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故都的秋》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归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按照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多角度欣赏作品,把握作品内涵,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从“学习任务”的角度,建议学生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会赏析、点评散文写景语段;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在学习方法上,应创设阅读情境与任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阅读、鉴赏与探究。
【关键词】审美体验式学习情境任务设置学习设计
【设计背景】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散文,人文主题是“体悟自然”。《故都的秋》是第一篇,为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作者郁达夫在对故都自然秋景的描绘中,体现了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较为复杂的情感。从“学习任务”的角度,建议学生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会赏析、点评散文写景语段;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体会民族审美心理。
此文写作时间较为久远,文章中的趣味与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很大距离。因而学习方法的设计尤为重要,应创设阅读情境与任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阅读、鉴赏与探究。学好这篇散文,还需要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在反复涵泳咀嚼中,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学习鉴赏散文的描写艺术,领会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1)体味故都秋景清、静、悲凉的意味,学习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2)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获得审美体验;
(3)探究作者审美情趣的由来,进而深度理解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情感及创作意图。
【学习方式】
(1)情境任务驱动;
(2)美读与品鉴;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情境与任务】
今年是郁达夫殒难7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著名作家,我校拟举办一次郁达夫北平故居设计大赛,故居的设计风格要贴合他的审美情趣。假如你是一名参赛者,你打算如何设计?请从《故都的秋》中寻找设计依据,创作设计方案,阐述设计理由。
【情境背景】
郁达夫幼年丧父,家道中落,早年留学日本,求职屡次碰壁,婚姻两度失败,又遭遇两次丧子之痛,晚年漂泊隐居海外,惨遭日本宪兵杀害。悲凉,贯穿他的一生。浙江富阳有一座郁达夫故居,名为“风雨茅廬”,似乎可以象征他的一生。而他对北平的情感丝毫不亚于他的故乡。他在《北平四季》中提到“在北平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平,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平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足见他已把北平视作第二故乡。可是现在的北京,却找不到他居住的痕迹了,实为遗憾。
设置情境任务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鉴赏。《故都的秋》围绕“清、静、悲凉”的意境特征,描绘了五幅图景,这五幅细致描绘的图景可以成为学生设计的依据,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图。可以整体设计,也可以局部设计;可以是思维导图,也可以是绘画加文字表述。而在作图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写作并阐述设计理由,其实是对学生文学短评写作的训练和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读懂了,再通过想象,借助图示和语言把自己体悟到的内容讲述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交流,达到思想与心灵上的碰撞,在景情关系的品评中,渐渐理解郁达夫的审美情趣,从而获得一种审美体验。
【学习过程】
核心任务:设计郁达夫北平故居,评选最佳设计(品评景情关系,领会作者审美情趣)。
活动任务一:阅读课文,寻找设计“依据”,把握设计格调——感知文本,提炼要素。
问题设计:
1.根据文本内容,你找到了哪些具体的设计“依据”?
2.你感觉郁达夫的故居应该体现怎样的格调?为什么?
活动任务二:设计故居,写出设计理由——体会意境,揣摩景情。
要求:
1.画出你认为最符合这种格调的设计图案。
2.整体或局部设计,独立完成,可加上标题。
3.写出设计理由:(1)指出作图依据、格调特征、图中有什么元素、如何布局的、体现什么意境特点;(2)联系文本美读;(3)结合文本赏析:揣摩意象特点、描写技巧、语言特点、如何体现意境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等。
活动任务三:小组初评推荐,写出点评和推荐理由——解读意境,审美体验。
1.组内展示评选:小组成员逐个介绍个人设计,其他同学点评推荐,确定人选,组长综合大家意见,形成推荐稿。
2.评选标准:从设计元素、布局、解说、美读等方面衡量。
活动任务四:复评展示,解读设计理由,其他同学点评——解读意境,审美体验。
活动内容:晋级选手依次介绍设计理由,美读赏析,力争打动在场评委(每位同学)。其他同学注意听并记录优点、缺点,而后小组交流、派代表点评。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示范——深化——提升,注意捕捉亮点,及时板书。
教师示例参考:
1.我设计的图案,是依据文中的第一幅画面——小院秋晨图。主要体现的是清、静、悲凉的艺术格调,主要选用破屋、浓茶、破壁腰、碧绿的天色、槐树、日光、牵牛花、秋草等意象作为设计元素。在布局上,主要依据作者的观察视角,有远景有近景,有仰视之景、有俯视之景,有宏观之景,也有细微之景。整个画面既有远近的层深感,又有立体的空间感,更主要的是体现清、静、悲凉的意境特征。(总说)比如,文章写道(美读):“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见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的蓝朵,……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美读)这里的“破屋”“破壁腰”就是宏观的近景,一个“破”字凸显画面,体现悲凉。作者看到的天色很高是需要仰视的,天色的“碧绿”,既能体现秋天的天高云淡,空旷辽远,也能体现清冷的特点。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写的是听觉,而且是从空中遥远的地方传过来的,这就需要一种宁静的心态方能感受得到。所以,设计中,我把驯鸽作为远景勾勒。早晨的“日光”,是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而不是烈日当空,阳光普照,自然就会清冷许多。所以,我只画了一些光线,而没有画出完整的太阳。这里是细节刻画,看着美好的时光从槐树叶底,从指缝间悄悄溜走,怎么不让人悲凉呢?可是,作者却能悠闲的细数;朝荣晚枯的牵牛花,本就很凄凉,再加上蓝色,悲凉就更浓了。可是,作者却能平静地面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也是生命将逝的象征,也许本就没有。可是,作者却“教长着”。最有趣的是“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赏析:意象、手法、语言,紧扣“清、静、悲凉”)多么惬意,多么悠闲,看来作者非常享受这满院子里的“清、静、悲凉”。(总结:情感)(注意,这里不是酒而是茶,体现作者悠闲、惬意与高雅。) 2.我设计的图案,是依据文中的第二幅图——秋槐落蕊图。主要体现的是清、静、悲凉的艺术格调,主要选取秋槐落蕊、扫帚的丝纹等元素,作者写道“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帚的丝纹……深沉的地方。”“落蕊”是生命衰亡的迹象,作者调动听觉、嗅觉、触觉和视觉,多感官体会秋的悲凉,那种“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那“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都需要一份宁静细致的心灵方才能有如此细腻、深邃的感触。尽管作者似乎很享受这份清闲、宁静与生命将逝的悲凉。但从这些“深沉的地方”感受到“潜意识下的落寞”,才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或许他的人生底色就是“悲凉”吧!
现在请各小组同学集体商议,共同完善自己的方案,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完善方案后,派代表登台展示,其他同学点评。
教师小结:在这里,我们感受到,故都秋景自然的悲凉色彩,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紧密交融在一起!达到了情与景的有机交融!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作者赞美故都,并没有选择生机盎然的春天,而是选择了生命将逝的秋天;也没有选择灿烂多彩的秋景,而是选择了清、静、悲凉的秋景。看来他的审美情趣,就是以什么为美啊?——是的,“以悲凉为美”!(板书)
活动任务五:探究郁达夫审美情趣的由来——丰富故居的人文内涵。
情境设计:假如你的参赛作品被采用,有人走进你设计的故居,感受到浓浓的悲凉时,可能会问:郁达夫为什么那么着迷、向往如此浓郁的悲凉呢?这种“悲凉”是一时一地的感触,还是他一生一世的烙印呢?请根据本文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做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探讨,而后派代表回答。
教师小结:总之,无论是个人遭际还是社会风云都使郁达夫将自己主观上的悲伤情怀,融入对故都秋景的描绘之中。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从作者悲秋的颂歌里,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郁达夫,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悲凉,也是一种美!
课堂总结:多媒体呈现学习目标。
布置作业:写一写。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每一处自然风景,都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如今已进入冬天,联想日日走过的校园,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以《校园冬景》为题写一篇散文,体现你的审美情趣,不低于800字。
板书设计:
【總结与反思】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高一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依据单元教学要求及文本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兴趣、能够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学习方案。“故居设计”这一情境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习欲望,从学习过程来看,学生能够主动地、心甘情愿地钻进其中,乐此不疲。设计之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风格,也就是郁达夫的审美情趣;二是设计元素,也就是《故都的秋》中的若干景物。在景情关系的分析中学生自然理解了郁达夫的审美情趣,在设计中完成了散文学习,在学习中锻炼了“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两大素养,在对故居人文内涵的深度理解中达成了“文化传承与理解”。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策略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b/2020/02/192。】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关键词】审美体验式学习情境任务设置学习设计
【设计背景】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散文,人文主题是“体悟自然”。《故都的秋》是第一篇,为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作者郁达夫在对故都自然秋景的描绘中,体现了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较为复杂的情感。从“学习任务”的角度,建议学生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会赏析、点评散文写景语段;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体会民族审美心理。
此文写作时间较为久远,文章中的趣味与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很大距离。因而学习方法的设计尤为重要,应创设阅读情境与任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阅读、鉴赏与探究。学好这篇散文,还需要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在反复涵泳咀嚼中,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学习鉴赏散文的描写艺术,领会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1)体味故都秋景清、静、悲凉的意味,学习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2)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获得审美体验;
(3)探究作者审美情趣的由来,进而深度理解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情感及创作意图。
【学习方式】
(1)情境任务驱动;
(2)美读与品鉴;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情境与任务】
今年是郁达夫殒难7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著名作家,我校拟举办一次郁达夫北平故居设计大赛,故居的设计风格要贴合他的审美情趣。假如你是一名参赛者,你打算如何设计?请从《故都的秋》中寻找设计依据,创作设计方案,阐述设计理由。
【情境背景】
郁达夫幼年丧父,家道中落,早年留学日本,求职屡次碰壁,婚姻两度失败,又遭遇两次丧子之痛,晚年漂泊隐居海外,惨遭日本宪兵杀害。悲凉,贯穿他的一生。浙江富阳有一座郁达夫故居,名为“风雨茅廬”,似乎可以象征他的一生。而他对北平的情感丝毫不亚于他的故乡。他在《北平四季》中提到“在北平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平,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平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足见他已把北平视作第二故乡。可是现在的北京,却找不到他居住的痕迹了,实为遗憾。
设置情境任务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鉴赏。《故都的秋》围绕“清、静、悲凉”的意境特征,描绘了五幅图景,这五幅细致描绘的图景可以成为学生设计的依据,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图。可以整体设计,也可以局部设计;可以是思维导图,也可以是绘画加文字表述。而在作图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写作并阐述设计理由,其实是对学生文学短评写作的训练和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读懂了,再通过想象,借助图示和语言把自己体悟到的内容讲述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交流,达到思想与心灵上的碰撞,在景情关系的品评中,渐渐理解郁达夫的审美情趣,从而获得一种审美体验。
【学习过程】
核心任务:设计郁达夫北平故居,评选最佳设计(品评景情关系,领会作者审美情趣)。
活动任务一:阅读课文,寻找设计“依据”,把握设计格调——感知文本,提炼要素。
问题设计:
1.根据文本内容,你找到了哪些具体的设计“依据”?
2.你感觉郁达夫的故居应该体现怎样的格调?为什么?
活动任务二:设计故居,写出设计理由——体会意境,揣摩景情。
要求:
1.画出你认为最符合这种格调的设计图案。
2.整体或局部设计,独立完成,可加上标题。
3.写出设计理由:(1)指出作图依据、格调特征、图中有什么元素、如何布局的、体现什么意境特点;(2)联系文本美读;(3)结合文本赏析:揣摩意象特点、描写技巧、语言特点、如何体现意境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等。
活动任务三:小组初评推荐,写出点评和推荐理由——解读意境,审美体验。
1.组内展示评选:小组成员逐个介绍个人设计,其他同学点评推荐,确定人选,组长综合大家意见,形成推荐稿。
2.评选标准:从设计元素、布局、解说、美读等方面衡量。
活动任务四:复评展示,解读设计理由,其他同学点评——解读意境,审美体验。
活动内容:晋级选手依次介绍设计理由,美读赏析,力争打动在场评委(每位同学)。其他同学注意听并记录优点、缺点,而后小组交流、派代表点评。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示范——深化——提升,注意捕捉亮点,及时板书。
教师示例参考:
1.我设计的图案,是依据文中的第一幅画面——小院秋晨图。主要体现的是清、静、悲凉的艺术格调,主要选用破屋、浓茶、破壁腰、碧绿的天色、槐树、日光、牵牛花、秋草等意象作为设计元素。在布局上,主要依据作者的观察视角,有远景有近景,有仰视之景、有俯视之景,有宏观之景,也有细微之景。整个画面既有远近的层深感,又有立体的空间感,更主要的是体现清、静、悲凉的意境特征。(总说)比如,文章写道(美读):“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见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的蓝朵,……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美读)这里的“破屋”“破壁腰”就是宏观的近景,一个“破”字凸显画面,体现悲凉。作者看到的天色很高是需要仰视的,天色的“碧绿”,既能体现秋天的天高云淡,空旷辽远,也能体现清冷的特点。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写的是听觉,而且是从空中遥远的地方传过来的,这就需要一种宁静的心态方能感受得到。所以,设计中,我把驯鸽作为远景勾勒。早晨的“日光”,是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而不是烈日当空,阳光普照,自然就会清冷许多。所以,我只画了一些光线,而没有画出完整的太阳。这里是细节刻画,看着美好的时光从槐树叶底,从指缝间悄悄溜走,怎么不让人悲凉呢?可是,作者却能悠闲的细数;朝荣晚枯的牵牛花,本就很凄凉,再加上蓝色,悲凉就更浓了。可是,作者却能平静地面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也是生命将逝的象征,也许本就没有。可是,作者却“教长着”。最有趣的是“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赏析:意象、手法、语言,紧扣“清、静、悲凉”)多么惬意,多么悠闲,看来作者非常享受这满院子里的“清、静、悲凉”。(总结:情感)(注意,这里不是酒而是茶,体现作者悠闲、惬意与高雅。) 2.我设计的图案,是依据文中的第二幅图——秋槐落蕊图。主要体现的是清、静、悲凉的艺术格调,主要选取秋槐落蕊、扫帚的丝纹等元素,作者写道“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帚的丝纹……深沉的地方。”“落蕊”是生命衰亡的迹象,作者调动听觉、嗅觉、触觉和视觉,多感官体会秋的悲凉,那种“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那“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都需要一份宁静细致的心灵方才能有如此细腻、深邃的感触。尽管作者似乎很享受这份清闲、宁静与生命将逝的悲凉。但从这些“深沉的地方”感受到“潜意识下的落寞”,才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或许他的人生底色就是“悲凉”吧!
现在请各小组同学集体商议,共同完善自己的方案,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完善方案后,派代表登台展示,其他同学点评。
教师小结:在这里,我们感受到,故都秋景自然的悲凉色彩,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紧密交融在一起!达到了情与景的有机交融!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作者赞美故都,并没有选择生机盎然的春天,而是选择了生命将逝的秋天;也没有选择灿烂多彩的秋景,而是选择了清、静、悲凉的秋景。看来他的审美情趣,就是以什么为美啊?——是的,“以悲凉为美”!(板书)
活动任务五:探究郁达夫审美情趣的由来——丰富故居的人文内涵。
情境设计:假如你的参赛作品被采用,有人走进你设计的故居,感受到浓浓的悲凉时,可能会问:郁达夫为什么那么着迷、向往如此浓郁的悲凉呢?这种“悲凉”是一时一地的感触,还是他一生一世的烙印呢?请根据本文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做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探讨,而后派代表回答。
教师小结:总之,无论是个人遭际还是社会风云都使郁达夫将自己主观上的悲伤情怀,融入对故都秋景的描绘之中。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从作者悲秋的颂歌里,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郁达夫,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悲凉,也是一种美!
课堂总结:多媒体呈现学习目标。
布置作业:写一写。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每一处自然风景,都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如今已进入冬天,联想日日走过的校园,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以《校园冬景》为题写一篇散文,体现你的审美情趣,不低于800字。
板书设计:
【總结与反思】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高一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依据单元教学要求及文本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兴趣、能够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学习方案。“故居设计”这一情境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习欲望,从学习过程来看,学生能够主动地、心甘情愿地钻进其中,乐此不疲。设计之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风格,也就是郁达夫的审美情趣;二是设计元素,也就是《故都的秋》中的若干景物。在景情关系的分析中学生自然理解了郁达夫的审美情趣,在设计中完成了散文学习,在学习中锻炼了“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两大素养,在对故居人文内涵的深度理解中达成了“文化传承与理解”。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策略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b/2020/02/192。】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