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的阅读,是一个个体被引入诗歌内部的过程,而诗的解读,则是一种主动的探求,探求一个灵魂裹挟着生命无限飞升的过程。
好的诗句,无一例外是通神的,至少深怀有通神的精神气质。因为诗歌除了是“语言的炼金术”以外,更重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皆是被神明所拣选的结果,这样的结论并非是武断,而是勇敢。如果诗人是诗神的选民,那么无疑诗人的精神也由此愈发凸显出使命的意义与尊严。好的诗歌是离心脏最近的剑,一出鞘,就会有血珠。泉子的诗歌,安谧而从容地建构了一个独属一方的精神场域,在此场域之内,诗人以充满异质性的心灵,极致的易感,以生命对宇宙初生般的苍茫,以深具奇幻想象力的心性,将人的精神自现实主义的理性束缚中彻底地解放了出来,在诗歌中成就了祛魅时代的返魅。
这样的诗宜在深夜里品读,在整个尘世睡熟之后,当群星之光洒满大地,也许这些诗句的诞生亦是在这样的深夜。这样对尘世俯瞰似的弃绝,没有疑虑,通透的力量第一次不再仅仅是一种美学的标准,反而成了子夜的光,一寸寸映亮我们熟视无睹的万千红尘:
《最初是浑然的》
最初是浑然的,
你与你周围的一切,你与整个宇宙……
而你始于对自我的意识,
始于一个永久帝国的分崩离析,
始于在你的惊诧与窒息中,
一个如此繁盛的人世终于落向的大地。
诗人在浑然中意识到了灵魂的自我,因而顿悟,“繁盛的人世落向大地”,这是宇宙力量于一个生命的启蒙,被启蒙的灵魂因而有了宇宙中光的气质,仿佛成了通神的人。在人类的童年,在我们的远祖生活的上古之早年,大地万物有灵,世间神灵遍地,人类亦是通灵的半神,是可以与有灵的天地万物神明相互交流与感知的。今天的诗人,也许就是没有屈从于人类历史前行中的滔滔洪流,没有屈从于进化中的退化,从而唯一幸存的那一部分、执意回返人类童年的人,执意在当下的现实中葆有对超现实的热爱与忆念的人。这些逆流而上的勇敢的心,由此有了对世界真相的发现。“柳枝上的嫩芽谱出一首新曲时,你已然获得了一个崭新的人世”,生生死死,生生世世,一念刹那一念永恒,拈花微笑之间,重重玄机都成了诸神的正念。诗人独有的精神视域,以及思想者的灵魂维度,使自己对尘世以至宇宙的打量,一次次从表象返回到了幽深的本质:
世上几人懂得一颗露珠的圆满?
世上几人懂得一片野草疯长中的孤独?
世上几人懂得一朵花盛放时的绝望?
世上几人懂得星光亿万年的跋涉后,
在与粗粝的大地相触的一瞬中,那悲伤与欢
喜的交织?
亿万年跋涉的星光,粗粝的大地,那交织是怎样的一瞬,除了在诗中,这样至极的战栗,俗世的生活几乎根本无法提供。诗人在诗歌文本中是克制的,但是并不影响其强大的精神能量场已然濒临至一个界点,巨大的张力令人屏住呼吸,仿佛面对土层下一触即发的种子,下一秒就将破土而来。诗人用问替代了回答,用冰锥似的凉,替代了子夜温润的星群,这应该是一个诗人的灵魂经验,极具艺术启示的书写。倾听野草与花朵的孤独与绝望,而更为令人惊遽沉迷的,是星光与大地相触的一瞬,那些交织的悲喜,那一刻到底诞生了什么?“不仅仅是风,尘世中的万物都起于一次平衡的瓦解”,或者就是这些风,以及风中缘起的万物?亦或者是“吞咽下人世全部的炙热与焦灼,而倾吐出,这可洗濯世世代代人心的清辉”的圆月?诗人的诗句,因由这倒置的问答而摆脱了“语言虚拟的乌托邦”,呈现出世俗生活中通神般的绝处逢生。
当然这种种的奇谲与瑰美,源于诗人灵魂的异质性,一种隐秘的格格不入的重建,或者其实就是说,真正的诗人其灵魂必是异于常人的,这是身为诗人最低的要求。诗人的身体是宇宙的全息,其视域是贯穿多维时空的,其灵魂的每个毛孔都是张开的雷达,足以倾听到宇宙中最细微的量子分贝,从而发现那些从未曾被世间尘埃所遮蔽了的一切,这是艺术于无限祛魅的今天最为不屈的返魅。
尽管这返魅的尽头是孤独和绝望。也许这虚无的世界,这诞于偶然也必将消散于偶然的不确定的尘世,从来就是在孤独与绝望中完成的一次次重生。
时间的幻灭与虚无,是诗人诗句中关于星空与大地最古老的传说,而性命的生与死,更是灵魂于尘世的出走与返回之间无可规避的宿命。就像孤独是所有诗人永恒的宿命,無有缘由亦无有解药:
修与悟像所有这尘世得以显现的两极,都是
不可偏废的,
就像阴与阳,就像有与无,
就像人世之荒芜,与孤独那么丰沛的赠与。
——《修与悟》
尘世的两极,是否也包括神圣与世俗这同样格格不入的两个视域?而孤独丰沛的赠予,无疑就等同于废墟上的重建,以及以力量取代的颓废。此刻的孤独,已然是一种沉默而隐秘的狂欢,就像大地上那些反复出生而又反复的死亡,那些对孤独最为决绝地的示:
没有比死亡更深的孤独了,
就像你此刻的生,
就像因一道剧烈的光而被他曾经的所见之物
永远拒绝的盲者,
就像这浴火后素净而苍茫的大地。
——《没有比死亡更深的孤独》
孤独回归了大地深处,完成了生与死的一次轮回,不断消散而又不断重构的尘世,从破碎的混乱无序,回到了最终的参悟。此生与来世隔河而望,那么是否唯有红尘之外的因果,才知道白鹤孤独的真谛:
此刻绚烂的梅花,何曾不懂得你前世的寂
寞,
那么,你在这一刻的凝望中,
何曾不知一只白鹤来世的孤独?
诗人在对不确定的尘世的探求中,开启了精神深处的内在时空,凭借自身灵魂的经验与直觉,以我思取代了我是,从而使诗句具备了一个修心者的美学表征,并必然地使诗歌的隐喻及 指向更加有力、清晰。孤独从来是所有诗人之灵魂对性命敬献的祭品,是对诗神的悲壮交付。自另一层意义而言,亦是诗学维度上的终极审美,正如尼采说的“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世界的存在才是永远有着充分的理由的”,但其作为审美也仅限于此,因为村上春树的说法也许更能直指人心: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孤独令人想起塔,木心在《琼美卡一带的风物》中,就曾这样描写塔:可歌可泣的孤独感,是塔的宿命。原来以孤独为宿命的不仅仅是诗人,还有塔,那日以继夜的矗立。
面对尘世彻骨的虚无,不可救赎的无意义感,诗人比任何人都清楚唯有文学是与其最为恒久之对抗,而诗歌尤其。天琴座的俄耳甫斯,据说他的歌声有两种意义,一种用来取悦冥府,而另一种则是为了抚慰古老的树木和无家可归的野兽,培根的这些话其实无意中阐明了,诗人便是用灵魂歌唱的俄耳甫斯,只不过幸运的是,诗人的歌唱不是为了取悦冥府而是为了取悦尘世,这令人绝望的孤独幻灭的悲伤的尘世。因由这永恒的孤独与悲伤,诗人仿佛就成了这尘世永恒的异乡人,越喧嚣越孤单的异乡人,毕生满怀浩荡的乡愁,而对此生这存身的尘世深情打量。诗人极致的生命与心魂,被无数相悖的事物的撕扯拉拽,喜与忧,爱与恨,存在与虚无,盛大与忧伤,绝望以及更深的绝望。
“这是一个虚无而绝望的尘世,终于重新在每一个瞬间中,迎来的盛大节日”,“那是仅仅因这人世之悲凉与绝望,而终于再一次落满水面的波纹”,“你要成为圣徒……你要穷尽环绕你的全部幽暗,以说出这人世之绝望”——无处不在的孤独,将诗人彻骨的清醒,引入到了诗意最为险要的孤绝之境。诗人以探索宇宙为诗歌结构的前提,最终回返的是更为隐暗幽微的灵魂自身,审视、体验与探求。若果然如此,那么异乡人这永恒流浪,未必不是一种深刻的唯美,并因此获得荷尔德林式的诗意礼赞:谁看到你们这些诗人们/以及那些尊奉神灵向往美好事物的人/谁就会伤心/你们这些好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个异乡人……
而果然,這世界就如浩茫的宇宙,每个人就都是这样一颗颗寂然的星球,孤零零在宇宙间寥落流转。唯因此,每个有灵魂的人就有了渴望,渴望相知、相爱,渴望有一种存在的方式叫做彼此,渴望灵魂的相互探求与回应,就有了诗。因而以此意义而言,诗人的绝望就是希冀,绝望有多深,则情爱有多深,而对诗歌的爱与书写,就是诗人于尘世的深情之铭证。
“我已羞于发出一丁点的声音,即使人世如此之悲伤”,诗人在诗句中抵达沉默,无异于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巨大的悖论之美,使得宏观的宇宙与微观的个体重新获得完整的统一,既温润又审美,并行不悖。仿佛命运慈悲的追光,映耀于诗人的头顶。世界的薄情,是深刻之后的绝望与萨特式的虚无,而诗人泉子以深情之诗句深情地活着,以极致的要求成就极致的向度,以极致的生命体验为诗歌提供极致的灵魂体察,此刻已不仅仅是关于性命的美学意义上的存在样态,而是一种更为辽远与苍茫的指向,是关于一个诗歌的修心者,其个体性与现代性的相互演变,更是一种弥合了向生而死与向死而生之边界的深邃。当然,那束饱含了俗世启迪的映照于诗人头顶的追光,必然是来自于生与死交叠变换的奇幻的缝隙之间,那里是人类远年的来处,也仿佛是归所,抑或是弥合了生与死的永恒之境。
(泉子组诗《一只白鹤来世的孤独》刊于《文学港》2017年第2期,获当年《文学港》杂志储吉旺文学奖)
好的诗句,无一例外是通神的,至少深怀有通神的精神气质。因为诗歌除了是“语言的炼金术”以外,更重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皆是被神明所拣选的结果,这样的结论并非是武断,而是勇敢。如果诗人是诗神的选民,那么无疑诗人的精神也由此愈发凸显出使命的意义与尊严。好的诗歌是离心脏最近的剑,一出鞘,就会有血珠。泉子的诗歌,安谧而从容地建构了一个独属一方的精神场域,在此场域之内,诗人以充满异质性的心灵,极致的易感,以生命对宇宙初生般的苍茫,以深具奇幻想象力的心性,将人的精神自现实主义的理性束缚中彻底地解放了出来,在诗歌中成就了祛魅时代的返魅。
这样的诗宜在深夜里品读,在整个尘世睡熟之后,当群星之光洒满大地,也许这些诗句的诞生亦是在这样的深夜。这样对尘世俯瞰似的弃绝,没有疑虑,通透的力量第一次不再仅仅是一种美学的标准,反而成了子夜的光,一寸寸映亮我们熟视无睹的万千红尘:
《最初是浑然的》
最初是浑然的,
你与你周围的一切,你与整个宇宙……
而你始于对自我的意识,
始于一个永久帝国的分崩离析,
始于在你的惊诧与窒息中,
一个如此繁盛的人世终于落向的大地。
诗人在浑然中意识到了灵魂的自我,因而顿悟,“繁盛的人世落向大地”,这是宇宙力量于一个生命的启蒙,被启蒙的灵魂因而有了宇宙中光的气质,仿佛成了通神的人。在人类的童年,在我们的远祖生活的上古之早年,大地万物有灵,世间神灵遍地,人类亦是通灵的半神,是可以与有灵的天地万物神明相互交流与感知的。今天的诗人,也许就是没有屈从于人类历史前行中的滔滔洪流,没有屈从于进化中的退化,从而唯一幸存的那一部分、执意回返人类童年的人,执意在当下的现实中葆有对超现实的热爱与忆念的人。这些逆流而上的勇敢的心,由此有了对世界真相的发现。“柳枝上的嫩芽谱出一首新曲时,你已然获得了一个崭新的人世”,生生死死,生生世世,一念刹那一念永恒,拈花微笑之间,重重玄机都成了诸神的正念。诗人独有的精神视域,以及思想者的灵魂维度,使自己对尘世以至宇宙的打量,一次次从表象返回到了幽深的本质:
世上几人懂得一颗露珠的圆满?
世上几人懂得一片野草疯长中的孤独?
世上几人懂得一朵花盛放时的绝望?
世上几人懂得星光亿万年的跋涉后,
在与粗粝的大地相触的一瞬中,那悲伤与欢
喜的交织?
亿万年跋涉的星光,粗粝的大地,那交织是怎样的一瞬,除了在诗中,这样至极的战栗,俗世的生活几乎根本无法提供。诗人在诗歌文本中是克制的,但是并不影响其强大的精神能量场已然濒临至一个界点,巨大的张力令人屏住呼吸,仿佛面对土层下一触即发的种子,下一秒就将破土而来。诗人用问替代了回答,用冰锥似的凉,替代了子夜温润的星群,这应该是一个诗人的灵魂经验,极具艺术启示的书写。倾听野草与花朵的孤独与绝望,而更为令人惊遽沉迷的,是星光与大地相触的一瞬,那些交织的悲喜,那一刻到底诞生了什么?“不仅仅是风,尘世中的万物都起于一次平衡的瓦解”,或者就是这些风,以及风中缘起的万物?亦或者是“吞咽下人世全部的炙热与焦灼,而倾吐出,这可洗濯世世代代人心的清辉”的圆月?诗人的诗句,因由这倒置的问答而摆脱了“语言虚拟的乌托邦”,呈现出世俗生活中通神般的绝处逢生。
当然这种种的奇谲与瑰美,源于诗人灵魂的异质性,一种隐秘的格格不入的重建,或者其实就是说,真正的诗人其灵魂必是异于常人的,这是身为诗人最低的要求。诗人的身体是宇宙的全息,其视域是贯穿多维时空的,其灵魂的每个毛孔都是张开的雷达,足以倾听到宇宙中最细微的量子分贝,从而发现那些从未曾被世间尘埃所遮蔽了的一切,这是艺术于无限祛魅的今天最为不屈的返魅。
尽管这返魅的尽头是孤独和绝望。也许这虚无的世界,这诞于偶然也必将消散于偶然的不确定的尘世,从来就是在孤独与绝望中完成的一次次重生。
时间的幻灭与虚无,是诗人诗句中关于星空与大地最古老的传说,而性命的生与死,更是灵魂于尘世的出走与返回之间无可规避的宿命。就像孤独是所有诗人永恒的宿命,無有缘由亦无有解药:
修与悟像所有这尘世得以显现的两极,都是
不可偏废的,
就像阴与阳,就像有与无,
就像人世之荒芜,与孤独那么丰沛的赠与。
——《修与悟》
尘世的两极,是否也包括神圣与世俗这同样格格不入的两个视域?而孤独丰沛的赠予,无疑就等同于废墟上的重建,以及以力量取代的颓废。此刻的孤独,已然是一种沉默而隐秘的狂欢,就像大地上那些反复出生而又反复的死亡,那些对孤独最为决绝地的示:
没有比死亡更深的孤独了,
就像你此刻的生,
就像因一道剧烈的光而被他曾经的所见之物
永远拒绝的盲者,
就像这浴火后素净而苍茫的大地。
——《没有比死亡更深的孤独》
孤独回归了大地深处,完成了生与死的一次轮回,不断消散而又不断重构的尘世,从破碎的混乱无序,回到了最终的参悟。此生与来世隔河而望,那么是否唯有红尘之外的因果,才知道白鹤孤独的真谛:
此刻绚烂的梅花,何曾不懂得你前世的寂
寞,
那么,你在这一刻的凝望中,
何曾不知一只白鹤来世的孤独?
诗人在对不确定的尘世的探求中,开启了精神深处的内在时空,凭借自身灵魂的经验与直觉,以我思取代了我是,从而使诗句具备了一个修心者的美学表征,并必然地使诗歌的隐喻及 指向更加有力、清晰。孤独从来是所有诗人之灵魂对性命敬献的祭品,是对诗神的悲壮交付。自另一层意义而言,亦是诗学维度上的终极审美,正如尼采说的“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世界的存在才是永远有着充分的理由的”,但其作为审美也仅限于此,因为村上春树的说法也许更能直指人心: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孤独令人想起塔,木心在《琼美卡一带的风物》中,就曾这样描写塔:可歌可泣的孤独感,是塔的宿命。原来以孤独为宿命的不仅仅是诗人,还有塔,那日以继夜的矗立。
面对尘世彻骨的虚无,不可救赎的无意义感,诗人比任何人都清楚唯有文学是与其最为恒久之对抗,而诗歌尤其。天琴座的俄耳甫斯,据说他的歌声有两种意义,一种用来取悦冥府,而另一种则是为了抚慰古老的树木和无家可归的野兽,培根的这些话其实无意中阐明了,诗人便是用灵魂歌唱的俄耳甫斯,只不过幸运的是,诗人的歌唱不是为了取悦冥府而是为了取悦尘世,这令人绝望的孤独幻灭的悲伤的尘世。因由这永恒的孤独与悲伤,诗人仿佛就成了这尘世永恒的异乡人,越喧嚣越孤单的异乡人,毕生满怀浩荡的乡愁,而对此生这存身的尘世深情打量。诗人极致的生命与心魂,被无数相悖的事物的撕扯拉拽,喜与忧,爱与恨,存在与虚无,盛大与忧伤,绝望以及更深的绝望。
“这是一个虚无而绝望的尘世,终于重新在每一个瞬间中,迎来的盛大节日”,“那是仅仅因这人世之悲凉与绝望,而终于再一次落满水面的波纹”,“你要成为圣徒……你要穷尽环绕你的全部幽暗,以说出这人世之绝望”——无处不在的孤独,将诗人彻骨的清醒,引入到了诗意最为险要的孤绝之境。诗人以探索宇宙为诗歌结构的前提,最终回返的是更为隐暗幽微的灵魂自身,审视、体验与探求。若果然如此,那么异乡人这永恒流浪,未必不是一种深刻的唯美,并因此获得荷尔德林式的诗意礼赞:谁看到你们这些诗人们/以及那些尊奉神灵向往美好事物的人/谁就会伤心/你们这些好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个异乡人……
而果然,這世界就如浩茫的宇宙,每个人就都是这样一颗颗寂然的星球,孤零零在宇宙间寥落流转。唯因此,每个有灵魂的人就有了渴望,渴望相知、相爱,渴望有一种存在的方式叫做彼此,渴望灵魂的相互探求与回应,就有了诗。因而以此意义而言,诗人的绝望就是希冀,绝望有多深,则情爱有多深,而对诗歌的爱与书写,就是诗人于尘世的深情之铭证。
“我已羞于发出一丁点的声音,即使人世如此之悲伤”,诗人在诗句中抵达沉默,无异于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巨大的悖论之美,使得宏观的宇宙与微观的个体重新获得完整的统一,既温润又审美,并行不悖。仿佛命运慈悲的追光,映耀于诗人的头顶。世界的薄情,是深刻之后的绝望与萨特式的虚无,而诗人泉子以深情之诗句深情地活着,以极致的要求成就极致的向度,以极致的生命体验为诗歌提供极致的灵魂体察,此刻已不仅仅是关于性命的美学意义上的存在样态,而是一种更为辽远与苍茫的指向,是关于一个诗歌的修心者,其个体性与现代性的相互演变,更是一种弥合了向生而死与向死而生之边界的深邃。当然,那束饱含了俗世启迪的映照于诗人头顶的追光,必然是来自于生与死交叠变换的奇幻的缝隙之间,那里是人类远年的来处,也仿佛是归所,抑或是弥合了生与死的永恒之境。
(泉子组诗《一只白鹤来世的孤独》刊于《文学港》2017年第2期,获当年《文学港》杂志储吉旺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