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本文从教师如何把握教材内容、采用直观教学方式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等三个方面入手,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最佳心理状态;教学内容的深浅度;直观教学方式;师生关系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滔滔不绝,对历史讲解得很深刻,但是,学生不想听,甚至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课堂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如何在这个主战场当好“导演”,有效地组织好教学呢?关键是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如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呢?下面我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教材内容、采用直观教学方式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以学生为中心,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度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要求必须适当,过低的要求和过高的要求都是不适宜的。过低的要求,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没有求知欲,产生不了新的需要,就不能很好地构成中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内部矛盾。过高的要求,则远远脱离他们的原有智力与能力结构及其水平,使他们“望而生畏”。只有那种高于学生的原有心理和智力与能力水平、经过他们主观努力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当的要求。①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欲深先浅、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紧扣中心内容,结合具体对象,层层设置了学生可以“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高度”,启发引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历史学习最佳的心理状态。例如,西安事变这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教材叙述比较简略,学生不容易搞清楚事变的来龙去脉及重要意义,我就先设计一系列由小到大、由易入难、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具有坡度的问题:1、事变前,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哪些事情?2、事变的发动者是谁?他们的军队原来驻扎在哪儿?3、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影响下,他们和红军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面对这种关系的变化,蒋介石两次到西安,目的何在?5、在对蒋介石“劝谏”和“哭谏”无效的情况下,张、杨最后采取了什么措施?6、事变发生后,中国出现了哪几个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及其实质是什么?7、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方针政策?结果怎样?再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这些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跳一跳”,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摘到苹果”,体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西安事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求知欲。
2.采用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方式,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教学手段是维持学生最佳学习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发现的动机和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当给予满意的情况时,其联结就会增强,否则相反。在教学时,如果教师在“因材施教”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方式,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接受知识的多种感官,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化解,就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心理不断得到满意。
在历史教学时,我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实物、图片、录像、投影、幻灯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复现历史,创设一定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或者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设计表演情境,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学生自己或班中的同学,这样就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发展,达到了维持学生历史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的目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中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历史内容,教材上介绍的比较抽象和枯燥。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和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甲午中日战争,我设计了包括电影《甲午风云》邓世昌英勇抗击日军情景在内的动态的战争路线及过程,再让学生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分别扮演战争双方的指挥者来指挥这场战争。对于民族危机的加深,我则将《时局图》上静态的动物图像及其所强占的“租借地”和划分的“势力范围”加以动态化、形象化,再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一句话,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复现了历史情景,然后让学生扮演成其中的历史角色,在教师这个“导演”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样,刺激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多种感官,化解了抽象的历史教学内容。 三、以情感为纽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师生互动氛围
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行为效率,它具有动机作用。美国教育家艾玛逊曾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在教学中,对于历史问题不同的见解或想法,我都本着和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学习的态度来对待。通过了解、信任和尊重学生,从而建立起了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关系。“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过程。”③,在历史课堂上,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放下师长的架子,将学生看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存在价值和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尊重学生的现在,并以现在为起点把他们吸引到与自己合作的教育中来。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创设这种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目前,中学历史新的课程标准正在实施,新课标的一个显著要求是提倡探究性学习。历史教师如何有效地落实这一要求呢?为此,我们历史教师要在具体分析学生历史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从如何把握教材内容、采用直观教学方式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加以思考和实践。这样才能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初中历史教学阵地一定会結满硕果。
参考文献
[1] 《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3-05-30
【关键词】最佳心理状态;教学内容的深浅度;直观教学方式;师生关系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滔滔不绝,对历史讲解得很深刻,但是,学生不想听,甚至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课堂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如何在这个主战场当好“导演”,有效地组织好教学呢?关键是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如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呢?下面我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教材内容、采用直观教学方式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以学生为中心,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度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要求必须适当,过低的要求和过高的要求都是不适宜的。过低的要求,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没有求知欲,产生不了新的需要,就不能很好地构成中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内部矛盾。过高的要求,则远远脱离他们的原有智力与能力结构及其水平,使他们“望而生畏”。只有那种高于学生的原有心理和智力与能力水平、经过他们主观努力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当的要求。①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欲深先浅、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紧扣中心内容,结合具体对象,层层设置了学生可以“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高度”,启发引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历史学习最佳的心理状态。例如,西安事变这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教材叙述比较简略,学生不容易搞清楚事变的来龙去脉及重要意义,我就先设计一系列由小到大、由易入难、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具有坡度的问题:1、事变前,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哪些事情?2、事变的发动者是谁?他们的军队原来驻扎在哪儿?3、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影响下,他们和红军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面对这种关系的变化,蒋介石两次到西安,目的何在?5、在对蒋介石“劝谏”和“哭谏”无效的情况下,张、杨最后采取了什么措施?6、事变发生后,中国出现了哪几个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及其实质是什么?7、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方针政策?结果怎样?再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这些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跳一跳”,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摘到苹果”,体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西安事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求知欲。
2.采用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方式,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教学手段是维持学生最佳学习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发现的动机和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当给予满意的情况时,其联结就会增强,否则相反。在教学时,如果教师在“因材施教”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方式,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接受知识的多种感官,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化解,就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心理不断得到满意。
在历史教学时,我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实物、图片、录像、投影、幻灯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复现历史,创设一定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或者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设计表演情境,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学生自己或班中的同学,这样就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发展,达到了维持学生历史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的目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中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历史内容,教材上介绍的比较抽象和枯燥。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和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甲午中日战争,我设计了包括电影《甲午风云》邓世昌英勇抗击日军情景在内的动态的战争路线及过程,再让学生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分别扮演战争双方的指挥者来指挥这场战争。对于民族危机的加深,我则将《时局图》上静态的动物图像及其所强占的“租借地”和划分的“势力范围”加以动态化、形象化,再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一句话,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复现了历史情景,然后让学生扮演成其中的历史角色,在教师这个“导演”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样,刺激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多种感官,化解了抽象的历史教学内容。 三、以情感为纽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师生互动氛围
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行为效率,它具有动机作用。美国教育家艾玛逊曾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在教学中,对于历史问题不同的见解或想法,我都本着和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学习的态度来对待。通过了解、信任和尊重学生,从而建立起了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关系。“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过程。”③,在历史课堂上,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放下师长的架子,将学生看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存在价值和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尊重学生的现在,并以现在为起点把他们吸引到与自己合作的教育中来。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创设这种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目前,中学历史新的课程标准正在实施,新课标的一个显著要求是提倡探究性学习。历史教师如何有效地落实这一要求呢?为此,我们历史教师要在具体分析学生历史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从如何把握教材内容、采用直观教学方式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加以思考和实践。这样才能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初中历史教学阵地一定会結满硕果。
参考文献
[1] 《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