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礼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来源 :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iuytrewq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是中国文化之源,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记》云:“礼缘人情而作。”可见,礼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古往今来,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使之与教育深度融合,对培养人“至中”境界的情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礼文化建设得到教育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在教育实践中,礼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实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试图以本校礼文化建设为例,探究礼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学校礼文化的价值与功能
  在校园中,礼文化有形无形地弥散于师生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以特有的形象向学生传播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也以它独有的象征符号感染、同化学生,对温润学生心灵,涵育文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品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主要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以诸多的礼仪法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在良好的礼文化作用下,学生个体自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和塑造性格,进而内化形成稳定的个人品质。因此,良好的礼文化具有德育功能,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范学生行为,促进价值认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校园生活中,学生需要遵守在学习、与人交往等活动中的规矩、准则,即学校规范,这是学校礼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以礼文化为载体传达核心价值观和学校规范,以礼文化为媒介让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幸福成长,最后形成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学校礼文化的濡染中,师生不断完善自己,形成价值认同,强化了教师的职业认知,使学生获得了某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凝聚团队情感,形成精神集体 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立制生成的,制度执行过程接受教职工监督,发挥制度权威性、规范性,以此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实施制度育人,制度的落实中约束与激励并行,树典型、立标杆,使制度管理从外在的约束向个体内在自律转变,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集体精神。集体精神一旦形成,便产生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即团队意识。团队成员具有极强的向心力、凝聚力,他们会把个体利益和团队利益统一起来,这样就能保证集体的高效率运转,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实现由“我”向“我们”、由“个性”向“群性”的转变。
  传承学校文化,强化文化功能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走过的时间历程都是一笔财富,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教育资源,成文成章的制度规范是学校文化,而不成文不成章的氛围习惯更是学校文化。学校成员创造并形成共识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由之而来的行为,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气氛与氛围,所遵循的规律习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影响着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如果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原有学校文化的基础上,顺势而发形成学校新的礼文化,让学校精神在继承中不断提升,就能让礼文化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
  激发助长效应,实现“礼治”管理 学校礼文化一旦形成,不但可以规范师生行为,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师生对集体的依附感和归属感,营造一种新的校园秩序和道德操守,实现由“法治”向“礼治”转变。
  礼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校礼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很多学校非常重视,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学校礼文化建设在理念、目标、功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校高度重视。
  形式有余,内涵不足 纵观学校礼文化建设,大多数重视形式,不注重内涵,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效果”;重“瞬时表演”轻“潜移默化”;重领导“意图展示”轻师生“精神养成”;重“学业成绩”轻“德行内化”;重“口号呼吁”轻“躬身践行”。这样造成学校礼文化的内涵不足,社会化理念模糊。
  内容有余,目标不清 学校依据学生的一日活动,为学生设定了早上到校“问候礼”,班级上课“课堂礼”,做操集合“路队礼”等,但是各项“礼”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表演的成分过浓。老师学生没有认识到,守规范、讲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和准则,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对师生没有撼动力,无法让参与者产生应有的心灵撼动和心理共鸣,因而无法唤起师生对“礼”的养成训练产生愉快的情感,缺乏“礼”文化融合的思想基础,从而造成时间、财物及精神浪费。
  数量有余,参与不足 礼文化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学生的礼仪养成,需要学校坚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学科教学中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挥、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礼仪教育因素,形成全方位礼仪教育的态势。聚合礼仪教育的各种积极因素,形成和谐共振的综合效应,使学生的礼仪意识多方面反复强化,逐步渗入灵魂深处。
  礼文化建设的改进策略
  校园是个体成长的精神家园,更是主体道德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形成的主要场所。面对当前学校礼文化建设的种种不足,学校可以从理念、目标、环境、体系、机制等方面进行重构,探索礼文化建设的途径。
  理念重建:充分凸显学校礼文化功能 学校礼文化建设应该充分体现当代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创设情境,丰富内容与形式,以内涵丰富的礼文化,以唤起师生对其内容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积极引导师生充分认识礼文化所承载的育人意义,鼓励师生融入到学校礼文化建设的氛围中,自觉实践,滋养人生。而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在传统礼文化的影响下只看到了礼文化中的礼元素,而没有看到礼文化育人的目的,教育性应该成为礼文化存在的根本依据,所以,礼文化应该充分发挥文化的基本功能——教化的作用,不应该只是一种装饰品,是一种形式,必须突出其育人的目的。充分凸显学校礼文化的功能,教化、熏陶每个师生,凝聚全体成员,提高全员素质,增强全员凝聚力。
  环境优化:营造学校礼文化环境氛围 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应该把礼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来设计,让“礼文化”融入到学校环境中去,注重营造浓厚的校园礼文化环境。学校塑造了“礼”文化主题墙,把孔融让梨、孔子拜师等故事融入其中,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会礼让、学会尊师敬长。   体系重建:构建学校礼文化建设体系 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建立一个由核心价值和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理念)延展出来的主体框架,形成学校文化的完整系统。从文化特征来划分,有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对于学校而言,最难达成的要数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师生行为上的表现,是学校文化育人的印证,是文化修养的刻度,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应自成体系。
  学校把培养“彬彬有礼的红光人”作为学校行为文化的出发点,从待人、集会、课堂、就餐等方面入手,全面构建学校“礼”的行为文化建设体系。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红光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待人礼仪(尊敬师长、同学交往、接待客人的礼节和注意的细节)、集会礼仪、课堂礼仪、就餐礼仪、活动礼仪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的熏陶,让师生有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体系从“礼仪”拓展到“礼文化”,把学校很多活动包络进来,让学校“礼文化”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不断吸取新时期文化的新营养,升华学校“礼文化”的品位,让学校“礼文化”内容更加丰富。
  完善机制:注重礼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有了“礼文化”建设体系,营造了浓厚的“礼文化”环境,学校“礼文化”建设需要完善机制,落实措施,让“礼文化”浸透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发挥其作用。因此,学校首先落实校本课程——《红光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每周一课时,让师生对各种场合的礼节入脑入心,这样才有可能落实到行动中去。其次注重“礼”的养成教育,加强日常考核,定期评选“礼仪星”。通过红领巾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站、电视墙等多种形式,播放“礼”的故事、宣传“礼”的事迹,强调“礼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师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培养良好的礼仪素质。第三,围绕时令性节日,开展专题教育——“文明礼”“爱绿礼”“爱心礼”“劳动礼”“尊师礼”“爱国礼”等,一次次的活动,使师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受到教育,陶冶其情操,提高了师生的思想素质。第四,整合资源,联系社区、家庭,拓展“礼文化”建设渠道。把“礼文化”建设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礼文化”,充分挖掘学科“礼文化”资源,让师生时时受到“礼文化”的熏陶。另外注重发挥家庭、社区的育人功能,合力教育下一代。通过家长会,与社区联办家长学校,开展“礼文化”的专题讲座,落实“礼文化”的措施,让家长、社区合力,提升全员“礼文化”的素质。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不学礼,无以立”。学校“礼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教育是为学生人生奠基的阶段,小学礼文化建设承载着学生的今天与未来,需要每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勇于尝试,大胆实践。
其他文献
从母语教学的角度讲,教汉字,要教汉字之母。尽管我们的汉字字母表还没有建立,尽管我们要面对许多的“无理汉字”,但是,我们还是要回到原点,回到常识,尽可能从“汉字有理”的角度,解读汉字。随便举几个例子:  譬如“益”字,如果我们把“益”字拆分开来,下面就是个“皿”字,如果横着看,上面就是个“水”字,水从盆里满出来了,就是“益”。所以“益”本意就是水满了,溢出来了。就是后来“溢”字的本字。  对于“益”
期刊
英文有英文字母,俄文有俄文字母,法文有法文字母,拉丁文均有拉丁文字母。维系我们华夏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汉字,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汉字之母呢?  笔者翻阅《新华词典》和《辞海》,也从百度上查询到“字母”词条,它们一致定义为:“拼音文字或注音符号的最小书写单位。如英文字母,汉语拼音字母。”显然,这个“字母”的定义撇开了中文汉字,是针对拼音文字而下的。  这个字母概念值得推敲。首先,汉语拼音仅仅是汉字的注音符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有着丰富的文学给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阅读教学中传承古诗词,学生领略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的是传统文化的营养,积淀的是传统文化的素养。古诗词题材短小、格律严明、言辞隽永、情感丰盈、意境悠远,可谓体裁特点鲜明,因此古诗词教学应依据其体裁特点,寻求学生本位下的简约式教学——读、想、比、写,才能让古诗词这传统文化中的一支溪流流淌
期刊
2011版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这强调了“语用”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语用”就是语文实践,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都是“语用”的组成部分,它们都和习作有紧密的联系,“说”“写”是语用的具体体现。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让他们绽放心中
期刊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所谓优质学校、特色学校,其鲜明标志和内涵就是有着优秀的学校文化。缺少了这个“内涵”,学校发展就没有了“底气”。一所学校有没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她有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
期刊
自2011版新课标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定位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后,面对儿童游离课堂,缺乏个性化表达的“消极语用”现状,如何从学生的学出发,站在“积极语用”的立场重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命题。  单就语文阅读来讲,教育家钟启泉说:“语文学科就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侧面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兼具‘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掌握了多少语言知识,
期刊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河北省迁安市第六实验小学本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围绕“君子文化”建设,提出了“培养文质彬彬的现代君子少年”这一育人目标。学校紧扣育人目标,积极响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关于“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整合与均衡”的要求,落实综合实践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着力构建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1-5
期刊
当代孩子的成长环境较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伴随他们成长的不只是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还有更加诱人、更加个性化的互联网。在高速运行、信息充裕的网络世界里,他们享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和自由发表言论的快感,获得了各种各样带有刺激性的信息,他们的知识视野和心理复杂程度有时甚至是成年人所不能比拟的。在这种成年人都不能自如掌控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然就多了一些父母所不能理解的心理问题,这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很可能影响到他们
期刊
像每一位阅读此书的读者一样,从其第一句话开始,我们就被一股凝练的荒诞感所吸引。“今天,妈妈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一面是亲昵的口语化表达的“妈妈”,是一种内心的全然外化,另一面是“我不清楚,她哪天走了”,以一种轻描淡写的“今天又或者是明天”的自我猜测完成了对母殁的回应。  在小说一开始,主人公内心最自我的部分就赤裸裸地暴露在每位读者的面前,这些读者,正是那些不同程度受到约定俗成的道德伦理
期刊
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对于一切我们曾经试图寻找或正在寻找的东西, 我们一无所知。如同我仍不知道我不断寻找的能让我愿意放弃一切都想要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因为无知,所以上帝发笑。人性很多时候本就如此,那么,我们本该怎样生活的就怎样生活吧。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非抓住不可的,而我们唯一想抓住的也只是一些不甘而已。  “人们回忆起的过去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像重读一本书或重看一部电影一样去重温爱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