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人工,七分天成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chu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雕发展史]
  根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究竟起源于何时,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但古人很早就利用树根的自然形态制作各种艺术品,出土的汉代画像和壁画中,就有用树根制作的几、架等根艺品。1982年,考古工作者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发掘出一件战国时期的根雕《辟邪》,这件根雕构思合理,造型生动,富有动势和神韵,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根雕艺术就有相当高的水平。
  随着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根艺创作在隋、唐时期已很兴盛。唐朝韩愈在《题木居士》一诗中,对当时一件名为“木居士”的根艺作品作过形象的描述:“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写了因历经沧桑而遍布奇沟异疤的根身,以及古代艺人巧妙地利用天然根所具有的自然形态美,从而达到艺术上的“神似”的根艺创作手法;更写了古人对根艺品的喜爱,甚至达到了将其当作“神”物来崇拜的景象。
  据史料记载,古代根艺创作不仅在观赏品方面,而且在实用品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明代谢在杭《五杂佾·物部》中便有当时“以枯木根作禅椅”的记载。如今在上海豫园玉华堂内所陈列的根制双椅、玉玲珑麒麟和凤凰等实用品和观赏品,便是明代人所作。《陶庵梦忆》一书,对明代人的根艺创作有着详细记述:“貌若无能,而巧夺天工……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行之盘根错节,以不易刀斧为奇,经手胳冲磨之而逐得重价。”
  清代,许多根艺家继承和发展了木雕传统技艺使根艺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发展成了专业手工作坊。其中尤以福建的莆田、仙游、福州以及浙江的宁海、浦江、杭州天竺等为著名的产地。福建生产的“福禄寿三星”“麻姑仙女”等成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产品。浙江宁海、浦江一带则把根艺人称为“柴珠人”。“柴珠”在当地是“烧材”的意思。所谓“柴珠人”,是谓这些人能把原本只用于烧火的废料点化成宝的意思。由“柴珠人”创作的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如姜子牙、关公、诸葛亮、杨贵妃、王昭君、貂蝉、八仙、寿星、魁星等生动自然,无一雷同。
  
  [根雕之美]
  根艺美术从古至今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喜爱,完全取决于它特殊的艺术形式。从潜意识来说,人类自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后,便不断思索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大约完成于西周时期的《周易》一书中,古代先哲们便已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根艺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天人共创”的艺术形式,恰恰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这种深层意识。由于根艺品充分利用天然根所形成的弯、曲、结、疤、纹、痕、沟、槽、奇、丑、凹、凸、漏、透、皱等特点,满足了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艺术心理追求。
  一件本来散落在野外沟坎路旁或农家柴火垛中的枯根朽桩,通过独具慧眼的根艺美术爱好者或工作者的发现,经过作者本人的细心解读,使心灵与自然神韵发生碰撞,从而激发出创作灵感和思维火花,再经过灵活巧妙的艺术加工与处理,使之焕发出特有的艺术魅力;通过作品与观赏者的心灵发生沟通与共鸣,从而显示出根艺美术作品特有的社会艺术功能,产生出根艺品的艺术美。
  
  [根雕的特点]
  巧借天然要贯穿于创作的始终。当选到一块具有自然形态美和创作价值的根材时,有的可以一目了然,确定创作主题,但这种情况极少。大多数是第一印象觉得其形态美,可以利用来创作点什么,但究竟创作什么并不清楚。对于一个七枝八杈、形态复杂的根体,经过作者推敲确定主题后,下一步就是制作阶段。在制作时要贯彻“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制作原则,围绕着主题思想的要求,巧用心计,合理而慎重地取舍。除对局部作少量的修饰和必要的雕琢外,重点应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体现。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因材施艺,进行取舍、雕琢、磨制等一系列精到的加工,做到巧借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实现原定的创作设想。由于根雕要巧借天然,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
  
  [根雕鉴赏]
  这件明代望云款竹雕荷叶式杯,高8.3厘米,口径9.5厘米。杯以竹根雕作折枝荷叶形,近底处雕一朵荷花。荷叶翻卷,花瓣舒张,莲蓬饱满。花叶浅雕,筋脉隐现。花瓣间隐一螃蟹,敛螯舒腿,如欲攀爬,颇有生趣。底足由荷花及叶茎盘曲而成,巧妙自然。杯内壁阴刻隶书五言诗:“截得青竹杆,制成碧筒杯,霜螯正肥美,我酿醉新醅。”及“万历庚辰(1580年)秋日墨林山人”款。近底处刻阳文篆书“望云”印章款。 “墨林山人”即明代安徽著名收藏家项元汴的名号,此杯或即为其所有。“望云”款待考。
  战国根雕“辟邪”,长69.5厘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根雕实物,于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
  辟邪,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狮,有翼,造型上比较细长。《急就章》说:“射魃辟邪除群凶。”颜师古注《急就篇》云:“射魃、辟邪,皆神兽名”,多仝天禄(又称天鹿)对举。《十州记》云:“聚窟州有辟邪天鹿。”辟邪常与天禄配对,俱属神兽之列,专与邪恶作斗争,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而人们用这种神兽来看守阙门和神道。
  这件根雕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图案,呈行走之状,富有动势和神韵。古代艺人根据这种乌色树根的天然造型,依形度势,略在局部地方加以雕刻虎头形象和动物图案,一件生动活泼的“辟邪”神兽就诞生了,不仅突出了作品的自然之美,而且显示出人工技艺十分精巧。从根雕辟邪可以看出,根雕创作的“天人合一”之妙,早在战国时代就焕发出迷人的风采。
其他文献
[擂主作文二]    无论是“镜花水月的女人”,抑或“才女”,这些称谓都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女”字。我不是在这儿废话连篇地说笑,而是因为张爱玲所表现出的典型而又独特的女性气质,着实让人感慨万千。典型,在于她细心、敏感的女性心理;独特,是因为上下几千年中国女人缜密繁复的心思只有在张爱玲的幽幽叙述中展露无余。  没有丁玲辛辣鞭挞的畅快,亦没有冰心古道热肠的光明,张爱玲散文起初给我的印象是幽绵、晦暗,然
期刊
凤姐笑语谑颦儿  曹雪芹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别作梦!
期刊
【真题回放】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文题一:请以“为了 ”为题,写一篇作文。  文题二: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杨柳自有杨柳的洒脱,青松自有青松的壮美,生于世界上,存于宇宙间,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每个生命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展示着无穷的魅力。  要求:(1)半命题作文,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材料作文,自选角度,自拟题目;(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
期刊
1.首届奥运会东道主沿袭了古奥运会旧制,不允许女子运动员参加。  2.100米决赛时,美国运动员托伯克身穿背心和裤衩,这与其他穿长裤的选手相比十分特别,观看比赛的女性甚至掩面不敢正视。运动员们的起跑姿势千姿百态,有的直挺挺地站立着,有的弯着腰,唯独伯克采取了近似“蹲踞式”的起跑姿势,这又引来了观众的好奇和哄笑。然而,伯克对此置若罔闻,并一举夺魁。  3.英国牛津大学的学生博兰正好在雅典旅游,他喜欢
期刊
电影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19世纪末期,由最初被认为是“小学生的玩意”“奴隶们的娱乐游戏”,逐步发展成为20世纪最广泛传播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色彩缤纷的艺术世界吧。  (文思)    片名: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3-D  译名:地心历险记/地心游记3D  导演:埃里克·布里维
期刊
如果说,家庭环境和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学时代的兴趣培养则是人生达至终极的基础工程。  上海的圣玛利亚女校是著名的美国教会女子中学,同中西女塾同负贵族化声誉。张爱玲的中学时代就是在这所美国圣公会办的学校度过的。在那里她得到了自由发展,自信心日益坚强。她“不合群”、不交友、不苟言笑、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自由性格那时已趋稳定。当时学校的教师主要是美国人和英国人,课程分设英文部和中文部。
期刊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事可以洞察整个社会。人事浮沉、社会风貌、众生百态、人情世相尽在“小说百味”。  (维文)    [主题导言]    巴尔扎克说:“良心比天才更难得。”良心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这个东西有一个奇妙的作用,它会在一定的条件下,使人作出自责,使道德的勇气变成行动的勇气。良心是面明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人性的深处和世间是非善恶的真相;良心是扇明亮的窗户,推开它,灿烂的阳光
期刊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到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撇子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陪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啦!”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
期刊
临江仙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元好问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赏析]  由词题可知,这首词描绘的是作者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的情景。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李君辅之之故”而至济南。第二年丙申(1236)三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
期刊
[作者简介]  加里·布莱克伍德(Gary Blackwood)一直致力于儿童文学与青少年文学的创作。他从小就喜欢向杂志社投稿,16岁时他的稿件第一次得到了编辑的赏识。 19岁时他发表了第一篇作品,21岁即出版了第一本书,到现在为止他已经出版了21本不同类型的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曾经多次被各大学排成戏剧在各地上演,其中《偷莎士比亚的贼》一书获得的好评与肯定最多。加里现在多家大学及写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