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现状和主客观原因,提出通过培养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习作兴趣增强习作信心,结合课文再造想象,注重阅读以读促写来更好的提高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策略
一、农村小学语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生写作水平普遍偏低,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上作文课教师抓头挠脑,学生咬笔杆杆。学生作文完全是在一种脱离实际生活经验的情况下,采用拼、凑、压、挤、抄等方式“合作”而成的,让人看后啼笑谐非,欲哭无泪。笔者通过走访的方式了解到: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的课程表上根本无法看到“作文”,这似乎对久违的学生好作文难于面世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我们在走访的一个农村小学发现,学生连一个正式的作文本也拿不出来,更莫谈及学生的日记、周记等,再看教师的作文备课记录也是“零报告”。
1.客观原因分析
一是教材的编写体系对作文的训练次数不够,课后的习题少有习作的安排,学生的作文练习主要放在了每一组课结束后的“语文园地”中,这样难于形成系统化的习作过程。另外在教材中很难找到“下水作文”的影子,笔者建议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否涉入一些“下水作文”,这样既可以让教师更好的教学也让学生有一个学写作文的凭借,原来作文是这样写出来的。二是教学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作文课。大家都知道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换句话说好文章是时间沉积出来的,没有时间保证能出好作品吗?
2.主观原因分析
一是教学时读写分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这句古训中可以得知读与写浑然一体,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孤立了读和写,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意识形态,片面地看待读与写,要么是只读不写、要么是只写不读,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低下。二是拔苗助长提高学生的评价标准形成成人化作文,失去了童真、童趣,难于出现学生自己的作文、有个性的作文、有新意的作文。三是学生作文形式单一化、机械化,时有教师在讲作文习作时有一点像讲“八股文”的味道,没有文学百花齐放之感,没有提倡作文文体的多样化,这样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发挥,极不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二、改进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
1.培养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大凡好的作品,皆来源于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比如,指导学生认真体验农村生活,并诉诸笔端。农村生活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熟悉而亲切,可挖掘的素材有很多。如:野外劳动生活,农家孩子从小就与土地打交道,是闻着田野的清新和泥土的芬芳长大的,劳动会给他们带来丰收的喜悦,也为他们提供了流汗流泪的切身体验;农村的节日习俗,比如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春节耍香火龙等,再加上各种红白喜事,这些农村习俗具有独特性,极富生活色彩;赣南客家文化,如“采茶戏”“迎神”等富有生活情趣。所以我鼓励学生写真实的事情,记录身边的真人真事,关注班级、学校、社会动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触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
2.激发习作兴趣,增强习作信心
农村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捉蟋蟀、捅蜂窝、抓鱼虾等都是他们的课余生活。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感到害怕头疼,但玩起上面的一些事情却十分带劲。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引导,帮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搜集整理,就会成为他们作文的好材料,学生也乐意习作,渐渐地培养起他们习作的兴趣。评价时对学生习作中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教师要注重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在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有效的引领学生进行新的探究。批改作文时,我们应该向农民学习,把庄稼种下,多施肥,勤耕耘,庄稼自然会长得好,不能像园丁一样按预定的样式去胡乱修剪花草。评语既有评价功能,又有导向作用。精巧的评语,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评语要以情感人,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形象的句子,一个生动、准确的词语,甚至用得好的一个标点,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加他们的信心。
3.结合课文,再造想象
结合课文,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再造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文内容、插图让学生练习改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激发学生再造想象力的有效途径。例如《第八次》(苏教版第五册)一文,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当时布鲁斯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让学生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
4.注重阅读,以读促写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没有大量的闭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因此教师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一周应该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阅读时事新闻、报刊杂志,同时诵读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素环.作文起步阶段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09)
[2]施玲英.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作文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2)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策略
一、农村小学语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生写作水平普遍偏低,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上作文课教师抓头挠脑,学生咬笔杆杆。学生作文完全是在一种脱离实际生活经验的情况下,采用拼、凑、压、挤、抄等方式“合作”而成的,让人看后啼笑谐非,欲哭无泪。笔者通过走访的方式了解到: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的课程表上根本无法看到“作文”,这似乎对久违的学生好作文难于面世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我们在走访的一个农村小学发现,学生连一个正式的作文本也拿不出来,更莫谈及学生的日记、周记等,再看教师的作文备课记录也是“零报告”。
1.客观原因分析
一是教材的编写体系对作文的训练次数不够,课后的习题少有习作的安排,学生的作文练习主要放在了每一组课结束后的“语文园地”中,这样难于形成系统化的习作过程。另外在教材中很难找到“下水作文”的影子,笔者建议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否涉入一些“下水作文”,这样既可以让教师更好的教学也让学生有一个学写作文的凭借,原来作文是这样写出来的。二是教学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作文课。大家都知道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换句话说好文章是时间沉积出来的,没有时间保证能出好作品吗?
2.主观原因分析
一是教学时读写分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这句古训中可以得知读与写浑然一体,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孤立了读和写,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意识形态,片面地看待读与写,要么是只读不写、要么是只写不读,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低下。二是拔苗助长提高学生的评价标准形成成人化作文,失去了童真、童趣,难于出现学生自己的作文、有个性的作文、有新意的作文。三是学生作文形式单一化、机械化,时有教师在讲作文习作时有一点像讲“八股文”的味道,没有文学百花齐放之感,没有提倡作文文体的多样化,这样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发挥,极不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二、改进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
1.培养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大凡好的作品,皆来源于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比如,指导学生认真体验农村生活,并诉诸笔端。农村生活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熟悉而亲切,可挖掘的素材有很多。如:野外劳动生活,农家孩子从小就与土地打交道,是闻着田野的清新和泥土的芬芳长大的,劳动会给他们带来丰收的喜悦,也为他们提供了流汗流泪的切身体验;农村的节日习俗,比如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春节耍香火龙等,再加上各种红白喜事,这些农村习俗具有独特性,极富生活色彩;赣南客家文化,如“采茶戏”“迎神”等富有生活情趣。所以我鼓励学生写真实的事情,记录身边的真人真事,关注班级、学校、社会动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触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
2.激发习作兴趣,增强习作信心
农村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捉蟋蟀、捅蜂窝、抓鱼虾等都是他们的课余生活。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感到害怕头疼,但玩起上面的一些事情却十分带劲。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引导,帮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搜集整理,就会成为他们作文的好材料,学生也乐意习作,渐渐地培养起他们习作的兴趣。评价时对学生习作中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教师要注重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在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有效的引领学生进行新的探究。批改作文时,我们应该向农民学习,把庄稼种下,多施肥,勤耕耘,庄稼自然会长得好,不能像园丁一样按预定的样式去胡乱修剪花草。评语既有评价功能,又有导向作用。精巧的评语,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评语要以情感人,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形象的句子,一个生动、准确的词语,甚至用得好的一个标点,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加他们的信心。
3.结合课文,再造想象
结合课文,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再造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文内容、插图让学生练习改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激发学生再造想象力的有效途径。例如《第八次》(苏教版第五册)一文,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当时布鲁斯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让学生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
4.注重阅读,以读促写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没有大量的闭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因此教师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一周应该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阅读时事新闻、报刊杂志,同时诵读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素环.作文起步阶段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09)
[2]施玲英.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作文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