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和谐中国2006年度影响力人物暨全国十大卓越人物评选揭晓时,我的心情激动不已。因为,我最亲密的挚友,北京燕京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魏连刚先生,跃然于十大卓越人物名单之中。其实,这本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以连刚先生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新的历史时代,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百折不挠的追求精神;对朋友、对弱者坦荡真诚的无私热忱;对社会风气败落的痛心疾首、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使他成为当代卓越人物是瓜熟蒂落,当之无愧。
一
我第一次结识连刚先生是在三年前,他率领北京燕京书画院一批有志的中青年书画家队伍,为纪念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而展开的全国书画巡展万里行的壮举,来到甘肃号称陇上小江南的古秦州——天水。我当时在天水迎宾馆任常务副总经理,负责接待服务工作。
洗尘的晚宴,安排在诗圣杜甫曾经为避战乱而流落过的南郭寺山下的南苑山庄宾馆。灯火辉煌的宴会大厅上,只见连刚先生健壮的体魄,方正刚健的脸庞,一幅黑边眼镜架在浑润的鼻子上,透出大家的风范。一件桔色条格短衫,洋溢着火一样的激情。连刚先生侃侃而谈,从中华民族国粹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到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书画艺术的社会定位,从书画艺术的自身价值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见解独到,论述精辟。短短数语,道出了当今书画艺术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与发展走向,令在座的朋友无不为其高深的文化修养与开创性的人文理念而折服,深感受益匪浅。一种良师益友的亲切感,荡漾在每个人的心头。
特别是他提出,书画艺术不能走入两个极端,要不腰缠万贯,要不穷困聊生。当今书画艺术家不能把自己束之高阁,个别书画家一幅作品动辄几万、十几万、甚至上百万、千万。而大部分书画家(不乏极有才华的书画家)找不到市场定位。拉开了和人民大众的距离,脱离了艺术创作汲取营养的土壤,使书画艺术创作误入了发展道路的死胡同。他之所以进行这次全国巡展的艰难跋涉,就是要遵循白石先生开创的扎根于人民大众的创作道路,昭示让名人书画作品能够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新的时代思想。
一席言谈,让人不禁为他的远见卓识和深谋远虑肃然起敬。学者、思想家、拓荒人、苦行僧,一幅幅生动形象在其黑中透红的脸庞上闪闪而过,大家为之倾倒,而满桌酒菜却不知其味了。
此后,大家都成为情深义重的好朋友。特别是现任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炎喜先生,和他成为莫逆之交。在他即将告别天水的那个晚上,在他入住的房间里,我们之间开怀畅谈,倾诉衷肠。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使我们这俩个都已过不惑之年的汉子,情不自禁地流下惜别的泪水。以至我决定放下手头的工作,陪送他们一程,上兰州,入青海。让我在这些地方的朋友也能结识连刚先生这样渊博达观的朋友,让他的崇高情操去感化更多的性情中人。
二

在去兰州的路程中,连刚先生谈笑风声。当时正值七月,夏粮囤满尖,秋粮郁葱葱。连刚先生望着窗外闪闪而过的绿野,声情并茂的说,甘肃真是个好地方,过去大家一直以为,甘肃只是茫茫戈壁,大漠铃声,不成想,还有如此秀丽的青山绿川。转而,他又略带深沉地说,我知道,其实现在那里都还有很多落后贫困的地方……我们搞文化事业的人,就应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去,了解平常不易看到而又是最真实的一面,来充实我们的创作元素,激发我们的悯悯之情,在我们的笔下才能描绘出最有艺术价值而人民群众又最喜欢的书画作品。这时我才醒悟过来,为什么在天水期间,他曾几次向我提出让我在天水找一个最贫困的地方,一家最困难的农户去看一看,吃一顿他们日常吃的饭。我原不以为然的认为,这仅仅是他的好奇心所至。实际他想的是书画艺术的归宿,创作营养的汲取,社会民间疾苦的关爱。他的一言一行所流露出的真实、丰富而又跳跃式的思想感情,给他所信奉的“先做人后做事”的人生哲学和他自己坚持的“事业、创新、系民”的永恒的生活思想主题,作出了最完整的注解。
这也使我明白了,为什么在画展期间,曾有两位画商愿出资28万元买断画展的数十幅书画作品(齐白石老人的真迹除外),而正为巡展经费踌躇的他却不为所动,婉言谢绝了画商的提议。因为,他要和书画家们一道,沿着已经开创的道路将下一站的画展办下去,传承和弘扬他们所追求的那种精神。这才是真正的魏连刚!一个有血有肉有志有情的魏连刚!
三
2005年9月下旬,我与连刚先生约定,共赴新疆进行采风。同行的还有画院的部分书画家们。
在新疆,我们受到了自治区办公厅和生产建设兵团办公厅的盛情接待,自治区的副主席和兵团副司令员、副政委等领导同志亲自为我们安排接待,我们共同住进了伊力特大酒店。当时正值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建区五十周年的庆典时期,我们参加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但最让我们深受教育、终身难忘的是参观了建设兵团团史展览馆的活动,了解到了我们的老红军,老兵团战士如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为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一代一代献了热血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生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大家无不为之动容。连刚先生感动之余,当即提出,一定要下基层去看望慰问这些老红军,老战士。后来,兵团司令部接受了连刚先生的请求,在兵团办公厅的组织安排下,把老红军、老战士、全国劳动模范的代表接到了司令部,在会议大厅里举办了隆重热烈的联谊和书画作品赠送活动。在兵团领导的陪同下,画院的书画家们和老红军、老劳模、老兵团战士欢聚一堂。连刚先生握着他们的手深情的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们所创建的卓越功勋和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并激励着我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赠送活动结束后,朱鉴凡副司令员与连刚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他也是一位兵团的老战士,近五十年的岁月中,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兵团建设事业。他深情的对连刚先生说:“如果说兵团的建设史是一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雄壮的交响乐,那么你和书画家们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历尽千辛万苦,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所展现的这种可歌可泣的壮举,就是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一篇动人心弦的乐章。” 共同的心声与壮志,使连刚先生和朱鉴凡司令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此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2006年7月,受天水市政府的邀请,作为特邀嘉宾,连刚先生和画院的同仁们,怀着对大西北的无比热爱,对天水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高度关心,冒着炎炎酷暑,第三次来到天水,参加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
连刚先生借节会之机,以对传统文化独有的钟情和见解,提出了保护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创建旅游文化新环境等诸多建设性意见,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重视。这就是连刚先生睿智而注重实际的风格。
四

在对连刚先生的回忆暂告一段落的时刻,我想起了一位黑龙江画报的著名记者,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目光,在对连刚先生和他所带领的这支队伍,在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所作出的令人折服的壮举,以及对他本人伟大人格论述的一段精辟的定语,来补充我文章的不足。
“这是一支带有浓重民间色彩的文化苦旅,凸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忧患意识。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国书画在这样浮躁的年代里,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老人,抒发着自己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并以自己的心血铺就一条创新的道路,在民间传承着中国书画界似乎已经断代的传统……”而连刚先生就是这样一支队伍的领头羊,带路人。
和连刚先生分别的岁月里,我从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报刊杂志上陆续看到了几年来,连刚先生率领他的队伍已经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全国三十个省份,五十余座大中城市。在中国的广阔大地上产生了广泛的轰动效应和良好的社会效果。从北国冰城哈尔滨,到青藏高原的太阳城拉萨,从福建厦门的沿海,到昆仑山下的戈壁荒滩,从上海、重庆、成都、广州、西安、南京、石家庄等大城市,到汉中、开封、克拉玛依、石河子等中小城市。到处都传颂着他感人的义举,留下了他们靓丽的身影。他在继续谱写着文化事业新时代的乐章,奏鸣着“平凡、蕴育出伟大”的时代的最强音。他的动人事迹感召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受到了普遍的尊重和敬仰。
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即兴为他们题词“艺海纵横”。南京著名画家傅小石先生不顾身体病重,亲自参加他们在南京期间的活动。
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孔英中将热情地宴请了连刚先生一行,并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是当代中国书画界的弄潮儿,你们的理念与实践,必将掀起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
甘肃原国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王维辛题词“魂系百姓”。陕西著名画家、刘文西、王西京、黑龙江省著名画家卢禹舜、王仲禹、王福林、广西著名人士、潘琦、蓝怀昌、黄格胜、西藏自治区的杨双举等中国文化界知名人士纷纷参加他们的活动并给予赞誉。
出海无舟难破浪,入境有险志登攀。连刚先生在用自己的心血打造着乘风破浪寻求真谛的航船。用自己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的实践,展现其“关山万里觅归路,嫁为他人不还乡”的雄风傲骨。
这就是连刚先生所走过的路。我无法停顿我的笔,而是要继续写下去,把这些感人的情节,告诉每一个关爱着他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