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菜用鲜食玉米得到了充分重视,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徑。但随着菜用玉米的大量种植,其病虫害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此,种植人员应做好菜用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从而达到稳产、高产以及优产的种植效果。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2-0097-02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志码: B
关键词:菜用鲜食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菜用鲜食玉米是指在玉米乳熟末期采摘果穗,用于加工或直接食用的玉米,根据品质类型可分为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等。鲜食玉米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一种健康营养的膳食纤维果蔬。
1 玉米大斑病
1.1 症状识别
玉米全生育期均可发生大斑病,在抽穗期最为严重,叶片受害程度最高。在田间,大斑病先从叶片下部开始,逐步蔓延至上部叶片,受侵染的叶片先形成灰绿色的小斑点,之后逐步扩展至叶缘呈暗褐色,中央部位呈现出青灰色大斑。天气潮湿时,叶片存在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导致叶片枯死[1]。
病原菌以菌丝状态附着在病残组织越冬,且受气流与风传播进行侵染,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且温度在22~25 ℃时有利于此病的发展,但当气温高于25 ℃时,会对此病害产生抑制作用。
1.2 防治方法
在防治玉米大斑病方面,种植人员应加强种植抗病品种,强化农业防治,并综合采用药剂防治等方法。首先,应彻底清除病株,将收集的病株切成小段,高温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施用。同时,种植人员还应做好玉米青绿秸秆的青贮工作,及时消灭病原菌。其次,由于埋藏在土壤中的病株依然存在病原菌,因此应对发病区域采用大面积轮作方法,降低侵染概率。
2 玉米小斑病
2.1 症状识别
玉米小斑病主要侵害玉米的叶片,也侵害玉米的茎部、果核以及籽粒等。发病时,叶片存在较多的小斑点,初期为褐色,之后扩大为椭圆形或者长方形,边缘呈现紫色晕纹。后期玉米叶片会进一步干枯,且病斑逐渐变大,严重时还会导致果穗腐烂。小斑病病原菌以休眠丝体在病株上越冬,并借助气流与风雨传播[2]。最初在田间植株下部叶片上发生,之后逐步向周围扩散,最后向植株上部叶片进行垂直扩散,潮湿且温度在20~32 ℃环境下发展迅速。
2.2 防治方法
一是合理选择抗病品种,在大斑病与小斑病发生地区,应采用兼抗小斑病与大斑病的杂交种子。二是彻底消除病原残体,收获玉米后,应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消灭病菌。同时,还应将病株切成小段,与粪尿混合、高温发酵作为有机肥料。三是摘除底叶,减少田间病原菌的侵害,且最好在1 d内摘除所有的下部叶片,并将叶片埋于地下。四是做好增施肥料工作,施足底肥,增加磷钾肥料,同时还应做好中耕除草工作,降低田间湿度,促使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五是做好药剂防治工作,每7 d喷洒1次药剂,连续喷洒2~3次,使用的药剂包括50%多菌灵、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等。
3 玉米黑粉病
3.1 症状识别
玉米黑粉病主要侵害玉米植株上部的幼嫩组织,如胚芽、茎叶等,病部组织会肿胀成瘤状,茎与果穗为拳头大小,叶片为豆粒大小。病菌未成熟时为一团白色柔嫩组织,外披淡红色光泽的薄膜。成熟后瘤内全部变为黑粉,薄膜破裂后散出。黑粉病病菌在病株与土壤中越冬,玉米抽穗期是发病的高峰期,直至玉米成熟后才会停止侵染,且高温、多湿会加快此病的发病速度。
3.2 防治方法
种植人员应选择抗病品种,并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在瘤破碎前进行割除深埋。当发病较为严重时,还应对大豆、花生以及甘薯等作物进行轮作,强化田间的管理工作,增加施肥,注意防旱抗涝,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3]。
4 主要虫害及其预防方式
4.1 玉米蚜虫
该病虫不仅危害作物健康,而且会造成玉米叶片卷曲等,更重要的是会导致玉米叶面形成霉污,同时蚜虫还是病毒病的重要传播途径。防治方法:拌种预防蚜虫;在种植玉米前,对玉米进行第2次包衣或第1次包衣,使用药剂包括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种衣剂;防治玉米蚜虫的药剂有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噻虫嗪、吡虫啉、呋虫胺等。
4.2 棉铃虫
成虫体长15 mm左右,灰褐色。玉米雌穗常受棉铃虫幼虫为害。防治方法:采用上草环法,将稻草或麦秸浸湿,做成直径1.5~2 cm的草环,在棉铃虫成虫产卵前及幼虫3龄前,把做好的草环喷洒久效磷、甲胺磷、万灵等杀虫剂。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菜用鲜食玉米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此后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更多的借鉴依据,提高玉米的产量水平。
参考文献:
[ 1 ] 柴振民.几种主要大田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J].农家参谋,2017(24):30.
[ 2 ] 卢亭君,黄树生,农珍玉,等.南宁市小宗作物植保现状及对策[J].农业工程,2018(03):127-130.
[ 3 ] 杨钦浩.杂交玉米试验及病虫害防治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20):42.
(收稿日期: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