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经典考题
【2018年高考全国I卷第3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二、考点分析
该组题主要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能够运用整体性原理推知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降水量与蒸发量自然要素的关系,解释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变化的原因,充分体现了对学生逻辑推理的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考核。
三、解题思路
第(1)题,该题在题干中用“堰塞湖”作对比,给答题提供了思路,只需要对比堰塞湖的形成条件,反向推测即可。峡谷等地形崎岖的地方为堰塞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平原地区,虽河流排水受阻,因地形平坦开阔,只能形成大面积的积水,进而发展成湿地;关于气候的问题则是抓住材料中“积水较浅”这一关键词反推,该地只是形成湿地,且积水较浅,说明该地水量并不大,因此推测气候较为干旱。在这里学生容易套用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作为答案,没有注意题目问的不是大尺度区域空间,而是扎龙湿地这一局部小尺度区域空间的气候特征。
【参考答案及赋分】(1)地势平坦、开阔(或面积广);(3分)气候较为干旱(或降水较少)(蒸发能力强)。(3分)
第(2)题,本题的关键是弄清题干中“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是在问什么,其实就是在问谁大谁小,还要注意运用动态思维去分析某一地理事象的变化。依据题意,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时,地表水能够留存,说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由河流变成湿地的过程是水量减少的过程,即蒸发量和降水量差值逐渐减小的过程。抓住题干中强调的“面积稳定”一词,从而最终确定蒸发量等于降水量。
【参考答案及赋分】(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2分)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4分)或最初降水量大于蒸发量(2分),最终蒸发量等于降水量(2分)。
第(3)题,本题可参考“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作答。无论是河流水还是海水,蒸发量、降水量、河流注入量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由地图可知,扎龙湿地的水源是乌裕尔河,其中盐分由乌裕尔河带来,且湿地并无外流河与之沟通,水分靠蒸发平衡,盐分不断富集,故盐分会逐渐增加。
【参考答案及赋分】(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2分)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2分)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2分)(或扎龙湿地水不外流,盐分不能流失)。
四、學习启示
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第一,推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时,要区分空间尺度大小,不要以面盖点,生搬硬套;第二,分析某一特殊地理事象的成因时,要结合其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气候两个最基本要素的特殊性,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第三,推测某一地理事物的变化,要结合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去分析,层层推理,得出结论。
【2018年高考全国I卷第3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二、考点分析
该组题主要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能够运用整体性原理推知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降水量与蒸发量自然要素的关系,解释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变化的原因,充分体现了对学生逻辑推理的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考核。
三、解题思路
第(1)题,该题在题干中用“堰塞湖”作对比,给答题提供了思路,只需要对比堰塞湖的形成条件,反向推测即可。峡谷等地形崎岖的地方为堰塞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平原地区,虽河流排水受阻,因地形平坦开阔,只能形成大面积的积水,进而发展成湿地;关于气候的问题则是抓住材料中“积水较浅”这一关键词反推,该地只是形成湿地,且积水较浅,说明该地水量并不大,因此推测气候较为干旱。在这里学生容易套用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作为答案,没有注意题目问的不是大尺度区域空间,而是扎龙湿地这一局部小尺度区域空间的气候特征。
【参考答案及赋分】(1)地势平坦、开阔(或面积广);(3分)气候较为干旱(或降水较少)(蒸发能力强)。(3分)
第(2)题,本题的关键是弄清题干中“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是在问什么,其实就是在问谁大谁小,还要注意运用动态思维去分析某一地理事象的变化。依据题意,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时,地表水能够留存,说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由河流变成湿地的过程是水量减少的过程,即蒸发量和降水量差值逐渐减小的过程。抓住题干中强调的“面积稳定”一词,从而最终确定蒸发量等于降水量。
【参考答案及赋分】(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2分)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4分)或最初降水量大于蒸发量(2分),最终蒸发量等于降水量(2分)。
第(3)题,本题可参考“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作答。无论是河流水还是海水,蒸发量、降水量、河流注入量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由地图可知,扎龙湿地的水源是乌裕尔河,其中盐分由乌裕尔河带来,且湿地并无外流河与之沟通,水分靠蒸发平衡,盐分不断富集,故盐分会逐渐增加。
【参考答案及赋分】(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2分)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2分)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2分)(或扎龙湿地水不外流,盐分不能流失)。
四、學习启示
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第一,推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时,要区分空间尺度大小,不要以面盖点,生搬硬套;第二,分析某一特殊地理事象的成因时,要结合其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气候两个最基本要素的特殊性,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第三,推测某一地理事物的变化,要结合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去分析,层层推理,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