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的终端和高等教育的预备期,普通高中教育理应在知识和人文两方面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然而,现实中的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人文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当前教育发展与其理想目标相差甚远。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6-006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从不同角度四次提出了“人文素养”,我认为,开展有效的历史教育教学,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好的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以史为鉴,使学生既汲取成功人物的历史经验,也吸取失败人物的历史教训,进而引导学生逐渐从根本上牢固树立具有全面人文素质的正确正直的人生价值观。
一、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展现出来的人文知识,并将其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其中包含的美好道德情操。
高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呈现出来的知识较为丰富,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中可能出现的与人文内涵相关的内容,并考虑将其与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在课堂上将其充分讲解出来。比如,在学习“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其中涉及到了近代史上三个重要法律文本《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即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因而,在教学这一单元的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对这三个文本进行简单的了解,找出其中自己认为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地方。在课上,以小组的方式开展阅读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在小组中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如此一来,使学生阅读和讨论,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除此之外,待到学习“英国宪章运动”“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这两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内容,结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史,灌输给学生法制意识;学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灌输给学生人权以及权利义务等方面的公民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从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等内涵。
二、开拓视野,进行公民教育
高中学生正处于即将成人的重要阶段。“成人”有生理、法理和心理三个层面。心理层面的“成人”主要是指人在价值层面上的成人。因此,“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是青年学生普遍思考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关乎青年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然而,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却杂陈着“理想褪色”“精神貧血”“勇气缺失”“方向迷乱”等令人担忧的乱象。虽然学校教育确实不能保证培养出如孔子、亚里士多德、牛顿、梁启超这样的大家,但学校教育应该且必须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提供必要的智力、思想、精神等条件。而作为“捍卫记忆、发现价值、传递精神”的历史学科就担负着通过影响青年学生的历史记忆进行公民教育的责任。
笔者主持开发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这一选修课程。这是一门融历史学、政治学、文学、哲学、科学于一体的知识拓展类高中选修课程,既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又有饱满的思想张力。这一课程历史人物的选择体现了时代性、多样性、典型性、“去熟悉化”和“去脸谱化”等原则。本课程选择的14位个人和4个群体,生活在古今中外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属于社会的不同领域。他们或许并不为高中学生所熟悉,但他们各自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如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博爱精神、民族精神、民主意识、科学责任等等。他们人生中的典型故事,对学生而言,有的可以励志,有的可以警示。课程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从“内心的坚守”“社会担当”“人与时代的关系”等三个视角阐发了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开设这一课程的主旨就是通过影响青年学生历史记忆的路径,通过启发并引领青年学生理性思考人生的方法进行现代公民教育。
三、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肯定学生的人文成长
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关,新时期下,教师应该改变此种评价方式,设置全新的评价标准,以此促进学生的人文成长。
如何评价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不以学习成绩而以自身的综合发展为尊,即将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对知识的见解、对人文素养的贯彻实施等都作为评价标准,在评价学生综合成绩的同时,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人文素养。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中包含的人文知识相较于其他科目来讲更多、内涵更丰富,且学习历史的目的即在于通过让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各种历史文化知识,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多种途径,为祖国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玲: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7
[2]黄毅平:论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6-006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从不同角度四次提出了“人文素养”,我认为,开展有效的历史教育教学,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好的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以史为鉴,使学生既汲取成功人物的历史经验,也吸取失败人物的历史教训,进而引导学生逐渐从根本上牢固树立具有全面人文素质的正确正直的人生价值观。
一、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展现出来的人文知识,并将其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其中包含的美好道德情操。
高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呈现出来的知识较为丰富,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中可能出现的与人文内涵相关的内容,并考虑将其与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在课堂上将其充分讲解出来。比如,在学习“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其中涉及到了近代史上三个重要法律文本《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即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因而,在教学这一单元的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对这三个文本进行简单的了解,找出其中自己认为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地方。在课上,以小组的方式开展阅读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在小组中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如此一来,使学生阅读和讨论,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除此之外,待到学习“英国宪章运动”“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这两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内容,结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史,灌输给学生法制意识;学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灌输给学生人权以及权利义务等方面的公民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从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等内涵。
二、开拓视野,进行公民教育
高中学生正处于即将成人的重要阶段。“成人”有生理、法理和心理三个层面。心理层面的“成人”主要是指人在价值层面上的成人。因此,“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是青年学生普遍思考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关乎青年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然而,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却杂陈着“理想褪色”“精神貧血”“勇气缺失”“方向迷乱”等令人担忧的乱象。虽然学校教育确实不能保证培养出如孔子、亚里士多德、牛顿、梁启超这样的大家,但学校教育应该且必须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提供必要的智力、思想、精神等条件。而作为“捍卫记忆、发现价值、传递精神”的历史学科就担负着通过影响青年学生的历史记忆进行公民教育的责任。
笔者主持开发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这一选修课程。这是一门融历史学、政治学、文学、哲学、科学于一体的知识拓展类高中选修课程,既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又有饱满的思想张力。这一课程历史人物的选择体现了时代性、多样性、典型性、“去熟悉化”和“去脸谱化”等原则。本课程选择的14位个人和4个群体,生活在古今中外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属于社会的不同领域。他们或许并不为高中学生所熟悉,但他们各自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如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博爱精神、民族精神、民主意识、科学责任等等。他们人生中的典型故事,对学生而言,有的可以励志,有的可以警示。课程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从“内心的坚守”“社会担当”“人与时代的关系”等三个视角阐发了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开设这一课程的主旨就是通过影响青年学生历史记忆的路径,通过启发并引领青年学生理性思考人生的方法进行现代公民教育。
三、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肯定学生的人文成长
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关,新时期下,教师应该改变此种评价方式,设置全新的评价标准,以此促进学生的人文成长。
如何评价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不以学习成绩而以自身的综合发展为尊,即将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对知识的见解、对人文素养的贯彻实施等都作为评价标准,在评价学生综合成绩的同时,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人文素养。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中包含的人文知识相较于其他科目来讲更多、内涵更丰富,且学习历史的目的即在于通过让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各种历史文化知识,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多种途径,为祖国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玲: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7
[2]黄毅平:论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