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姚最的《续画品》提出了许多有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观点,对于如何评价绘画者和画家本身,虽有褒贬不一,但也是《画品》的发展。其美学观点和美学态度值得我们深入研读。
关键词:姚最《续画品》;心师造化;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最有浪漫自由的气息情怀的时代,六朝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之一。六朝是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代。这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争不断,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迁,南方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相对安居乐业。加之学术氛围自由,艺术绘画研究领域也涌现出了大批有着卓越贡献的艺术家。顾恺之、宗炳、王微、谢赫、姚最等所著的绘画理论影响深远。其中,最近在读的《续画品》作为六朝诸多画论中的著作之一,对于我们现在的绘画创作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续画品》为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姚最所著,对谢赫《画品》中的观点有发展、有褒贬。特别是在关于如何评价顾恺之时,谢赫评顾恺之:“深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虽然谢赫“万古不易”的六法是在顾恺之三篇画论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但他绘画品评的最高准则是“六法”、“兼善”,在这一点上姚最与之有着很大的差异,“画有六法,罕能尽该。”他评顾恺之:“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娇然独步,始终无双。有若神明,非庸识之所能效;如负日月,岂末学之所能窥?荀卫曹张,方之蔑矣;分庭抗礼,未见其人。谢云声过其实,良可于邑。列于下品,尤所未安。斯乃情有抑扬,画无善恶。” ,由此可见他对顾恺之的极高认可。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姚最把“气韵生动”、“传神”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首要的绘画品评标准。
此外,姚最在文中提到的许多观点都是极具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对于绘画要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观点,在谢赫《古画品录》序中有云:“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览。”于此,姚最的《续画品》中序言也提到:“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绘画的目的是为了“传千祀于毫翰”,所以九楼之上,标画着神仙灵怪的故事。四门墙壁,画着很多圣贤的图像和故事,绘画的内容始终要求具有“明劝戒,著升沉”的认识和教育意义。这在我们今天的绘画创作中来说极具意义。一件优秀的作品,要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意义,在作品的前期构思阶段,我们就需要将作品的立意放在民族或人类等更高更大的层面来思考。作品可以反映一些当下急需解决、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如环保、自然、战争等,喚起观画者的深思,而不是单一的停留在表现外在的绘画形象、展现绘画技法上。
要注意的是,如何才能“传千祀于毫翰”?姚最云:“轻重微异,则奸鄙革形;丝发不从,则欢惨殊观。加以顷来容服,一月三改;首尾未周。俄成古拙:欲臻其妙,不亦难乎?”,近来人的容貌和服饰,一月三改,首尾未周,就变成古拙了,作画者要适应这种变化,绘画要达到高妙的程度,不应该很难吗?对此,姚最在序言中提到的“立万象于胸怀”就是最好的解答。将数以万计的形象于胸怀之中,才能表现千年以来的事物、兴衰、圣贤仙灵于笔端。
又,《续画品》文中对湘东殿下萧绎评价云:“天挺命世,幼禀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希涉。”姚最认为萧绎的创作是“特尽神妙”。如果说“天挺命世,幼禀生知”是天资,那么“学穷性表,心师造化”则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这里所提到的“心”就是指“胸怀”,而“师造化”也就是“以自然为师,以大地为师,从而“立万象”。
故此,对于“立万象于胸怀”我有两种层面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对应后句“传千祀于毫翰”中所提到的社会意义,画家要有宽博的情怀、能容万物,要从更高更宽的层面来定义绘画创作。绘画不仅要展现时代的风采,反映出时代气息,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性,立足于此才是有意义的。
对“立万象于胸怀”,我的第二种理解是其对应后文中的“心师造化”、“特尽神妙”句,《续画品》云:“岂可曾未涉川,遽云越海;俄睹鱼鳖,谓察蛟龙?”、是说若不是渊识博见,怎能考究辨别画作的优劣。可见姚最对于绘画评论家的要求都如此丰富的知识储备量,还有:“摈落蹄筌,方穷致理”,要排除表面现象,深入内里进行研究,方能尽知其至深之理。这些都说明他对生活积累、对反映本质真实的重视。优秀的画家要“处类皆涉”,胸中有千壑,在生活中能于感受自然之美,善于积累优质素材,表达情怀与本质,这样出来的作品自然也能打动观画者的心灵。这中观点对唐代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是有着借鉴意义的,石涛语:“搜尽奇峰打草稿”,苏轼句:“胸有成竹”不正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总之,在《续画品》中,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姚最的美学观点和学术态度。“心师造化”、“动必依真”、“性尚分流”等在文中所提到的诸多观点都是在绘画实践创作过程中可借鉴的。姚最《续画品序》体现了姚最一生所奉行的儒家积极进取、仁义礼智的思想,论述了绘画和绘画批评的诸多方面,如批评的条件、态度,以及用语言文字批评绘画的不易等,在画论史上显然是最早的一篇绘画批评论,这也是其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陈传席著,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05,第177-183页
[2]陈传席著,六朝画论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08,第304页
[3]倪志云著,中国画论名篇通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01,第119页码、第134页
[4]冯晓林著,历代书画关系论导读,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07,第7页
[5]刘佳主编;吴宇华,李明副主编,中国画,中国纺织出社,2012.07,第38页
关键词:姚最《续画品》;心师造化;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最有浪漫自由的气息情怀的时代,六朝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之一。六朝是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代。这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争不断,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迁,南方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相对安居乐业。加之学术氛围自由,艺术绘画研究领域也涌现出了大批有着卓越贡献的艺术家。顾恺之、宗炳、王微、谢赫、姚最等所著的绘画理论影响深远。其中,最近在读的《续画品》作为六朝诸多画论中的著作之一,对于我们现在的绘画创作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续画品》为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姚最所著,对谢赫《画品》中的观点有发展、有褒贬。特别是在关于如何评价顾恺之时,谢赫评顾恺之:“深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虽然谢赫“万古不易”的六法是在顾恺之三篇画论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但他绘画品评的最高准则是“六法”、“兼善”,在这一点上姚最与之有着很大的差异,“画有六法,罕能尽该。”他评顾恺之:“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娇然独步,始终无双。有若神明,非庸识之所能效;如负日月,岂末学之所能窥?荀卫曹张,方之蔑矣;分庭抗礼,未见其人。谢云声过其实,良可于邑。列于下品,尤所未安。斯乃情有抑扬,画无善恶。” ,由此可见他对顾恺之的极高认可。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姚最把“气韵生动”、“传神”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首要的绘画品评标准。
此外,姚最在文中提到的许多观点都是极具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对于绘画要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观点,在谢赫《古画品录》序中有云:“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览。”于此,姚最的《续画品》中序言也提到:“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绘画的目的是为了“传千祀于毫翰”,所以九楼之上,标画着神仙灵怪的故事。四门墙壁,画着很多圣贤的图像和故事,绘画的内容始终要求具有“明劝戒,著升沉”的认识和教育意义。这在我们今天的绘画创作中来说极具意义。一件优秀的作品,要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意义,在作品的前期构思阶段,我们就需要将作品的立意放在民族或人类等更高更大的层面来思考。作品可以反映一些当下急需解决、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如环保、自然、战争等,喚起观画者的深思,而不是单一的停留在表现外在的绘画形象、展现绘画技法上。
要注意的是,如何才能“传千祀于毫翰”?姚最云:“轻重微异,则奸鄙革形;丝发不从,则欢惨殊观。加以顷来容服,一月三改;首尾未周。俄成古拙:欲臻其妙,不亦难乎?”,近来人的容貌和服饰,一月三改,首尾未周,就变成古拙了,作画者要适应这种变化,绘画要达到高妙的程度,不应该很难吗?对此,姚最在序言中提到的“立万象于胸怀”就是最好的解答。将数以万计的形象于胸怀之中,才能表现千年以来的事物、兴衰、圣贤仙灵于笔端。
又,《续画品》文中对湘东殿下萧绎评价云:“天挺命世,幼禀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希涉。”姚最认为萧绎的创作是“特尽神妙”。如果说“天挺命世,幼禀生知”是天资,那么“学穷性表,心师造化”则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这里所提到的“心”就是指“胸怀”,而“师造化”也就是“以自然为师,以大地为师,从而“立万象”。
故此,对于“立万象于胸怀”我有两种层面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对应后句“传千祀于毫翰”中所提到的社会意义,画家要有宽博的情怀、能容万物,要从更高更宽的层面来定义绘画创作。绘画不仅要展现时代的风采,反映出时代气息,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性,立足于此才是有意义的。
对“立万象于胸怀”,我的第二种理解是其对应后文中的“心师造化”、“特尽神妙”句,《续画品》云:“岂可曾未涉川,遽云越海;俄睹鱼鳖,谓察蛟龙?”、是说若不是渊识博见,怎能考究辨别画作的优劣。可见姚最对于绘画评论家的要求都如此丰富的知识储备量,还有:“摈落蹄筌,方穷致理”,要排除表面现象,深入内里进行研究,方能尽知其至深之理。这些都说明他对生活积累、对反映本质真实的重视。优秀的画家要“处类皆涉”,胸中有千壑,在生活中能于感受自然之美,善于积累优质素材,表达情怀与本质,这样出来的作品自然也能打动观画者的心灵。这中观点对唐代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是有着借鉴意义的,石涛语:“搜尽奇峰打草稿”,苏轼句:“胸有成竹”不正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总之,在《续画品》中,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姚最的美学观点和学术态度。“心师造化”、“动必依真”、“性尚分流”等在文中所提到的诸多观点都是在绘画实践创作过程中可借鉴的。姚最《续画品序》体现了姚最一生所奉行的儒家积极进取、仁义礼智的思想,论述了绘画和绘画批评的诸多方面,如批评的条件、态度,以及用语言文字批评绘画的不易等,在画论史上显然是最早的一篇绘画批评论,这也是其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陈传席著,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05,第177-183页
[2]陈传席著,六朝画论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08,第304页
[3]倪志云著,中国画论名篇通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01,第119页码、第134页
[4]冯晓林著,历代书画关系论导读,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07,第7页
[5]刘佳主编;吴宇华,李明副主编,中国画,中国纺织出社,2012.07,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