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教结合”是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推动体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如何才能有效的实现体教结合发展模式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为了我國今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提高素质体育的持续发展,我展开了以下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发展模式的全面分析。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分析模式
随着全球迈向多元化道路发展,竞技体育也朝着多元化蓬勃向上发展着。后备人才作为体育训练的实践者和体育成绩的创造者,一直被视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已经成为我国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与“体教结合”发展模式的内涵
“体教结合”指的是教育与竞技体育的相互结合,把训练与学习放在一起相互作用,竞技体育运动员在接受体育训练的时候要同时接受文化课的教育。它意味着体育运动员是一般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体育运动员不仅要学习训练运动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解决运动员对于文化教育的缺失,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1]。“体教结合”要求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在结合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行政上采取分工,人才和设施资源上互补,教育模式上相互结合。不是文字上浮于表面的进行门面结合,“体教结合”已经是世界体育的发展模式,满足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需要是我国竞技体育向全面型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与“体教结合”的现状
(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依旧是各个体校,体校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运动员的训练培养,通常是占用文化课学习来换取更多的体育训练时间从而提高运动能力。[2]以辽宁省体育运动学习为例,虽然学训时间安排上能达到1:1的比例,但在实际执行上学校不能完成教学计划的课时,由于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被打乱,造成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情绪下降。运动员要进行外出比赛的任务,耽误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所有这些是造成学训矛盾依然存在的原因,给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运动员以后退出运动生涯后,运动员除了体育竞技的经历之外一般没有其它的优势方面。并且一个运动员的黄金年龄是非常短暂的,一般是从16~28岁。这对于一些运动员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困难,体校虽然也开展文化课,但体校生的运动成绩与教练员、运动员的利益息息相关,训练仍然是主要任务,文化课一般无足轻重,使得体校生的学习效果低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家长都不愿意把子女送入体校,他们更加希望子女有一技之长,在以后生活中能够生存下去,导致了体校的人才逐年的减少。据统计,我国体校运动员人数的高峰时期至现在已逐年下降。
(二)体校结合模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问题
“体校结合”的发展模式虽然是现阶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效制度,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撑是学校落实“体教结合”的巨大障碍。在学校想要落实“体教结合”建设运动员是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服务人员和训练人员的支撑的。目前绝大多数专业的教练人才主要在体育系统中,而在中小学里往往没有专业的体育训练教练进行指导学习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之间的人才资源没有做到共享的结合,在这样的形式下,中小学缺乏知名的专业教练与体育管理人才做支撑,在专业性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中是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的。中小学校针对运动训练能为体育教师提供相应的进修机会进行学习也是不多的。很多中小学教练员对造成的早期过分专项化现象对于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都造成了深度的伤害,负面效果严重。
经费的不足也抑制了“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经费得不到保障使得“体教结合”模式发展举步维艰[3]。有研究表明:体育部门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经费资源,但运行体育协调机制还没有发展完善。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使用面积少,致使体育学校认为硬件条件远低于同类学校水平,不利于体校对运动人才的培养。
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教结合”发展模式的内容
(一)训练体制的新型设计
训练体制是建立在学校义务教育基础上的课余训练上的,从小学到大学一体系的学习训练为主体,以其他运动人才培养与训练为辅助的竞技体育行动体制。对于学生的课余时间的训练制度,每个年龄层都需要不同的明文规定。各个学校要重新整理教练员与体育老师的资源,由校长直接领导,负责体育项目的选择、队伍的组建、运动训练、比赛交流、日常管理、吸引投资等工作。在2000年11月6日至8日,国家体育总局召开了全国训练“体教结合”研讨会,会议上指出应正视和努力解决当前训练所存在的问题,积极适应新的形式,搞好“体教结合”,为国家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
(二)競赛体制的设计
在竞技体育中,科学的搭建合理的平台竞赛是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竞技体育建立一种公平的竞争机制,让各个训练单位都能公平公正的进行体育竞技比赛。任何体育竞赛活动都归纳至体育部门组织的竞赛运行体系里,教育系统的竞赛内容要汇入体育局的年度总计划之中,由体育部门统一的进行筹划比赛,实行纵向分级赛与各个学校之间联赛竞技体制。建立全国学校竞技体育联盟,负责在全国各所学校之间开展校际体育竞赛,使体育活动完全纳入教育体系之中,体育运动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一个重要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三)政府分工明确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由国家包办、包管的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暴露出许多的弊端。要深化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的转化政府的职能,把不应由政府行使职能交给事业单位等部门组织承担。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相关部门负责从宏观上进行调控,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运动项目管理等工作。在青岛的一所学院中,校长亲自的监督学校体育与学习的发展,对于学生的体育运动采取了新的推行方案,把学校的优秀运动项目棒球进行特色课程的宣传,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棒球种子选手。
三、结论
总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的“体教结合”发展是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完善建设的,正确认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是我国学校体育制度的完善。更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的升华,未来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必将走向一条完全依靠教育系统培养的全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白宏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发展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139-140.
[2]郑通华.探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的发展思路[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33-35.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分析模式
随着全球迈向多元化道路发展,竞技体育也朝着多元化蓬勃向上发展着。后备人才作为体育训练的实践者和体育成绩的创造者,一直被视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已经成为我国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与“体教结合”发展模式的内涵
“体教结合”指的是教育与竞技体育的相互结合,把训练与学习放在一起相互作用,竞技体育运动员在接受体育训练的时候要同时接受文化课的教育。它意味着体育运动员是一般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体育运动员不仅要学习训练运动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解决运动员对于文化教育的缺失,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1]。“体教结合”要求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在结合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行政上采取分工,人才和设施资源上互补,教育模式上相互结合。不是文字上浮于表面的进行门面结合,“体教结合”已经是世界体育的发展模式,满足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需要是我国竞技体育向全面型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与“体教结合”的现状
(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依旧是各个体校,体校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运动员的训练培养,通常是占用文化课学习来换取更多的体育训练时间从而提高运动能力。[2]以辽宁省体育运动学习为例,虽然学训时间安排上能达到1:1的比例,但在实际执行上学校不能完成教学计划的课时,由于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被打乱,造成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情绪下降。运动员要进行外出比赛的任务,耽误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所有这些是造成学训矛盾依然存在的原因,给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运动员以后退出运动生涯后,运动员除了体育竞技的经历之外一般没有其它的优势方面。并且一个运动员的黄金年龄是非常短暂的,一般是从16~28岁。这对于一些运动员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困难,体校虽然也开展文化课,但体校生的运动成绩与教练员、运动员的利益息息相关,训练仍然是主要任务,文化课一般无足轻重,使得体校生的学习效果低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家长都不愿意把子女送入体校,他们更加希望子女有一技之长,在以后生活中能够生存下去,导致了体校的人才逐年的减少。据统计,我国体校运动员人数的高峰时期至现在已逐年下降。
(二)体校结合模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问题
“体校结合”的发展模式虽然是现阶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效制度,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撑是学校落实“体教结合”的巨大障碍。在学校想要落实“体教结合”建设运动员是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服务人员和训练人员的支撑的。目前绝大多数专业的教练人才主要在体育系统中,而在中小学里往往没有专业的体育训练教练进行指导学习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之间的人才资源没有做到共享的结合,在这样的形式下,中小学缺乏知名的专业教练与体育管理人才做支撑,在专业性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中是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的。中小学校针对运动训练能为体育教师提供相应的进修机会进行学习也是不多的。很多中小学教练员对造成的早期过分专项化现象对于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都造成了深度的伤害,负面效果严重。
经费的不足也抑制了“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经费得不到保障使得“体教结合”模式发展举步维艰[3]。有研究表明:体育部门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经费资源,但运行体育协调机制还没有发展完善。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使用面积少,致使体育学校认为硬件条件远低于同类学校水平,不利于体校对运动人才的培养。
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教结合”发展模式的内容
(一)训练体制的新型设计
训练体制是建立在学校义务教育基础上的课余训练上的,从小学到大学一体系的学习训练为主体,以其他运动人才培养与训练为辅助的竞技体育行动体制。对于学生的课余时间的训练制度,每个年龄层都需要不同的明文规定。各个学校要重新整理教练员与体育老师的资源,由校长直接领导,负责体育项目的选择、队伍的组建、运动训练、比赛交流、日常管理、吸引投资等工作。在2000年11月6日至8日,国家体育总局召开了全国训练“体教结合”研讨会,会议上指出应正视和努力解决当前训练所存在的问题,积极适应新的形式,搞好“体教结合”,为国家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
(二)競赛体制的设计
在竞技体育中,科学的搭建合理的平台竞赛是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竞技体育建立一种公平的竞争机制,让各个训练单位都能公平公正的进行体育竞技比赛。任何体育竞赛活动都归纳至体育部门组织的竞赛运行体系里,教育系统的竞赛内容要汇入体育局的年度总计划之中,由体育部门统一的进行筹划比赛,实行纵向分级赛与各个学校之间联赛竞技体制。建立全国学校竞技体育联盟,负责在全国各所学校之间开展校际体育竞赛,使体育活动完全纳入教育体系之中,体育运动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一个重要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三)政府分工明确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由国家包办、包管的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暴露出许多的弊端。要深化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的转化政府的职能,把不应由政府行使职能交给事业单位等部门组织承担。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相关部门负责从宏观上进行调控,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运动项目管理等工作。在青岛的一所学院中,校长亲自的监督学校体育与学习的发展,对于学生的体育运动采取了新的推行方案,把学校的优秀运动项目棒球进行特色课程的宣传,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棒球种子选手。
三、结论
总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的“体教结合”发展是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完善建设的,正确认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是我国学校体育制度的完善。更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的升华,未来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必将走向一条完全依靠教育系统培养的全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白宏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发展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139-140.
[2]郑通华.探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的发展思路[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