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过度地使用自然资源,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越来越差,人们对此也开始重视起来,在对中学生的教育中,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将环境教育带到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加强人们对环境的重视态度。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节制地向地球索取资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保护环境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知,继而有利于保护人类的共同环境。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英国著名生态学家爱德华把全球环境恶化比喻为没有枪声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他说,由于这场大战,大自然正在迅速衰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自然界将很快丧失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这绝非危言耸听,严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2011年12月22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报告指出:“目前世界的温室气体在迅速增长,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4℃。自1992年以来,几乎所有的高山冰川都在消融,不但造成了海平面以年均25毫米的速度上升,还将危及世界约1/6人口的生计。全球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以地球生态指数计)已下降12%,每年有52个脊椎动物物种因濒临灭绝而被列入红色名录,‘第6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而这一次原因是人类活动’。自然资源使用量增加了40%,甚至超过全球人口的增长率。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及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推动了水、能源、食品、矿产和土地等资源需求的增长,自然资源在不知不觉中被大量消耗逼近枯竭,越来越多地受到生态系统、资源生产率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制约。”这次为地球“会诊”的报告结果令人触目惊心——自1992年以来的20年间,人类消耗地球资源的速度已经将我们自身的生存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解决途径之一就是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当代地理教育者必须担负起这历史的使命,选择好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促使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科学的环境道德观,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问题的行为习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守护我们唯一的家园。
二、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战场,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在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环境教育内容,加上很多地理知识自身就属于环境知识。因而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学会有效的利用教材这一知识载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保教育目标设计,对教学中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应及时的挖掘,尽可能地确保地理教学中所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将环境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一幅漫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该漫画源于网络下载,名叫《啊,地球出汗了》,并提问:“该漫画中揭示了什么环境问题?通常我们将其称为什么效应?导致这一效应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问题提示和漫画引导展开有效地互动、探究、交流,就会在不断地探求中感受到全球气候正在逐步变暖,同时意识到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源于人类无节制地排放二氧化碳而导致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事先在网上搜集的与气候变暖有关图片,并播放教学影片《后天》,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一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气候的变暖?二是气候变暖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通过激烈地讨论和总结,对气候变暖的危害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笔者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派代表分别扮演世界环保组织成员、政府官员、伐木商和热带丛林的土著居民,以“如何减少温室效益”为话题组织开展了辩论比赛,学生以各自的立场提出了相应的见解,并在笔者的引导下加深学生对气候变暖成因的认识,从而在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在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的渗透,做到渗于课内、寓于课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内所学的环境保护知识适时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主题方面的节日纪念活动,例如,在世界环境日、国际湿地日等开展相应的纪念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会环保的生活,有助于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推广,为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各项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的环境保护知识,在增强自身环保意识的同时,唤醒其他人的环保自觉,参与到宣讲环保知识、开展环保活动的行列中来,让全社会都能意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意识到环境保护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好诸如垃圾分类、节约水电,坚决和垃圾食品说不,用实际行动支持绿色环保行动的开展。
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人们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环境教育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意识,探究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督促自身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第一,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上,利用幻灯片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将学生接触不到的自然环境放映出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探讨适合环境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育效果。第二,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的层次不同特点,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开拓学生视角,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于单方面,客观地分析地理环境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延伸课堂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与环境相关的资料作为作业。比如在讲陆地和海洋章节时,让学生课下统计家中日用水量和浪费程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节约用水意识。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节制地向地球索取资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保护环境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知,继而有利于保护人类的共同环境。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英国著名生态学家爱德华把全球环境恶化比喻为没有枪声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他说,由于这场大战,大自然正在迅速衰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自然界将很快丧失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这绝非危言耸听,严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2011年12月22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报告指出:“目前世界的温室气体在迅速增长,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4℃。自1992年以来,几乎所有的高山冰川都在消融,不但造成了海平面以年均25毫米的速度上升,还将危及世界约1/6人口的生计。全球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以地球生态指数计)已下降12%,每年有52个脊椎动物物种因濒临灭绝而被列入红色名录,‘第6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而这一次原因是人类活动’。自然资源使用量增加了40%,甚至超过全球人口的增长率。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及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推动了水、能源、食品、矿产和土地等资源需求的增长,自然资源在不知不觉中被大量消耗逼近枯竭,越来越多地受到生态系统、资源生产率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制约。”这次为地球“会诊”的报告结果令人触目惊心——自1992年以来的20年间,人类消耗地球资源的速度已经将我们自身的生存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解决途径之一就是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当代地理教育者必须担负起这历史的使命,选择好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促使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科学的环境道德观,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问题的行为习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守护我们唯一的家园。
二、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战场,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在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环境教育内容,加上很多地理知识自身就属于环境知识。因而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学会有效的利用教材这一知识载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保教育目标设计,对教学中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应及时的挖掘,尽可能地确保地理教学中所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将环境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一幅漫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该漫画源于网络下载,名叫《啊,地球出汗了》,并提问:“该漫画中揭示了什么环境问题?通常我们将其称为什么效应?导致这一效应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问题提示和漫画引导展开有效地互动、探究、交流,就会在不断地探求中感受到全球气候正在逐步变暖,同时意识到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源于人类无节制地排放二氧化碳而导致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事先在网上搜集的与气候变暖有关图片,并播放教学影片《后天》,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一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气候的变暖?二是气候变暖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通过激烈地讨论和总结,对气候变暖的危害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笔者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派代表分别扮演世界环保组织成员、政府官员、伐木商和热带丛林的土著居民,以“如何减少温室效益”为话题组织开展了辩论比赛,学生以各自的立场提出了相应的见解,并在笔者的引导下加深学生对气候变暖成因的认识,从而在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在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的渗透,做到渗于课内、寓于课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内所学的环境保护知识适时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主题方面的节日纪念活动,例如,在世界环境日、国际湿地日等开展相应的纪念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会环保的生活,有助于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推广,为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各项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的环境保护知识,在增强自身环保意识的同时,唤醒其他人的环保自觉,参与到宣讲环保知识、开展环保活动的行列中来,让全社会都能意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意识到环境保护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好诸如垃圾分类、节约水电,坚决和垃圾食品说不,用实际行动支持绿色环保行动的开展。
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人们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环境教育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意识,探究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督促自身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第一,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上,利用幻灯片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将学生接触不到的自然环境放映出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探讨适合环境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育效果。第二,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的层次不同特点,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开拓学生视角,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于单方面,客观地分析地理环境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延伸课堂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与环境相关的资料作为作业。比如在讲陆地和海洋章节时,让学生课下统计家中日用水量和浪费程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节约用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