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6月3日,京沪高速公路上,一辆装满实验设备、器材和计算机的轿车正在向上海急驶,开车人神情严肃、眉头紧锁。时值初夏,骄阳似火。是什么令他驶上千里长途,是什么让他心事重重?
2004年初,济南寒风料峭的一个冬日,我们见到了这位开车人——山东省远大网络多媒体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鼎,揭开了两年前他开车急赴上海的谜底,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的创业激情为寒冬带来的一丝暖意。
研发不是偶然
眼前的李鼎,长发及肩,怎么看都透着一股艺术家的气质。在接触之初,令人很难与科技型企业领导人的一贯形象产生关联。细聊之后才发现,这个自称“伪艺术家”的人敏感、热情、不屈不挠,对事业更是一股不懈追求的劲头。
李鼎早在中学时期就对发明创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读了社会学专业,却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有着更深的爱好,结交了很多理工系科的朋友,这些都为日后的创业埋下了伏笔。正如李鼎自己所言:他这个人挺怪的,其中一怪就是喜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总觉得只有这样才有成就感。
1997年的春天,李鼎正式走上了创业之路。但就是在公司业务最忙、效益最好的1999年,李鼎的“怪癖”冒了出来:他认为当代理卖别人的东西是拾人牙慧。于是多年来的设想又浮上了心头——要搞自己的产品,最好是硬件产品。
当年,李鼎结识了一位在计算机方面造诣精深的物理教师,两人一拍即合,一个用计算机改造物理实验教学的产品构造思路形成了,这对于一直梦想着创造发明自己的东西、开拓自己的市场的李鼎来说,简直太理想了!
于是,李鼎身上的又一“怪癖”得以展示出来:认准了的事情,再难也要做起来。工作台上蒙上了胶皮,架上了电烙铁,统治工作室多年的计算机旁边出现了示波器、仿真器。
怀着给孩子起名字似的庄重,李鼎为尚未问世的产品注册了一个响亮的商标“朗威”。
机会就在瞬间
凭借公司前期积累下的20多万元资金,李鼎和他的团队“闭门造车”,虽然不到一年就推出了第一代产品,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鼎开始测到了教学仪器市场的“水深”。
首先,闭门造车,还需出门合辙。尽管产品开发过程中自始至终有物理教师参加,但毕竟公司对物理教学深层次要求的把握不够,对物理教学界正在酝酿的改革也缺乏了解。其次,尽管第一代产品实现了销售,但销量很小。很多老师认可这个产品,但他们的反应让李鼎心惊肉跳:学校没让教,考试又不考,买来干什么呢?回忆当初,李鼎强调:我们不怕产品有缺陷,也不怕改进,就怕无法从根本上培育起这个市场。
刚刚升级过的“朗威”数字化物理实验系统受到了正在推行教育改革试验的上海教委的青睐。2002年1月26日,卢湾教育学院的电教室里,上海市二期课改物理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们齐聚一堂。李鼎代表山东远大郑重承诺:愿意投身于上海的教育改革,紧密围绕新教材进行产品软硬件改进,直至满足要求。
于是,本文开头的一幕上演了,公司的研发人员坐火车去上海,而李鼎自己则拉着设备开车走公路,去迎接创业路上的重要转折。
在上海方面精心选择的研发基地——以物理教学闻名沪上的风华中学,前任校长、国内著名物理教学专家冯容士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李鼎及其同事,不仅提供了研发场所,还协助他们落实了住处。第一次面对冯容士先生,李鼎简直不敢相信这位瘦小、谦和的老人居然是国内第一台大屏幕示波器的研发和生产者,冯先生身上中国创造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上海市特级校长等耀眼的光环让他激动不已。随着合作逐渐深入,这一老少拍档形成的合力开始推进中国物理教学事业的发展。
成功源于坚持
机会已经在手,市场正在召唤,但新的问题接踵而来。
首先是资金的极度短缺。2002年8月,李鼎把新改进的产品全部无偿赠送给了二期课改试点学校,公司收益为零。而按照上海方面的规划,产品的试用期为一年,此间还要再对产品硬软件改进升级。这同时也就等于宣判了山东远大在2003年秋季之前,不仅无法获得一分钱的销售收益,反而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李鼎回想那时,说道:“只有硬撑下去,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中等待全面胜利的到来,这是对公司意志力的考验。”关键时刻,公司的员工、一些“大款”朋友、济南高新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中心……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就这一年中,“朗威”脱胎换骨,终于迎来了上海试点学校用户赞许的目光。
其次,公司开始面临人员更替的压力。公司的进步靠的是一个队伍整体性的提升。“我个人非常重感情。”李鼎道,“但面对认同危机,往往事与愿违。最终,只有付出一定代价之后进行果断的吐故纳新,对团队进行重组,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司不断发展。”在某些合作者渐行渐远的时候,李鼎“固执”地继续跋涉,继续以自己“同甘共苦、携手创业”的理念吸引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加盟。于是尽管有人走了,但更多的人来了,创业的团队在成长。
“我真的很感谢冯校长,”李鼎又一次地提到了这位老人,足可见冯先生在其心中的地位。“除了指导我们改进产品适应教学要求,冯校长还多次在我最苦闷的时候,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撑。从年轻时凭借‘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精神搭建实验教学环境,到独立自主发明国内第一台大屏幕示波器;从身体力行20年改造一所学校,到辛勤耕耘几十载著作等身;从做实验手指受伤,玻璃片残留体内十余年,到退休后投身科技最前沿展开人生的第三次创业,这些故事让我在冯校长身上感受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这也是对我自身很多潜在力量的唤起。”
创业来自激情与责任
黑格尔说过:“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尽管自己多次承认在工作中有很多苦闷、无助的经历,尽管多年来一直承受着项目导入期长、资金严重匮乏、市场开拓困难的三重压力,但在他人眼里,别管困难多大,李鼎似乎永远精神饱满、斗志昂扬。
除了无意中的激情流露,李鼎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反复强调的是责任。
“谁都知道当代理卖别人的产品投入小、发展快,但都去当代理,谁来做中国人自己的东西?”——这是对国家的责任。
“我们投身教育市场,就要切实为教育的发展作贡献。我个人有两个期望,建远大希望小学,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平等地受教育;建朗威技工学校,为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培养优秀人才。”——这是对社会的责任。
“在困难的时候,有人嫌我固执,有人劝我放弃。我自己一走了之,公司员工怎么办?公司是好些人的饭碗。”——这是对员工的责任。
“有一次,我的一个当老板的亲戚来‘猎我的头’。我说,我已经坚持了好几年,看到曙光了,我还得坚持。”——这是对自己的责任。
“公司是大家的,也是社会的。公司的利益,社会的利益,领导的利益,员工的利益,都应该是统一的。公而忘私绝不是一句空话,如果在公司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我多考虑了一些自身利益,那么公司早就不存在了。” 李鼎常说他是在和自己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