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44-01
要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懂得感恩,古语说的好:“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要懂得感恩,感谢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让我们快乐幸福地生活着。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怀着感恩之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西方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那么怎样培养特殊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呢?我想从以下几点去做:
1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学习感恩的机会
残疾孩子因为生理的缺陷,和正常的孩子不同,家长往往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把孩子的一切事务都包揽,所有家务都不让孩子做,不但使得孩子自立能力差,而且容易使孩子感觉到这是做父母的应该做的,一点都不会有感恩的想法。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体验一下做父母的辛苦,并及时引导孩子。比如让孩子洗自己的小件衣物,打扫卫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房间等,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辛苦,还有在学会做事的同时所享受的成就感,快乐感。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而且可以让孩子知道父母做的事都是帮他们做的,学会体惜和感谢父母,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2 教师要为孩子心灵种下健康的种子
1.建立起孩子的自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慢慢地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摆脱自卑。2、积极引导,正面教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在孩子的心灵上撒下健康的种子。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近日有一则新闻说: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亲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竞毫不知情。赵老先生这种“默默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爱要让孩子知道,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表扬和引导。3、给孩子树立起榜样。教师要多给孩子讲解成功残疾人的故事:如无臂奥运冠军何军权,聋人博士唐英,千手观音等等;以及他们回报社会的事迹,让孩子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这些残疾人士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辛苦抚养,老师的谆谆教诲,还有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关爱,让孩子知恩、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3 早发现、早疏导
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每天都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当发现孩子的行为有些不对时,要及时的去了解孩子,找出原因,并疏导孩子的心理,当孩子不够自信时,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他一个人不幸,而且有很多关心他的人。这样才能使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使孩子懂得感恩。。如:四川南充的超智力学生张非,几次考入清华北大,却都因为生活不能自理和玩游戏导致退学,这就是由于父母的教育不当,使得他不懂得体惜父母,没有一点责任心,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也不知道进导师的房间要先轻轻的敲门。所以父母亲从小不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更要培养孩子如何与人相处,懂得尊敬長辈,对人有礼貌,从小培养孩子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懂得帮助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4 要培养残疾孩子的感恩意识
每天的晨间谈话是很好的集中思想教育时间。三年级的孩子还小,给他们讲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我就利用他们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给他们声情并茂地讲《体贴父母的辛苦》中的故事。讲到感动之处,我与孩子一起到讲台前进行演示,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把课文中的父母的辛苦一一展现在聋孩子的面前,慢慢地,孩子明白了父母生养他们并不容易,行为上也发生了变化:寒暑假农村的孩子会到地里帮助父母种庄稼,放牛,砍柴,城镇的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做这些事可能只是一时兴起,或者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声表扬,要让感恩成为他们良好的品质,还需要老师做进一步的引导。如背诵感恩的诗歌“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 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
这样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要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懂得感恩,古语说的好:“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要懂得感恩,感谢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让我们快乐幸福地生活着。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怀着感恩之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西方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那么怎样培养特殊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呢?我想从以下几点去做:
1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学习感恩的机会
残疾孩子因为生理的缺陷,和正常的孩子不同,家长往往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把孩子的一切事务都包揽,所有家务都不让孩子做,不但使得孩子自立能力差,而且容易使孩子感觉到这是做父母的应该做的,一点都不会有感恩的想法。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体验一下做父母的辛苦,并及时引导孩子。比如让孩子洗自己的小件衣物,打扫卫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房间等,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辛苦,还有在学会做事的同时所享受的成就感,快乐感。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而且可以让孩子知道父母做的事都是帮他们做的,学会体惜和感谢父母,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2 教师要为孩子心灵种下健康的种子
1.建立起孩子的自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慢慢地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摆脱自卑。2、积极引导,正面教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在孩子的心灵上撒下健康的种子。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近日有一则新闻说: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亲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竞毫不知情。赵老先生这种“默默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爱要让孩子知道,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表扬和引导。3、给孩子树立起榜样。教师要多给孩子讲解成功残疾人的故事:如无臂奥运冠军何军权,聋人博士唐英,千手观音等等;以及他们回报社会的事迹,让孩子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这些残疾人士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辛苦抚养,老师的谆谆教诲,还有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关爱,让孩子知恩、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3 早发现、早疏导
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每天都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当发现孩子的行为有些不对时,要及时的去了解孩子,找出原因,并疏导孩子的心理,当孩子不够自信时,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他一个人不幸,而且有很多关心他的人。这样才能使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使孩子懂得感恩。。如:四川南充的超智力学生张非,几次考入清华北大,却都因为生活不能自理和玩游戏导致退学,这就是由于父母的教育不当,使得他不懂得体惜父母,没有一点责任心,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也不知道进导师的房间要先轻轻的敲门。所以父母亲从小不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更要培养孩子如何与人相处,懂得尊敬長辈,对人有礼貌,从小培养孩子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懂得帮助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4 要培养残疾孩子的感恩意识
每天的晨间谈话是很好的集中思想教育时间。三年级的孩子还小,给他们讲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我就利用他们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给他们声情并茂地讲《体贴父母的辛苦》中的故事。讲到感动之处,我与孩子一起到讲台前进行演示,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把课文中的父母的辛苦一一展现在聋孩子的面前,慢慢地,孩子明白了父母生养他们并不容易,行为上也发生了变化:寒暑假农村的孩子会到地里帮助父母种庄稼,放牛,砍柴,城镇的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做这些事可能只是一时兴起,或者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声表扬,要让感恩成为他们良好的品质,还需要老师做进一步的引导。如背诵感恩的诗歌“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 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
这样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