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一门启蒙专业基础课程。它内容广泛,理论性很强,现今已形成了成熟的课程体系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针对基础薄弱和思维能力相差甚远的中职学生,不能生搬适应于大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指导思想。对中职学生要以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他们的地质科学思维和地质工作者的素质。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教学思考
普通地质学是一门地质类各专业及相邻专业新生入学后最早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既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地质专业的启蒙教育,又是后续地质类课程的铺垫教育。普通地质学从20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至今,历经长期的实践检验,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课程体系和传统的教学模式。
普通地质学几乎涵盖了地质科学核心课程(矿物学、动力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的基础内容,同时,它还是一门实践性教强的专业基础课,除了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以外还有掌握一些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作为初学者,学习这门课程首先面对的就是繁多而陌生的地质概念,更不用提地质学特殊的分析和推理方法。而对于基础原本就薄弱的中职学生,其文化基础百分之八十没有达到学习这门专业的入门水平,逻辑思维能力也远远跟不上。这样的学情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如何就中职学生基础做好普通地质学的教学?笔者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看法。
一、激发对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质专业一直是比较冷门的自然科学类专业,学生虽然报读了这个专业,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它的了解很少,更谈不上兴趣和爱好。普通地质学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启蒙课程,对学生了解地球科学、感受地质乐趣起着关键的作用。针对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强的中职学生,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是普通地质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参观地质博物馆
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吸引力教学,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地质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展品的直观性、科普性和丰富性很适合作为新生第一次接触地质的开路人。比如广西地质博物馆内设序厅、地学科普厅、矿产资源厅、古生物地史厅、图书阅览厅、科普影视厅、科普实验室等。里面珍藏着琳琅满目的矿物、岩石、化石等,采用图片、文字、立体模型、实物标本等展出形式。并结合了广西地质特点,展示了广西地貌、广西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广西地下水的分布情况等具有声光电效应的立体模型。
三、穿插地质奇闻趣事
中职学生往往学习主动性较差,对于枯燥的理论课程更是难以集中精神听课。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可以结合一些通俗的奇闻趣事、历史典故、身边的热点事例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风化地质作用里面可以把人们误将球形风化的岩石当做恐龙蛋的故事来引入;结合社会热点“沙尘暴”来讲解风力地质作用等等。
四、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
对于这种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吸引他们对课堂的兴趣需要充分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融合了大量的秀美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枯燥。像BBC拍摄的记录片《地球传记》、美国的《国家地理》、中国的《地理中国》等优秀的视频资料,里面的内容科学易懂又不失其专业性。在相关的知识点讲解后结合一些视频、flash 动画、照片做为辅助教学,不但可以保持课堂的活跃性,其本身也可以将内容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五、培养学生的地质科学思维方式
地质学是一门以岩石圈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球科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实践性。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演化时间跨度大、区域范围分布广、地质过程十分复杂的特点。因而,地质类专业的学习需要有独特的时空观和地质思维方式。正确合理的地质思维,是我们认识地质科学现象、恢复地质事件以及认识演化规律的基础。普通地质学的教学也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方式作为一个核心的任务之一。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一早一夕可以训练而成,需要在课堂和野外实践教学中不断地引导渐渐形成。对于初学者,核心问题是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由物质所组成的,它们一直在无比庞大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之中运动变化着的。
(一)“将今论古”的思维原则
人们对地球的发展演化历史主要从地层来获得,而地层的形成又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地质工作只能基于当今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或静态的地质结果去类比、逆推、判断已发生过的地质作用,并恢复出其具体的演化过程。因此,地质教学首先应使学生建立由结果仅推断过程、由现在推断过去的“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
(二)地质时空观
人类所涉及的时间尺度是以年月日而论,地质时间观是以“百万年”而论。在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往往一个剖面上就已记录了上千万年的时间。让学生建立地质时间观必须结合地质现象观察来实现。地质“空间观”本质是空间尺度观,所谓地质尺度是指认识地质现象的客观标准,包括地质体几何形态、空间方位以及地质尺度的建立。培养学生地质时空观的认识包含两个层面:每个地质现象都是过程的结果,具有起源、形成和演化过程;无论何种地质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产生的,而是在相互关联的地质系统网络框架中形成。要达到该层面思维,要求学生“多想”、“多问”、“多做”。
(三)多解性思维
地质过程是长期发展变化、多次作用叠加而成,这就造成了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和地质推理、认识中的“模糊性”。任何一种地质现象或过程的表述均不能完全用数学公式的演算或严密的逻辑推理来验证出来,而且很多地质作用还都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成因模式来解释,这就是地质思维中的多解性。实际上,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总是阶段性的。现在我们认为是合理的解释,随着技术手段的跟进和学术的进步,也许将来是不合理的。
六、塑造地质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人格
地质类专业的工作对象是大自然,必须面对日晒雨淋、长途跋涉,这就决定了这个行业的艰苦性。因而普通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培养适应地质行业特点的工作态度和人格。 (一)吃苦耐劳的精神
野外地质工作常常要像野行军一样翻山越岭、趟河过涧、日曬雨淋、吃干粮、喝凉水。一天的野外工作完成以后,还要在室内整理当天的野外资料。对于大部分生活条件良好的学生来讲,这种工作的艰苦是没有办法想象的。这需要一定的毅力才能完成这项强体力和脑力的劳动。吃苦耐劳是从事地质工作最基本的工作态度。除了老师在课堂上引导,还需要利用野外实习的机会来磨练,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二)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能忍受野外艰苦工作的地质人都离不开对大自然的热爱。远离城市的喧哗,领略乡间原野的宁静,置身于大自然中,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感受。观察的地质现象即是工作的对象,又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下的美景。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了解地貌的形成原理、褶皱的构造机理、采集化石标本、观察岩石矿物成分等等。能从专业的角度去观察地球,探索内在的奥秘,从中获得探索自然的乐趣,比起只能欣赏外在景致的观光客要自豪得多。有了这样的苦乐观,能减轻工作的艰辛,也能激发学生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增进师生情感
普通地质学的野外教学实习通常是分组进行。观察地质现象,分析问题,可以全组同学一起讨论,互相启发,避免个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野外的翻山越岭的过程中,同学们互助互爱,克服困难,不但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吃住在一起,教师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同流汗共日落。不光指导学生的学习工作、还是他们生活上的楷模。教师要利用这样的机会,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人师表,将地质人的优良品质言传身教给学生。在艰苦的野外条件下培养的师生情感更牢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也更有动力。
七、结语
普通地质学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是帮助学生从“外行”走向“内行”的第一步。普通地质学课程的绝大部分教学内容在后续课程中都要重新深入学习,重复的内容相当多。对于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教学任务就是 “启蒙”,我们要通过入门课程使学生对于地球科学有一个大概的、全面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过程中,加强“地质科学思维”的培养。另外,塑造地质职业人所必备的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陶冶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教学思考
普通地质学是一门地质类各专业及相邻专业新生入学后最早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既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地质专业的启蒙教育,又是后续地质类课程的铺垫教育。普通地质学从20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至今,历经长期的实践检验,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课程体系和传统的教学模式。
普通地质学几乎涵盖了地质科学核心课程(矿物学、动力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的基础内容,同时,它还是一门实践性教强的专业基础课,除了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以外还有掌握一些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作为初学者,学习这门课程首先面对的就是繁多而陌生的地质概念,更不用提地质学特殊的分析和推理方法。而对于基础原本就薄弱的中职学生,其文化基础百分之八十没有达到学习这门专业的入门水平,逻辑思维能力也远远跟不上。这样的学情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如何就中职学生基础做好普通地质学的教学?笔者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看法。
一、激发对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质专业一直是比较冷门的自然科学类专业,学生虽然报读了这个专业,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它的了解很少,更谈不上兴趣和爱好。普通地质学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启蒙课程,对学生了解地球科学、感受地质乐趣起着关键的作用。针对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强的中职学生,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是普通地质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参观地质博物馆
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吸引力教学,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地质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展品的直观性、科普性和丰富性很适合作为新生第一次接触地质的开路人。比如广西地质博物馆内设序厅、地学科普厅、矿产资源厅、古生物地史厅、图书阅览厅、科普影视厅、科普实验室等。里面珍藏着琳琅满目的矿物、岩石、化石等,采用图片、文字、立体模型、实物标本等展出形式。并结合了广西地质特点,展示了广西地貌、广西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广西地下水的分布情况等具有声光电效应的立体模型。
三、穿插地质奇闻趣事
中职学生往往学习主动性较差,对于枯燥的理论课程更是难以集中精神听课。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可以结合一些通俗的奇闻趣事、历史典故、身边的热点事例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风化地质作用里面可以把人们误将球形风化的岩石当做恐龙蛋的故事来引入;结合社会热点“沙尘暴”来讲解风力地质作用等等。
四、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
对于这种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吸引他们对课堂的兴趣需要充分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融合了大量的秀美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枯燥。像BBC拍摄的记录片《地球传记》、美国的《国家地理》、中国的《地理中国》等优秀的视频资料,里面的内容科学易懂又不失其专业性。在相关的知识点讲解后结合一些视频、flash 动画、照片做为辅助教学,不但可以保持课堂的活跃性,其本身也可以将内容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五、培养学生的地质科学思维方式
地质学是一门以岩石圈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球科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实践性。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演化时间跨度大、区域范围分布广、地质过程十分复杂的特点。因而,地质类专业的学习需要有独特的时空观和地质思维方式。正确合理的地质思维,是我们认识地质科学现象、恢复地质事件以及认识演化规律的基础。普通地质学的教学也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方式作为一个核心的任务之一。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一早一夕可以训练而成,需要在课堂和野外实践教学中不断地引导渐渐形成。对于初学者,核心问题是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由物质所组成的,它们一直在无比庞大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之中运动变化着的。
(一)“将今论古”的思维原则
人们对地球的发展演化历史主要从地层来获得,而地层的形成又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地质工作只能基于当今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或静态的地质结果去类比、逆推、判断已发生过的地质作用,并恢复出其具体的演化过程。因此,地质教学首先应使学生建立由结果仅推断过程、由现在推断过去的“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
(二)地质时空观
人类所涉及的时间尺度是以年月日而论,地质时间观是以“百万年”而论。在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往往一个剖面上就已记录了上千万年的时间。让学生建立地质时间观必须结合地质现象观察来实现。地质“空间观”本质是空间尺度观,所谓地质尺度是指认识地质现象的客观标准,包括地质体几何形态、空间方位以及地质尺度的建立。培养学生地质时空观的认识包含两个层面:每个地质现象都是过程的结果,具有起源、形成和演化过程;无论何种地质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产生的,而是在相互关联的地质系统网络框架中形成。要达到该层面思维,要求学生“多想”、“多问”、“多做”。
(三)多解性思维
地质过程是长期发展变化、多次作用叠加而成,这就造成了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和地质推理、认识中的“模糊性”。任何一种地质现象或过程的表述均不能完全用数学公式的演算或严密的逻辑推理来验证出来,而且很多地质作用还都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成因模式来解释,这就是地质思维中的多解性。实际上,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总是阶段性的。现在我们认为是合理的解释,随着技术手段的跟进和学术的进步,也许将来是不合理的。
六、塑造地质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人格
地质类专业的工作对象是大自然,必须面对日晒雨淋、长途跋涉,这就决定了这个行业的艰苦性。因而普通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培养适应地质行业特点的工作态度和人格。 (一)吃苦耐劳的精神
野外地质工作常常要像野行军一样翻山越岭、趟河过涧、日曬雨淋、吃干粮、喝凉水。一天的野外工作完成以后,还要在室内整理当天的野外资料。对于大部分生活条件良好的学生来讲,这种工作的艰苦是没有办法想象的。这需要一定的毅力才能完成这项强体力和脑力的劳动。吃苦耐劳是从事地质工作最基本的工作态度。除了老师在课堂上引导,还需要利用野外实习的机会来磨练,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二)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能忍受野外艰苦工作的地质人都离不开对大自然的热爱。远离城市的喧哗,领略乡间原野的宁静,置身于大自然中,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感受。观察的地质现象即是工作的对象,又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下的美景。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了解地貌的形成原理、褶皱的构造机理、采集化石标本、观察岩石矿物成分等等。能从专业的角度去观察地球,探索内在的奥秘,从中获得探索自然的乐趣,比起只能欣赏外在景致的观光客要自豪得多。有了这样的苦乐观,能减轻工作的艰辛,也能激发学生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增进师生情感
普通地质学的野外教学实习通常是分组进行。观察地质现象,分析问题,可以全组同学一起讨论,互相启发,避免个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野外的翻山越岭的过程中,同学们互助互爱,克服困难,不但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吃住在一起,教师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同流汗共日落。不光指导学生的学习工作、还是他们生活上的楷模。教师要利用这样的机会,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人师表,将地质人的优良品质言传身教给学生。在艰苦的野外条件下培养的师生情感更牢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也更有动力。
七、结语
普通地质学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是帮助学生从“外行”走向“内行”的第一步。普通地质学课程的绝大部分教学内容在后续课程中都要重新深入学习,重复的内容相当多。对于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教学任务就是 “启蒙”,我们要通过入门课程使学生对于地球科学有一个大概的、全面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过程中,加强“地质科学思维”的培养。另外,塑造地质职业人所必备的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陶冶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