉水一般涌出来,再不像以前苦思冥想,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来。”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古典诗、词、文更是我们祖国语言的精华。为了让学生广泛进行语言积累,我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上课前、自习课、阅读课等时间背古诗词、格言警句、简短的文言文等,广泛积累语言,学生兴趣很高,长期坚持,既没有加重学生负担,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鼓励学生背诵,我开展了评选“背诗大王”、“我喜欢的名言警句”征文等活动,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三、增加习作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习作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为此,我要求学生常练笔。不过,千万不能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应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来做这件事。这就要求我在设计习作练习和讲评习作上花力气,经过探索,我做到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日记结合、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并且一旦发现好的习作,立即投稿,当见自己的习作换成了铅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让习作成为他们内在的愿望。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
善闻、诵读、博览、多说、常写,多管齐下,又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加之教师适当指点,何愁学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为什么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总之,学习语文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如此也就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