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近年的高考,主观题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备受重视,而语文基础薄弱的普通学生对此最头疼,所以复习时须对症下药。本人回归课本,作好归纳,做了探索,以期突破“理解重点语句(段)的作用”这个难点,收到了一定效果。
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高考题,和学生一起解剖,了解这个考点的提问方式和解答涉及的相关知识。讨论后达成共识:“理解重点语句(段)的作用”这个考查点,归纳起来是:就某一句(段)或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提问,问题指向对文章的构思、结构、内容和主旨表达有什么效果,要求分析或鉴赏。我们的归纳就从这几个方面切入。
其次,学生回归课本,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巧妙运用语言达到不同表达效果(作用)的例子,让经典例子与相关的知识对接,从而得到系统的、具体的认知。归纳梳理的成果综合如下:
一、重点语句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象征具有暗示作用,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联想、想像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内容丰富。铺垫为下文的抒情、说理或情节的发展做准备。照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抑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对比,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语言色彩鲜明。衬托,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强调要表达的感情),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深化文章思想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使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借物(事)抒情使外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作者在叙事、描写外物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含蓄地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说理)通过描摹事物具体、生动的形象,刻画事物的特点,能把不易讲清楚的关于社会人生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地说明白,使道理生动而具体,更有说服力。夹叙夹议以灵活多变的笔法,自由地表情达意。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二、重点语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常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文学表达方式在文章中各司其职。记叙在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拓展、延伸形象的意义,体现文章的张力,使文章的结构跌宕多姿;记叙在小说中,为塑造形象,表达主旨服务。议论和抒情常一起出现,作用也相似,往往是表达文章的主要感情、主旨。议论在开头结尾往往表达文章的主旨,议论在文章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抒情在开头起奠定文章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主旨升华。描写分类较细,如细节描写,正面、侧面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在散文中,描写主要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在小说中,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三、重点语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学生较熟悉的艺术手法,只需提醒,学生还是能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使用效果去分析该语句的表达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使描绘形象,色彩鲜明,启发想像。借代,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夸张,可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或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或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排比,使内容集中,增强语言的气势,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使节奏鲜明,更好地抒情。设问和反问强调自己的某种看法,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用强烈的语气表明自己的观点。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重点语句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
在开头:点题;引起下文;突出强调文章中心;为后文作铺垫。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点了题,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在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点明文章中心;点睛之笔;升华主题。《我与地坛》第二节的结尾以地坛的博大、宽广的胸怀象征母爱伟大,是点睛之笔。《背影》结尾泪光中再见父亲的背影,照应了开头。
在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过渡;线索。《<呐喊>自序》第五段开头两句表明了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叙述从学医转到从事文艺活动。
五、重点语句是特殊的句子
所谓“特殊的句子”即作者在刻意强调的,前后多次出现的,选用了特殊句式的句子,作者是在传递特别的信息。首句、结尾句的作用与第四点中处在开头、结尾位置的句子的作用有交叉,另外,结句还有给人留下思索的余地,或强烈地抒发感情的作用。中心句在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显现文章的脉络。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能给人启迪,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句是作者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的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犹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鲁迅先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悲哀与愤怒。矛盾句是字面上自相矛盾,却寄寓了作者更深的用意的句子,如《孔乙己》的结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不是没有确认之意,而是孔乙己的死活无人关心,孔乙己必死无疑。长句的音节多,容量大,能传递出丰富信息和情感 ;短句音节少,转化快,便于表达急促的感情。整句的文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语势强烈,意义鲜明;散句自由活泼, 错落有致,富于变化,避免单调、呆板。《我的空中楼阁》开头“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欢快活泼。又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交错使用,情感如火山般爆发,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单句突出表达一个意思,复句表达句意紧密,关系复杂的意思。变式句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或强调某个成分,构成某种语言风格。祥林嫂的讨饭篮里“有一个碗,空的。” 可见作者刻意突出祥林嫂的惨境。《我与地坛》中,“它在等待我……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周围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作者把被动句变成了主动句,拟人化的笔法,突出它(地坛)在等“我”,为“我”提供庇护,给“我”启示。
以上几个方面各种不同的表达效果,散落在各自独立的文章中,我们加以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网络,看似走回识记知识的老路,其实考试是测试语文能力,也是测试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何来相应的能力、素养?
做完归纳梳理,最后就是要精选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出来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在测验讲评时强调运用了哪项知识,表扬那些学会运用的同学,以提高学生对归纳、运用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
回归课本,以经典为例子,切实做好归纳工作,让理论知识和实例对接,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个系统的、具体的认识,并通过练习、测验来强化、巩固。当务之急是指向高考,但如果我们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来做好这项工作,会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高考题,和学生一起解剖,了解这个考点的提问方式和解答涉及的相关知识。讨论后达成共识:“理解重点语句(段)的作用”这个考查点,归纳起来是:就某一句(段)或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提问,问题指向对文章的构思、结构、内容和主旨表达有什么效果,要求分析或鉴赏。我们的归纳就从这几个方面切入。
其次,学生回归课本,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巧妙运用语言达到不同表达效果(作用)的例子,让经典例子与相关的知识对接,从而得到系统的、具体的认知。归纳梳理的成果综合如下:
一、重点语句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象征具有暗示作用,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联想、想像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内容丰富。铺垫为下文的抒情、说理或情节的发展做准备。照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抑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对比,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语言色彩鲜明。衬托,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强调要表达的感情),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深化文章思想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使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借物(事)抒情使外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作者在叙事、描写外物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含蓄地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说理)通过描摹事物具体、生动的形象,刻画事物的特点,能把不易讲清楚的关于社会人生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地说明白,使道理生动而具体,更有说服力。夹叙夹议以灵活多变的笔法,自由地表情达意。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二、重点语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常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文学表达方式在文章中各司其职。记叙在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拓展、延伸形象的意义,体现文章的张力,使文章的结构跌宕多姿;记叙在小说中,为塑造形象,表达主旨服务。议论和抒情常一起出现,作用也相似,往往是表达文章的主要感情、主旨。议论在开头结尾往往表达文章的主旨,议论在文章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抒情在开头起奠定文章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主旨升华。描写分类较细,如细节描写,正面、侧面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在散文中,描写主要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在小说中,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三、重点语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学生较熟悉的艺术手法,只需提醒,学生还是能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使用效果去分析该语句的表达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使描绘形象,色彩鲜明,启发想像。借代,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夸张,可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或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或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排比,使内容集中,增强语言的气势,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使节奏鲜明,更好地抒情。设问和反问强调自己的某种看法,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用强烈的语气表明自己的观点。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重点语句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
在开头:点题;引起下文;突出强调文章中心;为后文作铺垫。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点了题,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在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点明文章中心;点睛之笔;升华主题。《我与地坛》第二节的结尾以地坛的博大、宽广的胸怀象征母爱伟大,是点睛之笔。《背影》结尾泪光中再见父亲的背影,照应了开头。
在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过渡;线索。《<呐喊>自序》第五段开头两句表明了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叙述从学医转到从事文艺活动。
五、重点语句是特殊的句子
所谓“特殊的句子”即作者在刻意强调的,前后多次出现的,选用了特殊句式的句子,作者是在传递特别的信息。首句、结尾句的作用与第四点中处在开头、结尾位置的句子的作用有交叉,另外,结句还有给人留下思索的余地,或强烈地抒发感情的作用。中心句在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显现文章的脉络。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能给人启迪,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句是作者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的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犹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鲁迅先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悲哀与愤怒。矛盾句是字面上自相矛盾,却寄寓了作者更深的用意的句子,如《孔乙己》的结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不是没有确认之意,而是孔乙己的死活无人关心,孔乙己必死无疑。长句的音节多,容量大,能传递出丰富信息和情感 ;短句音节少,转化快,便于表达急促的感情。整句的文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语势强烈,意义鲜明;散句自由活泼, 错落有致,富于变化,避免单调、呆板。《我的空中楼阁》开头“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欢快活泼。又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交错使用,情感如火山般爆发,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单句突出表达一个意思,复句表达句意紧密,关系复杂的意思。变式句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或强调某个成分,构成某种语言风格。祥林嫂的讨饭篮里“有一个碗,空的。” 可见作者刻意突出祥林嫂的惨境。《我与地坛》中,“它在等待我……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周围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作者把被动句变成了主动句,拟人化的笔法,突出它(地坛)在等“我”,为“我”提供庇护,给“我”启示。
以上几个方面各种不同的表达效果,散落在各自独立的文章中,我们加以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网络,看似走回识记知识的老路,其实考试是测试语文能力,也是测试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何来相应的能力、素养?
做完归纳梳理,最后就是要精选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出来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在测验讲评时强调运用了哪项知识,表扬那些学会运用的同学,以提高学生对归纳、运用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
回归课本,以经典为例子,切实做好归纳工作,让理论知识和实例对接,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个系统的、具体的认识,并通过练习、测验来强化、巩固。当务之急是指向高考,但如果我们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来做好这项工作,会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