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有目的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中学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推进创新教育责无旁贷。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
1.转变教育观念,做“创新型”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沙塔诺夫指出:“教育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和老师创造性水平直接相关,互为反馈。因此,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首要问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爱生爱教的敬业思想;勤于治学、勤于探索的敬业精神;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作为,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模式上,变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中心型”为“学生中心型”;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单项型教学模式为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合作型、探究式教学模式;变“教师一言堂”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意挖掘教材重的智力因素,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使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智能的条件。在教案设计中不仅要考虑选择有利于智能发展的教学内容,还要选择有利于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
2.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课本中很多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观察自然现象,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冬季出现霜冻时,在讲课之前提出一个问题:霜冻前夜气温较低,大家感到很冷,第二天一般天气晴朗,是什么原因?同学们能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因为天气晴朗,夜间无云,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高层大气,大气逆辐射较弱,还给地面热量较少,地面降温幅度大,所以霜冻前夜很冷,故有“霜重见晴天”的说法。但有的同学认为,有时夜间出现重霜,第二天出太阳时间不长又转阴,这是什么原因?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用冷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来解释这种现象,并要求同学继续观察冷锋前后的天气变化过程,同学们对这样有针对性地自己来解释生活中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很是带劲,而且兴趣很浓。因为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培养独创精神。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直接体验,也就是增加实践活动过程。过去的教学是认知过程,比较重视教师所用教具的多样性和直观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教师所左右。创新教育更多地重视学生的学具,要让学生更多地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验或模拟过程中获得新知。比如,“四季变化的演示,完全可以让学生操作(或制作)简易明了的学具,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和思维,去打开新的思路,或让学生自己去控制多媒体,创造性的领会地球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践课讲究的是体验,当中学生常会遇到个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再书本中没有答案,只有在实践中自己想办法,创新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创新教育要突破传统应试教育和狭窄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封闭模式,教师要大胆创新,抓紧课内,重视课外,内外合一,动静结合,实施开放性教育。创新教育意味着“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围绕“创新”开展教学,要坚决抛弃老师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切实让学生当主角。
①自主学习。是否可以打破教参上规定的计划框架,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和深化。比如,可以去研究“交通、贸易和旅游业”,可以研究“人口问题和社会发展”,可以研究“假如人类移居月球”“假如海水不是咸的”等等。根据一般的规律,老师教课的时间大概只占1/3到1/4,而且也只是教一些方法,比如怎样利用地图,到哪儿去找更多的资料等等。
②直接体验,也就是增加实践活动过程。过去的教学是认知过程,比较重视教师所用教具的多样性和直观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老师所左右。创新教育更多地重视学生的学具,要让学生更多的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验或模拟过程中获得新知。比如,“三圈环流”,“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完全可以让学生操作(或制作)简易明了的学具,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和思维,去打开新的思路,或让学生自己去控制多媒体电脑,创造性领会地球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践课”讲究的是体验,“实践课”中学生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在书本里没有答案,只有在实践中自己想办法,创新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③个性养成。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创新精神的人倾向于:有见识、洞察力强、好独立判断,善于吸取经验教训,以及言语顺畅,兴趣广泛等。地理学科包罗万象,奇闻趣谈,地理之迷,社会热点,人类生存,都在其列,教学中可通过问题诱导,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和讨论,利于学生向有利于创新精神的个性方向发展。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养成,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变重视对教材的研究,为重视对学生个性的研究,防止出现个性抑制创造性的情况发生。
4.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教主积极思考,学生能具体地实际参与,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解决身边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地理素养,从而促进教学的实施和知识的应用,以提高地理科学的总体效益。
1.转变教育观念,做“创新型”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沙塔诺夫指出:“教育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和老师创造性水平直接相关,互为反馈。因此,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首要问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爱生爱教的敬业思想;勤于治学、勤于探索的敬业精神;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作为,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模式上,变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中心型”为“学生中心型”;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单项型教学模式为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合作型、探究式教学模式;变“教师一言堂”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意挖掘教材重的智力因素,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使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智能的条件。在教案设计中不仅要考虑选择有利于智能发展的教学内容,还要选择有利于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
2.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课本中很多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观察自然现象,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冬季出现霜冻时,在讲课之前提出一个问题:霜冻前夜气温较低,大家感到很冷,第二天一般天气晴朗,是什么原因?同学们能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因为天气晴朗,夜间无云,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高层大气,大气逆辐射较弱,还给地面热量较少,地面降温幅度大,所以霜冻前夜很冷,故有“霜重见晴天”的说法。但有的同学认为,有时夜间出现重霜,第二天出太阳时间不长又转阴,这是什么原因?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用冷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来解释这种现象,并要求同学继续观察冷锋前后的天气变化过程,同学们对这样有针对性地自己来解释生活中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很是带劲,而且兴趣很浓。因为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培养独创精神。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直接体验,也就是增加实践活动过程。过去的教学是认知过程,比较重视教师所用教具的多样性和直观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教师所左右。创新教育更多地重视学生的学具,要让学生更多地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验或模拟过程中获得新知。比如,“四季变化的演示,完全可以让学生操作(或制作)简易明了的学具,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和思维,去打开新的思路,或让学生自己去控制多媒体,创造性的领会地球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践课讲究的是体验,当中学生常会遇到个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再书本中没有答案,只有在实践中自己想办法,创新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创新教育要突破传统应试教育和狭窄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封闭模式,教师要大胆创新,抓紧课内,重视课外,内外合一,动静结合,实施开放性教育。创新教育意味着“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围绕“创新”开展教学,要坚决抛弃老师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切实让学生当主角。
①自主学习。是否可以打破教参上规定的计划框架,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和深化。比如,可以去研究“交通、贸易和旅游业”,可以研究“人口问题和社会发展”,可以研究“假如人类移居月球”“假如海水不是咸的”等等。根据一般的规律,老师教课的时间大概只占1/3到1/4,而且也只是教一些方法,比如怎样利用地图,到哪儿去找更多的资料等等。
②直接体验,也就是增加实践活动过程。过去的教学是认知过程,比较重视教师所用教具的多样性和直观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老师所左右。创新教育更多地重视学生的学具,要让学生更多的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验或模拟过程中获得新知。比如,“三圈环流”,“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完全可以让学生操作(或制作)简易明了的学具,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和思维,去打开新的思路,或让学生自己去控制多媒体电脑,创造性领会地球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践课”讲究的是体验,“实践课”中学生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在书本里没有答案,只有在实践中自己想办法,创新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③个性养成。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创新精神的人倾向于:有见识、洞察力强、好独立判断,善于吸取经验教训,以及言语顺畅,兴趣广泛等。地理学科包罗万象,奇闻趣谈,地理之迷,社会热点,人类生存,都在其列,教学中可通过问题诱导,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和讨论,利于学生向有利于创新精神的个性方向发展。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养成,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变重视对教材的研究,为重视对学生个性的研究,防止出现个性抑制创造性的情况发生。
4.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教主积极思考,学生能具体地实际参与,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解决身边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地理素养,从而促进教学的实施和知识的应用,以提高地理科学的总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