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静物画的动\静之美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xingde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静物画是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绘画类型,它除了具有艺术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静物画是空间的静态艺术,但却要赋予静态之形体以动态之灵魂!
  艺术中所阐述的“寓动于静,以静写动”的绘画手法在静物画中展现无疑,使画面流露出耐人回味的情感、灵动的气息,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使观者的心灵为之震动。本文是以静物画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静物画中的动态美之内涵和意境,进行扩展和延伸,说明动静之美在整个绘画艺术中的价值,最终升华至“动”之美的意境——形静气动!
  关键词:静物画;动静之美;寓动于静;以静写动;情感
  
  一、什么是静物画
  
  西方的静物画,从文献记载来看,大约产生于古希腊的古典时期,即它起源于欧洲,在英文中我们称之为“Still Life”,从英文的字面意思上,我们可以看出,静物画所描绘的是静止的物体,但不仅如此,它还要赋予静止的物体以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要表现其运动的本质。
  
  二、静物画之所谓“动、静”内涵
  
  (一)动的内涵与意境
  造型艺术,不论是静物画还是人物画亦或是其他画种,它的创作原型都是静止的瞬间的那一刹那绘者的感受,它不是我们可以摸的到的东西,因此,我在这里所要阐述的“动”,并不是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正处在运动中的实体,是作品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作品想要传达的意境。单就静物画而言,我们所说的动之美,它是一种情感的体现,一种灵动的气息,一种意境,这些可以说都是精神上的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虚幻的感觉。某幅画可以体现的某些意境、情感等都是与画家的生活时代、生活经历、性格爱好、个人修养、思维习惯以及审美倾向等,都是分不开的,也许对于一个人,你只是看到他的画,你就能够想到他当时的生活背景和时代、他的性格、曾经的某些经历等,能够意会到他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快乐的亦或是悲伤的……
  17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静物画——《水果篮》,可以说是第一幅独立的静物画。王羽天在文中这样说道,“当我们认真观察起描绘的每片叶子的时候,会发现卡拉瓦乔会带着如此虔诚的态度,几乎是在解读每一片叶子的个性特征和生命含义,没有重复的叶子是其生命的具体呈现。”。他所描绘的水果并不是没有瑕疵的,恰恰相反,他通过色彩的差异及光线的运用恰当的表现了物象的真实,苹果上的虫眼及发慌到卷曲甚至是枯死的叶子,向人们展示了生命流动过的痕迹,描绘了物象由生到死的一种过程,也似乎传达了这样的一种情感,即便有残缺、不完美,但真实的才是最美的。说到这里,我门不得不提到法国的著名画家夏尔丹,虽然他与卡拉瓦乔在创作时,都是想要表现真实和自然之感,虽然在刻画上可能有些不同,但这不是我要阐述的重点,重点是他们在创作时都倾注了一定的感情,抓住了物体一瞬间的动态,有一位法国评论家曾这样说道:“在夏尔丹之前,法国只有静物。自从有了他,才开始了‘静的生命’,就像英国人和德国人对静物的叫法(Still—Life)那样。”这段评语形象地称赞了夏尔丹的静物画的魅力。
  《鳐鱼》是他最成功的作品。鳐鱼的色彩描绘得极其真实,形象怪异,面目狰狞,在画中十分抢眼;牡蛎已掰开,从而引来了贪腥的小猫。整个画面色彩淡雅,光影清晰,它不停留在一般“再现”的层次上,每一形象都融进画家对所描绘的事物的深切感情。他曾说过:“问题不在于去描绘一件东西。”要通过这些事物,画出画家自己感情来。据说,一次有某位画家正大谈夏尔丹怎样善于运用颜色,被夏尔丹听见,他不耐烦地问道:“谁告诉你我是用颜色作画的?”那位画家大惑不解地反问:“那么,用什么呢?”夏尔丹说:“颜色固然得用,但绘画要用感情。”他认为,经过推敲的静物构图,不单要使所画的静物可信,还要让它们具有光与色的丰富表现力。这幅《鳐鱼》(另外他又画了两幅变体)所给人的美感正是如此。
  在夏尔丹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静物画中的静物所蕴涵的是什么。画家的情感和思想所引起的微妙变化,就好象是音乐创作一样,一样的歌词,不同的曲谱,给欣赏者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这是我们后辈们应该体会到的。
  
  (二)形态之动与形体之静的关系
  塞尚曾说:“画家作画,至于它是一只苹果还是一张脸孔,对于画家那是一种凭借,为的是一场线与色的演出,别无其他的。”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品格是感情的真实,形式、技巧只有融在真实的感情中才会有魅力。真实的感情来源与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美学家鲍列夫指出:“雕塑家只处理一个动作环节,但是这一环节包含前前后后的整个运动的痕迹。这就使雕塑具有动态的表现力。”“古典初期最著名的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这个雕像成功地以静态的语言表现出运动的意念。”
  其惊人的运动效果,完美的展示了形态之动与形体之静的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在静物画中也正是如此。
  
  (三)主客体的交融
  静态的物体作为一种艺术形象,首先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这是艺术形象最基本的特征。每一位创作者都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因此,当作者在构思一副作品时,要仔细的观察这静止的物体,充分调动自己个人的情感,赋予这一般的物体以鲜活的个性,达到客体的共性与主体的个性的交融。因此,我们说静物不静,它其中包含着很多动的因素,它会随着社会状况的变更、创作者的生存环境及心态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些也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了“寓动于静,以静写动”的意义。
  
  三、追求动静之美的意义
  
  在上文中,我不断提到的一些字眼,就是情感、气息、灵动、流动等,不难看出,我所要动静美的主要产生因素是来源于画家的情感,一种虚幻的但却又是真实的用心可以感受到的东西。
  我们的前辈们的敢于突破陈规,以及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和尝试,对于美的事物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不仅可以促使我们品位的提升,同时也可以促进艺术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从而走上更加成熟的阶段。优秀艺术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教育人、感染人,具有无限的人们所意想不到的力量!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确保监管场所正确执行刑罚,遏制监管干警职务犯罪,促进检察机关在监管场所刑罚执行监督和监管活动监督的正确实施。针对监管场所职务犯罪易发环节提出相应政策。  关键词:职务犯罪;专项预防;个案预防    为了确保监管场所正确执行刑罚,遏制监管干警职务犯罪,促进检察机关在监管场所刑罚执行监督和监管活动监督的正确实施。本文就监管场所职务犯罪的重点环节及如何预防和避免,略陈浅见。    一、监管场所
期刊
摘要:对照“自然”给人类文化下定义,在西方是习以为常的事。本文将探讨近年来出现于欧美的关于人类文化与在文化上常定义为自然界的一个方面的动物“他者”之间关系的观点。  关键词:自然;动物;文化;他者    19世纪之前,在欧美人们对动物主要持一种实用主义观点。但是随着人们对与自然密切相连的浪漫主义的观点的改变,这种动物实用主义观也随之改变。浪漫主义本身与推动现代社会到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密不可分。到了
期刊
摘要: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有着深厚的渊源。它们之间是一种彼此连接、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民间美术的文化根源,民间美术的色彩、造型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探讨。让传统的民间的艺术风格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新的艺术风格。使之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作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民间美术;文化根源;现代设计;未来发展    一、民间美术的文化根源    遍布中国大地的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抚
期刊
摘要:综合材料的运用已经成为世界绘画的主流,并在中国也已经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日益受到艺术家、评论家甚至公众的关注和重视。但中国的综合绘画艺术始终未获得真正的优势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艺术家们以及大众对于传统绘画“手艺”的迷恋和钟情,另一方面,也与现有的美术教学体系,尤其是高校的教学现状有直接而深刻的关系。  关键词:综合绘画;美术教学;困境    一、材料之于绘画    绘画一定是由某种材料作为呈
期刊
摘要:义和团运动期间,袁世凯履任山东巡抚后。为求安内抚外,保全东境,在对外政策上保护洋人、教堂以杜绝口实。抚恤赔偿教士教会以消除后患,与洋人谈判据理力争以维护权益,妥善处理了山东境内的民教冲突与中外交涉事宜,基本保证了山东局势的总体稳定。  关键词:义和团;袁世凯;山东;对外政策    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公元1899年12月25日),正值山东义和团运动方兴未艾之时,新任山东巡抚袁世凯上任
期刊
刑事证据合法性原则要求在侦查、起诉及审判过程中收集证据必须合法,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采集的证据通常被称为非法刑事证据。非法刑事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因为证据的来源违法,而导致其效力被排除,不得作为定案的证据使用的规则。不可否认,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已经确立了非法刑事证据排除规则的雏形。对刑事司法实践特别是对侦查和审判活动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程序公正优先的角度看,我国的非法刑事
期刊
摘要:文章强调演唱者心理素质好坏的重要性,分析演唱者心理紧张的原因,以及教师应怎样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紧张;怯场;教师    声乐艺术是一门在舞台上展示个人歌唱技术、技艺的表演艺术,是通过演唱者自身,对于歌曲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艺术形式。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表演者,不仅需要好的嗓音条件,精湛的演唱技巧,而且需要有高尚的品德,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广博的
期刊
摘要:通过简单的介绍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初步说明了技术创新的内涵。主要可从三方面来理解,并从这三个方面逐一展开,说明了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实现经济增长是技术创新的目的,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实现。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家;技术创新于经济增长    技术刨新的理论首先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著作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技术创新得以被普遍重视,则是20世纪70年
期刊
摘要: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为人宽厚老实,不拘小节。常言道“笔墨显性情”,我们可以从他的山水画中看出他的性格。他的山水画大略可以分为两种风格,一为“细沈”,这是他早期习承家学扣老师,作品精工缜密,细腻而微妙。二为“粗沈”,集前人各家所长,他这时画风由精工转向粗简豪放,飘逸洒脱。笔墨更为苍劲,构图平稳,简中求繁,平中求奇。画面意境追求朴素和平和怡悦的气韵;而他的画面以浑厚见长。这些都反映
期刊
摘要:公平、效率及其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所争论的难题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甚至有的人将之称为经济学的“斯芬克斯之谜”。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文中,首先,对效率与公平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与阐述,论述了效率与公平二者的辩证关系,其次,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理论,最后,也提出了本人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字:效率;公平;帕累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