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交流合作、大胆质疑、探究发现,我在这一方面做了小小的探索,就是让学生融进历史,扮演一定的角色,引导他们走进历史,参与历史进程。
一、扮演历史人物,走进历史年代
纷繁复杂的历史事情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遥远的、抽象的,而北师大版教材中对中国历史事件的片段式的,画面式的叙述,无助于学生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因此,在教学中营造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内容。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一课中“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灾难” 这一知识点是一个难点。北师大版的教材讲的不够生动,怎样让学生来了解那段疯狂的年代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灾难,是教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现在初中生的年龄跟当年的红卫兵相似,性格特点也相当,可以让他们走进那个疯狂的岁月,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红卫兵,自己去体会,去思考,去领悟。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布置学生课前分组活动。第一组,访问组。要求访问老一辈中做过红卫兵的人,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 中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形成史料。第二组,调查组。要求调查一下,在“文革” 中,兴化地区有没有被红卫兵破坏的文物古迹。第三组,文献资料组。利用文献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整理“文革和红卫兵”知识内容,进行梳理概述。第四组,实物收集组。收集 “红卫兵”资料,如红卫兵袖章、红卫兵使用过的《毛主席语录》等,亲身体验。其次,课堂中教师适当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以《疯狂的年代,疯狂的“我”》为主线,写出“我”在文革十年中的心路历程。
学生在分组活动中观看了一些历史纪录片,看到了万人疯狂的场面;访问了当年的红卫兵,回忆起骇人听闻的往事;有些学生还听到了当年的歌曲,像《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红卫兵之歌》等等。他们从“红卫兵”这一特殊时代的人物的视角出发,体会到文革的点点滴滴,他们很有感触。学生在亲临其境后,对文革有了很深的了解,对文革中青少年在身心上受到的戕害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还谈到了文革中红卫兵的疯狂行为对自己的警示作用。
二、报道相关事件,了解事件性质
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体味当年的历史,在对事件的表述中揉进学生自己的观点,这是我在历史课堂上的又一尝试。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0课《 “冷战”与“热战”》中讲述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和“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笔者考虑教学方案时,没有按照一般的历史事件的分析方法,而是另辟蹊径,笔者先补充了一些材料,然后让学生扮演前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和美国联合通讯社的记者,让他们运用从课本中获取的知识,分别报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事件。教者指导学生在报道时注意各自的视角和立场,从中挖掘出两大军事组织成立的目的和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报道:
塔斯社消息: 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 公约规定,缔约国联合实行集体防务,任何缔约国与他国发生战争时,其他缔约国应给予援助,包括武力支援等。该公约的签订旨在对抗我国和我国的盟国,称霸世界。
联合通讯社消息:5月14日苏联、捷克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利亚等8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形成,同时也跟我国为首的北约形成了对抗。
学生的报道,很自然的把两大军事组织成立的目的和影响分析的清清楚楚。
三、参与政策制定,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罗斯福新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内容。我模仿了北京市161中学胡京昌老师的教学实录,虚拟了一个教学情境:全班同学模拟罗斯福“新政”智囊团,参与“新政”政策的制定和措施实施。智囊团设一总团长,下设四个分团,分团长由四个小组的小组长担任。这四分团是:金融监管团、复兴工业团、振兴农业团、社会保障团。各分团在课下搜集判读资料,课上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展示他们采取的措施及效果,最后再由总团长来统筹大家的意见,进行简短的总结。
这里看一下启动需求团团长的发言:
首先,采用让发行美元使美元贬值的办法来大力刺激出口,从而使工厂起死回生;其次,和现在的中国政府一样通过大量投资兴办公共工程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其三,解决个人消费不旺的关键在于充分就业,不能单纯靠输血救济,而是通过“以工代赈”这个充满智慧的政策,收到了解决就业、扩大需求、稳定社会和完善设施一举四得的良好效果。
角色参与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潜能被极大的发挥出来。
以上三点是我在平常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我认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充分发挥学生能力的良好环境,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挖掘学生的个性智慧,发展学生的人格及潜力,让他们走进历史,“亲历”历史进程,张扬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学校)
一、扮演历史人物,走进历史年代
纷繁复杂的历史事情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遥远的、抽象的,而北师大版教材中对中国历史事件的片段式的,画面式的叙述,无助于学生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因此,在教学中营造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内容。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一课中“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灾难” 这一知识点是一个难点。北师大版的教材讲的不够生动,怎样让学生来了解那段疯狂的年代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灾难,是教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现在初中生的年龄跟当年的红卫兵相似,性格特点也相当,可以让他们走进那个疯狂的岁月,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红卫兵,自己去体会,去思考,去领悟。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布置学生课前分组活动。第一组,访问组。要求访问老一辈中做过红卫兵的人,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 中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形成史料。第二组,调查组。要求调查一下,在“文革” 中,兴化地区有没有被红卫兵破坏的文物古迹。第三组,文献资料组。利用文献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整理“文革和红卫兵”知识内容,进行梳理概述。第四组,实物收集组。收集 “红卫兵”资料,如红卫兵袖章、红卫兵使用过的《毛主席语录》等,亲身体验。其次,课堂中教师适当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以《疯狂的年代,疯狂的“我”》为主线,写出“我”在文革十年中的心路历程。
学生在分组活动中观看了一些历史纪录片,看到了万人疯狂的场面;访问了当年的红卫兵,回忆起骇人听闻的往事;有些学生还听到了当年的歌曲,像《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红卫兵之歌》等等。他们从“红卫兵”这一特殊时代的人物的视角出发,体会到文革的点点滴滴,他们很有感触。学生在亲临其境后,对文革有了很深的了解,对文革中青少年在身心上受到的戕害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还谈到了文革中红卫兵的疯狂行为对自己的警示作用。
二、报道相关事件,了解事件性质
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体味当年的历史,在对事件的表述中揉进学生自己的观点,这是我在历史课堂上的又一尝试。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0课《 “冷战”与“热战”》中讲述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和“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笔者考虑教学方案时,没有按照一般的历史事件的分析方法,而是另辟蹊径,笔者先补充了一些材料,然后让学生扮演前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和美国联合通讯社的记者,让他们运用从课本中获取的知识,分别报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事件。教者指导学生在报道时注意各自的视角和立场,从中挖掘出两大军事组织成立的目的和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报道:
塔斯社消息: 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 公约规定,缔约国联合实行集体防务,任何缔约国与他国发生战争时,其他缔约国应给予援助,包括武力支援等。该公约的签订旨在对抗我国和我国的盟国,称霸世界。
联合通讯社消息:5月14日苏联、捷克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利亚等8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形成,同时也跟我国为首的北约形成了对抗。
学生的报道,很自然的把两大军事组织成立的目的和影响分析的清清楚楚。
三、参与政策制定,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罗斯福新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内容。我模仿了北京市161中学胡京昌老师的教学实录,虚拟了一个教学情境:全班同学模拟罗斯福“新政”智囊团,参与“新政”政策的制定和措施实施。智囊团设一总团长,下设四个分团,分团长由四个小组的小组长担任。这四分团是:金融监管团、复兴工业团、振兴农业团、社会保障团。各分团在课下搜集判读资料,课上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展示他们采取的措施及效果,最后再由总团长来统筹大家的意见,进行简短的总结。
这里看一下启动需求团团长的发言:
首先,采用让发行美元使美元贬值的办法来大力刺激出口,从而使工厂起死回生;其次,和现在的中国政府一样通过大量投资兴办公共工程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其三,解决个人消费不旺的关键在于充分就业,不能单纯靠输血救济,而是通过“以工代赈”这个充满智慧的政策,收到了解决就业、扩大需求、稳定社会和完善设施一举四得的良好效果。
角色参与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潜能被极大的发挥出来。
以上三点是我在平常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我认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充分发挥学生能力的良好环境,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挖掘学生的个性智慧,发展学生的人格及潜力,让他们走进历史,“亲历”历史进程,张扬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