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领略李清照词的问句艺术

来源 :教师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清照词以婉约著称,其疑问句式也体现了李词的艺术风格。李清照词的疑问句,形式多样,表达巧妙,作用鲜明。大大加强了李词的婉约风格。
  【关键词】李清照词的问句;类型;艺术性
  
  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古代词林独树一帜的大家。李清照词素以婉约著称于世。其疑问句式的运用,也体现了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风格。李清照词的拟问,一般是摹拟疑问的语气,设计一种问句表情达意,大多用于展开想象、启迪思路、抒发感情。
  
  1李词疑问句的类型
  
  李清照词的疑问句,依发问的内容和形式,大致包括反问、拟问、设问三种类型。
  反问。也叫反诘,是借助于诘问的语气、表达与辞面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的目的,不在于期待对方的回答,而在于加重直陈的语气。这就决定了反问的形式标记,是无疑而问,只问不答。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就是问话的反面。这正符合李清照填词抒情的初衷,因此李清照词反问句式较多。不过,词人偶然采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大多是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以抒发作者的忧郁之情,激起读者的深思。正因为用反问语气提出,所以往往比正面陈述的语气更强,更能使读者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如: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孤雁儿》)
  浓香吹尽有谁知?(《临江仙》)
  李词反问句,由于采取不容置疑的语气来表达确定不移的内容,可以使重要的内容得到强调,可以使词人的情感得到突出,并能激发读者进一步思考问题。这样,反问句式的采纳,又使全篇气势峭劲,挺拔有力,容易感人。
  拟问,是借助于问题深入表情达意的修辞手法。拟问的目的,在于提出疑问,不在于寻求答案。这就决定了拟问的形式标志,是有疑而问,问而不答。李清照词拟问句,表面是有疑问,要求别人给予回答,或者自己探求答案。可是,鉴于种种原因,屡屡以只问不答的形式出现,却不需要别人或自己答复,或无法回答,而是用提问的方式渲染诗情画意,引导读者循着问题,展开想象,如临其境,体会诗意,伴随作者一起共鸣。如: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
  为谁憔悴损芳姿?(《临江仙》)
  上面三例都是有疑而问,要人回答。然而,这是向谁提问?实际上,既不是自问,也不是问别人,确切地说,任何人都难以回答这类问题。作者正是借这种什么人也回答不清的问题,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让读者从浓郁的诗意中,感受蕴藏其间的忧愁之情。这显然比直抒胸臆更有韵致,更有滋味。
  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再进行解答的修辞方法。设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强调某种感情,渲染一种气氛。这就决定了设问的形式标志,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李清照词中,设问句还真不少,甚至有一问两答、一问数答。可是,稍稍推敲便能发现,后续句子不一定是答案,往往借问转折,借题发挥。李清照词设问句,答非所问,似答非答,但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过渡自然,波澜起伏,引人注意,且感受真切,情意缠绵,底蕴深厚,韵味无穷。如: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蝶恋花》)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词设问,都是自己提出问题,又是自己加以解答,实则所问无疑,或曰明知故问。此类问题,作者心中早有答案。问,是为了提示下文,提醒读者注意。设问,一般有问有答,而随问所出的句子才含作者要表达的旨意。李词设问,妙在答不限于问,曲折陈述,婉转抒情。
  总之,李清照词的疑问句式,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情态。然而,它们不管有多大差别,毕竟还有不少共同点:首先,不论反问、拟问、设问,都重在问得巧妙,却不在乎答案如何,即使设问也是答非所问。其次,它们都是为了引人注意,为了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再次,从全篇来看,它们都增强了语气变化,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呆板格局。
  
  2李词疑问句的艺术性
  
  从修辞功能看,不同的疑问句,自然有不同的作用:反问,能增强语气,加探感受;拟问,能展开想象,深化意境;设问,能提醒注意,启发思考。李清照熟谙疑问句的各种功能,或写对美好事物凋谢的悲哀,或写对秋季萧条景象的无奈,或写好梦难圆的惆怅,或写孤身飘零的凄惨,或写繁华不再的失落,或写社会动乱的痛苦。李清照巧置妙设疑问句,或首或尾,前后呼应,极尽修辞之能事,着意抒发自己内心深层的情怀,引起读者的思索,同时又增添许多趣味,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李清照词疑问句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2.1开头置问,引人入胜。李清照词,开篇提问,犹如一个悬念统领全词,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带着疑问进入词境,随着作者的导游,集中精力,开动脑筋,积极联想,寻找答案。李清照起笔提问,往往情绪激荡,感受深刻。如: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本篇是作者南渡后的作品。落笔引用欧阳修《蝶恋花》成句,居高临下,启发联想。当时天子昏庸,奸臣当道,爱国志士忍气吞声。李清照隐喻时事,写出理想抱负一事无成,贤才良将无一重用,只有深藏不出的苦闷。当头一问,醒人耳目。这既是疑惑,更是怨愤,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这种情绪,一直笼罩全篇,并与词中另外两个问句呼应,表达了飘零之感和家国之恨的主题。可见,这一问借景抒情,蕴含深沉,开拓了词的意境,读后自有无限的惆怅和凄怆。
  2.2结尾置问,余味无穷。疑问句放在篇末,在说理比较透彻、描写比较完善、抒情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水到渠成,顺势一问,让人读完全篇仍不甘心,继续寻找答案,造成言尽而意不尽的艺术效果。如: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念奴娇》
  此篇作于南渡前。从内容看,是写春日闺情。从章法讲,由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由前面的愁绪萦绕到后面的情怀轩朗,感情的起伏始终与天气的变化照应。明明是个“日高烟敛”的大好晴天,可是词人心有余悸,还要“看今日晴未?”此问与“楼上几日春寒”呼应,说明春寒日久,早已失望,即使天气晴了,仍不踏实,将信将疑。疑问句煞尾,仿佛不了了之,实则闺情愁绪倾泻无遗,淋漓尽致,饶有余味。读后使人情波荡漾,无可置疑。
  2.3中间置问,巧于过渡,曲折陈述。李词,篇中置问最盛,多达40次。李清照擅长借助问题,设下关卡,用以集中读者的注意力,然后推开波澜,乘势说去,使作品显得跌宕生姿,转折增趣。如: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满庭芳》)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总之,李清照词的疑问句,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语境,修辞功能不尽相同,尤其是篇中置问,或提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连贯上下,各得其所。但是,无论如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引导读者展开想象,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共鸣。
  综上所述,李清照词的疑问句,形式多样,作用鲜明,表达巧妙。它们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因此,比陈述句曲婉,比感叹句含蓄,蕴涵着沉郁的情思,大大加强了李词的婉约风格。
  
  参考文献
  [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
  [3]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倡导人的全面发展下全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实践出发,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形势下历史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前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推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在一些学生中出现了对
期刊
新课程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每次课改都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50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综观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的课程建设,有四方面比较突出的进展:一是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学科课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动课”、“选修课”等;三是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
期刊
【摘要】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孩子识字兴趣;趣中促动,让他们感受识字带来的快乐;从而引导孩子在生活实践中识字,体验快乐几方面入手,来探讨小学低年级识字能力的培养方法,让孩子在快乐中识字,使识字教学妙趣横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识字教学;有效途径;寓教于乐    近年来,扩大低年级的识字量,引导孩子提前阅读,已成为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九年)“认识3500个左右
期刊
作文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的活动,是把内在的精神的东西作为理解的对象给以外化的活动,也就是表达者用一定的结构和语言反映某种思想感情以使读者接受的活动。  写作能力的培养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许多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感到头痛,不知该写什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事物,获得生活实感,是作文的先决条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
期刊
中学生在学习动名词和现在分词时容易混淆,先做如下分析:  动名词既具有动词的一些特征,又具有名词的句法功能。    1.动名词的形式:Ving否定式:not+动名词(1)一般式:    Seeingisbelieving.眼见为实。(2)被动式:  Hecametothepartywithoutbeinginvited.他未被邀请就来到了晚会。  (3)完成式:Werememberedhaving
期刊
【摘要】集合论,作为数学的一个基本分支,占据着一个及其独特的地位,其基本概念已渗透到数学的所有领域。本文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及其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关键词】康托尔;集合论;基础    高一数学课的第一个概念——集合。一定范围的,确定的,可以区别的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就叫做集合。研究集合的数学理论在现代数学中被称为集合论。如果把现代数学比作一座无比辉煌的大厦,那么可以说集合论正是构成这
期刊
语文课应该怎么上?每个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看法,因为语文本来就是内涵最丰富、外延最宽广的一门课程。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的,那就是对目前广泛存在的“肢解”法的反对。为了应付高考,我们把一篇优美的文章切割成几块,血淋淋地展示给学生看。这其中有几分美感可以言说,自不待言。本文谨以《祝福》为例,探讨一下教材文本的解读方法。  2007年我参加山西省第七届语文“金钥匙”赛讲时,抽到的课题便是《祝福》。
期刊
【摘要】重力感应技术在当今世界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就带领大家了解重力感应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重力感应;重力传感器;倾斜角    1概述    传感器是指能感受规定的物理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入信号的器件或装置。简单地说,传感器是把非电量转换成电量的装置。重力传感器就是将运动或重力转换为电信号的传感器,它通常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测量电路三部分组成。敏感元件能直
期刊
人生聪明自识字开始。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进行阅读和写作。因此,有关识字教学的研究历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对字词教学的研究,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两条。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们尽快的多识字。小学低年级儿童识字,是为其初步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的。这个阶段的儿童究竟应该识多少字,识哪些字,是应该有科学依据的。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识三千字就可以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扫清基本障
期刊
【摘要】古龙为现代武侠小说赋予新的意义,他的小说极重友情,描写极具特色。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古龙作品中的友情。首先从古龙的人生经历、人生观来分析他作品重视友情的原因。其次分析古龙友情的三个特色:一是友情高于爱情,高于一切;二是友情完全建立在独立平等的人格上;三是将对手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的友情充分展现。  【关键词】古龙;友情;爱情    古龙,原名熊耀华,祖籍江西,生于1937年,卒于1985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