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职业指导是就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提升求职就业能力、增强自信心责任感,在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为了解我国职业指导工作现状,研究提出下一步加强工作的意见建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了职业指导工作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本期刊载报告全文,以供参考。
一、部分省市职业指导工作现状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书面调研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东部、中部、西部具有代表性的12个省(区、市)进行调查研究。有关情况梳理汇总如下:
(一)问卷调查反馈情况
1.A卷——分管就业和职业指导工作的管理人员调查情况。参与调查277人。认为职业指导工作不可或缺,应成为就业考核指标的占63.5%。普遍设立职业指导专门场所占34.7%。认为要抓好职业指导队伍体系建设的占88.5%,要建立职业指导经费保障机制的占85.9%,要加强职业指导服务场所设置的占73.3%。
2.B卷——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工作人员的调查情况。参与调查人员558人。持有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合计占21.0%,持有社会培训机构颁发的其他证书占11.7%,无职业指导相关证书占67.4%。专业背景方面,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职业指导相关专业占15.1%,其它专业占 84.9%。职业指导服务形式方面,从主到次依次是:窗口接待登记(84.1%)、招聘会中的咨询指导(75.5%)、一对一指导(50.9%)、集体讲座(45.0%)。
3.C卷——职业指导服务对象(劳动者)的调查情况。参与调查人员4384人。认为职业指导服务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有帮助、迫切需要指导的占61.4%。希望从职业指导师这里得到的帮助,从主到次依次为:行业与岗位分析(占66.0%),职业生涯规划(占63.3%),面试技巧(占55.1%),职场适应(占51.2%),心理调试(占45.3%),简历制作(占36.6%)。关于当前找工作最大的困難,从主到次依次为:薪资待遇离期望值较远(占56.0%),自身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很难通过面试考核(占48.1%),个人职业素质和技能不足、很难得到面试机会(占44.6%),信息不对称、不知道哪里有招聘信息(占40.7%),其他因素(占3.5%)。
4.D卷职业指导服务对象——以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的调查情况。参与调查2846人。用人单位对于职业指导服务的需求,从主到次排序依次是:帮助招聘员工占58.7%,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占55.1%,行业与岗位分析、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占42.4%,帮助规划员工培训占42.1%,招聘岗位、用人条件和标准设定占41.2%,帮助规范用工管理占40.1%,帮助规划员工职业生涯占30.3%,帮助设计薪酬待遇占29.4%。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最大困难,招不到合适员工的占63.5%,稳定员工队伍难占60.3%,用工成本较高的占44.3%,业绩考核难的占26.8%,劳动纠纷多的占14.7%。
(二)书面调研情况
从12个省(区、市)书面调研情况来看,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积极探索和拓展职业指导服务功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积极开展职业指导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搭建职业指导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化手段应用,注重营造职业指导服务品牌,典型做法如下:
1.职业指导服务标准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2017年《职业指导服务规范》(GB/T33554-2017)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一些地方也积极制定职业指导服务等地方标准,推动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2.信息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互联网+职业指导”积极推进。很多地方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采用音频、视频、直播等灵活多样的手段,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覆盖面。
3.职业指导服务在品牌化和专家团队伍建设上相互促进,取得积极成效。很多地方一方面积极创建职业指导服务品牌,另一方面依托品牌,积极创建职业指导服务专家团队,形成以品牌带动专家队伍建设,以专家团服务的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的相互促进局面。
4.开展多样化服务活动。各省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辖区特点和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开展“进企业、进校园、进营区”等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服务。部分省市积累了一批包括专业课件、宣传视频、工作手册、指导方法在内的优秀职业指导工作成果,在为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复转军人及家属等各类人员提供就业帮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职业指导工作的合力。
5.为困难人员等弱势群体的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职业指导工作服务手段多样,服务对象多元,为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刑满释放人员、残疾人、企业分流安置人员等在内的群体服务是其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多样化服务,取得积极成效。
二、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一)职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队伍建设滞后,经费保障不足
1.各地对职业指导工作重要性认识仍存在不足。这是当前职业指导工作面临最大问题和困难,也是产生人员队伍建设滞后、服务制度不健全、经费投入保障不足等问题的根源。从制度设计上来说,职业指导作为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应大力推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省份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多以一般业务咨询、招聘会、岗位推荐等服务代替个性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服务,职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考核督促和表扬激励措施不足。
2.职业指导人员队伍配备不足,力量薄弱。目前大多数地区的职业指导工作不是独立开展,而是作为职业介绍科室的附带服务项目,专职人员少,这种方式影响了工作开展,无法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难以达到理想指导效果。 3.缺乏专业培训。目前,职业指导人员培训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培训机制,影响服务效果。持证人员数量不多,中青年职业指导师短缺,岗位流动大,兼职人员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要求有较大差距。
4.职业晋升和发展通道受限。职业指导人员是一线服务的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以事务性、服务性、实践性工作为主,理论研究能力偏弱,很难按照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发展,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后,该职业的技能等级评价制度未能及时跟进和衔接。
5.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指导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在场所、设备、人员、活动等方面得到财政资金的保障,目前职业指导服务还没有专项的资金支持。
(二)职业指导服务内容很难适应群众的期待和需求
1.职业指导服务内容单一,无法满足服务对象需求。部分职业指导人员认识不足,将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等同对待,在日常工作中以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为主,缺乏职业生涯指导,对职业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对职业认知、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指导更是匮乏。
2.服务对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足。服务对象对职业指导的性质、功能及其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促进作用、对职业指导的必要性等方面认识不足,参与职业指导服务意识淡薄,主动性不够,配合度不高,影响了效果的发挥。同样,用人单位也仅关注“帮助招聘员工”服务,对于规范用工、薪酬设计、文化建设、员工职业规划等方面则很少涉及。
3.服务设施设备不完善,服务手段未能跟上形势发展步伐。很多地区没有设立专门职业指导室、职业素质测评室等专用场所,服务工具及信息化设备少,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凭经验判断,靠交流分析推测,科学性、准确度不够高。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新业态、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年轻人更加习惯于通过互联网与外界交流,职业指导人员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展服务指导的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在为困难人员服务方面仍需加强
在为困难人员服务方面,职业指导服务较为薄弱。尤其在街道社区、农村乡镇,职业指导服务基本上是空白,困难人员大多存在年龄偏大、学历不高、技能单一等问题,就业主动性不强,参加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再加上长期以来对于困难人员的职业指导缺乏有效措施,给就业帮扶带来较大难度。
三、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落实积极就业政策,贯彻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理念,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需要研究完善职业指导各项服务和管理制度,规范职业指导服务内容和流程,加强机构场所环境建设,提升服务人员能力和水平,打造职业指导服务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顶层设计
公共就业服务要提质增效,职业指导服务必须发挥更大作用。要把职业指导服务放到就业服务工作全局去谋划和推进,把职业指导服务放到更重要位置。建立健全职业指导服务的相关制度,各地区要把职业指导服务开展情况,作为下一阶段督导调度的重要内容,进行目标计划管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职业指导服务,做到市、区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口密集的主要街道、乡镇均有能力提供普遍的职业指导服务。
(二)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
1.做好职业指导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衔接工作。组织修订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更新、调整、充实标准内容。积极推进行业协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第三方机构承接职业指导人员技能等级评价。
2.加强职业指导人员业务培训。积极实施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印发职业指导人员培训大纲,组织开发培训课件,加强各地师资培养,组织基层职业指导人员开展业务实训、轮训和案例教学,不断提高一线职业指导人员业务素质。
3.组织举办职业指导人员业务竞赛。多层次举办全国性、地区性、行业性职业指导人员业务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通过业务竞赛,锤炼队伍,提升业务能力,助推比赛成果在实际工作中转化应用。
4.建立首席职业指导师制度。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首席职业指导师制度,发挥首席职业指导师业务骨干“领头羊”作用。对于聘用的首席职业指导师,在岗位工资、先进评比、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5.成立职业指导专家团。组建职业指导核心专家库,负责职业指导前沿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规划,开发职业指导核心技术、职业素质测评工具、人员队伍评价考核规范和业务竞赛题库,培训各地职业指导师;指导各地吸纳各方面力量,积极组建职业指导服务专家志愿团,加强对各类群体的服务。
6.加强绩效考核和表扬激励。加强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调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表现突出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技能等级评价、绩效待遇兑现等方面给予激励,提升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推进
1.推进职业指导师工作室建设。推行职业指导师工作室制度,按照人口规模、辐射半径等因素,在地市、区县建立一批职业指导师工作室,合理规划工作室布局,丰富完善工作室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增加服务供给,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职业指导服务。同时发挥工作室“服务中心、培训中心、研发中心”宣传、辐射、带动作用,为一线职业指导师营造干事创业的舞台。
2.加强对重点群体和用人单位的职业指导服务。针对就业困难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加强职业指导服务,深入了解、分析需求,结合指导对象的实际情况提供有效的指导。通过组织就业见习、就业训练等活动,提升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两后生”等青年劳动力就业能力。加强对企业用工指导,健全劳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劳动关系,促进稳定用工。
3.加强工作协同联动。横向上,建立人社、教育、退役军人服务、民政、残联、工会、妇联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职业指导工作新格局,建立工作联席会制度,积极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协调、指导全国各部门和各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形成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全方位多渠道齐抓共管的局面,推进职业指导进校园、进社区、进厂矿、进园区,服务更多就业群体。
4.加强行业交流。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吸纳各地优秀职业指导师入会,通过交流活动、召开年会等多种形式,加强职业指导师之间的交流学习。
5.建设统一职业指导服务平台。积极筹划建设统一的“职业指导服务平台”,增加职业素质测评工具,完善咨询指导档案数据库,为后续跟踪服务创造条件。
6.加强技术研发。组织力量加强职业指导核心技术研发,开发推广使用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心理特征的本土化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诊断等工具。
(四)加强经费保障
加强职业指导服务的经费保障,明确资金列支渠道,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福利待遇保障,探索建立薪资与业绩挂钩的考核机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和设备。在工作室场所建设、职业素质测评工具开发和采购,办公设备购置等方面明确资金支持。明确职业指导师培训经费。出台鼓励职业指导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职称评定、技能等级评价的政策措施。将职业指导服务列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引进社会化服务力量,扩大服务供给。
(五)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以及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利用论坛、巡讲、业务竞赛、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对职业指导理念、功能、作用、效果等进行广泛的、多层次的宣传和引导,宣传职业指导师风采、职业指导工作成效、普及职业指导知识,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一、部分省市职业指导工作现状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书面调研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东部、中部、西部具有代表性的12个省(区、市)进行调查研究。有关情况梳理汇总如下:
(一)问卷调查反馈情况
1.A卷——分管就业和职业指导工作的管理人员调查情况。参与调查277人。认为职业指导工作不可或缺,应成为就业考核指标的占63.5%。普遍设立职业指导专门场所占34.7%。认为要抓好职业指导队伍体系建设的占88.5%,要建立职业指导经费保障机制的占85.9%,要加强职业指导服务场所设置的占73.3%。
2.B卷——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工作人员的调查情况。参与调查人员558人。持有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合计占21.0%,持有社会培训机构颁发的其他证书占11.7%,无职业指导相关证书占67.4%。专业背景方面,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职业指导相关专业占15.1%,其它专业占 84.9%。职业指导服务形式方面,从主到次依次是:窗口接待登记(84.1%)、招聘会中的咨询指导(75.5%)、一对一指导(50.9%)、集体讲座(45.0%)。
3.C卷——职业指导服务对象(劳动者)的调查情况。参与调查人员4384人。认为职业指导服务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有帮助、迫切需要指导的占61.4%。希望从职业指导师这里得到的帮助,从主到次依次为:行业与岗位分析(占66.0%),职业生涯规划(占63.3%),面试技巧(占55.1%),职场适应(占51.2%),心理调试(占45.3%),简历制作(占36.6%)。关于当前找工作最大的困難,从主到次依次为:薪资待遇离期望值较远(占56.0%),自身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很难通过面试考核(占48.1%),个人职业素质和技能不足、很难得到面试机会(占44.6%),信息不对称、不知道哪里有招聘信息(占40.7%),其他因素(占3.5%)。
4.D卷职业指导服务对象——以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的调查情况。参与调查2846人。用人单位对于职业指导服务的需求,从主到次排序依次是:帮助招聘员工占58.7%,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占55.1%,行业与岗位分析、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占42.4%,帮助规划员工培训占42.1%,招聘岗位、用人条件和标准设定占41.2%,帮助规范用工管理占40.1%,帮助规划员工职业生涯占30.3%,帮助设计薪酬待遇占29.4%。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最大困难,招不到合适员工的占63.5%,稳定员工队伍难占60.3%,用工成本较高的占44.3%,业绩考核难的占26.8%,劳动纠纷多的占14.7%。
(二)书面调研情况
从12个省(区、市)书面调研情况来看,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积极探索和拓展职业指导服务功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积极开展职业指导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搭建职业指导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化手段应用,注重营造职业指导服务品牌,典型做法如下:
1.职业指导服务标准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2017年《职业指导服务规范》(GB/T33554-2017)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一些地方也积极制定职业指导服务等地方标准,推动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2.信息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互联网+职业指导”积极推进。很多地方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采用音频、视频、直播等灵活多样的手段,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覆盖面。
3.职业指导服务在品牌化和专家团队伍建设上相互促进,取得积极成效。很多地方一方面积极创建职业指导服务品牌,另一方面依托品牌,积极创建职业指导服务专家团队,形成以品牌带动专家队伍建设,以专家团服务的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的相互促进局面。
4.开展多样化服务活动。各省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辖区特点和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开展“进企业、进校园、进营区”等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服务。部分省市积累了一批包括专业课件、宣传视频、工作手册、指导方法在内的优秀职业指导工作成果,在为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复转军人及家属等各类人员提供就业帮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职业指导工作的合力。
5.为困难人员等弱势群体的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职业指导工作服务手段多样,服务对象多元,为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刑满释放人员、残疾人、企业分流安置人员等在内的群体服务是其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多样化服务,取得积极成效。
二、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一)职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队伍建设滞后,经费保障不足
1.各地对职业指导工作重要性认识仍存在不足。这是当前职业指导工作面临最大问题和困难,也是产生人员队伍建设滞后、服务制度不健全、经费投入保障不足等问题的根源。从制度设计上来说,职业指导作为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应大力推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省份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多以一般业务咨询、招聘会、岗位推荐等服务代替个性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服务,职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考核督促和表扬激励措施不足。
2.职业指导人员队伍配备不足,力量薄弱。目前大多数地区的职业指导工作不是独立开展,而是作为职业介绍科室的附带服务项目,专职人员少,这种方式影响了工作开展,无法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难以达到理想指导效果。 3.缺乏专业培训。目前,职业指导人员培训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培训机制,影响服务效果。持证人员数量不多,中青年职业指导师短缺,岗位流动大,兼职人员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要求有较大差距。
4.职业晋升和发展通道受限。职业指导人员是一线服务的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以事务性、服务性、实践性工作为主,理论研究能力偏弱,很难按照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发展,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后,该职业的技能等级评价制度未能及时跟进和衔接。
5.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指导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在场所、设备、人员、活动等方面得到财政资金的保障,目前职业指导服务还没有专项的资金支持。
(二)职业指导服务内容很难适应群众的期待和需求
1.职业指导服务内容单一,无法满足服务对象需求。部分职业指导人员认识不足,将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等同对待,在日常工作中以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为主,缺乏职业生涯指导,对职业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对职业认知、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指导更是匮乏。
2.服务对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足。服务对象对职业指导的性质、功能及其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促进作用、对职业指导的必要性等方面认识不足,参与职业指导服务意识淡薄,主动性不够,配合度不高,影响了效果的发挥。同样,用人单位也仅关注“帮助招聘员工”服务,对于规范用工、薪酬设计、文化建设、员工职业规划等方面则很少涉及。
3.服务设施设备不完善,服务手段未能跟上形势发展步伐。很多地区没有设立专门职业指导室、职业素质测评室等专用场所,服务工具及信息化设备少,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凭经验判断,靠交流分析推测,科学性、准确度不够高。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新业态、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年轻人更加习惯于通过互联网与外界交流,职业指导人员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展服务指导的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在为困难人员服务方面仍需加强
在为困难人员服务方面,职业指导服务较为薄弱。尤其在街道社区、农村乡镇,职业指导服务基本上是空白,困难人员大多存在年龄偏大、学历不高、技能单一等问题,就业主动性不强,参加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再加上长期以来对于困难人员的职业指导缺乏有效措施,给就业帮扶带来较大难度。
三、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落实积极就业政策,贯彻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理念,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需要研究完善职业指导各项服务和管理制度,规范职业指导服务内容和流程,加强机构场所环境建设,提升服务人员能力和水平,打造职业指导服务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顶层设计
公共就业服务要提质增效,职业指导服务必须发挥更大作用。要把职业指导服务放到就业服务工作全局去谋划和推进,把职业指导服务放到更重要位置。建立健全职业指导服务的相关制度,各地区要把职业指导服务开展情况,作为下一阶段督导调度的重要内容,进行目标计划管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职业指导服务,做到市、区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口密集的主要街道、乡镇均有能力提供普遍的职业指导服务。
(二)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
1.做好职业指导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衔接工作。组织修订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更新、调整、充实标准内容。积极推进行业协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第三方机构承接职业指导人员技能等级评价。
2.加强职业指导人员业务培训。积极实施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印发职业指导人员培训大纲,组织开发培训课件,加强各地师资培养,组织基层职业指导人员开展业务实训、轮训和案例教学,不断提高一线职业指导人员业务素质。
3.组织举办职业指导人员业务竞赛。多层次举办全国性、地区性、行业性职业指导人员业务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通过业务竞赛,锤炼队伍,提升业务能力,助推比赛成果在实际工作中转化应用。
4.建立首席职业指导师制度。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首席职业指导师制度,发挥首席职业指导师业务骨干“领头羊”作用。对于聘用的首席职业指导师,在岗位工资、先进评比、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5.成立职业指导专家团。组建职业指导核心专家库,负责职业指导前沿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规划,开发职业指导核心技术、职业素质测评工具、人员队伍评价考核规范和业务竞赛题库,培训各地职业指导师;指导各地吸纳各方面力量,积极组建职业指导服务专家志愿团,加强对各类群体的服务。
6.加强绩效考核和表扬激励。加强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调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表现突出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技能等级评价、绩效待遇兑现等方面给予激励,提升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推进
1.推进职业指导师工作室建设。推行职业指导师工作室制度,按照人口规模、辐射半径等因素,在地市、区县建立一批职业指导师工作室,合理规划工作室布局,丰富完善工作室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增加服务供给,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职业指导服务。同时发挥工作室“服务中心、培训中心、研发中心”宣传、辐射、带动作用,为一线职业指导师营造干事创业的舞台。
2.加强对重点群体和用人单位的职业指导服务。针对就业困难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加强职业指导服务,深入了解、分析需求,结合指导对象的实际情况提供有效的指导。通过组织就业见习、就业训练等活动,提升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两后生”等青年劳动力就业能力。加强对企业用工指导,健全劳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劳动关系,促进稳定用工。
3.加强工作协同联动。横向上,建立人社、教育、退役军人服务、民政、残联、工会、妇联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职业指导工作新格局,建立工作联席会制度,积极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协调、指导全国各部门和各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形成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全方位多渠道齐抓共管的局面,推进职业指导进校园、进社区、进厂矿、进园区,服务更多就业群体。
4.加强行业交流。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吸纳各地优秀职业指导师入会,通过交流活动、召开年会等多种形式,加强职业指导师之间的交流学习。
5.建设统一职业指导服务平台。积极筹划建设统一的“职业指导服务平台”,增加职业素质测评工具,完善咨询指导档案数据库,为后续跟踪服务创造条件。
6.加强技术研发。组织力量加强职业指导核心技术研发,开发推广使用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心理特征的本土化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诊断等工具。
(四)加强经费保障
加强职业指导服务的经费保障,明确资金列支渠道,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福利待遇保障,探索建立薪资与业绩挂钩的考核机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和设备。在工作室场所建设、职业素质测评工具开发和采购,办公设备购置等方面明确资金支持。明确职业指导师培训经费。出台鼓励职业指导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职称评定、技能等级评价的政策措施。将职业指导服务列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引进社会化服务力量,扩大服务供给。
(五)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以及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利用论坛、巡讲、业务竞赛、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对职业指导理念、功能、作用、效果等进行广泛的、多层次的宣传和引导,宣传职业指导师风采、职业指导工作成效、普及职业指导知识,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