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管《荷》赏析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jb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里曾经是一湖一湖的泥土”
  “你是指这一地一地的荷花”
  “现在又是一间一间的沼泽了”
  “你是指这一池一池的楼房”
  “是一池一池的楼房吗”
  “非也,却是一屋一屋的荷花了”
  这首短诗言浅意深,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寓哲思于虚拟的对话
  
  散文化是管管诗歌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与其说这是一首诗,还不如说这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这六个句子中作定语的数量短语与中心词的怪异的搭配,如“一地一地的荷花”(荷花本是长在湖里的呀?),“一间一间的沼泽”(沼泽那有论“间”的?),“一池一池的楼房”(楼房咋到池塘里去了?),“一屋一屋的荷花”(荷花怎么“住”到屋里去呢?)等。这些反常的搭配,以及“曾经是”、“现在是”这些时间词语的对比,都在向你暗示着一种自然的演化、历史的沧桑、或者是生命的轮回,它们的存在促使你不得不深刻反思:为什么“一湖一湖的泥土”会变成“一屋一屋的荷花”了?这些语句看似漫不精心的调侃,实则是苦心孤诣的安排。以对话的形式来呈现,使诗歌具有戏剧化场景的意味,于平凡中见奇崛,最能引人注意。
  
  二、藏深情于流转的意象
  
  意象不只是一幅“以词语为表现的画”(刘易斯),还是一种“智力与情感在瞬间的复合体”(庞德)。解读这首诗歌,不能不关注本诗意象的结构特点。这首诗中的意象是单纯意象,每一个句子中都由一个单纯意象作为画面的主体,在数量词的重叠修饰下,这幅画面不断的延伸扩展,在读者想象的画面上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一间一间的沼泽”与“一池一池的楼房”两句,这是对欲壑难填的“文明”人类无休止地滥用土地破坏生态的行径的辛辣的嘲讽。还有结句“非也,却是一屋一屋的荷花了”将画面定格。“荷花”满屋,是表现人类对自然的眷恋,还是说本真的自然已荡然无存,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全诗六句共有五个不同的意象,这五个意象的流转变化、闪烁叠现,令人目不暇接,其实这就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轨迹的隐喻。自然再怎么鬼斧神工,却如何敌得过人类的“巧夺天工”的改造乃至“征服”呢?于是当湖泊成为陆地,沼泽变为高楼,“清水出芙蓉”的风景只能装饰在屋内的四壁的挂画时,高傲的自以为“改造大自然”的人类却越来越把自然改得荡然l无存。我想,恐怕这才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深沉的忧患吧!
  诗题为“荷”。乍看以为是咏物诗。而正文却以散淡萧疏的笔墨勾勒了荷花池这一自然景观的惊人巨变,表达了对人类文明的负面影响的反省。把冷峻的理性思考以反讽的感性直观来书写,在反常的语词搭配中凸现意象的隐喻色彩,这是构成本诗诗味的手段。
其他文献
从教学的角度看,作文讲评虽然本应立足于写作技巧的提升,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不会有过多牵涉,但是从写作的实践来看,要想让学生写出有品位、有个性、有思想的作文,必须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这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更加重要。本文以作文《渴望____________》评讲为例,谈谈七年级作文的评讲追求。  统计一个班级学生选题情况可见,学生的“渴望”绝大多数表达迫切的精神与情感需要(占67.3%),
语文教育承载的东西太多,以至于一些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地理课、生物课,大量非语文元素涌进语文课堂,淡化了语文的原有味道。  其实,语文就是语文,让语文课回归本原,使其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是语文教师的共识。何谓“语文味”?“语文味”理论创立者程少堂先生认为,语文味是指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
以α-溴代异丁酸叔丁酯(t-BBiB)为引发剂,二乙烯苯(DVB)为支化单体,在90℃的条件下经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支化聚苯乙烯。用气相色谱(GC)、核磁共振(1H-NMR)和三检测体积排除色
作文是什么?我认为作文是学生精神家园一种有生命的、鲜活的、独特的灵奇建构。成功的作文又是什么?于漪说:“学生能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笔端,写出情真意切、文从字顺的文章。”(于漪:《我和语文教学》)   可是,当今学生的作文现状又是什么呢?90%的学生是在为写作没有原料而苦恼。他们生活在“生活”当中,却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内心感受放任自流,不加品味,以至于对生活没有体验,或体验不深。为什么
不久前,我上了一节口语交际课,内容是“说话要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这堂课经过学生情况反馈以及同行改进建议而几易其稿,在几次改进的实践过程中,我对口语课程真实性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这节课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领会说话技巧,提高口语能力。  教学设想:创设“家”的情境,学生在系列实践活动中,掌握说话的原则和技巧。  教学过程:  1 学生模仿家人的语言  2 学生讲家中的故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