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长沙市6月-5岁儿童使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进行屈光筛查的结果,指导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和弱视的防治。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到我科体检的6月-5岁学龄前儿童2833人5666例眼,按照年龄6月-1岁,1岁-3岁,3岁-5岁分为A、B、C三组,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验光仪进行屈光度筛查,每组根据不同年龄的诊断标准,又分为屈光状态正常、可疑、异常三组,异常组内将其超过生理范围的屈光按远视、单纯远视散光、复合远视散光进行分组建档登记。结果:1) 学龄前儿童屈光正常率和异常率在A组分别为58.1%和22.2%;B组为85.6%和5.5%;C组为83.8%和7.0%,屈光正常率A组与B、C组间存在显著差异(χAB=240.63,P<0.01;χAC=214.10,P<0.01),B、C组间无明显差异(χBC=3.08,P>0.05)。(2)在各年龄屈光异常组中。A组远视18.5%、单纯远视散光68.9%、复合远视散光11.3%;B组分别占21.6%、60.8%、16.8%;C组分别占48.7%、22.2%、25.9%。构成比C组与A、B组间存在显著差异(χAC=74.66,P<0.01;χBC=49.07,P<0.01),A、B组间无明显差异(χAB=2.70,P>0.05)。结论:1岁以后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可信度更高。定期进行视力筛查,对早期发现屈光异常,防治弱视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屈光;视力; 弱视
研究表明0-5岁是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屈光不断变化趋向稳定,视力逐渐正视化的关键期,也是产生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敏感期〔1〕。弱视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2〕,0-5岁学龄前儿童由于主观测视力配合度低,从而使发现视力异常的难度加大。本研究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到我科体检的6月-5岁学龄前儿童2833例5666眼,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验光仪进行屈光度筛查,可有效的评估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态,早期发现屈光异常的患儿,对防治屈光不正性弱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到我科体检的6月-5岁学龄前儿童2833例5666 眼,排除眼部疾病者、眼部手术史者及近期密切屏幕终端接触者,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验光仪进行屈光度筛查。
1.2仪器:屈光筛查采用的是美国伟伦公司生产的Suresight手持自动验光仪,利用Hartmanshack感受器原理,即一组微透镜阵列,使人眼屈光成像经仪器软件转换为球柱联合的屈光表达。仪器检查范围为球镜+6.00-5.00DS,柱镜 +3.00-3.00DC,超过仪器测量范围时仪器显示±9.99,仪器测量不出则不显示数据,仪器显示测量可信指数1-9,≥ 6表示可信度好。
1.3方法:由熟练操作Suresight验光仪的护士对所有被检查儿童在固定的暗室,固定的检查条件,采用儿童模式进行检查,并打印记录。检测数据的可信度均在7 以上,数据可靠。发现屈光度可疑和异常的学龄前儿童均复测1次,再记录结果。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判断标准:参照美国伟伦公司提供的各年龄组眼屈光筛查转诊常模标准进行结果判定。具体标准为:S代表球镜屈光度,C代表柱镜屈光度。(1)6月-1岁儿童屈光正常范围:球镜+1.00—+3.00DS,柱镜≤1.50DC;异常为球镜>+3.50DS,柱镜>2.00DC。(2) 1-3岁儿童屈光正常范围:球镜+1.00—+2.50DS,柱镜≤1.50DC;异常为球镜>+3.00DS,柱镜>2.00DC。(3)3-5岁儿童屈光正常组:球镜+1.00—+2.00DS,柱镜≤1.50DC;异常为球镜>+2.50DS,柱镜>2.00DC。6月-5岁儿童球镜<-0.50DS为近视。屈光介于正常与异常范围之间的为可疑。
2.2本研究中2833例5666眼,(1)A组儿童屈光正常率为58.1%,异常率为22.2%;B组儿童屈光正常率为85.6%,异常率为5.5%;C组儿童屈光正常率为83.8%,异常率为7.0%,屈光正常率A组与B、C组间存在显著差异(χAB=240.63,P<0.01, χAC=214.10,P<0.01),B、C组间无明显差异(χBC=3.08,P>0.05)。见表1。(2)在各年龄屈光异常组中,A组远视18.5%、单纯远视散光68.9%和复合远视散光11.3%;B组分别占21.6%、60.8%、16.8%;C组分别占48.7%、22.2%、25.9%。屈光异常的构成比C组A、B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χAC=74.66,P<0.01, χBC=49.07,P<0.01),A、B组间无明显差异(χAB=2.70,P>0.05)。见表2。
表1 6月-5岁各年龄组儿童屈光筛查状态分布情况
表2 各个年龄屈光异常组中屈光类型分布情况
3讨论
0-5岁是眼球发育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屈光状态由远视逐渐正视化,这个时期屈光的异常可以导致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形成。弱视是学龄前儿童一种常见眼病,也只发生在儿童视觉发育过程中。在我国,学龄前儿童弱视的发病率为2%-4%[3],是导致儿童低视力最主要的原因。早期监测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态,有利于早期发现屈光异常的患儿,可降低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发病率。
在本研究中,6月-1岁组的婴儿屈光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这与段建华[4]的研究报道相符合。目前对于眼球正视化趋势的调节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动物实验证实是由视觉输入反馈系统控制,眼发育早期远视状态导致的远视性离焦调整着眼球的生长,使得眼球的远视状态逐渐减低,眼轴长度等屈光因素均在正视化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与屈光度呈负 相关。新生儿出生时,眼球的矢状径约为17mm,三岁时增到平均为22.5-23mm,三到十四岁间只增长约1mm[5]。在王平[6] 报道中1个月的新生儿眼轴长度平均为19.82mm,生长到1岁时眼轴长度平均为21.05mm。Donald[7]等发现足月儿眼球在出生后3-9个月迅速增长,眼轴长度在6个月内增加了1.2mm。1岁内眼轴的快速发育,可能是导致1岁内的婴幼儿的屈光状态不稳定的原因。此外,1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注意力和配合度的关系也可能影响测量结果。因此1岁以后采用Suresight验光仪进行屈光度筛查可信度更高。1岁以内的屈光异常和可疑的婴幼儿,应密切观察,既不过早的下定论,给家长造成心理上的负担,也不可忽视这部分婴幼儿,嘱其家长于幼儿1岁后定期复查,对比每次检查结果,指导意义更可信。
本研究中,1-3岁组和3-5岁组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5.5%和7.0%,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我国弱视的发病率的统计数值接近[3]。学龄前儿童屈光的异常以远视和散光为主,是导致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最主要原因。学龄前儿童眼睫状肌有很强的调节能力,视力筛查仪检测的是在睫状肌未麻痹的情况下的屈光度,因此检查的结果可能会存在误差。因此我们建议对于1-5岁屈光异常组内的学龄前儿童应尽早进行散瞳验光,确诊为弱视的患儿应尽早配镜并结合弱视训练。而1-5岁可疑组内的学龄前儿童,由于散瞳验光需要被检查者一定的配合度才能完成。所以建议1-3岁组的屈光可疑的学龄前儿童先定期复查,观察屈光的变化,如果屈光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到正常屈光范围则随诊。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屈光度仍在可疑区间,我们建议2岁后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散瞳验光检查明确诊断。对于3岁以上可疑组的学龄前儿童,为了不错过弱视治疗的黄金期[8],我们都建议进行散瞳验光检查。
在0-5岁视觉的可塑期年龄,检查屈光状态并早期干预,弱视是可逆的。因此提醒人们应重视儿童眼保健,1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尽早进行视力筛查,对发现屈光异常的患儿,降低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发病率,提高视功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宏等. 弱视.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7-8
2 阎洪禄,高建鲁等. 小儿眼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7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儿童弱视防治技术服务规范.1996.
4 段建华,264 例6 个月-3 岁婴幼儿视力筛查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2.(27):4829- 4830
5 李凤鸣.中华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7
6 王平,陶利娟,杨俊芳.早产儿及足月儿早期眼球生物学指标变化规律.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1;19(3):131-133
7 Mutti Do, Mitchell GL, Jones LA,et al.Axial growth and changes in lenticular and corneal power during emmetropization in infants.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2005.46(9):3074-80
8李凤鸣.中华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17
关键词:屈光;视力; 弱视
研究表明0-5岁是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屈光不断变化趋向稳定,视力逐渐正视化的关键期,也是产生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敏感期〔1〕。弱视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2〕,0-5岁学龄前儿童由于主观测视力配合度低,从而使发现视力异常的难度加大。本研究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到我科体检的6月-5岁学龄前儿童2833例5666眼,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验光仪进行屈光度筛查,可有效的评估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态,早期发现屈光异常的患儿,对防治屈光不正性弱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到我科体检的6月-5岁学龄前儿童2833例5666 眼,排除眼部疾病者、眼部手术史者及近期密切屏幕终端接触者,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验光仪进行屈光度筛查。
1.2仪器:屈光筛查采用的是美国伟伦公司生产的Suresight手持自动验光仪,利用Hartmanshack感受器原理,即一组微透镜阵列,使人眼屈光成像经仪器软件转换为球柱联合的屈光表达。仪器检查范围为球镜+6.00-5.00DS,柱镜 +3.00-3.00DC,超过仪器测量范围时仪器显示±9.99,仪器测量不出则不显示数据,仪器显示测量可信指数1-9,≥ 6表示可信度好。
1.3方法:由熟练操作Suresight验光仪的护士对所有被检查儿童在固定的暗室,固定的检查条件,采用儿童模式进行检查,并打印记录。检测数据的可信度均在7 以上,数据可靠。发现屈光度可疑和异常的学龄前儿童均复测1次,再记录结果。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判断标准:参照美国伟伦公司提供的各年龄组眼屈光筛查转诊常模标准进行结果判定。具体标准为:S代表球镜屈光度,C代表柱镜屈光度。(1)6月-1岁儿童屈光正常范围:球镜+1.00—+3.00DS,柱镜≤1.50DC;异常为球镜>+3.50DS,柱镜>2.00DC。(2) 1-3岁儿童屈光正常范围:球镜+1.00—+2.50DS,柱镜≤1.50DC;异常为球镜>+3.00DS,柱镜>2.00DC。(3)3-5岁儿童屈光正常组:球镜+1.00—+2.00DS,柱镜≤1.50DC;异常为球镜>+2.50DS,柱镜>2.00DC。6月-5岁儿童球镜<-0.50DS为近视。屈光介于正常与异常范围之间的为可疑。
2.2本研究中2833例5666眼,(1)A组儿童屈光正常率为58.1%,异常率为22.2%;B组儿童屈光正常率为85.6%,异常率为5.5%;C组儿童屈光正常率为83.8%,异常率为7.0%,屈光正常率A组与B、C组间存在显著差异(χAB=240.63,P<0.01, χAC=214.10,P<0.01),B、C组间无明显差异(χBC=3.08,P>0.05)。见表1。(2)在各年龄屈光异常组中,A组远视18.5%、单纯远视散光68.9%和复合远视散光11.3%;B组分别占21.6%、60.8%、16.8%;C组分别占48.7%、22.2%、25.9%。屈光异常的构成比C组A、B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χAC=74.66,P<0.01, χBC=49.07,P<0.01),A、B组间无明显差异(χAB=2.70,P>0.05)。见表2。
表1 6月-5岁各年龄组儿童屈光筛查状态分布情况
表2 各个年龄屈光异常组中屈光类型分布情况
3讨论
0-5岁是眼球发育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屈光状态由远视逐渐正视化,这个时期屈光的异常可以导致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形成。弱视是学龄前儿童一种常见眼病,也只发生在儿童视觉发育过程中。在我国,学龄前儿童弱视的发病率为2%-4%[3],是导致儿童低视力最主要的原因。早期监测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态,有利于早期发现屈光异常的患儿,可降低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发病率。
在本研究中,6月-1岁组的婴儿屈光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这与段建华[4]的研究报道相符合。目前对于眼球正视化趋势的调节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动物实验证实是由视觉输入反馈系统控制,眼发育早期远视状态导致的远视性离焦调整着眼球的生长,使得眼球的远视状态逐渐减低,眼轴长度等屈光因素均在正视化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与屈光度呈负 相关。新生儿出生时,眼球的矢状径约为17mm,三岁时增到平均为22.5-23mm,三到十四岁间只增长约1mm[5]。在王平[6] 报道中1个月的新生儿眼轴长度平均为19.82mm,生长到1岁时眼轴长度平均为21.05mm。Donald[7]等发现足月儿眼球在出生后3-9个月迅速增长,眼轴长度在6个月内增加了1.2mm。1岁内眼轴的快速发育,可能是导致1岁内的婴幼儿的屈光状态不稳定的原因。此外,1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注意力和配合度的关系也可能影响测量结果。因此1岁以后采用Suresight验光仪进行屈光度筛查可信度更高。1岁以内的屈光异常和可疑的婴幼儿,应密切观察,既不过早的下定论,给家长造成心理上的负担,也不可忽视这部分婴幼儿,嘱其家长于幼儿1岁后定期复查,对比每次检查结果,指导意义更可信。
本研究中,1-3岁组和3-5岁组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5.5%和7.0%,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我国弱视的发病率的统计数值接近[3]。学龄前儿童屈光的异常以远视和散光为主,是导致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最主要原因。学龄前儿童眼睫状肌有很强的调节能力,视力筛查仪检测的是在睫状肌未麻痹的情况下的屈光度,因此检查的结果可能会存在误差。因此我们建议对于1-5岁屈光异常组内的学龄前儿童应尽早进行散瞳验光,确诊为弱视的患儿应尽早配镜并结合弱视训练。而1-5岁可疑组内的学龄前儿童,由于散瞳验光需要被检查者一定的配合度才能完成。所以建议1-3岁组的屈光可疑的学龄前儿童先定期复查,观察屈光的变化,如果屈光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到正常屈光范围则随诊。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屈光度仍在可疑区间,我们建议2岁后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散瞳验光检查明确诊断。对于3岁以上可疑组的学龄前儿童,为了不错过弱视治疗的黄金期[8],我们都建议进行散瞳验光检查。
在0-5岁视觉的可塑期年龄,检查屈光状态并早期干预,弱视是可逆的。因此提醒人们应重视儿童眼保健,1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尽早进行视力筛查,对发现屈光异常的患儿,降低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发病率,提高视功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宏等. 弱视.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7-8
2 阎洪禄,高建鲁等. 小儿眼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7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儿童弱视防治技术服务规范.1996.
4 段建华,264 例6 个月-3 岁婴幼儿视力筛查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2.(27):4829- 4830
5 李凤鸣.中华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7
6 王平,陶利娟,杨俊芳.早产儿及足月儿早期眼球生物学指标变化规律.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1;19(3):131-133
7 Mutti Do, Mitchell GL, Jones LA,et al.Axial growth and changes in lenticular and corneal power during emmetropization in infants.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2005.46(9):3074-80
8李凤鸣.中华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