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清照词以婉约著称,其疑问句式也体现了李词的艺术风格。李清照词的疑问句,形式多样,表达巧妙,作用鲜明。大大加强了李词的婉约风格。
【关键词】李清照词的问句;类型;艺术性
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古代词林独树一帜的大家。李清照词素以婉约著称于世。其疑问句式的运用,也体现了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风格。李清照词的拟问,一般是摹拟疑问的语气,设计一种问句表情达意,大多用于展开想象、启迪思路、抒发感情。
1李词疑问句的类型
李清照词的疑问句,依发问的内容和形式,大致包括反问、拟问、设问三种类型。
反问。也叫反诘,是借助于诘问的语气、表达与辞面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的目的,不在于期待对方的回答,而在于加重直陈的语气。这就决定了反问的形式标记,是无疑而问,只问不答。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就是问话的反面。这正符合李清照填词抒情的初衷,因此李清照词反问句式较多。不过,词人偶然采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大多是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以抒发作者的忧郁之情,激起读者的深思。正因为用反问语气提出,所以往往比正面陈述的语气更强,更能使读者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如: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孤雁儿》)
浓香吹尽有谁知?(《临江仙》)
李词反问句,由于采取不容置疑的语气来表达确定不移的内容,可以使重要的内容得到强调,可以使词人的情感得到突出,并能激发读者进一步思考问题。这样,反问句式的采纳,又使全篇气势峭劲,挺拔有力,容易感人。
拟问,是借助于问题深入表情达意的修辞手法。拟问的目的,在于提出疑问,不在于寻求答案。这就决定了拟问的形式标志,是有疑而问,问而不答。李清照词拟问句,表面是有疑问,要求别人给予回答,或者自己探求答案。可是,鉴于种种原因,屡屡以只问不答的形式出现,却不需要别人或自己答复,或无法回答,而是用提问的方式渲染诗情画意,引导读者循着问题,展开想象,如临其境,体会诗意,伴随作者一起共鸣。如: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
为谁憔悴损芳姿?(《临江仙》)
上面三例都是有疑而问,要人回答。然而,这是向谁提问?实际上,既不是自问,也不是问别人,确切地说,任何人都难以回答这类问题。作者正是借这种什么人也回答不清的问题,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让读者从浓郁的诗意中,感受蕴藏其间的忧愁之情。这显然比直抒胸臆更有韵致,更有滋味。
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再进行解答的修辞方法。设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强调某种感情,渲染一种气氛。这就决定了设问的形式标志,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李清照词中,设问句还真不少,甚至有一问两答、一问数答。可是,稍稍推敲便能发现,后续句子不一定是答案,往往借问转折,借题发挥。李清照词设问句,答非所问,似答非答,但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过渡自然,波澜起伏,引人注意,且感受真切,情意缠绵,底蕴深厚,韵味无穷。如: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蝶恋花》)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词设问,都是自己提出问题,又是自己加以解答,实则所问无疑,或曰明知故问。此类问题,作者心中早有答案。问,是为了提示下文,提醒读者注意。设问,一般有问有答,而随问所出的句子才含作者要表达的旨意。李词设问,妙在答不限于问,曲折陈述,婉转抒情。
总之,李清照词的疑问句式,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情态。然而,它们不管有多大差别,毕竟还有不少共同点:首先,不论反问、拟问、设问,都重在问得巧妙,却不在乎答案如何,即使设问也是答非所问。其次,它们都是为了引人注意,为了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再次,从全篇来看,它们都增强了语气变化,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呆板格局。
2李词疑问句的艺术性
从修辞功能看,不同的疑问句,自然有不同的作用:反问,能增强语气,加探感受;拟问,能展开想象,深化意境;设问,能提醒注意,启发思考。李清照熟谙疑问句的各种功能,或写对美好事物凋谢的悲哀,或写对秋季萧条景象的无奈,或写好梦难圆的惆怅,或写孤身飘零的凄惨,或写繁华不再的失落,或写社会动乱的痛苦。李清照巧置妙设疑问句,或首或尾,前后呼应,极尽修辞之能事,着意抒发自己内心深层的情怀,引起读者的思索,同时又增添许多趣味,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李清照词疑问句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2.1开头置问,引人入胜。李清照词,开篇提问,犹如一个悬念统领全词,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带着疑问进入词境,随着作者的导游,集中精力,开动脑筋,积极联想,寻找答案。李清照起笔提问,往往情绪激荡,感受深刻。如: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本篇是作者南渡后的作品。落笔引用欧阳修《蝶恋花》成句,居高临下,启发联想。当时天子昏庸,奸臣当道,爱国志士忍气吞声。李清照隐喻时事,写出理想抱负一事无成,贤才良将无一重用,只有深藏不出的苦闷。当头一问,醒人耳目。这既是疑惑,更是怨愤,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这种情绪,一直笼罩全篇,并与词中另外两个问句呼应,表达了飘零之感和家国之恨的主题。可见,这一问借景抒情,蕴含深沉,开拓了词的意境,读后自有无限的惆怅和凄怆。
2.2结尾置问,余味无穷。疑问句放在篇末,在说理比较透彻、描写比较完善、抒情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水到渠成,顺势一问,让人读完全篇仍不甘心,继续寻找答案,造成言尽而意不尽的艺术效果。如: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念奴娇》
此篇作于南渡前。从内容看,是写春日闺情。从章法讲,由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由前面的愁绪萦绕到后面的情怀轩朗,感情的起伏始终与天气的变化照应。明明是个“日高烟敛”的大好晴天,可是词人心有余悸,还要“看今日晴未?”此问与“楼上几日春寒”呼应,说明春寒日久,早已失望,即使天气晴了,仍不踏实,将信将疑。疑问句煞尾,仿佛不了了之,实则闺情愁绪倾泻无遗,淋漓尽致,饶有余味。读后使人情波荡漾,无可置疑。
2.3中间置问,巧于过渡,曲折陈述。李词,篇中置问最盛,多达40次。李清照擅长借助问题,设下关卡,用以集中读者的注意力,然后推开波澜,乘势说去,使作品显得跌宕生姿,转折增趣。如: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满庭芳》)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总之,李清照词的疑问句,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语境,修辞功能不尽相同,尤其是篇中置问,或提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连贯上下,各得其所。但是,无论如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引导读者展开想象,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共鸣。
综上所述,李清照词的疑问句,形式多样,作用鲜明,表达巧妙。它们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因此,比陈述句曲婉,比感叹句含蓄,蕴涵着沉郁的情思,大大加强了李词的婉约风格。
参考文献
[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
[3]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关键词】李清照词的问句;类型;艺术性
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古代词林独树一帜的大家。李清照词素以婉约著称于世。其疑问句式的运用,也体现了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风格。李清照词的拟问,一般是摹拟疑问的语气,设计一种问句表情达意,大多用于展开想象、启迪思路、抒发感情。
1李词疑问句的类型
李清照词的疑问句,依发问的内容和形式,大致包括反问、拟问、设问三种类型。
反问。也叫反诘,是借助于诘问的语气、表达与辞面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的目的,不在于期待对方的回答,而在于加重直陈的语气。这就决定了反问的形式标记,是无疑而问,只问不答。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就是问话的反面。这正符合李清照填词抒情的初衷,因此李清照词反问句式较多。不过,词人偶然采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大多是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以抒发作者的忧郁之情,激起读者的深思。正因为用反问语气提出,所以往往比正面陈述的语气更强,更能使读者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如: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孤雁儿》)
浓香吹尽有谁知?(《临江仙》)
李词反问句,由于采取不容置疑的语气来表达确定不移的内容,可以使重要的内容得到强调,可以使词人的情感得到突出,并能激发读者进一步思考问题。这样,反问句式的采纳,又使全篇气势峭劲,挺拔有力,容易感人。
拟问,是借助于问题深入表情达意的修辞手法。拟问的目的,在于提出疑问,不在于寻求答案。这就决定了拟问的形式标志,是有疑而问,问而不答。李清照词拟问句,表面是有疑问,要求别人给予回答,或者自己探求答案。可是,鉴于种种原因,屡屡以只问不答的形式出现,却不需要别人或自己答复,或无法回答,而是用提问的方式渲染诗情画意,引导读者循着问题,展开想象,如临其境,体会诗意,伴随作者一起共鸣。如: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
为谁憔悴损芳姿?(《临江仙》)
上面三例都是有疑而问,要人回答。然而,这是向谁提问?实际上,既不是自问,也不是问别人,确切地说,任何人都难以回答这类问题。作者正是借这种什么人也回答不清的问题,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让读者从浓郁的诗意中,感受蕴藏其间的忧愁之情。这显然比直抒胸臆更有韵致,更有滋味。
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再进行解答的修辞方法。设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强调某种感情,渲染一种气氛。这就决定了设问的形式标志,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李清照词中,设问句还真不少,甚至有一问两答、一问数答。可是,稍稍推敲便能发现,后续句子不一定是答案,往往借问转折,借题发挥。李清照词设问句,答非所问,似答非答,但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过渡自然,波澜起伏,引人注意,且感受真切,情意缠绵,底蕴深厚,韵味无穷。如: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蝶恋花》)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词设问,都是自己提出问题,又是自己加以解答,实则所问无疑,或曰明知故问。此类问题,作者心中早有答案。问,是为了提示下文,提醒读者注意。设问,一般有问有答,而随问所出的句子才含作者要表达的旨意。李词设问,妙在答不限于问,曲折陈述,婉转抒情。
总之,李清照词的疑问句式,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情态。然而,它们不管有多大差别,毕竟还有不少共同点:首先,不论反问、拟问、设问,都重在问得巧妙,却不在乎答案如何,即使设问也是答非所问。其次,它们都是为了引人注意,为了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再次,从全篇来看,它们都增强了语气变化,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呆板格局。
2李词疑问句的艺术性
从修辞功能看,不同的疑问句,自然有不同的作用:反问,能增强语气,加探感受;拟问,能展开想象,深化意境;设问,能提醒注意,启发思考。李清照熟谙疑问句的各种功能,或写对美好事物凋谢的悲哀,或写对秋季萧条景象的无奈,或写好梦难圆的惆怅,或写孤身飘零的凄惨,或写繁华不再的失落,或写社会动乱的痛苦。李清照巧置妙设疑问句,或首或尾,前后呼应,极尽修辞之能事,着意抒发自己内心深层的情怀,引起读者的思索,同时又增添许多趣味,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李清照词疑问句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2.1开头置问,引人入胜。李清照词,开篇提问,犹如一个悬念统领全词,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带着疑问进入词境,随着作者的导游,集中精力,开动脑筋,积极联想,寻找答案。李清照起笔提问,往往情绪激荡,感受深刻。如: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本篇是作者南渡后的作品。落笔引用欧阳修《蝶恋花》成句,居高临下,启发联想。当时天子昏庸,奸臣当道,爱国志士忍气吞声。李清照隐喻时事,写出理想抱负一事无成,贤才良将无一重用,只有深藏不出的苦闷。当头一问,醒人耳目。这既是疑惑,更是怨愤,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这种情绪,一直笼罩全篇,并与词中另外两个问句呼应,表达了飘零之感和家国之恨的主题。可见,这一问借景抒情,蕴含深沉,开拓了词的意境,读后自有无限的惆怅和凄怆。
2.2结尾置问,余味无穷。疑问句放在篇末,在说理比较透彻、描写比较完善、抒情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水到渠成,顺势一问,让人读完全篇仍不甘心,继续寻找答案,造成言尽而意不尽的艺术效果。如: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念奴娇》
此篇作于南渡前。从内容看,是写春日闺情。从章法讲,由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由前面的愁绪萦绕到后面的情怀轩朗,感情的起伏始终与天气的变化照应。明明是个“日高烟敛”的大好晴天,可是词人心有余悸,还要“看今日晴未?”此问与“楼上几日春寒”呼应,说明春寒日久,早已失望,即使天气晴了,仍不踏实,将信将疑。疑问句煞尾,仿佛不了了之,实则闺情愁绪倾泻无遗,淋漓尽致,饶有余味。读后使人情波荡漾,无可置疑。
2.3中间置问,巧于过渡,曲折陈述。李词,篇中置问最盛,多达40次。李清照擅长借助问题,设下关卡,用以集中读者的注意力,然后推开波澜,乘势说去,使作品显得跌宕生姿,转折增趣。如: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满庭芳》)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总之,李清照词的疑问句,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语境,修辞功能不尽相同,尤其是篇中置问,或提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连贯上下,各得其所。但是,无论如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引导读者展开想象,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共鸣。
综上所述,李清照词的疑问句,形式多样,作用鲜明,表达巧妙。它们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因此,比陈述句曲婉,比感叹句含蓄,蕴涵着沉郁的情思,大大加强了李词的婉约风格。
参考文献
[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
[3]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