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是具有社会角色的特殊职业,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影响,教师自身的修养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
关键词:教育者;受教育者;角色风格
一、教育者概述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教育者也随之进行着相应的发展、变化。从古至今,教师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俗话说:“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而教育要发展,教师队伍的壮大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包括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因素,还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层次的因素。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但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教育活动和教育机构。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因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育者应明确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手段和内容,保证教育环境的适当,对教育过程进行规范,确保受教育者身心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的人。对于人而言,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场所,父母对子女而言是第一教育者;在社会中碰到的能够给人起到教育作用的相关人员也是教育者。但自学校产生之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在受教育者受教育之前,总是充满幻想的,因此,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即教育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认为,从婴儿期到青春期,人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对受教育者进行个性化教育。
例如,在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词语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替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教育者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是决定其成功地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关键,也是其正确合理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决定性因素。
在教育者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能够与学生积极互动可以说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较为成功的一个方面。而幼儿园的教师要比其他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这个阶段学生的总体特征是充满着幻想的,学生看待事物的心态与其他人是完全不同的。幼年时的受教育程度决定其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不良的教育会造成其对学习的厌倦、反感,这样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及教学成绩。
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受教育者进行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类生产斗争经验的传授。在开展教育时,主导者是教育者。目的性也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特征,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互相影响有一定的不同,社会生活具备自发影响,其对个人发展也具备一定作用,但是其目的并不是教育人。教育者通过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若是没有教育者和目的性较强的活动,那么也就没有了教育活动。
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本身便是教育措施,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为教育内容,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相关经验非常丰富,在选择教育内容时,选择的都是那些与教育目的相符合的,具有价值并且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实际需要的内容,例如教科书、教育参考要求和其他性质的信息载体(广播、电视、电影、新闻报道等)。教育内容也体现于教育者自身所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中,甚至体现在经过选择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教室、校园、阅览室等)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教育内容不外乎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因此,教育者应严格按照教育对象的各种不同特征进行教育活动,在教育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在教育活动中的创新,就是教育者工作能力的表现。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不但包括通常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比如讲课、演示、练习等,还包括开展教学时使用的教育器材等,只有合理地利用这些手段,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才能够正常进行。
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教育者所起到的作用是主导作用,其是教育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想要做好教育,教育者必须确保教学方式及内容的合理性,创设好的教育环境,调控教育活动。
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首先是社会角色,也就是教师角色。教师职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角色既包括社会和他人对教师应如何扮演教师角色以及怎样扮演好教师角色的期望,也包括教师对自身角色行为的认识,其外在表现便是教师扮演的相关角色类型。教师本身便是传播人类文化的人,其在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纽带和桥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這也是我国古代对教师的角色、权利,以及义务的比较精确的概括。教师本身便是将多种角色集合在一起的、比较特殊的一种职业,其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风格、言谈举止等方面。
1. 教师的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教师的管理方式不但会决定班集体的风气,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价值态度、个性发展等方面造成较大的影响。根据教师、学生性格和能力的不同,可以将教师所具备的管理能力分成下面四种不同类型,教师的不同管理方式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并可能导致学生不同的反应。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硬专制型教师的特征:对学生严加监管;以严格的纪律要求学生;认为表扬会宠坏学生;学生在缺乏监督时就不主动学习。学生的典型反应:屈服,但一开始就厌恶教师;推卸责任;易怒,不愿合作,背后伤人;教师一离开,学习就明显松懈。
第二,仁慈专制型教师的特征:认为自己是独断专行者;表扬并关心学生;其专断来自过度的自信;以自我为班级一切标准。学生的典型反应:喜欢,但在一段时期后会厌恶教师;依赖性强,创造性差;屈从,缺乏个人发展;学习数量多,但学习质量不好。
第三,放任自流型教师的特征:缺乏信心,放任学生;很难做出决定;没有明确标准;不反对学生,也不提供帮助。学生的典型反应:品德差,学习差;有许多不良行为;不擅长与他人合作。
第四,民主型教师的特征:融入集体;个别帮助、指导和援助;尽可能鼓励集体活动;给予学生客观的表扬和批评。学生的典型反应:普遍喜欢;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很高;独自承担某些责任;有着巨大的创新动机和能力。
2. 教师的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风格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应用的方法和特点。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典型的教学形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的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集体学习活动上,让学生自主参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估学习效果,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本身并不是领导者。与之相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即教师直接制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独自评估学习效果。
3.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喜欢学生,对他们有很高的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会感到更多的爱,更有意识、自尊、自信,这些学生也更容易实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相反,如果学生不喜欢,学生的期望会降低,或者由于经常受到教师的歧视,学生在面对教师时,态度也是负面的,会忽视甚至拒绝教师的要求。因此,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会日益恶化。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给予学生合理的要求和期望,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支持和鼓励自己的学生。
4.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途径包含两种:第一种是有声的“言传”,第二种是没有声音的“身教”。在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往往通过“言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在师生日常交往时,作用比较大的往往是“身教”,能夠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造成影响,最终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个性。
三、总结
教育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要为人师表,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素养,较高的素养是教育者成功的关键。教育者要对学生的个性清晰明了,这样才能更加出色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教育者的教学风格、言谈举止、教育期望、领导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良则学生优,坏则学生差。作为文化的传授者,教育者必须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美]亨利·克莱·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3]冯德兰.课堂教育心理学与“参与式”教法初探[J].地理教育,1995(4).
关键词:教育者;受教育者;角色风格
一、教育者概述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教育者也随之进行着相应的发展、变化。从古至今,教师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俗话说:“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而教育要发展,教师队伍的壮大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包括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因素,还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层次的因素。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但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教育活动和教育机构。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因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育者应明确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手段和内容,保证教育环境的适当,对教育过程进行规范,确保受教育者身心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的人。对于人而言,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场所,父母对子女而言是第一教育者;在社会中碰到的能够给人起到教育作用的相关人员也是教育者。但自学校产生之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在受教育者受教育之前,总是充满幻想的,因此,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即教育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认为,从婴儿期到青春期,人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对受教育者进行个性化教育。
例如,在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词语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替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教育者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是决定其成功地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关键,也是其正确合理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决定性因素。
在教育者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能够与学生积极互动可以说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较为成功的一个方面。而幼儿园的教师要比其他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这个阶段学生的总体特征是充满着幻想的,学生看待事物的心态与其他人是完全不同的。幼年时的受教育程度决定其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不良的教育会造成其对学习的厌倦、反感,这样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及教学成绩。
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受教育者进行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类生产斗争经验的传授。在开展教育时,主导者是教育者。目的性也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特征,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互相影响有一定的不同,社会生活具备自发影响,其对个人发展也具备一定作用,但是其目的并不是教育人。教育者通过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若是没有教育者和目的性较强的活动,那么也就没有了教育活动。
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本身便是教育措施,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为教育内容,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相关经验非常丰富,在选择教育内容时,选择的都是那些与教育目的相符合的,具有价值并且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实际需要的内容,例如教科书、教育参考要求和其他性质的信息载体(广播、电视、电影、新闻报道等)。教育内容也体现于教育者自身所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中,甚至体现在经过选择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教室、校园、阅览室等)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教育内容不外乎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因此,教育者应严格按照教育对象的各种不同特征进行教育活动,在教育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在教育活动中的创新,就是教育者工作能力的表现。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不但包括通常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比如讲课、演示、练习等,还包括开展教学时使用的教育器材等,只有合理地利用这些手段,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才能够正常进行。
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教育者所起到的作用是主导作用,其是教育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想要做好教育,教育者必须确保教学方式及内容的合理性,创设好的教育环境,调控教育活动。
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首先是社会角色,也就是教师角色。教师职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角色既包括社会和他人对教师应如何扮演教师角色以及怎样扮演好教师角色的期望,也包括教师对自身角色行为的认识,其外在表现便是教师扮演的相关角色类型。教师本身便是传播人类文化的人,其在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纽带和桥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這也是我国古代对教师的角色、权利,以及义务的比较精确的概括。教师本身便是将多种角色集合在一起的、比较特殊的一种职业,其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风格、言谈举止等方面。
1. 教师的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教师的管理方式不但会决定班集体的风气,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价值态度、个性发展等方面造成较大的影响。根据教师、学生性格和能力的不同,可以将教师所具备的管理能力分成下面四种不同类型,教师的不同管理方式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并可能导致学生不同的反应。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硬专制型教师的特征:对学生严加监管;以严格的纪律要求学生;认为表扬会宠坏学生;学生在缺乏监督时就不主动学习。学生的典型反应:屈服,但一开始就厌恶教师;推卸责任;易怒,不愿合作,背后伤人;教师一离开,学习就明显松懈。
第二,仁慈专制型教师的特征:认为自己是独断专行者;表扬并关心学生;其专断来自过度的自信;以自我为班级一切标准。学生的典型反应:喜欢,但在一段时期后会厌恶教师;依赖性强,创造性差;屈从,缺乏个人发展;学习数量多,但学习质量不好。
第三,放任自流型教师的特征:缺乏信心,放任学生;很难做出决定;没有明确标准;不反对学生,也不提供帮助。学生的典型反应:品德差,学习差;有许多不良行为;不擅长与他人合作。
第四,民主型教师的特征:融入集体;个别帮助、指导和援助;尽可能鼓励集体活动;给予学生客观的表扬和批评。学生的典型反应:普遍喜欢;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很高;独自承担某些责任;有着巨大的创新动机和能力。
2. 教师的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风格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应用的方法和特点。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典型的教学形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的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集体学习活动上,让学生自主参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估学习效果,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本身并不是领导者。与之相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即教师直接制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独自评估学习效果。
3.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喜欢学生,对他们有很高的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会感到更多的爱,更有意识、自尊、自信,这些学生也更容易实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相反,如果学生不喜欢,学生的期望会降低,或者由于经常受到教师的歧视,学生在面对教师时,态度也是负面的,会忽视甚至拒绝教师的要求。因此,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会日益恶化。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给予学生合理的要求和期望,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支持和鼓励自己的学生。
4.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途径包含两种:第一种是有声的“言传”,第二种是没有声音的“身教”。在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往往通过“言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在师生日常交往时,作用比较大的往往是“身教”,能夠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造成影响,最终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个性。
三、总结
教育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要为人师表,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素养,较高的素养是教育者成功的关键。教育者要对学生的个性清晰明了,这样才能更加出色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教育者的教学风格、言谈举止、教育期望、领导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良则学生优,坏则学生差。作为文化的传授者,教育者必须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美]亨利·克莱·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3]冯德兰.课堂教育心理学与“参与式”教法初探[J].地理教育,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