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的春天真的即将到来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bianhongyaog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关于“入园难”的新闻特别多,内容大多为记者调查、新闻报道、专家讨论等。网络上还就“入园难”造出了一个新词汇——“拼爹时代”,把幼儿入园与家长的经济收入、社会关系、地位权力等联系了起来。今年六月初的一则新闻更是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最终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层领导的关注。新闻说,一位96岁的老太太在一所幼儿园门口经过210个小时不间歇的排队,终于为自己家的孩子报上了“人园”的名。然而,九天八夜的坚守并没有换来所有孩子的入园……人们不禁要问: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为什么幼儿入园还是那样艰难?事实上,现在幼儿的入园问题已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入园难”背后的积极意义。因为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期盼。我们还看到,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的理解已渐渐聚焦于质优价廉、离家近、教师工作态度好等方面,走出了富贵病、外国病、花钱病等教育异化的樊篱,这不正是许许多多幼教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吗?这不正预示着我国的幼儿教育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吗?这不正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宝贵动力吗?
  在媒体广泛报道“入园难”社会现象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层领导和各级政府对解决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在相关场合多次谈到要解决老百姓反应强烈的“入园难”问题,刘延东国务委员在部分省市开展了相关调研并与部分幼教工作者进行了座谈。有些地方政府表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以切实解决幼儿的“入园难”问题。例如,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未雨绸缪,就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提出了诸如向民办园购买学位、向低收入家庭发放教育券、加快建设公办园等应对措施,并就本省(市)未来几年的学前教育发展作出了切实可行的规划。
  一些所谓的“山寨”幼儿园也开始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自觉改造,他们设法改善办园条件,努力达到办园标准,并开始重视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从特定意义上看,这些应该也是我国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福音。因为一旦这些价廉的幼儿园在办园条件与师资水平上有了突破性的提高,质优的幼儿园就离老百姓不远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这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证。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长期困扰中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种种难题有望切实解决,例如,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将得到改善,一些“山寨”幼儿园将得到相应的规范和扶持,幼儿园的收费将回归理性,民办园与公办园将协同发展,相关的成本分担机制也将逐渐形成……可以预见:中国学前教育的春天真的即将到来!
其他文献
角色游戏的开展依托于游戏情节的发展。无论是幼儿已十分熟悉的“娃娃家”“超市”“医院”,还是新萌生的“宠物医院”游戏,它们的开设及后续开展都建立在幼儿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出相关的游戏情节。“医生”和“医院”对幼儿来说不会陌生,他们的认知和经验会支撑着他们在角色游戏中出现去“医院”看病的情节。然而角色游戏中有没有“饲养宠物”以及“宠物生病”等情节,决定了孩子们会不会围绕“
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安全”,不少幼儿园将墙壁和柱子安上软包,将桌椅橱柜的边角全部做成弧形,将剪刀、起子、钳子等尖锐物品束之高阁,撤除了秋千、攀登架等“危险”的运动器械,所有户外场地都铺上塑胶,以确保孩子摔不坏、跌不疼。为了“安全”,教师选择把孩子“圈养”在活动室以求省心省事。殊不知,过度保护弊大于利,它只会抑制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阻碍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应变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是在总结、反思以往的幼教工作经验,批判“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纲要》的贯彻落实以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幼儿园教育生活化”已耳熟能详。笔者最近连续几年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和实习,发现大多
设计意图:  鸵鸟是孩子们喜爱的动物,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儿,拥有陆地上跑得最快的本领,孩子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另外,鸵鸟独特的外部特征能用较为简单的美术表现元素非常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给予幼儿充分的创造空间,使幼儿发挥创造力,表现出造型各异的鸵鸟。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对事物形象进行初步表征的能力,运用的象征符号也趋向复杂化,同时将形状进行组合的能力也有所发展,能够画出简略的物体形
“幼小衔接”是家长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今年刚刚过去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就是“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宣传月虽然已经过去,但这一话题的热度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事实上,“幼小衔接”不应是到了大班幼儿临近毕业时才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工作,而应是从幼儿入园之日起,教师、家长就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着手做的事情。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幼教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分别从幼儿园园长、家长以及小学一年级教师的角度来谈谈孩子入
设计意图:  一次,班里一个爱好摄影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照相机的三脚架,这引发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有孩子问:“这照相机的三脚架稳吗?照相机会倒下来吗?为什么不能做成两脚架呢?”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站起来”的物体。于是,我想到可以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让幼儿设法使物体“站起来”,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生活中各种“站起来”的物体的关注与思考,并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这个活动有三个大环节:第一环
数符号的运用对个体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是儿童从具体的数学思维向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化的标志。其次。它这一模式为儿童和成人之间进行有关数学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基础。近期,我班正在进行数符号的学习。在一次活动中。我们设计制作了作业单(如图),旨在让幼儿不得用点子和阿拉伯数字表征一定数量物体的经验和技能。  片段一  糖糖看着作业单,用笔点着“蘑菇”数起来。数完,她看了看中间一排点卡,找到
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媒体上,“防拐”一直作为热点话题而被重点关注。每个孩子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容不得半点闪失。但我们在防拐教育中一直对孩子说“小心陌生人”,把认识的人之外的所有人都划入“不可接触”的范围,让孩子误以为“不认识的人就是坏人、认识的人就是好人”,这种错误的观念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是有害无益的。一方面,容易造成孩子对陌生人的无端恐惧和不信任,让他们变得处处防备,甚至吝于对真
著名管理学家赫尔茨曾说过:“管理是由心智驱使的唯一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的确,管理是人类组织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手段。学习作为人类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也必然存在一个管理问题。从广义上讲,个体的学习需要主观和客观的管理(即“自管”与“他管”),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他管”具体体现为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管理,“自管”即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管理,而善学者的品质之一往往就表现为善于在学习上有效地管理自己。 
最近,“发现儿童 走进园所”的站点式研修活动在位于西湖区最西端的西溪花园幼儿园举行,先导小组成员倪慧芳、阙晓燕、张萍、施武威与一线教师一起聚焦案例,开启了“发现儿童之旅”。研修从该园施老师的问题求助入手,由先导小组成员结合视频案例,依照“探寻客观事实”“探寻事实原因”“探寻解决策略”三个步骤,引导教师们客观描述、澄清事实。在抽丝剥茧般的对话中,教师们原有对儿童的看法和信念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