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是中国文化之源,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记》云:“礼缘人情而作。”可见,礼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古往今来,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使之与教育深度融合,对培养人“至中”境界的情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礼文化建设得到教育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在教育实践中,礼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实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试图以本校礼文化建设为例,探究礼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学校礼文化的价值与功能
在校园中,礼文化有形无形地弥散于师生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以特有的形象向学生传播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也以它独有的象征符号感染、同化学生,对温润学生心灵,涵育文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品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主要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以诸多的礼仪法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在良好的礼文化作用下,学生个体自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和塑造性格,进而内化形成稳定的个人品质。因此,良好的礼文化具有德育功能,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范学生行为,促进价值认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校园生活中,学生需要遵守在学习、与人交往等活动中的规矩、准则,即学校规范,这是学校礼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以礼文化为载体传达核心价值观和学校规范,以礼文化为媒介让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幸福成长,最后形成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学校礼文化的濡染中,师生不断完善自己,形成价值认同,强化了教师的职业认知,使学生获得了某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凝聚团队情感,形成精神集体 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立制生成的,制度执行过程接受教职工监督,发挥制度权威性、规范性,以此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实施制度育人,制度的落实中约束与激励并行,树典型、立标杆,使制度管理从外在的约束向个体内在自律转变,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集体精神。集体精神一旦形成,便产生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即团队意识。团队成员具有极强的向心力、凝聚力,他们会把个体利益和团队利益统一起来,这样就能保证集体的高效率运转,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实现由“我”向“我们”、由“个性”向“群性”的转变。
传承学校文化,强化文化功能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走过的时间历程都是一笔财富,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教育资源,成文成章的制度规范是学校文化,而不成文不成章的氛围习惯更是学校文化。学校成员创造并形成共识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由之而来的行为,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气氛与氛围,所遵循的规律习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影响着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如果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原有学校文化的基础上,顺势而发形成学校新的礼文化,让学校精神在继承中不断提升,就能让礼文化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
激发助长效应,实现“礼治”管理 学校礼文化一旦形成,不但可以规范师生行为,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师生对集体的依附感和归属感,营造一种新的校园秩序和道德操守,实现由“法治”向“礼治”转变。
礼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校礼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很多学校非常重视,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学校礼文化建设在理念、目标、功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校高度重视。
形式有余,内涵不足 纵观学校礼文化建设,大多数重视形式,不注重内涵,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效果”;重“瞬时表演”轻“潜移默化”;重领导“意图展示”轻师生“精神养成”;重“学业成绩”轻“德行内化”;重“口号呼吁”轻“躬身践行”。这样造成学校礼文化的内涵不足,社会化理念模糊。
内容有余,目标不清 学校依据学生的一日活动,为学生设定了早上到校“问候礼”,班级上课“课堂礼”,做操集合“路队礼”等,但是各项“礼”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表演的成分过浓。老师学生没有认识到,守规范、讲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和准则,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对师生没有撼动力,无法让参与者产生应有的心灵撼动和心理共鸣,因而无法唤起师生对“礼”的养成训练产生愉快的情感,缺乏“礼”文化融合的思想基础,从而造成时间、财物及精神浪费。
数量有余,参与不足 礼文化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学生的礼仪养成,需要学校坚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学科教学中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挥、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礼仪教育因素,形成全方位礼仪教育的态势。聚合礼仪教育的各种积极因素,形成和谐共振的综合效应,使学生的礼仪意识多方面反复强化,逐步渗入灵魂深处。
礼文化建设的改进策略
校园是个体成长的精神家园,更是主体道德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形成的主要场所。面对当前学校礼文化建设的种种不足,学校可以从理念、目标、环境、体系、机制等方面进行重构,探索礼文化建设的途径。
理念重建:充分凸显学校礼文化功能 学校礼文化建设应该充分体现当代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创设情境,丰富内容与形式,以内涵丰富的礼文化,以唤起师生对其内容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积极引导师生充分认识礼文化所承载的育人意义,鼓励师生融入到学校礼文化建设的氛围中,自觉实践,滋养人生。而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在传统礼文化的影响下只看到了礼文化中的礼元素,而没有看到礼文化育人的目的,教育性应该成为礼文化存在的根本依据,所以,礼文化应该充分发挥文化的基本功能——教化的作用,不应该只是一种装饰品,是一种形式,必须突出其育人的目的。充分凸显学校礼文化的功能,教化、熏陶每个师生,凝聚全体成员,提高全员素质,增强全员凝聚力。
环境优化:营造学校礼文化环境氛围 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应该把礼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来设计,让“礼文化”融入到学校环境中去,注重营造浓厚的校园礼文化环境。学校塑造了“礼”文化主题墙,把孔融让梨、孔子拜师等故事融入其中,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会礼让、学会尊师敬长。 体系重建:构建学校礼文化建设体系 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建立一个由核心价值和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理念)延展出来的主体框架,形成学校文化的完整系统。从文化特征来划分,有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对于学校而言,最难达成的要数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师生行为上的表现,是学校文化育人的印证,是文化修养的刻度,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应自成体系。
学校把培养“彬彬有礼的红光人”作为学校行为文化的出发点,从待人、集会、课堂、就餐等方面入手,全面构建学校“礼”的行为文化建设体系。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红光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待人礼仪(尊敬师长、同学交往、接待客人的礼节和注意的细节)、集会礼仪、课堂礼仪、就餐礼仪、活动礼仪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的熏陶,让师生有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体系从“礼仪”拓展到“礼文化”,把学校很多活动包络进来,让学校“礼文化”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不断吸取新时期文化的新营养,升华学校“礼文化”的品位,让学校“礼文化”内容更加丰富。
完善机制:注重礼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有了“礼文化”建设体系,营造了浓厚的“礼文化”环境,学校“礼文化”建设需要完善机制,落实措施,让“礼文化”浸透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发挥其作用。因此,学校首先落实校本课程——《红光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每周一课时,让师生对各种场合的礼节入脑入心,这样才有可能落实到行动中去。其次注重“礼”的养成教育,加强日常考核,定期评选“礼仪星”。通过红领巾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站、电视墙等多种形式,播放“礼”的故事、宣传“礼”的事迹,强调“礼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师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培养良好的礼仪素质。第三,围绕时令性节日,开展专题教育——“文明礼”“爱绿礼”“爱心礼”“劳动礼”“尊师礼”“爱国礼”等,一次次的活动,使师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受到教育,陶冶其情操,提高了师生的思想素质。第四,整合资源,联系社区、家庭,拓展“礼文化”建设渠道。把“礼文化”建设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礼文化”,充分挖掘学科“礼文化”资源,让师生时时受到“礼文化”的熏陶。另外注重发挥家庭、社区的育人功能,合力教育下一代。通过家长会,与社区联办家长学校,开展“礼文化”的专题讲座,落实“礼文化”的措施,让家长、社区合力,提升全员“礼文化”的素质。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不学礼,无以立”。学校“礼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教育是为学生人生奠基的阶段,小学礼文化建设承载着学生的今天与未来,需要每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勇于尝试,大胆实践。
学校礼文化的价值与功能
在校园中,礼文化有形无形地弥散于师生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以特有的形象向学生传播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也以它独有的象征符号感染、同化学生,对温润学生心灵,涵育文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品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主要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以诸多的礼仪法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在良好的礼文化作用下,学生个体自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和塑造性格,进而内化形成稳定的个人品质。因此,良好的礼文化具有德育功能,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范学生行为,促进价值认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校园生活中,学生需要遵守在学习、与人交往等活动中的规矩、准则,即学校规范,这是学校礼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以礼文化为载体传达核心价值观和学校规范,以礼文化为媒介让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幸福成长,最后形成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学校礼文化的濡染中,师生不断完善自己,形成价值认同,强化了教师的职业认知,使学生获得了某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凝聚团队情感,形成精神集体 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立制生成的,制度执行过程接受教职工监督,发挥制度权威性、规范性,以此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实施制度育人,制度的落实中约束与激励并行,树典型、立标杆,使制度管理从外在的约束向个体内在自律转变,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集体精神。集体精神一旦形成,便产生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即团队意识。团队成员具有极强的向心力、凝聚力,他们会把个体利益和团队利益统一起来,这样就能保证集体的高效率运转,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实现由“我”向“我们”、由“个性”向“群性”的转变。
传承学校文化,强化文化功能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走过的时间历程都是一笔财富,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教育资源,成文成章的制度规范是学校文化,而不成文不成章的氛围习惯更是学校文化。学校成员创造并形成共识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由之而来的行为,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气氛与氛围,所遵循的规律习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影响着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如果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原有学校文化的基础上,顺势而发形成学校新的礼文化,让学校精神在继承中不断提升,就能让礼文化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
激发助长效应,实现“礼治”管理 学校礼文化一旦形成,不但可以规范师生行为,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师生对集体的依附感和归属感,营造一种新的校园秩序和道德操守,实现由“法治”向“礼治”转变。
礼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校礼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很多学校非常重视,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学校礼文化建设在理念、目标、功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校高度重视。
形式有余,内涵不足 纵观学校礼文化建设,大多数重视形式,不注重内涵,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效果”;重“瞬时表演”轻“潜移默化”;重领导“意图展示”轻师生“精神养成”;重“学业成绩”轻“德行内化”;重“口号呼吁”轻“躬身践行”。这样造成学校礼文化的内涵不足,社会化理念模糊。
内容有余,目标不清 学校依据学生的一日活动,为学生设定了早上到校“问候礼”,班级上课“课堂礼”,做操集合“路队礼”等,但是各项“礼”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表演的成分过浓。老师学生没有认识到,守规范、讲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和准则,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对师生没有撼动力,无法让参与者产生应有的心灵撼动和心理共鸣,因而无法唤起师生对“礼”的养成训练产生愉快的情感,缺乏“礼”文化融合的思想基础,从而造成时间、财物及精神浪费。
数量有余,参与不足 礼文化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学生的礼仪养成,需要学校坚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学科教学中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挥、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礼仪教育因素,形成全方位礼仪教育的态势。聚合礼仪教育的各种积极因素,形成和谐共振的综合效应,使学生的礼仪意识多方面反复强化,逐步渗入灵魂深处。
礼文化建设的改进策略
校园是个体成长的精神家园,更是主体道德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形成的主要场所。面对当前学校礼文化建设的种种不足,学校可以从理念、目标、环境、体系、机制等方面进行重构,探索礼文化建设的途径。
理念重建:充分凸显学校礼文化功能 学校礼文化建设应该充分体现当代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创设情境,丰富内容与形式,以内涵丰富的礼文化,以唤起师生对其内容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积极引导师生充分认识礼文化所承载的育人意义,鼓励师生融入到学校礼文化建设的氛围中,自觉实践,滋养人生。而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在传统礼文化的影响下只看到了礼文化中的礼元素,而没有看到礼文化育人的目的,教育性应该成为礼文化存在的根本依据,所以,礼文化应该充分发挥文化的基本功能——教化的作用,不应该只是一种装饰品,是一种形式,必须突出其育人的目的。充分凸显学校礼文化的功能,教化、熏陶每个师生,凝聚全体成员,提高全员素质,增强全员凝聚力。
环境优化:营造学校礼文化环境氛围 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应该把礼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来设计,让“礼文化”融入到学校环境中去,注重营造浓厚的校园礼文化环境。学校塑造了“礼”文化主题墙,把孔融让梨、孔子拜师等故事融入其中,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会礼让、学会尊师敬长。 体系重建:构建学校礼文化建设体系 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建立一个由核心价值和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理念)延展出来的主体框架,形成学校文化的完整系统。从文化特征来划分,有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对于学校而言,最难达成的要数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师生行为上的表现,是学校文化育人的印证,是文化修养的刻度,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应自成体系。
学校把培养“彬彬有礼的红光人”作为学校行为文化的出发点,从待人、集会、课堂、就餐等方面入手,全面构建学校“礼”的行为文化建设体系。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红光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待人礼仪(尊敬师长、同学交往、接待客人的礼节和注意的细节)、集会礼仪、课堂礼仪、就餐礼仪、活动礼仪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的熏陶,让师生有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体系从“礼仪”拓展到“礼文化”,把学校很多活动包络进来,让学校“礼文化”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不断吸取新时期文化的新营养,升华学校“礼文化”的品位,让学校“礼文化”内容更加丰富。
完善机制:注重礼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有了“礼文化”建设体系,营造了浓厚的“礼文化”环境,学校“礼文化”建设需要完善机制,落实措施,让“礼文化”浸透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发挥其作用。因此,学校首先落实校本课程——《红光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每周一课时,让师生对各种场合的礼节入脑入心,这样才有可能落实到行动中去。其次注重“礼”的养成教育,加强日常考核,定期评选“礼仪星”。通过红领巾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站、电视墙等多种形式,播放“礼”的故事、宣传“礼”的事迹,强调“礼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师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培养良好的礼仪素质。第三,围绕时令性节日,开展专题教育——“文明礼”“爱绿礼”“爱心礼”“劳动礼”“尊师礼”“爱国礼”等,一次次的活动,使师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受到教育,陶冶其情操,提高了师生的思想素质。第四,整合资源,联系社区、家庭,拓展“礼文化”建设渠道。把“礼文化”建设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礼文化”,充分挖掘学科“礼文化”资源,让师生时时受到“礼文化”的熏陶。另外注重发挥家庭、社区的育人功能,合力教育下一代。通过家长会,与社区联办家长学校,开展“礼文化”的专题讲座,落实“礼文化”的措施,让家长、社区合力,提升全员“礼文化”的素质。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不学礼,无以立”。学校“礼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教育是为学生人生奠基的阶段,小学礼文化建设承载着学生的今天与未来,需要每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勇于尝试,大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