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本身是互通的,造重卡的复杂程度,绝不亚于造一辆中档轿车,而轿车的精细化反过来对造卡车也有促进。
赵
涛,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制造公司副总经理。在技术中心工作过多年,调到制造公司两年,在这一职能转换过程中,他的一些观念也正在发生着改变。
“江淮汽车以前产能不太高,每年大概在5万台,平均到每个月是4000多台。自S3上市后,由于订单较多,2014年8月份产能4000台,9月份产能6000台,10月份产能10000台,11月份产能1.5万台,12月份产能1.7万台,2015年1月份产能2.1万台......这种过程很艰难,完全打破了原来的规划。”赵涛对记者说道。
随着订单的进一步增多,江淮汽车工厂已经接近满负荷生产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产能如何实现?质量如何把控?
向客户驱动型企业转型,就要用客户的眼光来评价产品的质量。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江淮提出了“质量是生存发展之本”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而讲质量、讲品质,绝不能以自我的眼光为中心,而是要以客户的眼光来看。顺着这一思路,从生产制造的角度来讲,江淮汽车又做出了很多改进。
江淮人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质量到底是什么东西?质量其实就是用户对产品的直接感受。有了这样的认识,江淮汽车在注重质量的过程中坚持以客户价值为导向,把客户对投放市场上车型的所有抱怨点都进行整理,对每个抱怨点高度重视并进行仔细的核查。在这个过程中,江淮人把客户的抱怨点当宝一样拿进来不停的纠错和改进,逐步提高质量。
对质量的把控则具体到生产制造中的各个细节。比如,配件的质量管理上,江淮设立了“凌晨早市”质量管理机制,杜绝不合格配件进入车间,并在第一时间退还给供应商。并且有25%的零配件供应商在距离江淮生产基地10公里之内,大大缩短了物流时间和成本,供需双方的沟通也更为便利。
在制造过程当中,江淮一直坚持优选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不以单纯的成本高低而进行选择。此外在制造装备上,江淮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例如制造DCT自动变速箱的工厂,对加工的精度要求非常之高。作为一个全封闭的车间,它的任何一个部件都有除尘化的严苛要求;它在装配过程中,每一个零部件都有红外感应,只要有一丁点偏差,装配线便会停滞不再前进。没有相当能力的装配精度,是完成不了的。
而在整个流程中江淮还采用了Audit评审体系,这是一种国际汽车行业流行的质量评审体系,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定期对流水线上的产品进行抽样会诊,如有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解决,以达到高质量标准。
产能的提升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意味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问题,江淮汽车也不例外。在参观江淮第三工厂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总装车间的工人大多比较年轻。据赵涛介绍,这些一线的员工都具有大专学历,都来自于旁边的JAC大学以及全国各汽车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江淮自己的大学培养的。对于一线员工采取只招生不招工的原则,而所有自己培养的一线员工都是经过了江淮内部两年的专业文化课程的学习和一年的实际岗位实习,最后在他们正式上岗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和考核。
“这些年轻的小伙子在这2年的学习中就接受了2年的企业文化的熏陶,在他们进入江淮工厂之前会根据不同的工种进行专业培训,很多时候都是技师做专门的培训,由于有前期的企业文化熏陶,所以他们进入岗位后也非常好管理,工作也非常认真、一丝不苟。”赵涛对记者说道。
在江淮人看来,距离客户最远的生产制造环节同样要以客户为中心,才可能造出高质量的车来。其实,自主品牌最大的短板并不是技术,而是质量,尤其是可靠性。所以说,制造功力的积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罗马不是一夜能建成的,S3的火爆也不是偶然的撞大运,江淮半个世纪制造文化的积淀功不可没。
后记
自2011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到了2013年,乘用车市场中自主品牌汽车的势头急转直下,市场份额连连下滑;2014年,自主乘用车市场份额经历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12连降”;进入2015年,虽然自主品牌份额止住下跌,但随着整体车市销量增速放缓,以及合资品牌车型价格的继续下探,自主品牌的处境依然严峻。
对此,相关专家表示:当行业发展变“慢”的时候,作为有进取心的自主品牌,更需要在慢节奏中求创新、求发展。事实上,很多寻求突破的自主品牌车企正在找寻差距,从技术研发、品牌营销推广、生产制造等多种角度力争实现突破。
而目前正在热销的江淮瑞风S3就是其典型的“先进代表”,它的成功与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以及精确的市场定位都有直接的关系。
在记者采访江淮高层以及品牌营销、技术、生产制造等部门相关负责人的时候,听到频率最多的四个词便是:“以客户为中心”、“艰苦奋斗”、“积累”、“不走捷径”。不言而喻,对于一个新车型能获得如此佳绩,可以看到江淮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定位以及快速响应。而观其根本原因,瑞风S3热销的关键是江淮围绕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来贯彻始终,从研发过程的用户深度介入,到网络上市前产品推广的用户参与,以及到各地相继开展的大单集中交车仪式等方方面面,都充分体现了江淮始终如一地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此外,踏踏实实沉下心来、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务实求真、不走捷径也是这款车成功的重要因素。
S3的成功让我们重温了造车的一些规律:充分的市场调研、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落地的系统的措施、标准化国际化的研发流程、一丝不苟的质量等。吉利汽车李书福“汽车就是沙发加轮子”的言论是从战略上藐视造车的经典,而S3的成功则是从战术上重视造车的范例。只要一板一眼,不偷工减料,不走捷径,补上该补的课,不梦想弯道超车,自主品牌的产品就会有希望。
S3的成功不仅宣告江淮在乘用车领域扎稳了脚跟,而且给处于困境中的自主品牌汽车指明了方向:回归造车的本源。
赵
涛,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制造公司副总经理。在技术中心工作过多年,调到制造公司两年,在这一职能转换过程中,他的一些观念也正在发生着改变。
“江淮汽车以前产能不太高,每年大概在5万台,平均到每个月是4000多台。自S3上市后,由于订单较多,2014年8月份产能4000台,9月份产能6000台,10月份产能10000台,11月份产能1.5万台,12月份产能1.7万台,2015年1月份产能2.1万台......这种过程很艰难,完全打破了原来的规划。”赵涛对记者说道。
随着订单的进一步增多,江淮汽车工厂已经接近满负荷生产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产能如何实现?质量如何把控?
向客户驱动型企业转型,就要用客户的眼光来评价产品的质量。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江淮提出了“质量是生存发展之本”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而讲质量、讲品质,绝不能以自我的眼光为中心,而是要以客户的眼光来看。顺着这一思路,从生产制造的角度来讲,江淮汽车又做出了很多改进。
江淮人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质量到底是什么东西?质量其实就是用户对产品的直接感受。有了这样的认识,江淮汽车在注重质量的过程中坚持以客户价值为导向,把客户对投放市场上车型的所有抱怨点都进行整理,对每个抱怨点高度重视并进行仔细的核查。在这个过程中,江淮人把客户的抱怨点当宝一样拿进来不停的纠错和改进,逐步提高质量。
对质量的把控则具体到生产制造中的各个细节。比如,配件的质量管理上,江淮设立了“凌晨早市”质量管理机制,杜绝不合格配件进入车间,并在第一时间退还给供应商。并且有25%的零配件供应商在距离江淮生产基地10公里之内,大大缩短了物流时间和成本,供需双方的沟通也更为便利。
在制造过程当中,江淮一直坚持优选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不以单纯的成本高低而进行选择。此外在制造装备上,江淮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例如制造DCT自动变速箱的工厂,对加工的精度要求非常之高。作为一个全封闭的车间,它的任何一个部件都有除尘化的严苛要求;它在装配过程中,每一个零部件都有红外感应,只要有一丁点偏差,装配线便会停滞不再前进。没有相当能力的装配精度,是完成不了的。
而在整个流程中江淮还采用了Audit评审体系,这是一种国际汽车行业流行的质量评审体系,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定期对流水线上的产品进行抽样会诊,如有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解决,以达到高质量标准。
产能的提升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意味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问题,江淮汽车也不例外。在参观江淮第三工厂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总装车间的工人大多比较年轻。据赵涛介绍,这些一线的员工都具有大专学历,都来自于旁边的JAC大学以及全国各汽车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江淮自己的大学培养的。对于一线员工采取只招生不招工的原则,而所有自己培养的一线员工都是经过了江淮内部两年的专业文化课程的学习和一年的实际岗位实习,最后在他们正式上岗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和考核。
“这些年轻的小伙子在这2年的学习中就接受了2年的企业文化的熏陶,在他们进入江淮工厂之前会根据不同的工种进行专业培训,很多时候都是技师做专门的培训,由于有前期的企业文化熏陶,所以他们进入岗位后也非常好管理,工作也非常认真、一丝不苟。”赵涛对记者说道。
在江淮人看来,距离客户最远的生产制造环节同样要以客户为中心,才可能造出高质量的车来。其实,自主品牌最大的短板并不是技术,而是质量,尤其是可靠性。所以说,制造功力的积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罗马不是一夜能建成的,S3的火爆也不是偶然的撞大运,江淮半个世纪制造文化的积淀功不可没。
后记
自2011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到了2013年,乘用车市场中自主品牌汽车的势头急转直下,市场份额连连下滑;2014年,自主乘用车市场份额经历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12连降”;进入2015年,虽然自主品牌份额止住下跌,但随着整体车市销量增速放缓,以及合资品牌车型价格的继续下探,自主品牌的处境依然严峻。
对此,相关专家表示:当行业发展变“慢”的时候,作为有进取心的自主品牌,更需要在慢节奏中求创新、求发展。事实上,很多寻求突破的自主品牌车企正在找寻差距,从技术研发、品牌营销推广、生产制造等多种角度力争实现突破。
而目前正在热销的江淮瑞风S3就是其典型的“先进代表”,它的成功与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以及精确的市场定位都有直接的关系。
在记者采访江淮高层以及品牌营销、技术、生产制造等部门相关负责人的时候,听到频率最多的四个词便是:“以客户为中心”、“艰苦奋斗”、“积累”、“不走捷径”。不言而喻,对于一个新车型能获得如此佳绩,可以看到江淮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定位以及快速响应。而观其根本原因,瑞风S3热销的关键是江淮围绕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来贯彻始终,从研发过程的用户深度介入,到网络上市前产品推广的用户参与,以及到各地相继开展的大单集中交车仪式等方方面面,都充分体现了江淮始终如一地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此外,踏踏实实沉下心来、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务实求真、不走捷径也是这款车成功的重要因素。
S3的成功让我们重温了造车的一些规律:充分的市场调研、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落地的系统的措施、标准化国际化的研发流程、一丝不苟的质量等。吉利汽车李书福“汽车就是沙发加轮子”的言论是从战略上藐视造车的经典,而S3的成功则是从战术上重视造车的范例。只要一板一眼,不偷工减料,不走捷径,补上该补的课,不梦想弯道超车,自主品牌的产品就会有希望。
S3的成功不仅宣告江淮在乘用车领域扎稳了脚跟,而且给处于困境中的自主品牌汽车指明了方向:回归造车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