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求真”尚须“育人”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w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大都围绕着“怎么教”做文章,教材内容改革却一直被忽视。其实,内容和方法同样重要:方法可以为内容助力;内容也可以为方法增色。不关注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现代外语教材呈现“求真”的特征:教材内容追求真实的交际对象和需求,真实的交际环境和交际任务。毕竟,在真实的环境中接触真实的语言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手段。为了“求真”,现在几个常见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一致地选择以日常生活情景对话为主要语言形式,并以孩子们熟悉的身边事为单元主题,如学校、班级、家庭、吃、穿、住、行等。
  值得思考的是,“真实性”是否必须由孩子们的身边事和日常对话才能体现?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是否仅仅以“真实性”为原则?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既要体现“真实性”,又要满足小学“育人”目标。“真实性”包含多元化内容,选择教材内容要重视小学生与内容形成的互动关系。纯粹的日常情景对话内容在小学中、高年级显得“后劲不足”,而优秀的英语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满足“真实性”和“育人”的双重要求,取得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双赢,不失为教材内容的一个好选择。
  一、选择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求真”和“育人”需兼顾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对人的一生起着奠基性作用。小学英语课程遵循全人发展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在语言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放在首位。这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根本上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英语课程才能让学生既获得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从教育目标上看,小学英语课程的设立绝对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标准、流利的“语言机器”,而是为了让他们在掌握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既对本国和他国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建立理解的意识和探索兴趣,又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所帮助。为此,“育人”和“求真”都是选择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所必须考虑的标准。
  1.“真实性”包含多元化内容
  在20世纪70年代英语教学“真实性”讨论之初,研究者普遍认为,只要语言材料真实,教学就是真实的。因此,“真实性”是绝对的概念,判断真实性只看“语言材料的真实程度”这一单一标准。但实践证明,不考虑学习者的具体情况,使用完全真实的材料,有时会由于难度过大(尤其是对低水平的英语初学者来说),或学生对英语文化的陌生,而挫败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半途而废。
  因此,“求真”必须考虑学生个人的因素,如语言材料对学生是否合适,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反应等。这样,“真实性”就不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体现学生与教学环节之间关系特征的相对概念。它由静态转为动态,并被赋予了多元化的内容。
  (1)语言材料本身的真实性。语言材料的真实程度应视学生的语言水平而定。教材内容不必完全局限于真实的材料,可另行专门编写或选用适当简化的语言材料。
  (2)语言材料的文化真实性。语言材料能真实反映英语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文思想、地理历史、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促进民族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3)学生的真实性。语言材料适合学生的语言需求,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作出积极反应,形成积极的互动。
  (4)任务的真实性。语言学习任务(如听写)要为真实的语言交际打下基础;语言交际任务要有真实的语境和交际目的,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技能。
  (5)环境的真实性。教学环境是特定的环境,所以,教学中的交际活动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但学习也是学生实际生活的一部分,教学中的交际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语言的一种实际运用,教师可以创造教学环境的真实性。
  坚持教学的“真实性”,需要同时考虑多个因素。各因素之间如何匹配,关键还在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学生的语言水平、年龄阶段、心理特点、语言需求等,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材料,设置什么样的交际场景和任务,以及如何组织课堂活动。
  2.兼顾“求真”和“育人”双标准的教材内容特征
  “真实性”原则要求,对不同年龄和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教材内容必须与特定阶段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相匹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思维、情感发展水平,从而使教育过程得到优化,育人目标得以自然而然地实现。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够耐心,但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善于模仿,记忆力惊人。兼顾“真实性”和“育人目标”的教材内容应具有如下特征。
  (1)语言地道、简单易懂。
  (2)充分展示英语文化。
  (3)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积极互动,也有助于记忆。
  (4)有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为语言学习任务提供充分的资源。
  (5)蕴含多样化的交际潜势,为真实的语言运用任务提供多种形式。
  (6)所选主题符合小学生心智发展的需求。
  (7)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8)滋养性情,陶冶品格。
  二、日常情景对话的“求真”和“育人”效果并不理想
  1.文化失真
  目前常见的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来源于日常生活,是小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例如,某英语教材一年级的单元主题包括:
  School——师生间的问候和互相介绍
  Body——介绍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
  Animals——认识各种动物的名称
  Numbers——简单数字的表达方式
  Colors——颜色的表达法
  Fruits——各种水果的名称
  Toys——各种玩具的名称
  Shapes——各种形状的名称
  Classroom——教室
  Family——家人和家人从事职业的名称
  虽然这样的教材内容简单易懂、朗朗上口,但是,用英语描述发生在中国小学生身边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只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面,缺乏对英语文化的展示,语言材料的“文化真实性”不免大打折扣,英语语言也难以达到地道、经典。虽然在随后的单元中也包括了诸如“节日(春节和圣诞节)”,“城市(纽约和伦敦)”等体现英语国家文化的主题,但切入角度是“旅游者”,而非“文化学习者”,使教材内容只停留在对风俗、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简单、表层的介绍,没有关注到构成英语国家文化更深层、更本质的东西,如人文思想和社会文化等。
  有的教师会说,像英语国家文化这样的内容对成年人来说都不容易,何谈对小学生呢?笔者认为,文化的学习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再复杂的道理也可以从简单的道理讲起。虽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从中国孩子懂事起,家庭和学校就会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让这种文化在孩子的心里扎根,学习他国文化为何不能效仿呢?
  2.不合乎小学生的真实需要
  日常情境对话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的活动中呢?笔者近两年曾在一项基础英语教育研究中接触过不少学生和教师,也听到一些他们的心里话。学生的感觉是,日常生活化的内容过于熟悉,过于平实。学习内容没有悬念和未知,缺乏心理期待和挑战性,如何让他们感兴趣呢?一位学生的原话说:“我们希望通过英语学到原来不知道的事,而不是用英语重复现在的生活。”学生希望通过英语课也能知道一些新鲜、有趣的事情,能获得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教材内容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课上的投入和互动就会减少,语言材料给学生带来的真实性也会降低。当然内容的不足可以通过富有趣味的教学方法来弥补,但是内容本身如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的话,教学效果不是会更理想吗?
  3.交际任务失真
  日常生活情景对话大多句式简单,词汇以高频词为主,易于在短时间内朗朗上口,也易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和背诵。而且以生活中的实物或行为作为参照,词汇表达方式也比较容易习得。但是,每节课的语言活动完全围绕着一个或几个固定的句式,或一个简短的情景对话展开,再有趣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创造出很多让学生全心投入的任务。有限的语言输入无法让学生经历举一反三的语言学习过程,也就不可能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有较大进步。一节课结束,学生的语言所得其实是相当有限的。一些示范课上的游戏教学可以使教学气氛活跃,学生互动热烈,但问问学生这节课到底学到了什么,学生自己也说不清楚。而且,题材熟悉的情景对话,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很小,其中蕴含的交际潜势有限,可以设置的课堂交际任务范围很窄,大部分任务都有设定好的模式和答案。例如,以运动为主题的某节课,先介绍了各种运动的名称,再围绕几个固定句式进行练习。
  
  Do you like …?
  Yes, I do. I also like …What about you?
  I like …, It’s interesting.
  
  类似的情景对话已经没有多少可以发挥的空间,几乎变成了词语替换练习,交际任务活动也变成机械地走过场,此类日常生活情景对话带给学生的交际任务,其“任务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
  4.“育人”目标被忽略
  小学是一个人心智和思维发展的关键塑形期,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期可以挖掘出儿童巨大的潜力。但是“身体部位、颜色、数字、水果、季节”等主题与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心智水平不符,小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识别这些概念的能力。因此,这类内容对促进心智发展的作用不大。
  在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课上语言活动的训练方式基本上是重复、记忆、替换、复述等低级思维形式,像分析、归纳、推理等高级的思维方式鲜有涉及。有的教师会提出疑问:儿童能发展出这么高级的思维形式吗?答案可以从小学阶段其他学科那里找到。例如,小学语文和数学,其中都涉及了分析、归纳、推理等高级思维方式。况且,再高级的思维能力培养也有适于起点的训练方式。在这一点上英语学科应该和其他学科保持一致的教学理念,不能让学生只学到了英文词句而再无其他了。至于内容是否滋养性情,陶冶品格,笔者可以通过一篇课文来说明。
  
  Happy Thanksgiving, Grandma. Happy Thanksgiving, Grandpa. Is it time for dinner? I like turkey and pumpkin pie.
  Not yet. Let’s go for a walk in the woods. Look at these red and yellow leaves. They are pretty.
  Is it time for dinner? I like turkey and pumpkin pie.
  Not yet. The turkey is still cooking.
  Mmm, it smells good. Is it time for dinner? I love turkey and pumpkin pie.
  …
  Yes, come to the table. It’s ready.
  Mmm, it tastes yummy. Can I have more turkey, please?
  Yes, I’m glad you like it.
  Would you like more turkey or pie, Bob?
  Oh, yes! Both, please.
  What’s wrong, Bob?
  My tummy hurts. Call the doctor.
  Don’t worry. It’s just too much turkey and too much pie.
  
  这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小故事,但除了对感恩节晚餐平淡如水般的描述,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教育、文化教育价值几乎找不到。在小学这个儿童成长的黄金期,如果每篇英语课文能多少包含一些值得深思和回味的内容,那么,这将带给他们更大的收获。
  总之,日常生活情景对话虽然容易上口、简单易学,在短期的入门阶段有助于树立小学生学英语的信心,但长期局限于这样的内容会降低英语教学的真实性,磨蚀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英语学习陷入瓶颈,难有持续的、较大的突破。
  有的教材研究者可能会指出:大量选用日常生活情景对话是对应“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听、说领先”是否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暂且不论(已有研究者对此质疑),“听、说领先”意在强调发展“听、说”能力应该在“读、写”之前,那并不是说,只有生活情景对话才适于听、说。现在的教材内容大多使用日常生活情景对话是照搬国外二语教材的结果。二语学习是以在目的语社会生存为导向的外语学习,所以内容偏生活化,而我国小学英语教材针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学习者群体和特定阶段的教育目标,因此没有必要效仿。如果兼顾“求真”和“育人”的双标准,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有没有新的选择呢?
  三、合适的儿童文学作品“求真”和“育人”效果理想
  其实,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身边事”蕴藏着大智慧。这种智慧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有充分的表现。入门阶段之后,选用合适的英语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教材内容,可以使“求真”和“育人”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提升英语教育的品质。
  1.儿童诗歌的“求真”与“育人”
  儿童作品中的儿童诗歌,其“求真”和“育人”效果如何呢?笔者先以两首小诗为例。
  
  The Moon
  The moon is light.
  The moon is gold.
  The moon is like a boat.
  I want to sit in it.
  The moon is like a banana.
  I want to eat it.
  The moon is like Mum’s smile.
  I want to kiss her.
  
  A Wise Old Owl
  A wise old owl sat in an old oak,
  The more he heard, the less he spoke,
  The less he spoke, the more he heard,
  Why aren’t we all like that wise old bird?
  
  这两首诗是以孩子身边熟悉的事物和动物为素材,语言简单、地道,未经删改,材料本身的真实性已经不错。而且词汇和句式的复现率高,但又不觉得重复。几个押韵的词便于记忆。第一首诗给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弯弯的月亮原来如此可爱,像妈妈的笑脸一样温暖。第二首诗借物喻人,告诉孩子有时候要多听少说,其中寓意值得回味。读到这样的作品,成年人尚且觉得童趣溢满心中,小学生也一定会迸发出热情,积极地投入诗歌的诵读和语言学习活动。这样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作出积极反应,其“学生真实性”就会比较高。
  不同于中国文化,猫头鹰在西方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被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英语儿童文学作品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着英语文化价值,其在文化真实性上的优势是其他语言材料所无法比拟的。两首诗的人文价值自不必说,对学生心智和思维的训练也大有益处。教师在教学时,可将语言训练与语言运用任务结合在一起,比如引导学生仿照月亮诗的句式和结构,写一首描写太阳的小诗。
  2.儿童故事的“求真”与“育人”
  英语儿童故事也可以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儿童故事大都讲述发生在孩子身边的趣事,有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其丰富的语境蕴含了多样化的交际潜势,为课堂开展语言运用任务提供了多种形式。例如,根据插图猜测故事内容、角色扮演、预测故事结局、模拟人物对话、解决故事中出现的某个问题、改写故事结尾、课本剧表演等。这类语言学习活动,其“任务真实性”也较高。笔者以下面的故事说明。
  
  Joe and the Bike
  Joe went to the speedway. Joe liked the speedway. His dad was a speedway rider. Joe’s dad was in a race. He was in front. “Come on, Dad!” shouted Joe. Joe’s dad fell off. “Oh, no!” said Joe. Joe’s dad pushed his bike. “What a rider!” said Joe.
  It was Joe’s birthday. Joe’s dad gave him a bike. Joe liked the bike. Joe was in a race. He was in front. “Come on, Joe!” shouted Dad. Joe fell off. “Oh, no!” said Dad. Joe pushed his bike. “What a rider!” said Dad.
  
  这个故事词汇复现率高,有利于语言学习,而且故事配有插图,学生即使不认识生词也可以猜出词意,很适合入门阶段后的小学生使用。故事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情节有趣,读完之后学生会忍不住会心一笑。教师读故事之前可以请学生注意回答一些问题:当乔的爸爸去参加比赛并且领先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乔的爸爸赢得比赛了吗?当乔去参加比赛而且领先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乔会赢吗?围绕故事,教师可以很容易地设计出不少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任务,使学生主动投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儿童故事的育人效果也是一个重要优势。寓言故事富含哲理;科幻故事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侦探故事训练学生的推理思维,励志故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例如,某套教材的一个故事里说:一家人去郊区度假。孩子们带上了游戏机和影碟机,一到度假屋就迫不及待地玩起了游戏。可是没想到停电了,孩子们只好跟父母一起在做游戏、郊游、讲故事中度过了一天,但是却找到了久违的快乐。第二天,父亲告诉他们,是他故意切断了电源。孩子们从此不再整天打游戏、看影碟了,他们发现了生活中更多有意思的事。故事告诉学生的是:家庭的亲情和运动会带给人们更多的快乐、更多的发现。这样的教学内容对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健康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这比起那种单纯下命令式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教材内容不仅是英语学习的模板,而且应该是学生发展更高级语言能力的阶梯和跳板。教材内容没必要复制交际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演练,因为谁也无法预测在真实交际中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语言表达只能靠经验习得。成功有效的英语教学不是单纯的“为语言而学语言”,教材内容应为培养语言学习兴趣和文化意识,打下语言学习的“经验基础”。小学正是“打基础”的黄金时期,选用合适的英语儿童文学作品“求真”和“育人”效果理想,对小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这应该引起教材研究者和编写者的重视。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李奇志)
其他文献
编者按:  2010年教师节,温总理在讲话中说:“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当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出息,我认为不是这样,教中小学也能出大师……在这个平凡岗位上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事业。”遵循总理讲话精神,《中国教师》将以“从中小学讲坛走出的杰出人物”为主线,展现这些历史人物的中小学教师生涯对其本人终身成就的影响,与所有教师共勉。本期推出科学家吴文俊和教育家张伯苓。    2001年2月19日,我国颁发首
65年前,旅美的南开校友举办集会,席间,著名文学家老舍、戏剧家曹禺合作了一首诗,在当时“极一时之盛”,至今还为人们传诵。诗中写道:“知道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这不是吹,也不是嗙,真的,天下谁人不知,南开有个张校长?!”[1]这个张校长就是张伯苓。他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武力救国
没有文化引领的办学实践是盲目和缺少根基的,没有传统文化积淀的学校是缺失底蕴和生命力的。继承何种传统文化来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是很多校长都在思考的问题。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周易》中自强不息的生命人格,《论语》中和合之仁的生命修养,《孟子》中浩然大义的生命担当,《荀子》中礼乐同行的生命操行等,无不蕴藏着丰富
“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这足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教师的管理口号.这是一种怎样的教师文化?以“自己管理自己”这样的一个侧面简单分享一下学校的教师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创建于1959年,1984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小学,1988年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全国整体改革实验校,1992年被评定为中国名校。在这所具有60余年校史的“中国名校”任校长,我感觉任务很重,但这重中之重却是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将每个教师培养成智慧型的教师,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更新,发展潜力和力量被唤醒,内在的教育智慧被激活,能够培养出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很多,其中,扎实搞好校本教研是一种针对性强、低成本、高效益的关键途径。校本教研要想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以校为本、以组为本、以师为本三个层面的机制是重要的方式。  一、以校为本:创建学习型组织  以校为本,就是创建学习型学校、营造书香校园,使教师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状态。  为了让每个教师都走上学习之路,河南省濮阳市油
期刊
推动教师读书常会遇到来自教师的一些不情愿现象,比如:放假前发的书,放假回来后仍在一堆试卷中安详地躺着;上交读书心得,不是要催来催去,迟迟不交,就是好不容易交上来,网上一搜,原来作者另有其人。可是,教师专业成长是离不开读书积淀的。针对这一现象,近两年,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四中学精心设计了“三会”,即读书推荐会、读书分享会和读书论坛会,激发了教师的读书热情。  一、读书推荐会孕育教师的读书热情  学校读
每年的教师退休仪式总让人生发很多的感慨。年轻教师羡慕老教师可以回家尽享清闲,戏称“真正的人生开始了”;中年教师常会屈指计算自己离退休还有多少时间,盘算着退休后的好日子;而大家认为最应该兴高采烈的退休教师却总不见欢欣的笑颜,表情甚是复杂。  送退仪式经历了好几次,教师们对退休的反应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年年有退休,难道年年只是完成“送退”任务,年年让在岗者对职业生涯感受一次倦怠吗?更有老教师对我们的退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