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爱情的不懈追寻者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xly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抗抗的《北极光》塑造了一个单纯、善良、正直而富于理想和生活信念的当代女青年——陆芩芩,她在庸俗、市侩的生活环境下有过短暂的妥协、痛苦和挣扎,历经不懈的努力,最终找到了生命中“质朴的光”。本文通过女主人公陆芩芩在寻找理想爱情与婚姻的过程中,对具有不同生活态度的男青年的选择,体现了新时期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芩芩对新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目标的追求,这一形象的塑造既是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表现,又是女性在对男性的选择上由被动等待到主动追求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北极光》 陆芩芩 不懈追寻 女性形象
  新时期,我国出现了女作家创作的高峰,她们以女性独到的见解和细腻的风格为我们塑造了许多走在时代前列的女性形象。张抗抗是这一时期出类拔萃的女作家,也是新时期文坛上关注爱情婚姻、道德伦理问题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她对爱情婚姻问题的理性追求和深度思考。《北极光》是张抗抗1981年完成并发表的中篇小说,也是作家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作品,它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陆芩芩在寻找理想爱情的过程中对具有不同生活态度的男青年的选择,表明了在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下,当代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发生着转变,更体现了张抗抗本人对陆芩芩极力想摆脱传统世俗婚姻和持有崭新的爱情婚姻观的充分肯定。
  小说问世以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当时引起广泛的讨论,褒贬不一。人们过多地关注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有关人性、人道主义、主流意识的探讨,从女性主义、两性关系、叙事角度进行评判,却很少有人在意女主人公逐渐成长壮大的过程,低估了芩芩面对传统婚姻而蓄积起来的反抗意识,而片面地认为她是“脱离现实”、“按照一己放纵的感情行事”、“心理变态”①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北极光》中女主人公芩芩执着地追寻理想爱情的经历,进而对其形象进行整体剖析。
  一、“北极光”的不懈追寻者
  “北极光”是张抗抗在其作品中极力刻画的一个象征意象,也是新时期女性所向往的理想爱情和美好婚姻生活的诗化象征。在这里,“北极光成了两性理想关系建立的基点、生命境界、共同话语,它显然成为以芩芩为代表的新女性对摆脱平庸的、司空见惯的,甚至是传统两性关系、两性生活的希望与企求”②。北极光俨然成了两性之间共同的话语、思想的共鸣,又有某种完美人性的精神折射。所以,芩芩将男主人公对北极光的了解程度和相信北极光的存在程度,作为自己选择理想的人生伴侣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小说《北极光》中,芩芩是作家重点塑造的对象,她是一个单纯、善良、正直而富于理想和生活信念的城市女孩,在儿时懵懂的年纪里受舅舅的影响就开始对北极光充满某种执念。虽然在刚开始时她对生活中的一切认识都还不清楚,但是她一直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过得很美好,渴望拥有理想的生活,并不断地为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所以,当身边的许多人在过度地追求“物质文明”时,芩芩却不惜用与傅云祥登记的交换条件来获取了上夜大的自由身,通过上夜大努力学习日语来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她身上最可贵的一面就是不甘平庸,积极向上,坚持不懈。然而,这样的一个女孩处在当时那样的一个复杂的环境下,难免要经历一段痛苦的探索历程,但终究前途还是光明的。
  芩芩纯真向上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她总是对美好的事物充满憧憬,并且对于认定了的事总会坚持不懈地追求直至其实现为止。她那纯真的性格和渴望美好的心态就决定了她对神圣的北极光充满某种异于常人的特殊的感情,从而将这种感情延伸到对理想伴侣的追求上。在选择对象时,她期待着能找到一个同样具有北极光梦想的男孩,并且以此作为择偶的标准。然而,这个十五岁时回城的女知青却在故事的刚开始就已经与三级技工傅云祥办了结婚登记手续,而她那所谓的未婚夫对她心中所向往的北极光却一点也不感兴趣,甚至还带有鄙夷的情绪,认为北极光“要是菩萨的灵光,说不定还给它磕几个头,让它保佑我早点儿返城找个好工作”③,芩芩顿时觉得与这个所谓的未婚夫很陌生,怀着满心的失望与苦恼在现实的泥潭里挣扎,试图靠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改变这种现状,但是每次走进那幢如童话般的二层小楼时充斥着的洗牌声就让她有种想要逃离的感觉,所以她宁愿借口回去拿笔记本而将时间消磨在阴暗的教室里去观赏冰凌花。尽管在寻找北极光的路上芩芩屡次碰壁,也曾经为此犹豫过,但是她对北极光的向往却始终没有改变过,只不过一直把它藏在心底,直到那可怕的婚期渐渐地临近,她才将所有隐藏的情绪爆发出来。这也印证了这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在追求人生幸福时的执着与坚定。
  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舍弃无爱的婚姻
  从芩芩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她对传统爱情和世俗婚姻的抵触心理,以及她极力想要摆脱这种束缚的强烈愿望。可是在当今社会里,婚姻就如同女人真正的成人仪式一样,到了那个像是约定好了的年纪,你就必须得“完成这项每个人都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结婚”。④在《北极光》中,张抗抗表现出对传统婚姻的否定,并赋予芩芩这一鲜明的形象来启示人们:女人要想在精神上获得自由和解放,就一定得先舍弃无爱的婚姻和勇敢追求爱的婚姻。
  从故事的一开始,芩芩这个已经登记过婚姻了的二十五六岁的女青年,就不甘落后,想用自己的方式自我拯救。她选择去上夜大,来填补知识上的不足,暂时获得身心上的自由。然而,随着婚期的渐近,她感到越来越痛苦,畏惧结婚,害怕听到“永远”这个词,想到自己两个月以后就得永远住在傅云祥那里了,就莫名其妙地恐惧和烦躁。甚至,走在大街看见别人置办嫁妆或举行婚礼就觉得是沉重的义务和责任。被母亲逼急了,就连父母的婚姻也妄加评论:“妈妈……三十几年前一顶花轿把你抬到爸爸那儿,你一生就这么过来,生儿育女,平平安安,连人家西双版纳密林中的傣族男女还‘丢包’自由恋爱呢,你却除了我的父亲再没有接触过别的男人。可悲的是你以为孩子们也可像你们那样生活,除了一个美满的家庭外再别无所求。”⑤从中可以看出,芩芩对父母乃至上一代人的爱情婚姻观持否定的态度,有了父母亲的前车之鉴,所以逃避上一代人的这种婚姻宿命的心理也愈加强烈。   芩芩是一个爱幻想的女孩,总是活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期待着心中理想的爱情,执着地寻找自己对爱情的表达方式。从始至终都没有忘记儿时舅舅对她说过的话,“北极光很美很美……谁要是能见到它,谁就能得到幸福”。⑥尽管当年去漠河考察的舅舅一去不复返,也没有打消她想见到北极光的决心。归根结底,芩芩的内心还是很渴望幸福的,而傅云祥却没能给予芩芩那种幸福的感觉,即便是他没有像她第一次相亲的对象那样数馄饨的个数。但是在芩芩眼里,傅云祥还是太过精明了,精明的叫人看起来真像是各方面都不错,太热衷于“物质文明”了,而且在这方面赶紧了时髦,却压根儿不知道理想为何物。
  在偶然的与费渊的相遇当中,芩芩看到了费渊的博学多识,尖锐而深刻的思想,以及对社会入木三分的揭示,不禁对他有几分的钦佩,怀着急切而又忐忑的心情向他询问北极光,而费渊的回答却是:“北极光,也许很美,很动人,但是我们谁能见到它呢?”“不要再去相信地球上会有什么理想的圣光,我就什么都不相信。”⑦对于费渊的回答,芩芩虽然有些失望,但是在她看来他至少还是了解北极光的,即使说的是大实话也总比傅云祥的回答要高级一点儿。于是,在对比的过程中她更加明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丝毫没有了之前犹豫不决的那种心态,取而代之的是决绝与抗争。最终,她选择了冲出了照相馆,逃离了预备中的婚姻,尽管她已经和傅云祥登记过了,即使要面临父母的责骂和他人的非议,也要坚决舍弃这种令人痛苦的婚姻。显然,芩芩当时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由开始时的软弱妥协走向不顾一切的反抗。在爱的召唤下,在北极光的指引下,心中压抑已久的女性自我意识一触即发,反抗的情绪战胜了一切,大有压倒一切的可能,从“宁可死在回来了的爱情的怀抱中,也不是活在那种正在死去的生活里……”⑧这句话足以看出芩芩想要摆脱无爱的婚姻的决心和勇气了。
  同时,作者张抗抗也借作品中的人物之口说出了女主人公芩芩的心声:“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而爱情就是在对象中找到‘自我’,是对自己一种更高的要求、更好的向往和归宿。”⑨小说从侧面反映出包括芩芩在内的所有女性将寻找人格的独立和自我的确定寄希望于对理想爱情和婚姻的追求上的普遍心理。由此看来,芩芩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后选择果断地舍弃与傅云祥的无爱婚姻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完全是合乎情理的。
  三、寻找理想中的男子汉
  在小说《北极光》中,张抗抗以女主人公芩芩的择偶历程为线索,让芩芩先后“经历”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男性,直到最后遇到了一个同样具有北极光情结的男人,这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无形中成了思想解放运动后一代青年生活的真实轨迹。芩芩对理想爱人形象的追寻与新时期文坛上盛行的女性“寻找男子汉”的趋势相符,以追求的主动姿态取代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处境,成为捍卫自己婚恋自由权利的典型形象。
  可以说,芩芩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女青年,并没有像身边的人狂热地追求“物质文明”,贪图名利、随波逐流,她选择上夜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面对平庸、俗气的傅云祥,她是无论如何也爱不起来,所以,后来虽有挣扎还是毅然决然地舍弃了这段即将来临的婚姻的那一幕。虽然她也很渴望美满的婚姻,但是那个结婚对象绝对不是傅云祥。
  在现实生活中,芩芩始终保持着善良、纯真的品行固然好,可是这同样也给她带来了不少的苦恼,使她在寻觅的过程中饱受痛苦和煎熬。在她不懈地追寻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了性格的多面性。经过反复的挣扎之后,她决定义无反顾地去追求真爱,终于鼓足了勇气从照相馆里逃离后又去寻找费渊的支持。然而,在芩芩心中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费渊却表现出了人性的自私、怯懦与冷漠,他的一句:“我没法回答你……你想想,别人如果知道我支持你和你的未婚夫分手,会怎么看我……”⑩让原本还对他存有一丝幻想的芩芩彻底失望,几乎妥协,差点就屈从于家人的劝解及傅云祥最后的哀求,甚至在次日清晨又差点回到傅云祥的怀抱。由此看来,她确实是很想摆脱与傅云祥的婚姻,而当她寄希望的对象并没有像她预想的那样支持她的选择时,她又表现出人性怯懦和懈怠的一面,没有刚开始所表现出来的果断和勇敢了。
  寻找北极光的路途异常的艰辛,芩芩的内心也是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斗争却始终坚持不懈,而曾储的出现让原本黯然的芩芩又一次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与自己一样未泯灭的童真,但是他总是让人捉摸不透。他没有傅云祥那样的庸俗市侩气息,也不像费渊那样冷眼旁观、指责时弊,而是积极地投入生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与黑暗势力作斗争,他不仅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勇于行动的人。明明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水暖工,饱尝许多的人间冷遇,遭受过一些常人没有的凄惨境遇,却仍对生活充满热情。他一边安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敬职敬业,一边坚持上夜大,研究《资本论》,写经济学论文,关心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并组织一群青年朋友学习和讨论与现代化有关的问题。他对待生活的那种态度让芩芩钦叹不已,在他的身上芩芩找到了那种从不抱怨命运,“不发光”却也“发热”的人生态度,找到了生命中“质朴的光”,让她更加坚信自己心中的想法:北极光是存在的,就像曾储所说的那样:“无论你见没见过它,承不承认它,它总是存在的。在我们的一生中,也许能见到,也许见不到,但它总是会出现的……”{11}
  女主人公芩芩对北极光的憧憬与追求正是她对理想爱情与婚姻的渴望,对她来说,北极光是其通过对理想爱情与婚姻的追寻来实现自我人格独立的载体。芩芩身边出现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男人,代表不同的人生态度:庸俗市侩、崇尚“物质文明”的傅云祥;消极悲观、冷漠犀利的费渊;对生活充满热情,乐观向上,有理想并关心国家命运的曾储。经过反复的比较,芩芩最终选择了曾储,从而实现她理想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寻爱历程折射了新时期一代青年人的人生追求和生活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也是作家本人对一代青年人所寄予的希望,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写《北极光》,内心深处抱着一种美好的祝愿,愿青年们能在理想的召唤下,看到希望,加强自信力,从而由彷徨、犹豫、朦胧走向光明。”{12}张抗抗对年轻人抱着很大的希冀,如她所期待的那样,陆芩芩是一个在爱的迷惘中的觉醒者,她渴望自由的爱和爱的婚姻,并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虽然在不懈追寻的过程中,伴随着短暂的疑惧、彷徨,但结局还是令人欣慰的,她最终找到了生命中“幸福”的光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芩芩的这一形象为还处在迷途中的青年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当时仍遭受传统思想和世俗婚姻毒害的女性同胞们,为她们树立了理想与青春的光辉旗帜,希望她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北极光”。
  ① 曾镇南:《爱的追求为什么虚飘》——也谈《北极光》,《光明日报》1981年第3期,第12页,第24页。
  ②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张抗抗:《北极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第2页,第55页,第19页,第52-53页,第89页,第56页,第80页,第121页。
  {12} 张抗抗:《我写〈北极光〉》,《文汇月刊》1982年第4期,第4页。
其他文献
摘 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一生作品丰硕,在世界文坛荣享尊位。《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作为哈代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他在思想上、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之一,颇受读者推崇。本文拟从前景化的视角出发,分析《苔丝》两个译本中原语与目的语中偏离常规的现象,以及偏离常规与意义表达之间的关系。笔者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如何使前景化理论既可以作为认识论,又可以作为方法论进行翻译研究,同时
期刊
摘 要:诗歌作为独立的审美单元具有外结构(外在表现形态)和内结构(内在思想情感),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正是通过外在的行节排列、行数字数的差异、首尾引用的照应、局部的复沓吟咏,完成了诗歌由“冷静的缓冲到热烈的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冷静的颂扬”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
期刊
摘 要:严英秀立足于当代城市生活,书写女性的情感世界、成长体验和生存命运,呈现女性独特的生命隐痛和心理情状。同时,她坚持本土立场,为“弱势”与“边缘”发声,展示了底层民众和真实西部的文化失落和诗意遁逃。  关键词:严英秀 性别视域 生命体验 边缘书写  对于偏居边陲的西部文学而言,严英秀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笔下很少草原牧歌式的原生态书写,亦罕见民族文化景观的描绘,更多的是关于现代城市女性、世俗伦
期刊
摘要:“文革”小说的一大特征在于以家庭伦理叙事介入政治叙事,政治与伦理在小说中相互交融、变奏,《坚硬如水》在上述方面无疑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此类叙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或多个)“破碎的家庭”,或者以革命破除腐朽的伦理关系,或者伦理反过来颠覆革命意义。然其并非“文革”小说所独有,“五四”以来便一直存在,只是呈现方式不同罢了。  关键词:《坚硬如水》 革命 伦理  “文化大革命”虽然被冠之以“文化”
期刊
摘 要:在以金钱为轴心的社会里,男性本能设想之下的爱情,一旦超过某个界限,便会脱离实际,虚幻缥缈,最终不得不沦为悲剧。但夏洛的“回归”也告诉我们,“精神的人”终将战胜“动物的人”,失落的人性、沦丧的灵魂,总有复归的一天。本文试从真实与虚伪、纯情与物欲、个人与时代三个方面分析面条、盖茨比及夏洛三位草根青年悲剧爱情中理想与现实的悖论。  关键词:理想 爱情 现实 物欲  作为一部典型的时空交错结构的影
期刊
摘 要:马丁·路德·金的《伯明翰监狱的来信》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极大地鼓舞了美国黑人追求民主和平等的决心。文本成功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诉求手段——道德诉求、情感诉求、理性诉求,以德示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实现了有效的劝说目的。  关键词:修辞 道德诉求 情感诉求 逻辑诉求  修辞的悠久历史可以被追溯回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8年)时期甚至更早。作为修辞学的创始者,亚里士多
期刊
摘 要: 斯坦贝克是一位创新意识极强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多变,在美国和世界文坛上是极为少见的。本文对斯坦贝克作品的风格进行研究,并重点评价了斯坦贝克开创的“剧本小说”的创作风格,意在为文学多样化创作鼓与呼。  关键词:斯坦贝克 创作风格 剧本小说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是一位创新意识极强的作家。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词中写道:“我认为,一个作家不那么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布莱希特的代表作品《四川好人》的文本细读和创作剖析,探寻戏剧家运用艺术形式所表达的特定思想和主旨。剧中主人公沈黛人物形象独特,一身兼具双重人格,剧作者以她的特殊经历,描写了一个丑恶世界中“好人”的无奈和“坏人”的张扬,重新诠释了特定社会条件下善与恶的辩证关系,从而使观众在艺术手段带来的惊奇中洞悉现实社会的实质。  关键词:布莱希特 《四川好人》 善与恶  1939年春,布莱希特全家
期刊
摘要:《西决》和《大地之灯》作为80后青春小说中不多的类别,是因为其中对青春伤感的宣泄和对人性的绝望控诉,故事中的人物能够在经历了青春的考验后长大并学会去爱,其中“西决”和“淮”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西决”用并不成功的救赎让备受考验的亲情紧紧相连,“淮”用一生的美丽展示了人性的圣洁。二者虽以不同的方式治愈了残破的精神和信仰,却都用爱和包容诠释了作者温暖而善良的青春理想。  关键词:《西决》 《大
期刊
摘 要:本篇论文以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为基础,分别分析书中的三位主要女性人物,即吉英、伊丽莎白、丽迪雅对于婚姻的不同价值观,同时对三位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以及就三位女性人物的婚姻价值观在现代的延伸分析,引导读者去深刻体会我们作为现代人如何面对爱情,面对婚姻。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吉英 伊丽莎白 丽迪雅 婚姻 现代社会  创作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