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传统美学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概述,然而其又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颇深。具有“和合之美”、“和谐之美”、“中和之美”特点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来自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国画和雕塑等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思想精髓。
关键词 传统美学 书法 山水画 雕塑
在中国古代,即使没有一个现代意义所谓的美学学科,但其美学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传统美学蕴涵丰富,其思想精髓主要为:和合之美、和谐之美和中和之美等。
“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观点,其最大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性。世界是一个整体,一个人是一个整体。整体由要素组成,要了解要素,必须要了解整体。《周易大传》中有:“观其会通”;汉代后儒家强调:“天人合一”。和合之美的第二大特点是“兼收并蓄”,即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汇,扬长避短。
“和谐之美”是中华民族美学始终的价值取向。和谐需要事物各组成要素之间协调统一。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和谐是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万事万物都需协调有序的发展。《荀子》中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道德经》中亦有:“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白云不扰鸟儿的飞翔;石头不阻河流的奔跑”。
“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美学思想中最高的审美境界。中和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即在人类观察和认识问题是要不偏不倚,适时适度。《易经》有:“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论语》中有:“中庸之为德也”;《礼记》中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渗透下,中和之美成为了我国历代艺术家最为膜拜的美学标准。
一、传统美学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枚醒目的瑰宝,必然不能脱离中华文化历史环境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书法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产物,其中凝聚了异于别国的物化形态和意识思想。
我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道两家,即自然和社会纷纭复杂,但是其组成元素却至纯至简,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法度运行,古人称之为“道”。汉字经由图、符号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再到草书,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书法艺术。“混沌”生“两极”,“两极”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乾天坤道,演变生成万事万物。阴阳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融合,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中和之美”。在书法艺术中,中和之美被视为最高理想和指导原则,我国古代著书者尤为重视书法的情理合一、意法合一和形神合一。书法艺术中线条的轻重,行间的疏密,墨色的浓淡等都需达到中和之美,这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二、传统美学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自然山水审美和国传统山水画中都得到最好的体现。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魏晋以前,该思想占主导地位。魏晋后,文人墨客皆“以玄对山水”、“寄情于山水”,通过肉眼将湖光水色即所谓的“天”“合”入“人”的审美中。
中国传统山水画讲究虚实结合,即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和合之美”,“虚”为虚白,“实”为色彩形色。通过虚实结合,将观画者既看到画幅中的青山峻岭,流水荡漾的实,也进入灵动幻想的虚中。再者,中国山水画不可以追求形似,而更加注重神似。不仅在外在讲究透视,也更加精心雕琢于对自然山水的内在意境。马远绘《雪》中有:银装裹素锁群山,猛兽无寻数迹难。千里冰封岂罩住?一行白鹭依旧还。情景交融,有虚有实。画者,文之极也。传统山水画讲究“求大同,存小异”,苏轼曾有文赞王维“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味摩诘诗,诗中有画”,此各种感情交替融合,相互呼应,早就中国山水画的高峰和经典。
三、传统美学对中国雕塑艺术的影响
《老子》中著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古人对万物发生发展规律的总结。汉代哲学著作《鹖冠子·泰录》:“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周易》中“保合太和”是核心思想,“太和”汲取了儒道两家的和谐思想。这些都是讲求和谐之美的重要性。和谐是中国哲学论中基本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因此,和谐之美必然表现在我国古典艺术作品中。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最能展现“和谐之美”的,当举雕塑艺术。
雕塑家在构思创作时,要做到心无杂念,运斤成风,要讲究局部与整体和谐,讲究个体与集体的统一。雕塑时更要一笔塑一笔雕。雕塑“拟书法性”,讲求起承转合,雕塑也“拟绘画性”,讲求行云流水。要达到“和谐之美”,这必须拥有高超的技法和统筹全局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天道:《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转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2]马燕: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及其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作者简介:
向旭东(1983-),男,陕西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主要从事、工笔画、油画的研究。
关键词 传统美学 书法 山水画 雕塑
在中国古代,即使没有一个现代意义所谓的美学学科,但其美学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传统美学蕴涵丰富,其思想精髓主要为:和合之美、和谐之美和中和之美等。
“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观点,其最大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性。世界是一个整体,一个人是一个整体。整体由要素组成,要了解要素,必须要了解整体。《周易大传》中有:“观其会通”;汉代后儒家强调:“天人合一”。和合之美的第二大特点是“兼收并蓄”,即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汇,扬长避短。
“和谐之美”是中华民族美学始终的价值取向。和谐需要事物各组成要素之间协调统一。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和谐是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万事万物都需协调有序的发展。《荀子》中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道德经》中亦有:“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白云不扰鸟儿的飞翔;石头不阻河流的奔跑”。
“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美学思想中最高的审美境界。中和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即在人类观察和认识问题是要不偏不倚,适时适度。《易经》有:“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论语》中有:“中庸之为德也”;《礼记》中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渗透下,中和之美成为了我国历代艺术家最为膜拜的美学标准。
一、传统美学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枚醒目的瑰宝,必然不能脱离中华文化历史环境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书法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产物,其中凝聚了异于别国的物化形态和意识思想。
我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道两家,即自然和社会纷纭复杂,但是其组成元素却至纯至简,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法度运行,古人称之为“道”。汉字经由图、符号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再到草书,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书法艺术。“混沌”生“两极”,“两极”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乾天坤道,演变生成万事万物。阴阳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融合,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中和之美”。在书法艺术中,中和之美被视为最高理想和指导原则,我国古代著书者尤为重视书法的情理合一、意法合一和形神合一。书法艺术中线条的轻重,行间的疏密,墨色的浓淡等都需达到中和之美,这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二、传统美学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自然山水审美和国传统山水画中都得到最好的体现。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魏晋以前,该思想占主导地位。魏晋后,文人墨客皆“以玄对山水”、“寄情于山水”,通过肉眼将湖光水色即所谓的“天”“合”入“人”的审美中。
中国传统山水画讲究虚实结合,即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和合之美”,“虚”为虚白,“实”为色彩形色。通过虚实结合,将观画者既看到画幅中的青山峻岭,流水荡漾的实,也进入灵动幻想的虚中。再者,中国山水画不可以追求形似,而更加注重神似。不仅在外在讲究透视,也更加精心雕琢于对自然山水的内在意境。马远绘《雪》中有:银装裹素锁群山,猛兽无寻数迹难。千里冰封岂罩住?一行白鹭依旧还。情景交融,有虚有实。画者,文之极也。传统山水画讲究“求大同,存小异”,苏轼曾有文赞王维“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味摩诘诗,诗中有画”,此各种感情交替融合,相互呼应,早就中国山水画的高峰和经典。
三、传统美学对中国雕塑艺术的影响
《老子》中著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古人对万物发生发展规律的总结。汉代哲学著作《鹖冠子·泰录》:“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周易》中“保合太和”是核心思想,“太和”汲取了儒道两家的和谐思想。这些都是讲求和谐之美的重要性。和谐是中国哲学论中基本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因此,和谐之美必然表现在我国古典艺术作品中。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最能展现“和谐之美”的,当举雕塑艺术。
雕塑家在构思创作时,要做到心无杂念,运斤成风,要讲究局部与整体和谐,讲究个体与集体的统一。雕塑时更要一笔塑一笔雕。雕塑“拟书法性”,讲求起承转合,雕塑也“拟绘画性”,讲求行云流水。要达到“和谐之美”,这必须拥有高超的技法和统筹全局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天道:《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转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2]马燕: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及其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作者简介:
向旭东(1983-),男,陕西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主要从事、工笔画、油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