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默作品研讨会摘要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for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从《祖先与小丑》《深蓝》这些作品中,确实可以判断雷默是一个已经达到了相当艺术水准的作家。《深蓝》中写到将要远行的儿子,隔着船窗无意间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一个儿子在远处看着自己的父母,父母也知道儿子在看自己,那种站在远处遥遥相望的感觉极具人生况味,从语言、细节、场面等等可以看到,雷默作为一个小说家极具小说家的心思。他对于我们生命中和生活中那些最基本的东西,血缘、情感,这一代和上一代,上一代和下一代的情感,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怀有很深的执念,在生命的流转这个问题上别有用心,特别的有兴致,当然写得很好。
  程永新(《收获》杂志主编、著名评论家):雷默这一系列作品有两个核心的意象:追火车,漂海上,火车是闯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头怪兽,也可以理解为新事物的象征,追火车实际上说是不甘心向日常生活低头,漂海上和追火车有相同的内涵,表达对苟且生活的叛逆和逃离。另外一个向度,小说中大量出现了对社会伦理的拷问,秘密是一个关键词,我觉得在这批小说中秘密是地下河,秘密是无所不在的暗物质,秘密是看不见的世道人心,秘密常常用来作为推动情节的重要元素和内动力。雷默的小说单纯是他的特点,小说大方向也没有问题,而且雷默自己也是鉴赏力和感受力非常好的作家,但是我觉得有一些小说,如果从精神层面思考,有的时候复杂一点是不是会更好,这是我的感受。
  马原(中国先锋小说奠基人、著名作家):读雷默的小说跟我有点像,他特别着迷短篇,这么棒的小说家一直写短篇,这个很有意思了。短篇千难万险,所以我一直对执迷于短篇的小说家充满敬意。还有一个,雷默的小说特别执着于写生死,海明威说写一个故事,写到最后就是一个死,要不怎么结尾?我这辈子也杀人如麻。读雷默的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感觉,雷默特别懂小说,知道小说的点在哪里,他的小说还有一个特征是父子情结,这一点我们也很像。
  谢有顺(中山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雷默是一个有现代感的小说家,叙事上找自己的角度,他的叙事里面有一些点,这些点很清楚,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对一个事物观察的入口。还有,雷默有一种能力,能处理日常性和荒诞性的相互转换,小说里把一种荒诞性最后证实为日常性,把一种虚拟性、不可能性证明为可能的,这里面有叙事的逻辑,叙事的一种推理、铺陈,让它变成合理的,我觉得他拥有这样的能力。另外一种能力,是把日常性慢慢变成荒诞性,通过一步一步的设计,一步一步情绪的累积,包括人物角色心理的逆转,最后走向很荒诞的这样的结局,这种能力更为难得。
  宗仁发(《作家》杂志主编,著名评论家):我觉得雷默小说里面至少有四个意识,一个是文体意识,一个是语言意识,一个是生命意识,一个是悲悯意识。就文体意识来说,短篇小说处理什么题材,是处理时间、本体、梦、游戏、真实性、双重性、永恒性七个关键词,和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更加纯粹,更加本质,更加集中,更加绝对,写一个好的短篇小说等于毁掉了万亩良田,雷默在处理文体意识上有非常独到的地方。
  陈福民(中国社科院当代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评论家):雷默小说的精神气质,我觉得非常独特,放在当下的小说家里面感受到他的独特性,独特在他的某些小说虽然叙事粗野,却变成一种力量,在我个人看来有对生命致命的直率,在当下的短篇小说家里非常具有特殊性。
  徐可(《文藝报》副总编):雷默特别擅于讲故事,每一篇很精彩,讲故事很冷静,不动声色,没有大的悬念和包袱,小说大多是第一人称去写,有参与者,有塑造者,这样一个角色,拉近读者跟小说的关系,让读者走进小说里面。他特别关注小说的秘密,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很普通的小人物,写出这个小人物卑微,很大的光辉。
  王干(《小说选刊》副主编):雷默很不容易,这三年三大步,我一直关注他的小说,今年我们已连续选了两篇,看了以后觉得真的越写越好了。雷默小说里面有少年马原的影子,有少年苏童的影子,雷默是先锋文学的底蕴承接下来,他经常写到跟父辈的关系,这是早期先锋派小说、也是现代小说经常抛出的一个关系。雷默小说整体的框架是80年代后期的一个模式,但是又融进了当下的小说。
  徐则臣(《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著名小说家):看雷默的小说有一句话:虚构的真实比现实的真实更打动人。给我的感觉雷默的小说很纯粹,这个纯粹特别喜欢,做编辑做久了看了很久的烟火味,尘埃里面,保持纯粹感,大家提出了先锋的这么一个概念,我觉得特别提气,起码很纯粹的小说是艺术。我特别喜欢海洋小说的题材,有的时候大家觉得题材不重要,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作家,题材都很重要。海上这部分小说里面,可能是硬汉是一个典型,而这部分小说恰恰比较节制,比较隐忍。海上全是硬汉,处理却是节制和隐忍的,这个往下压了,复杂性更丰富了,这也是我喜欢《深蓝》《安息日》的道理。
  岳雯(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著名评论家):雷默小说的可能更多的主题关于两个人,或者两个朋友之间怎么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这个关系在外力的情况发生什么样的变形。我最喜欢的是《祖先与小丑》,以及海上这两篇。我觉得小说核心细节是处理关系,《祖先与小丑》处理与父辈的关系,在中间出现另外一个元素,把没有出生的孩子作为一个外力打进来,这样我和父辈之间的关系打开了,这并不是纯粹两个人关系,而是更开阔的空间,涉及到子辈,涉及到互相依存、互相对照的关系,使得小说里面的层次感更丰富和复杂。
  霍俊明(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著名评论家):我觉得雷默的小说是寓言式小说,他一直在寻找,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出现了很多的象征物:一只尸体的左手,一副逝者的眼镜,一辆自行车,包括母亲的箱子,一个逝者的照片。给我们呈现日常的戏剧性,这里面设置非常棒,最终我想到这一点,承担一种空白物,寻找一个遗留物,不管是逝者,还是一个时代,还是父辈成为一个遗留物,雷默小说对遗留物的情感实际上是对新事物的寄托。
  张楚(著名小说家):我觉得雷默的小说有点朴素甚至笨拙的底色,这种底色让小说蕴含的一些温暖和担当衍生出一种很奇怪的力量,这个奇怪的力量,无论写亲情、友情,还是别的人物关系,让主人公都有一点在场者的游离感,深处事件,又抽离事件,让小说有别于无限逼真的现场。雷默小说控制的节奏很好,反而有很奇怪的收缩感,从而迸发出难言的释放性。   钟求是(《江南》主编、著名小说家):雷默的小说都写小人物,大的场景没有,基本都在底层生活,这是他的一个特点。我想了一下,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的写作,叫日常生活的拐角,他的小说很日常,都是我们很熟悉的场景,但是他站在两条街道拐角的地方,他看到这个街道大家很熟悉,把这个阐述出来,同时他又站在拐角的位置,向我们讲述我们看不到那个位置上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荒诞的,异样的。凭着他的想象跟我们讲,讲着讲着我们就相信了。我们看不到那条街的东西,他很容易把很有意思的、很有味道的、但是从不引人注意的东西拿出来,这些东西跟我们产生了秘密感、隐秘感。
  黄咏梅(浙江文学院副院长、著名小说家):雷默生活中的形象太突出,他笔下的小说很吸引我的一个特征就是很温柔,可以说是铁汉柔情的一面。近两年他写的小说是关于亲情和友情,小说里面说男人之间的情感和情谊,不仅仅是友情,比友情多出来的义气和恩意,这在很多小说中显得难能可贵,他写父子情深很到位,以及人在地球上,一代一代如蚂蚁,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对宿命和轮回的思考。某种意义上来说,雷默小说里面呈现的信任和守护,跟生活的观念格格不入。小说里面没有年代感,可能想传达的情感和情谊是世人的常态,是每个时代都说得通的。
  吴玄(《西湖》主编、著名小说家):雷默就是一个典型小说家的典范,从不怎么会写小说,到这个小说已经成立,再到写出来好的小说,比如像《祖先与小丑》,这个小说确实写得真好,那个情感与氛围,我觉得非常的温暖,不是前期的雷默。我觉得雷默这个人真是不能小看,你不知道过个半年、一年,他又写出什么东西了。我所知的雷默拥有两种东西,一种是温情小说家的叙事,还有一种是野蛮小说家的野蛮叙事,我觉得如果雷默未来对野蛮的叙事和温情的叙事进行有效的融合,产生崭新的雷默,特别值得期待。
  赵柏田(宁波文联创研室主任、著名作家):雷默是一个越写越好的小说家,他的小说阅读之后,感觉他想象奇崛,他的小说入口是精神性的入口,让我看到了一个小说家蓬勃的想象的力量。但同时他的小说有一种缺失,这个缺失是世俗性的缺失,除了呈现想象的力量,我想还是以后更多看到生活逻辑的一种力量。
  南志刚(宁波大学教授、宁波市评协主席):读雷默的小说,感觉他就是一个冷面杀手,面对一个故事的时候不是原原本本讲这个故事,而是把这个故事拿来各个拆开,然后再一个一个组装。他这个组装方式把故事杀死,用很执着和安全的方式,自己再把它组装出来。我想下一步可能要从拆建和装置故事走出来,走入更加现实性的层面。
  任茹文(宁波大学教授、宁波市作协副主席):雷默的写作有两个很可贵的地方,第一个就是他一直不停地在钻研小说本身是什么,这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很可贵的一种精神。第二个,他在写小说的同时,我觉得有一种理论反省的可能,几乎每一篇好的作品,每过一个阶段有写创作谈,文学观点对雷默的写作形成了冲击,或者也是一种呼应。他的作品中,除了那种超现实感,也有很强的现实感,那个现实感往往作为背景。其次,雷默的小说硬汉背后是深情,这个在小说残忍背后的抒情性,是结构之美在束缚。最后一点,在相对长篇崇拜的时代,他拥有内心非常淡定的能力。
  谢志强(著名小说家):读雷默的《深蓝》,我想这就是二十一世纪的海洋小说。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处在封闭的社会,习惯了在陆地上自己跟自己折腾、斗争,导致了海洋文学的微弱,即使有,在精神上也是封闭的。近些年来,我们开始对大海有了新的感觉、新的认识,其实好的小说,写好了细节,所谓的象征、寓意就包含在其中,就有多种解读的可能空间。雷默以深蓝为主题,深蓝是大海主导颜色,那是神秘、深沉的蓝色,人物的生死都在“深蓝”中。深蓝托着一系列的颠覆性的细节(包括灯塔、信号、导航等细节)——人物在渔船上。随着大海的波动,人物的内心发生了变化。我感到“深蓝”的象征色彩,丰富到位的细节在我阅读中自然达成的效果。那条渔船,则像一条寓意意味之船。于是,我想,好小说,往往记不得故事情节,而是能记住其中的细节。
  荣荣(《文学港》主编、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宁波市作协主席):我谈几点感想,第一个,赞赏他对经验的处理能力,雷默尤其重视儿童經验和死亡经验,这种经验的处理非常小说化。在这些经验当中,他展开了丰富的近乎偏执的想象,让零碎经验成为一个事件,成为一个故事,成为抓住人心的想象。第二个感想,雷默对当下社会关系最基础的情感处理,他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他让情感表现很温暖,而且可以把握。我想对情感的独特解读和展现,让他的小说带有了识别性。第三个,雷默小说运用大量的生动的细节、意向,以及生活化的语言,让他的小说叙事点亮了一盏盏灯,让他的小说有了独特的光芒。
其他文献
1  去找他很临时。这段时间我总是梦见和他躺在一张床上睡觉。有时候梦见我们坐在一座屋顶上,对面高大的玻璃建筑幕墙悬挂着面具,每张面具都有一间屋子那么大。我们什么也没说,就是呆呆看着。我们大约身处大海,房屋像是海水上长出来的一样。这个梦境并不会像多数梦境那样,醒来之后便消逝无踪,而是长久地萦绕着我。到最后,我觉得非去找他一趟不可。  买完车票,我问他有没有时间,并且为自己即将打乱他的生活节奏道歉。而
期刊
高雄是台湾第二大城市,是临海的天然港口城市。它位于台湾西南面,扼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交汇处,是台湾岛内最大的商港、军港和渔港。  我到高雄姑妈家第二天,由表弟陪我到高雄港参观。从高处看去,港的北面为寿山,南面为旗后山,两山夹峙,形势险要,整个港市处于一个天然狭长的海湾内。湾内港阔水深,能停泊10—15万吨巨轮。整个港区像个等边三角形,码头的桥吊、堆场和房屋都建在三角形中间。海天交接际,白云总在那里依
期刊
炊烟在天井的上空飘散着,沉寂了一天的老台门重又喧腾起来。  老台门在解放前属一个姓马的小财主所有,故又叫马家台门。五个大小不等的天井,把十多户人家串了起来。房子是明清建筑,采用木材质,踩上木地板上楼,咯吱咯吱的声音里,脚步会慢下来,慢出岁月静好的慵懒。马家有后人住这里,粗看是看不出来的,仔细看,看他们的衣着、谈吐、举止,就可以一眼把他们捞出来。老台门尽头有个大园子,枯草丛生,乱石堆砌,如一片被弃的
期刊
一  多地偷了饲养场的一个灰铲,拿到他大爸的木工房去改兵乓球拍。灰铲是硬杂木做的,有泥匠用的灰托那么大,用了好几年连个疤都没有,就像是铁板做的。  多地号上这把灰铲很久了,一直没敢下手。  他把灰铲锯小了一圈,还是不像个乒乓球拍。他把它锯得齿齿刻刻的,跟狗啃过一样,一点不平整。还有握手的把,也太长了点。  大爸死了快一年了,木工房里还有股叶子烟的味道——混杂着沤火灰的味道。  多地正在一点点地很有
期刊
1  我和师傅无聊地坐在落地窗前的地板上,呆看着不远处那片苍郁的山林。那里有几只白色的飞鸟点缀着那深绿色的底子,阳光洒在它们白色的翅膀上,愈显得耀眼。当它们收敛翅膀隐没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里,如同雪花飘飘融浸大海。  环视这所房子,它有很大的落地窗,可以包容进大块儿的阳光,如果是在黄昏,则可以在窗前欣赏落日。假如和一个姑娘并肩坐在窗前看落日的余晖,映红彼此浮着淡淡微笑的脸,那应该是一件很温情浪漫的事。
期刊
诗的阅读,是一个个体被引入诗歌内部的过程,而诗的解读,则是一种主动的探求,探求一个灵魂裹挟着生命无限飞升的过程。  好的诗句,无一例外是通神的,至少深怀有通神的精神气质。因为诗歌除了是“语言的炼金术”以外,更重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皆是被神明所拣选的结果,这样的结论并非是武断,而是勇敢。如果诗人是诗神的选民,那么无疑诗人的精神也由此愈发凸显出使命的意义与尊严。好的诗歌是离心脏最近的剑,一出鞘,就
期刊
她是我奶奶娘家的远房堂姐妹,后来又嫁到了同村,一直相交甚密,按辈分,我们尊称她为:老姨婆。  按推算,她应该是出生于1920年前后。那时女子多不识字,她毕业于临海师范。知道她的人都说,在当时,她可算个人物。  据说,年轻时,她是个美女,她的丈夫生性懦弱,胆小怕事,却曾参加国民党军队,八年抗战期间,在云南的战场上,出生入死,侥幸在日寇刺刀下逃生,当他历尽艰辛回到家时,父母早已亡故,家中房产早已被偷觑
期刊
1  很久时间没回乡下老家,这天早上,我刚起来就接到二弟的电话。我怎么也不敢相信,那件事情是真的。尽管事实的确如此,但当二弟给我在电话里说清一切的时候,我依旧在质疑。七年前,村里就有人遮遮掩掩说着。我一向反感风言风语,愈是反感愈是听到的偏偏更多。兄弟们世世代代在那片土地上翻滚,实际上我早就习惯了那一切。听人笑话看人热闹,似乎成他们唯一的消遣方式了。  二弟的两个儿子在县城读书,学习成绩并不好。加之
期刊
杨东标先生的纪实文学《如意之灯:“世界搬运车之王”储吉旺传》洋洋40余万字,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地记录了储吉旺超乎常人的传奇人生。这一个个小故事,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起了一条特别的项链,这便是一个普通宁海企业家、慈善家、作家、艺术家“多重角色”成功的典范,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造就的一个“弄潮儿”的缩影。  诚如东标先生所言,为当代人写传立记,是一件非常“高难度”的创作项目,稍把握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当
期刊
十余年前一个春雨潇潇的夜晚,在杭城北部的纯真年代书吧,调酒师小王能分辨十多种鸡尾酒的味道,却始终无法弄明白一件两千五百年前供女性专用的青铜酒器会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当天媒体刊出的重要新闻,诸暨当局花四十万巨资复制的吴王夫差盉,据称日前已从上海博物馆安全运抵当地。而我之所以同样对此怀有浓厚兴趣,对文物的爱好肯定是一个方面,但主要吸引我的恐怕还是有关此物主人的联想与绮思吧。尽管从镌刻于器壁面“吾王夫差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