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能够改变环境。本文探讨了土地整理对于生态环境的效应;一方面影响主要是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其中对于土壤、水环境等环境要素的改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地整理过程中,人类活动频繁赞成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情况下会使生态系统自动修复功能得到制约,使生态系统失衡。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
一、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坚持人类与环境共同发展的原则。环境保护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双重性,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土地进行整理开发,会破坏环境。另一方面,土地整理能够使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在土地整理中,对于地质、土壤、植物、作物、水系统等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改变土地的空间结构。因此,在土地整理设计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分析,尽量减少环境破坏;从而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造福于人类。
(一)土地整理对土壤的影响
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平整工程会对土壤的剖面结构与各种理化性质产生重要影响。指出在日本农地整理过程中,对稻田表层和堤防斜坡土壤的压实是为了降低渗透性,堤防斜坡底下土壤的渗透性低于堤防斜坡顶上,经过整理的稻田发生的侵蚀事件的数量比没有经过整理的要少。土地整理将会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及相关生态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改变土壤结构和土壤质地,影响土壤肥力,造成土壤污染和加剧土壤退化。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改变了整理区土地资源的原始状态,可能造成土壤裸露、改变土壤养分循环,引起表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改变,还可能会引起土壤面蚀和风蚀等问题。通过建立土地整理的“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模型探讨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合理的土地整理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土地整理活动中不合理的土地平整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二)土地整理对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土地平整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会对水环境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土地整理不仅可以改善道路系统,还可以改善水资源管理系统及景观和自然条件。土地整理的措施可能会影响某些水文过程,即渗透、深渗透或表面径流,还可能会影响地面径流生产过程,在大型河流集水区,农地整理对洪水的特点有重要影响。溪流是农村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溪流的生态系统对于保护水生生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集约化农业生产,土地整理过程中经常部分或全部占用了溪流,從而影响了溪流两侧的植被和河床的生态系统。土地整理会改变水文结构,影响区域水资源配置,影响水环境的质量。农田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水文环境产生影响,如水库修建后会改变河流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弃土弃渣,容易加剧区域水土流失,或者导致弃渣在水体中淤积。
(三)土地整理对植被的影响
土地整理过程中的一系列工程、生物措施会对地表的植被数量、质量产生影响。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生产条件为唯一目标的土地整理可能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在部分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生态用地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整理区的植被覆盖率和覆盖程度,导致植被数量减少,植被单一化,植被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频度与强度将会增加,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空间日趋减少。
(四)土地整理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不可避免会对生物资源产生影响,规划设计中生态用地的减少,必然会减少生物的生存空间,为改善土地质量、促进作物生长而大量使用化学药品会影响野生生物的生存。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和布局重新分布,原有的生物栖息地、繁殖地发生改变,生态环境结构简单化或比以前更复杂,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环境受到极大影响,对生物多样性存在潜在的影响。在土地整理工程中,水泥铺设的沟渠使整理区域中孤立的斑块栖息地数量成倍增加,而生物生境的破坏和孤立的斑块栖息地数量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田物种的扩散,使群体趋向不稳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五)土地整理对小气候的影响
土地整理活动是一个地形地貌重建的过程,其地形地貌、地表植被覆盖、水文结构、土壤结构等受到影响,这些环境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局部小气候的变化。土地整理中生态用地较少,可能会导致地表裸露,大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增加,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反之生态用地的增加,如土地整理工程中的农田防护林建设,能够降低风速,涵养水分,净化空气,改善农田小气候。基于地块聚集的土地整理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更大及更规整的单元中,地块的聚集能够减少耕作的时间和燃料,从而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土地整理项目的研究发现,完善的防护林建设将使项目区林网控制率达到90%以上,风速降低20%~50%,大大减少了风害。
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如何客观评价这种生态效应,是一个难点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当前,有学者通过土地整理后整理区的景观结构、景观功能的评价分析了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利用景观生态评价方法研究了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景观尺度上,土地整理后景观变得更规则、结构更简单,但景观多样性下降;从景观类型尺度上,土地整理改变了耕地、坑塘、农村居民点、道路及沟渠等景观类型的特性,降低了坑塘等景观的生态作用。运用GIS和景观指数,对土地整理后的景观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价,发现土地利用斑块呈现出数量较少、面积较大、大小变异不显著的特点,表明土地整理在减轻景观破碎化的同时也降低了景观多样性。
综上,经过对土地整理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效益分析出,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土地整理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及应用,制约着土地整理,阻碍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必须增强土地整理是生态环境意识,确保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促进生态环境效应的良好发挥。增强土地改善的技术水平,引进先进技术,将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做到优良化作用,促进我国生态系统平衡。
参考文献
[1] 任诚.垃圾填埋场扩建环境影响评价及节能环保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9).
[2] 王春庭.浅谈环评过程如何控制[EB/OL].www.xkdx.com.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
一、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坚持人类与环境共同发展的原则。环境保护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双重性,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土地进行整理开发,会破坏环境。另一方面,土地整理能够使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在土地整理中,对于地质、土壤、植物、作物、水系统等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改变土地的空间结构。因此,在土地整理设计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分析,尽量减少环境破坏;从而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造福于人类。
(一)土地整理对土壤的影响
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平整工程会对土壤的剖面结构与各种理化性质产生重要影响。指出在日本农地整理过程中,对稻田表层和堤防斜坡土壤的压实是为了降低渗透性,堤防斜坡底下土壤的渗透性低于堤防斜坡顶上,经过整理的稻田发生的侵蚀事件的数量比没有经过整理的要少。土地整理将会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及相关生态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改变土壤结构和土壤质地,影响土壤肥力,造成土壤污染和加剧土壤退化。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改变了整理区土地资源的原始状态,可能造成土壤裸露、改变土壤养分循环,引起表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改变,还可能会引起土壤面蚀和风蚀等问题。通过建立土地整理的“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模型探讨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合理的土地整理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土地整理活动中不合理的土地平整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二)土地整理对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土地平整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会对水环境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土地整理不仅可以改善道路系统,还可以改善水资源管理系统及景观和自然条件。土地整理的措施可能会影响某些水文过程,即渗透、深渗透或表面径流,还可能会影响地面径流生产过程,在大型河流集水区,农地整理对洪水的特点有重要影响。溪流是农村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溪流的生态系统对于保护水生生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集约化农业生产,土地整理过程中经常部分或全部占用了溪流,從而影响了溪流两侧的植被和河床的生态系统。土地整理会改变水文结构,影响区域水资源配置,影响水环境的质量。农田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水文环境产生影响,如水库修建后会改变河流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弃土弃渣,容易加剧区域水土流失,或者导致弃渣在水体中淤积。
(三)土地整理对植被的影响
土地整理过程中的一系列工程、生物措施会对地表的植被数量、质量产生影响。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生产条件为唯一目标的土地整理可能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在部分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生态用地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整理区的植被覆盖率和覆盖程度,导致植被数量减少,植被单一化,植被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频度与强度将会增加,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空间日趋减少。
(四)土地整理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不可避免会对生物资源产生影响,规划设计中生态用地的减少,必然会减少生物的生存空间,为改善土地质量、促进作物生长而大量使用化学药品会影响野生生物的生存。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和布局重新分布,原有的生物栖息地、繁殖地发生改变,生态环境结构简单化或比以前更复杂,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环境受到极大影响,对生物多样性存在潜在的影响。在土地整理工程中,水泥铺设的沟渠使整理区域中孤立的斑块栖息地数量成倍增加,而生物生境的破坏和孤立的斑块栖息地数量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田物种的扩散,使群体趋向不稳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五)土地整理对小气候的影响
土地整理活动是一个地形地貌重建的过程,其地形地貌、地表植被覆盖、水文结构、土壤结构等受到影响,这些环境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局部小气候的变化。土地整理中生态用地较少,可能会导致地表裸露,大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增加,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反之生态用地的增加,如土地整理工程中的农田防护林建设,能够降低风速,涵养水分,净化空气,改善农田小气候。基于地块聚集的土地整理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更大及更规整的单元中,地块的聚集能够减少耕作的时间和燃料,从而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土地整理项目的研究发现,完善的防护林建设将使项目区林网控制率达到90%以上,风速降低20%~50%,大大减少了风害。
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如何客观评价这种生态效应,是一个难点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当前,有学者通过土地整理后整理区的景观结构、景观功能的评价分析了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利用景观生态评价方法研究了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景观尺度上,土地整理后景观变得更规则、结构更简单,但景观多样性下降;从景观类型尺度上,土地整理改变了耕地、坑塘、农村居民点、道路及沟渠等景观类型的特性,降低了坑塘等景观的生态作用。运用GIS和景观指数,对土地整理后的景观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价,发现土地利用斑块呈现出数量较少、面积较大、大小变异不显著的特点,表明土地整理在减轻景观破碎化的同时也降低了景观多样性。
综上,经过对土地整理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效益分析出,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土地整理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及应用,制约着土地整理,阻碍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必须增强土地整理是生态环境意识,确保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促进生态环境效应的良好发挥。增强土地改善的技术水平,引进先进技术,将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做到优良化作用,促进我国生态系统平衡。
参考文献
[1] 任诚.垃圾填埋场扩建环境影响评价及节能环保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9).
[2] 王春庭.浅谈环评过程如何控制[EB/OL].www.xkd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