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与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es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站在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审视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时就不难发现,中学语文教学依旧沿袭着近百年来的老路子艰难跋涉,踌躇不前,致使语文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疏离的现象愈来愈重。对此情况,语文教学界质疑语言学的无助,呼吁“淡化语法教学”,这种状况,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一、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无论是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分析,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的,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其有效教学自始至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1.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穷无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的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搞好语言教学的基础。
  2.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
  交际能力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能(如陈述、宣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
  3.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
  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可见,在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言语认知能力。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1.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作用,不可偏废。
  2.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促进言语形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在言语形式教育过程中,注意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与言语技能训练的有机整合,为实现言语技能训练的科学化服务。如果离开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指导,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就会蜕变为简单、机械的操练,变为“磨练”,语文课堂也变为一个大磨盘,学生的言语能力就成为日复一日“磨练”的产物。这种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为指导,我们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当然,在呈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时,注意充分考虑其可接受性及示范性,少用过于偏、难的概念术语,尽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表述,并紧密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及言语经验,是提高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可靠保证。
  (作者单位:718600陕西省定边县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因学习困难而产生的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是本身智力因素,遗传的原因;还有的属于非智力因素,心理上的原因。而心理因素往往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通常表现为自卑、惰性、腻烦,并对学习缺乏兴趣。心理是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识、气质和个性等现象的总称。它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实践的产物。它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来对学困生进行矫治。下面我就简略地谈谈在教育教学过
期刊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在课堂是最恰当不过的。尤其是语文课的导语,如果导得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气氛,自然导入课文学习,更能发挥语文教师的特长,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教师上课艺术的魅力。导语是很有讲究的。  一、讲究意境美  用精彩的导语展现意境,可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活动。如教《桂林山水》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这里有挺拔秀丽、千姿百态的山峰,这里有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的江流,这里有幽
期刊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挡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
期刊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和教师始终改变不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把“教”的过程单纯看成是一种强灌输的过程;把学生“学”的过程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的学习过程。忽略了“教”与“学”之间互动互助,把“教”与“学”的“乐”字给忽略和抹杀了。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了他念私塾时的那种学习上的枯燥与乏味,很多时候老师根本不给学生讲解弄个明白,差不多只要求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老师检验学生
期刊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多少年来都是如此。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特别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其实数学教学的改革应包括作业批改的改革。因为批改作业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一、“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作业的批改方法多采用“全批全改”。目前随着数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时代对培养新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
期刊
一、教师的爱  爱,是一种情感;所谓的爱是一种不要求回报的宽容、理解、包容、接受。那么什么是教师的爱呢?我认为,教师的爱就是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信任,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在我们的学校,广大教师每天都是“随凤潜入校,润物细无声”般的工作,这是因为:  我们深知:教师的爱一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式的最高尚的爱。教师的爱又完全等同于母亲的爱。她不是一直搀着孩子“走路”,也不是把孩子抱在
期刊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语文课堂会因此而精彩。在近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受益匪浅,我也得益不少。不但一次又一次从课堂上感受到学
期刊
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本应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一方面通过作文把平时积累的语文知识进行综合整合运用,以检验自我语文综合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作文为学生们搭建了很好的自我展示平台,使学生们的童真、童趣、体验……都得以充分的展示,更重要的是通过作文使学生们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得以尽情的宣泄。然而,现实却使我们对于作文的学习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尴尬处境。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
期刊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但是目前教育体制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所接受到的是“偏硬性的创造教育”,而课堂上从教师到学生乃至整个学习的氛围比较沉闷,缺少了一股创新而灵活的新鲜血液,从而不能使课堂有趣和生动起来。“偏硬性的创造教育”指的是教师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